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會不會是周王室虐殺功臣後愚民的故事?

無意苦爭春18


月淡風青,為您解題。《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他是在話本《武王伐紂平話》和《列國志傳》等小說的基礎上,吸收民間故事和傳說,加工而成的一部小說。虐殺功臣不至於,因為那些人本身就是作者塑造的藝術形象。<strong>

第一、通過對比這三本小說,可以看出,李靖家四位和楊戩等七人,都是許仲琳的藝術加工。

《武王伐紂平話》的男一號是殷交(也就是後來的殷郊),是紂王的兒子,就是所謂的太歲臨凡。雷震子出現了,但是沒多少戲份。《列國志傳》中,雷震子的戲份基本和殷郊相當,都是伐紂的主力隊員。到了《封神演義》中,殷郊被設計成反面人物,楊戩成了三代弟子中最厲害的角色。從這個角度說,這六位都是虛構的。既然是虛構,也就不存在秘密殺害的問題。

第二、武王和紂王之間只發生了一次戰役——牧野之戰。

主要功臣是呂尚(姜子牙),封到齊國。其他人像南宮适等人也是論功行賞,虛構的人物,要麼死去,要麼離去。畢竟那時還是要依據史實的。不像現在的架空小說。一次戰役,而且只打了一天,又是呂尚統帥,所以戰功不會太多。周國強大,是周王幾代人,尤其是周文王周武王和所謂四賢八俊的功勞,分封諸侯自然以同姓王為主,而不會以武將為主,更不會分封虛構人物。何況,哪吒傳入中國,最早在唐,韋護也是佛教護法神,李靖是唐初功臣,楊戩可能原型是秦國戍守李冰的兒子李二郎(灌口二郎顯聖真君),早早就給他們封了封地,讓後世的皇帝們幹什麼,這也太扯了。

第三、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雷震子,都是闡教三代弟子的優秀代表。對他們來說,方外修真比起榮華富貴,不知道要強多少。

姜子牙就是因為水平不夠,只能享受人間富貴。度厄真人當時也是這麼交代李靖的。因為後來躲哪吒,遇到燃燈,也說:“你修道未成,合享人間富貴。”就連申公豹也是視功名如糞土,他憤恨的是,老師不讓他修道就罷了,幹活都不讓他幹,安排了姜子牙。所以他才下山,到處贈人富貴。所以,修道是一等,人間富貴是次等。

第四、周代廢除了人牲,更不可能殺功臣。

殷商祭祀經常用人牲祭祀祖先,牧野之戰,奴隸和平民反戈,讓武王看到了民眾的力量。況且人才是生產力。土地多了,需要人去開發,周王缺的是人手,不可能把用的順手的手下白白殺掉,讓他們帶人去開發土地才是上上選。土地多了,糧食多了,人也就多了,這是良性循環。周國的日漸強大就得益於此。武王之所以敢和紂王對著幹,並不僅僅是因為紂王暴虐,更主要的是,周國有這個實力了。

所以說,周王不會虐殺功臣,李靖等六人本來就不存在。即便是管叔和蔡叔也是因為造反,才被周公旦幹掉的。


月淡風青


 

  現在中國大勢可以稱之為新《封神演義》,很多朋友問“優曇婆羅花,3000年一開,那3000年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3000年前就是“文王推演周易,武王伐紂”的時候,在3000年之前更久遠的時代是叫做先天八卦,3000年前變成後天八卦,而周文王把後天八卦推演出來,因為是周文王推演的易經,所以叫做周易。

  現在又過三千年,八卦的方位將改變,成為未來八卦,這是後話。此文寫得很好,望認真看看。

  《封神演義》是中國古代一部神魔小說,可以跟西方的《魔戒》三部曲媲美,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僅是一部神魔小說,又不同於四大名著,自從明朝問世以來,家喻戶曉,路人皆知,這部以商滅周興為背景,涉獵神、魔、人、妖、佛、道種種元素的小說,融戰爭、志怪、景物、人物、情感、詩詞歌賦描寫為一爐,值得後人玩味與欣賞。今天,從修行者的視野,再對這部小說作一番解讀,以便世人更深刻的認識古老的神傳文化和其中的內涵。

