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就因为三顾茅庐吗?

Ta丶黄天瑶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读书时看过的易中天老师写的书《品三国》,个人比较喜欢此书,看了几遍。对于诸葛亮为何选择刘备,而没有选择曹操和孙权,书中曾有分析过。

首先,要弄清楚诸葛亮的志向。

诸葛亮未出山时,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管仲是什么人,名相;乐毅是什么人,名将。管仲和乐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出身低微,却被君王信任,有机会倾其毕生才华建功立业。所以,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就是在渴望在一个类似齐桓公、燕照王那样的雄主。所以他这么大个志向就必须给自己选个好老板。

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自己打江山,如曹操;第二种是帮别人打江山,如郭嘉;第三种是隐于名山大川,修仙悟道,如庞德公。诸葛亮选择的是第二种,要做一个平治天下的定鼎之臣,那就一定要给自己选个好老板。在诸葛亮心中这个好老板的标准是什么?一要见用,就是被他用,第二要重用,第三最好专用。

因此对于他来说,最好的老板选择是什么样呢?是一个将来能够成就霸业或者帝业的还不成气候的英雄。也就是说这个老板要有志向,要有条件,但是志向不明显,甚至不明确,他的条件还不成熟,还有欠缺,所以才需要我诸葛亮去帮助他。也就是说诸葛亮还要求自己到了这个集团以后有大显身手的空间和可能,他是要做事的。那么请大家想想,符合这个条件的是谁呢?

曹操

曹操太强了,手下人才济济。如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后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诸葛亮若投靠了曹操,即便他有管仲之才,曹操也不可能抛弃如荀彧这般的老臣、功臣,而给年轻的诸葛亮施展才能的平台。诸葛亮过去后,得到的遭遇极有可能如司马懿。在曹操当政期间,司马懿想要一鸣惊人是不可能的,曹操这个领导也不喜欢太出尖的人,因此众星云集的曹操集团,司马懿只能选择一步步上升。司马懿年近不惑才开始步入自己职场真正的黄金时代,给他一展抱负和才能的平台出现的很晚,他达到人生巅峰时距离他的死亡已经不远了。

在那个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在三十到四十岁左右。诸葛亮在他的有生之年想要实现政治理想就要选择一个既有潜力又无比重视他、识得他才能的主公。最关键的在于能让他缩短甚至去除掉他仕途中打拼的时间和成本,诸葛亮出山前做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可以说他等的就是刘备。

刘备

看看刘备一生,可以说是百折不挠。虽“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三国志先主传》)但其智勇和事功,相比同时期的曹操和孙权,终究是差了一二等,只能说是一个平庸的君主。诸葛亮和刘备相遇时,刘备征战半生,转战了二十多年,先后依附过公孙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没有自己地盘。只是顶着左将军豫州牧的名头,领着数千兵卒,驻扎在从刘表那里借来的樊城,手下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文臣谋士几乎没什么人。实力甚至不如当时的一个小军阀。为何刘备混的这么差呢?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这么多年都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诸葛亮来了,为他指出了成功之路。

那诸葛亮为何选择刘备呢?

第一、刘备有帝王之志,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是什么呢?封禅是中国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仪式。

刘备的名声比较好,得人心。 义以待人,厚待宾客,善遇部属,播信义于天下,是刘备自始至终都注意的问题。刘备曾经说过,“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终其一生,刘备手下的人才,极少有主动弃他投奔别处的。诸葛亮幼年时期,父亲诸葛圭曾任梁父尉,诸葛亮随父生活。《三国志陶谦传》记载,初平四年(193年,是年诸葛亮13岁),曹操征徐州,“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第二年,曹操因其父在琅琊被害,二次征徐州,“所过多所残戮。”诸葛家族也是避难队伍中的一员,其兄诸葛瑾曾说,“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年少时的诸葛亮对曹操的切骨仇恨,自不待言。恰好当时,刘备也在徐州。不仅谦让徐州牧职位,还帮助陶谦抵抗曹操,留下仁义爱民的英名。试想当时,在少年(13、4岁时)诸葛亮心中,不仅立下担当天下事,救万民于水火的抱负,且曹操残暴,刘备仁义的观念,已经埋下了种子。

第三、“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刘备自称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在魏蜀吴三国中,只有刘备是汉室后裔,根正苗红,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号,仅这一项就已经牢牢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本。“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诸葛亮与刘备的结合,主要是建立在复兴汉室信念的基础上。