  一、作者是誰

  有幾種說法,有說是明朝許仲琳,有說是一陸姓的道家修行者,從筆者的角度看,具體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書的作者需要具備相當多的道家學識和修養,才能寫出這樣內涵豐富,才情並茂,栩栩如生,雅俗共賞的小說。這是中華神傳文化繼承和傳頌的一種方式,即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修行者或者是文人,通過這種通俗文學的方式,以歷史為基礎,寫作出教化人心,明晰善惡,弘揚正氣,追根隨源,影響深遠的佳作來。正所謂:以文載道。

  二、王朝變幻,以此為範

  商紂亡周武興的歷史,是上古文明的一個重要時代,其中的善惡對立,人神位次,新舊更替,劫運天數,尊卑貴賤,王侯沿革,因緣際會,相對五千年中任何一次王朝變幻,都更典型和突出,都更值得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可以說是絕佳範本,歷史經典。

  而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人神妖魔恰逢劫難,上古之人從淳樸到文明,從治理到離亂,從太平到殺伐的過程中,每個生命都需要在綱常倫理迷失的環境和現實中,做出自 己的選擇和決定,為自己,為族親,為一方百姓,為祖先後代,善惡交織,正邪混雜,以什麼的邏輯和理由,作出什麼樣的選擇,演繹出什麼樣的結果。由人到神, 由神到妖,由天到地,由朝歌到西岐,由王侯到漁樵,由山野到海島,由紅塵到世外,誰也不能在外,主動或者是被動的,選擇背後的因果,因果過程中的善惡矛盾,正邪博弈,或者是衝動,或者是猶豫,或者是迷茫,或者是決絕,每個生命的態度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決定了自己的將來。

  一部《封神演義》,背後多少緣由,傳奇中的典範。

  三、無道者必不敬神

  千秋之世,道德為尊,商朝承載成湯之道德,成湯能求賢於伊尹,網開生靈於一面,寬仁大德,救生護命,風調雨順,傳位六百年。商紂王託梁換柱,力大無比,文有商容、比干、趙啟,武有太師聞仲,黃飛虎,三宮皇后賢良淑德,四大諸侯威震八方。本來是可以創造一個盛世的條件,紂王卻是個無道者。

  無道者必不敬神。上古時代,人都敬天地,敬鬼神,守道德,守人倫,女媧氏為中華始祖之神,商紂竟然能生褻瀆之意,從而觸犯神靈,種下因果,因色慾之心招來了千年妖狐,被迷住本性,失去江山社稷。

  《封神演義》開篇,講了一個無道者(商紂)不敬神,警鐘長鳴。所有無道的開始往往是不敬神,不敬神則縱慾失德,種下了滅亡的前因。

  

  四、人和修行人共處一世

  上古時代的人,因為道德水準高,民風淳厚,相信神的教誨,神道奇蹟就會相應的展現給世人。中華文化始創於道家,修行者在當時得到廣泛尊重。從紂王接見雲中子,可以看出天子慕道,聞太師在截教中修行過,黃飛虎, 張桂芳,崇黑虎,張奎,武將諸侯多有高人異術,與世外修行者有密切的聯繫。陳塘關守將李靖與西崑崙度厄之人學道,長子金吒拜五龍山文殊廣法天尊為師,次子 木吒拜九宮山普賢道人為師,哪吒拜幹雲山太乙真人為師,大根基的孩子往往有道家師父找徒弟,進山勤修苦煉,有出世修成道德神仙的,有學成輔佐君王的,有隱 逸民間修身養性的,這在當時的商朝,是普遍的風尚,從教育、用兵、技藝、選拔人才、民俗、制度,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商末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半神半人的文化, 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存在於當時人的現實生活中。

  商朝的滅亡,預示著上古人與修行者共存的時代結束,主要原因是世人的整體道德下滑,需要一種適應新時代的文化和規則產生,一次次這樣的變革,一直走到了今天,歲月久遠,世人還以為那是虛構的神話。

  五、商紂為何毒兇殘

  商紂力敵萬夫,屠熊搏虎,有蓋世雄才。為什麼能兇殘毒絕冠古今?因為被千年妖狐迷住本性。

  所謂:縱慾者招魔。妖魔不是憑空生,而是源於商紂無限放縱人的魔性,縱色慾之心,褻瀆神靈,制炮烙之刑止諫諍口,殺妻誅子滅人倫宗廟,設蠆盆吞宮人肉,殺諸侯失信天下。造露臺斂天下資財,欺辱臣妻無廉恥心,以玩賞娛樂殘虐生命,剔孕婦之胎,割童男腎命作羹湯,絕萬姓嗣脈。

  君王享人間富貴之極,需守君德,踐人倫,護生命,遠色慾,納忠言,知廉恥,節資財,敬天愛民,順承天意。商紂反其道而行,最後喪家失國,焚屍滅跡古荒臺。

  商紂集古今罪孽,為後人留下千古借鑑。人不可行惡縱慾,逆天理,滅人性,君王更需守此。惡貫如商紂,最後招來妖魔。

  世人敗德縱慾,妖魔必重來。

  

  六、人神誰敢輕誓言

  申公豹本是崑崙修行之士,因嫉妒心而挑撥截教和闡教,在師尊面前立下重誓,違背誓言填北海之眼。殷郊、殷洪是紂王之子,負崑崙道家救命之恩,忘殺母慘痛之恨,不聽師尊苦心囑託,逆天而行,助紂為虐,殷郊、殷洪雙雙立重誓,而兩人卻都受申公豹挑撥,最後違背誓言,一個太極圖上化飛灰,一個夾于山下受梨鋤。

  一部《封神演義》,就有多處立毒誓不兌現誓言,難逃因果的故事,後人在誓言面前需要再深思。

  天神如此,何況是人。

  七、人身難得

  截教、闡教紛爭源於有道摧無道,應一千五百年人神之劫,商天數已盡,周武當興,而上界分歧的關鍵可能還有動物能否修成正果。

  截教門人多有動物修行,得天地靈性,然而動物不能修成正果,恰逢劫數,很多截教門人不能守住心性,被打回原形,千年道行毀於一旦。

  烏雲仙化為金鱉被西方準提道人釣往西方八德池,虯首仙被打成青毛獅子成為文殊廣發天尊的坐騎,靈牙仙被打成白象被普賢道人所收,金光仙被慈航道人打回金毛犼,龜靈聖母被打回烏龜的原形,等等。

  野畜類也有修練有成者,梅山有七怪,他們是白猿、豬、羊、牛、狗、羊、蛇、蜈蚣等七種畜類,修練而成。而正因為動物不能修成正果,他們才會在武王伐紂時,耐不住寂寞,出山求功名,一場大戰,七怪被誅殺。

  動物不允許修成正果,即便修持千年,總有劫難。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和西方教主大會萬仙陣中,天數使然,也應了動物不能修成正果的天理。

  上天悲憫,修行不易,根基不一,道行有深淺,各有歸宿。三大士收三坐騎後大興釋教,孔宣大明王等隨準提道人去西方世界,封神榜上有名者,歸路不一,以慰苦修。

  千百年來,得人身難,動物修成正果不允許,封神榜中用多少生命的故事給了人們一個形象的詮釋。

  

  八、申公豹的嫉妒心

  申公豹認為姜子牙道術不如他,無名生出嫉妒之心,嫉妒子牙能去封神,他神通廣大,他為什麼不能。就是因為這顆心,開始戲弄姜子牙,被南極仙翁懲罰,不思悔改,不斷挑撥截教闡教之間的矛盾,導致無數修行之士死於商周之殺伐。發毒誓,違誓言,最後被填北海眼。