而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颇有争议。诸葛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自然不会选择曹操。诸葛亮和荀彧一样一心向汉,辅佐刘备在他看来是人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他在刘备死后,还能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重要原因。

第四、刘备是最先识孔明之才的,有知遇之恩。诸葛亮有管仲之才,但一直躬耕陇亩。为何不出山,因为伯乐未出现。他在等待他的伯乐。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表达的就是对刘备的感激。

所以,刘备就是诸葛亮心目中的那个齐桓公。 三顾之后,诸葛亮呈上的《隆中对》,一整套政治军事计划,就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如果说《隆中对》是诸葛亮见刘备后一时起意,恐怕不是事实。应当是诸葛亮没有见刘备之前,就已经将军国大计准备好了。所以说,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刘备就是他心中的齐桓公。

后面诸葛亮一进入刘备集团就是公司高管,管钱管粮相当于如今的财政部和民政部负责人。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此时关羽为荡寇将军,秩二千石。张飞为征虏将军,秩二千石。刘备入蜀,挂上汉中王的牌子之后,诸葛亮就是国家重要领导人,一直在刘备领导班子里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刘备死后,诸葛亮就是蜀汉政府实际上的一把手。

孙权

至于吴国那里,孙权手下已有周瑜、鲁肃和张昭等重臣。拿周瑜来讲,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太尉之职。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诸葛亮去了,地位肯定在张昭和周瑜之下,甚至在鲁肃之下,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的。张昭征求意见时,诸葛亮曾做如下表态“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刘表

若为复兴汉室,东汉宗室刘表、刘璋,名正言顺的皇室血脉,不是更有代表性吗?且社会声誉、创业基础大大好于刘备。刘备后来三分天下有其一,夺的就是刘表、刘璋的地盘。

先来其他人对刘表的评价。贾诩:“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郭嘉:“表,坐谈客耳”。刘表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后更宠溺后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权。

从《隆中对》中可知,诸葛亮对世之英雄早已有成熟的看法。刘表、刘璋等不思进取的碌碌之辈,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诸葛亮要做大事业,建大功勋,可以投靠的英雄,只有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人。

因此,诸葛亮选择刘备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他的宿命。表面上是诸葛亮成就了刘备,帮助其建立蜀汉,事实上何尝不是刘备成就了诸葛亮,因为刘备的识才和重用让诸葛亮不仅在当时闻达于诸侯,而且智慧与忠诚的形象一直流传至今,赢得世人的无数赞誉,所以这二人之间应该说是互相成就。

都说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感叹他生前未能实现“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目的,我反而觉得丞相是不是感觉遗憾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诸葛亮的一生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他得遇明主、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品性就足够了。



吉吉Ang


诸葛亮能选择刘备,三顾茅庐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诸葛亮看清了刘备身上,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而刘备的某些背景,也是诸葛亮非常看重的。在《三国演义》一书中,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杜撰出来的,实际上当初刘备并没有亲自去了三次,而是委托下人一直去探望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真心感动,加上一些原因,就跟了刘备。而最终让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其实还是因为以下这三点。

第一点:刘备最弱。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既不是诸侯也不是大将,只是一个寄居在别人篱下的小官,带着刘关张三兄弟,还有那几百小兵,而此时曹操是掌管千军万马的丞相,孙权是一方的共主。如果诸葛亮到了曹操和孙权手下,说不准不会被重用,因为他们二人手下此时的军事和文官厉害的也有很多,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诸葛亮此时只能匡扶刘备,才会收到重用!

第二点:刘备出兵的理由。曹操接着匡扶汉室为由,实际上是他自己想当王,而刘备从来没这么想过,而且一口一个匡扶汉室,以这样的名气帮助刘备,后人也不会指责诸葛亮,不管结局如何,诸葛亮都能跟着刘备赚到一个好名声。事实上,到诸葛亮死的时候,这一点确实实现了。

第三点:刘备脑子愚钝。曹操一人胜过十万精兵,天生会谋略,会带兵打仗,孙权则是一个对目标非常明确的君主,睿智的头脑加上手底下的猛将,也是非常厉害。但看看刘备,优柔寡断,不会兵法,不懂谋略,只有跟着这样的君主,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看看曹操手下的荀彧,孙权手下的陆逊,最终不都是被主子害死的?所以,跟一个脑子不怎么好的君主,至少能保命!

这就是诸葛亮的想法,正是因为诸葛亮看透了这些,也才能毫不忌惮的跟着刘备,而刘备也从来没想过诸葛亮能害自己,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君臣关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