  《封神演義》中的劫難定數,有一個起因就是申公豹的嫉妒之心。可見修行者的嫉妒之心,多麼可怕,是導致無邊罪惡的一個開始。

  古人用申公豹之心警惕修行者的嫉妒,不去嫉妒之心,修行絕對不能得正果。

  九、殷商仁臣的精神

  箕子為奴,比干諫而死,微子去之,這就是所謂的殷商三仁,古人為什麼要對殷商三個舊臣的精神讚賞不已,這就是中國古人的重社稷,重祖先,重家國,重文化的倫理和觀念。

  君王制講家即是國,國即是家,家國昏亂敗亡時,必有君王逆天害人,喪德亂性,失政寡助,而作為皇族貴胄,他們的選擇又應該是什麼?

  殷郊和殷洪兄弟倆助紂為虐,助父王也是助惡,同樣有比干,微子,箕子幾種選擇。微子是紂王的兄長,屢次進諫無果,遠離紂王,後武王滅周,保留了商的血脈,微子成為諸侯國宋國的國君。箕子是紂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屢諫紂王不聽,不忍離國遠去,披髮佯狂為奴,歸隱鼓琴而自悲。後武王問道箕子,箕子留下《洪範九疇》,帶殷商舊臣伍千人東渡朝鮮,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比干為紂王的叔父,輔政重臣,見紂王無道強諫,惹怒紂王,要見聖人七竅玲瓏心,被剖心慘死。

  殷商三舊臣,國破家亡時,一個留血脈,一個留文化,一個以死諫君,都是因為他們忠於自己的祖先,忠於先王的道德,忠於王道的文化,三種態度,三種選擇,留下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家國思想,保存了一個逝去的王朝的寶貴精神。

  

十、法器、坐騎和道術

  黃飛虎坐騎五色神牛,姜子牙坐騎四不像,聞太師坐騎黑麒麟,哼哈二將坐騎金睛獸,雲霄仙子和龍吉公主坐騎青鸞,趙公明坐騎黑虎,道德真君的坐騎雲霞獸。

  姜子牙有法器打神鞭,杏黃旗,哪吒腳蹬烽火輪,手執乾坤圈,趙公明用定海珠、縛龍索,瓊霄、碧霄、雲霄娘娘有混元金斗和金鉸剪,金吒用遁龍柱,接引道人有十二品金蓮,接引寶幡,通天教主有六魂幡,誅仙劍,女媧娘娘有江山社稷圖,陸壓有釘頭七劍書,廣成子有番天印,赤精子有陰陽鏡,燃燈道人有乾坤尺,靈柩燈,韋護有降魔杵。等等。

  《封神演義》中的道術讓人眼花繚亂,三頭六臂、八九玄功、五行遁術、奇門遁、五色神光、千里眼、順風耳,等等。

  歷史任何一部神魔小說,哪部小說能有如此瑰奇,神異的想象力,能將神仙世界的法器、坐騎、道術描寫的這樣詳盡和多彩,不僅僅是文人想象的問題,還需作者具備很深的道家學識和素養,才有可能寫出這樣的器物和功能,讓中國人對這些修行界神秘的術語耳熟能詳,將豐富的神傳因素留給後人,給最後的時代留下必需的文化。

  

  十一、中華是眾生首先選擇的土地

  世界上任何一部書籍,沒有表達過這樣的內涵:古老的中華文明,淵源流長,滄桑久遠,人神眾生,天地各界,來凡塵的首選之地是中華,在中華結緣後,轉生到世界各地,奠定人類的道德文化。大齤法弟子都知道過去的這個天機,而古代的書籍中,只有在《封神演義》中出現過類似的描述。

  拘留孫入釋教成佛,文殊廣法天尊後成佛教文殊菩薩,普賢道人後成普賢菩薩,慈航道人後成觀世音菩薩,西方教主收孔雀大明王,長耳定光仙,諸多與釋教有緣之士,等等。

  商周更替,正邪難分,截教闡教之爭致使道行高深之士遭殺身之劫,有緣者不在封神榜上,與西方教結緣,繼續修行。

  學佛者,學道者,諸多法門,可學道後入佛,同樣,學佛者亦可以入道,要看緣份,要看自己的選擇。東方文明早於西方文明,很多有緣之士,紅塵之人,先在中華結下緣,後在西方成就功業。

  封神榜裡的故事,真實性不論,卻透露出獨特信息,中國這片土地,歷史久遠,人口眾多,山川壯麗,神傳文化最系統,最豐富,為眾生的首選之地,或許還隱藏更多更多不為人知的天機!

  

十二、古樂與道通

  古琴為先皇伏羲所創,依鳳凰身形而制,以長度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初有五絃,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文王后為吊長子伯夷考而增加一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加了一弦,所以,古琴有稱“文武七絃琴”。

  伯邑考為文王長子,西歧幼主,父親被拘朝歌七年,明知天數,盡臣子之忠孝,不顧眾臣勸阻,見紂王獻寶替父王“贖罪”。

  伯邑考善古琴,世上無雙,丰姿俊雅,引得妖狐起色心,命伯邑考傳琴,伯邑考談樂道。內外五行,六律五音,左手龍睛,右手虎眼,按宮商角徵羽,又有八法:抹,挑,勾,剔,撇,託,打,摘。有六忌:聞哀,慟泣,專心事,忿怒情懷,戒欲,驚。七不彈:疾風驟雨,大悲大哀,衣冠不整,酒醉亂性,不潔進穢,無香近褻,不知音近俗,遇此皆不彈。

  伯邑考一番話,談到了古琴中的手法,音律,環境,心態,修養,反映出古人通過樂道以修身,通過樂道以怡情,通過樂道而學禮,禮樂教化,音樂、古琴可以作為修身的工具。

  伯邑考以音拒色誘,以歌薦君王,儘子孝,盡臣忠,甘願被剁成肉醬。後世伯牙與鍾子期奏高山流水,晉嵇康赴刑場奏廣陵散,高漸離以琴和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等等。

  正是:幾曲古琴聲,多少悠悠意。

  十三、崇黑虎大義滅親

  崇黑虎是商朝四大諸侯王崇侯虎的弟弟,崇侯虎作為商朝重臣,紊亂朝政,蠱惑天子,殘虐萬民,盡民財力肥潤私家,忍心喪節,積惡如山。文王為民伐崇侯虎,姜子牙修書一封給崇黑虎,崇黑虎申明大義,寧肯得罪於祖宗,不肯得罪於萬民,擒兄正法,保宗廟,留崇氏血脈,保境內軍民免受刀兵之苦。

  崇黑虎的行為是大義滅親的典範,忠於萬民而不忠於親,忠於萬民而不忠於君,這才是大丈夫對忠義的詮釋,有此情懷和選擇,崇黑虎才能捨身成仁,後被封五嶽正神。

  十四、文王德行耀千古

  封神榜中有忠臣良將,大羅神仙,異士奇人,而唯獨文王封神榜上無名,與釋教無緣,地位特殊,德行輝耀古今。

  文王仁德化西岐萬民,感鳳鳴岐山,人心淳厚,路不拾遺,家不閉戶,商都三進諫,羑里七年囚,拘而演八八六十四卦,謂水之濱求賢姜子牙,留君臣千秋佳話,至死守人臣節,不伐成湯,有百子之福,近百歲而終。

  文王可謂千秋一人,原來都是與眾人神結緣,一場大戲留神傳文化。

 

 十五、殷郊,殷洪抉擇兩難

  古代帝王以國為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王公貴胄,成湯殷姓子孫,逢家國劇變,作何選擇?殷氏兄弟遭遇母親慘死,父君誅殺親子,顛沛流離,受道家崑崙救命之恩,傳武藝於名山,本應順天伐罪,卻在君親富貴和天理天命之間,選擇前者。

  忠於君親,不等於忠於成湯宗廟。殷郊殷洪兩兄弟背棄大忠而擇小孝,發下重誓卻敢違背,一個化為飛灰,一個梨鋤致死,應驗了因果不虛,演繹了君王之子在新舊更替,天命和親族之間的矛盾選擇,為後世人留下慘痛教訓。

  

十六、幾位女性證節操

  姜皇后為商紂正宮皇后,受奸人陷害被剜目炮手,只要能供認誣陷之罪,就可以免受極刑之苦。而姜氏女子卻說:生平頗知禮教,怎肯認此大逆之事,遺羞父母,得罪宗社,敗壞夫妻綱常,辱門敗戶,致父親不忠不義境地,致太子不安於儲君位。即便萬剮千錘,這是生前遭孽今生報,豈可有違大義?這一段話,可見姜氏貴胄之女的教養,母儀天下的風範,順因果,敬祖先,守倫常,有愛子之心,存孝順之意,萬苦一死證清白。

  賈氏為武成王黃飛虎妻子,被妲己設下圈套,紂王好色起輕佻意,賈氏怒發沖霄,大罵昏君,撞下樓臺,粉身碎骨,為黃將軍全名節。

  馬氏是姜子牙結髮之妻,姜子牙要去西岐渭水待君王,讓馬氏同去,馬氏以朝歌之女不去荒野之地推託,嫌貧愛富。姜子牙滅周入朝歌,位極人臣,馬氏羞愧自縊而死,死後被封窮神。

  有正有反,有貴有賤,幾個女性巾幗不讓鬚眉,用生死富貴證明了夫妻之義。

  十七、黃飛虎父子的猶豫

  黃家七世忠良,父親為界牌關總兵,兒子黃飛虎被封武成王,妹妹為黃妃,一家為成湯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結果妻子和妹妹被逼慘死,黃飛虎一氣反出朝歌,投奔西歧保聖主。

  君恩中,有名有利有情,小人理解恩義著眼於利益榮華,君子理解恩義著眼於天理道德,黃飛虎父子因感念成湯德行與恩義,夾雜著對地位,名譽,金錢,情感的眷戀,才會出現了片刻猶豫。但是,紂王荒淫酒色,殘害忠良,逆禮悖倫,殺妻滅義,黃飛虎痛定思痛,才決定存大義舍小義,為民討罪,小義是君王所賜榮華富貴和先祖舊恩,大義是為萬民和忠魂行兵討罪,取捨之中見真性,武成王一怒之下反紂王,伐紂途上,一門虎將,沙場捐軀。

  武成王的選擇,為後世開天平,為忠良申正義,為王侯立楷模,可見榮華富貴迷不住真豪傑。

  


繾綣風鈴


《封神演義》這部小說成書於明代。它和《西遊記》共同完成了我們神話故事的主要構架。這兩部神話小說有一個特點,就是根據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或者真實人物的經歷,想象虛構出來的故事。

從現在發掘的歷史資料來看,紂王被黑,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說那7位“肉身成聖”的人,是因為周天子害怕這些人功高震主,就秘密除掉了。大概是把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誅殺功臣的事情,套到武王伐紂的故事上去了。

在《封神演義》中,因為昊天上帝缺乏人手兒,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稱臣,故此三教並談,乃闡教、截教、人教三等,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三百六十五位正神都是什麼人呢?通天教主曰:“吾三教共議封神,其中有忠臣義士上榜者,有不成仙道而成神道者,各有深淺厚薄,彼此緣分,故神有尊卑,死有先後。”元始曰:“……當時在你碧遊宮,共議封神榜,當面弭封,立有三等,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淺薄,成其人道,仍墮輪迴之劫,此乃天地之生化也。……“

這麼大規模的造神運動,雖然是仙界天上的事情。但是它的具體過程卻是在人間來完成的。那麼,在人間是通過什麼來體現的呢?那就是改朝換代。紂王無道,氣數當終;周室仁明,應運當興;參與到這場改朝換代中的人物,基本上有三種結局,被殺死的,大部分被封為神。活下來的,作為開國功臣被西周封到地方做諸侯國君。還有一種,就是投靠西方教(就是後來的佛教)。

等到故事結束的時候,有名有姓的人物,基本上都有著落。要麼被姜子牙封神,去天庭給昊天上帝打工,享受公務員待遇。要麼作為功臣義士,被周天子封為諸侯國君,成為西周的臣子。

在書中,姜子牙的最後的去處交代的很清楚。那就是被封到了齊國,侯爵。武王謂師尚年老,不便在朝,乃厚其賜賚,賜以黃鉞白旄,得專征伐,為諸侯之長,令其回國,以享安康之福。次日牙入朝,拜謝賜賚。這些描述,和歷史記載描述的也很一致。

書中還有7個比較特殊的人物,既沒有被封神,也不肯被周天子封為諸侯,最終歸隱山林,做了方外的隱士,最後“肉身成聖”。這7個人分別是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韋護、雷震子。

第一個先說說雷震子。

雷震子是周文王的義子,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周文王的第一百個兒子。這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在真實歷史中是沒有這個人的。周文王姬昌也沒有100個兒子。在書中,他既是闡教的三代弟子,也是西周的皇親國戚,但是如此重要的角色,只在這部書中有描述,就在中國傳統神話世界裡消失了。雖然有訛傳雷震子為雷神,但是顯然是錯誤的。在《封神演義》中,描述的很清楚,雷部諸神是由商朝太師聞仲和他的朋友將領組成的,民間雷神的形象是聞仲的部將辛環。

第二個說說韋護。韋護當然也是虛構的人物。封神之後,韋護也是到了西方教(佛教),皈依佛教成了韋陀護法。

第三個說說李靖、金吒、木吒、哪吒父子幾個人。這四個人活躍在中國神話裡,在《西遊記》中,李靖和哪吒後來也到了天庭任職,李靖做了托塔天王,哪吒則成了三壇海會大神,這爺倆成了玉皇大帝手下的得力干將。金吒則是到了佛教(《封神演義》裡西方教)如來佛祖的身邊,做了前部護法。而木吒跟隨了觀音菩薩(《封神演義》中慈航道人),說是做了觀音菩薩的徒弟,叫做惠岸行者。這爺幾個李靖、哪吒父子在玉帝的天庭裡可謂是位高權重。金吒在佛教老大如來佛祖身邊做事,類似於貼身侍衛。而觀音菩薩可以說是佛教中除了如來佛祖之外,勢力第二大的力量,木吒就跟隨在觀音的身邊,是觀音菩薩的絕對心腹。李靖父子混的可以說是風生水起,相當牛逼的。

最後說說二郎神楊戩。

二郎神楊戩活躍在我國的諸多神話故事裡,不僅僅在《封神演義》、《西遊記》裡有他的形象。甚至很多地方都有他的傳說。這裡只說說從封神到西遊裡楊戩的故事。封神結束之後,神仙世界赫然發現,二郎神楊戩竟然和玉帝竟然有血緣關係,玉帝竟然是他的親舅舅。玉帝對這個外甥的待遇相當不錯,沒有讓他到天庭任職。而是把他封為二郎顯聖真君,在灌州灌江口享受人間香火,聽調不聽宣。不但有梅山六兄弟,乃康、張、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將軍,還有一千二百草頭神的小部隊,儼然成為天庭轄下的地方小諸侯,可以說是自在逍遙。

在歷史上,唐代有個叫李靖的將軍。這個人是隋末唐初 的大將,為李唐打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另外這個唐朝的李靖,在《說唐》、《薛剛反唐》等等評書中,也成為了神仙一類的人物。在唐傳奇《虯髯客傳》,就是關於他的故事。

在北宋,有個叫楊戩的太監。這個叫楊戩的太監,深受宋徽宗趙佶的信任,卻是一個禍國殃民的傢伙。在《水滸傳》中,蔡京、童貫、高俅、楊戩四個人,是害死宋江、盧俊義等人的元兇。可惜 了二郎神楊戩竟然和這個太監同名,真實讓人無話可說了。

假如這些人真的是活在西周初期,作為開國元勳,會像韓信、岳飛等人那樣被殺死嗎?答案是不會。在小說中,擁有領兵權的只有姜子牙一個人。這些人都是單打獨鬥的將領,沒有統兵的權力(神仙鬥法,凡人兵士連炮灰都算不上)。而在歷史上,周武王是親自統兵討伐紂王的,姜子牙更像是一個謀士,而不是統領一方軍隊的將帥。在《史記》中關於姜子牙的記載都是:太公之謀計居多。……師尚父謀居多。等等。

因為《封神演義》成書於明代,按照明朝人的思維,所以大大誇大了這場戰爭的規模,和複雜程度。武王伐紂,更像是兩個部落之間的衝突。一般的將領沒有多少軍隊可以掌握,更別提造反了。周武王死後,真正造反的是他的兩個弟弟,只是很快就平息了下來。


七世貓哥


新搜神記,用科學和歷史打通神話的任督二脈。

我只能說,題主你小說看多了,野史看多了,才有這樣的腦洞。

首先“眾所周知紂王是被黑的”。這個“眾所周知”應該加個定語,那就是“現代”。因為對於紂王,說他“被黑”,只不過是歷史翻案流的一個傑作。如果你能多看點書,瞭解下歷史上真實的紂王,煬帝這些昏君,你就會發現,給這些人翻案的手法何其相似。你以為自己瞭解了真實的歷史?未必!因為歷史是多維的,要騙一個不懂思考的人太容易了。

紂王太遠了,如果我以他為理由舉證據,那就是騙你你也不知道。那舉隋煬帝為例子吧。現在隨便一個都會說隋煬帝被李世民黑了,他開了科舉,修了功在千秋的京杭大運河。實際呢?科舉根本不隋煬帝開的,京杭大運河也不是他修的。有些人所以這麼說其實都是玩顛覆,騙不懂的,彰顯自己有學問。

紂王其實也一樣,所謂“解放奴隸,破除神權,開疆擴土”其實全是後人為他抹上的脂粉。我知道你可能不信。我普及的也累了。如果你真想知道,你應該自己去考證去翻古書,去找證據,而不是等別人來轉述。事實上很多為紂王辯護的說法就是文字遊戲。比如說紂王尊重女性,以婦好為例子。事實上,婦好這個人物真正是否存在還另說,而紂王絕對是沒見過婦好的。就算婦好存在,按出土甲骨文,她也是個被當做生育機器,因難產而死,死後還被老公武丁冥婚給了其他先王。真的尊重?而她的所謂“武功”,更是吹牛不犯法。墓中發現了白種人骨骸就是雅利安人戰俘。她就拯救了華夏,就是白起老祖宗。

婦好拯救華夏與否我不知道,白起是肯定不知婦好是何人的。

狂吹商朝,吹得比《封神演義》更神的另一面就狂貶周朝。同樣,我不知道周朝黑沒黑商朝,但周朝肯定是被現代人黑了。始作俑者就是郭沫若。現在網上比較難找他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為紂王翻案的原文了。因為太荒誕,很容易看出問題。

所以說荒誕,是因為郭沫若是拿當年周武王批判紂王的發言稿《牧誓》一字一句找漏眼。完全就是欺負人家死了幾千年,還有大部分人古文水平不高。例如,周武王說紂王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也就是說紂王任用一些罪犯作為官員。這就被郭沫若說成紂王“不拘一格用人才”,“任用奴隸”。但這“奴隸”到底是誰,他就說是叫飛廉的。而事實上,紂王死了沒多久,飛廉一族就投奔了周朝,他們是秦國的祖先。郭沫若說紂王打破階級差別的說法就顯的毫無根據了。因為第一,他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飛廉一族就是周武王說的“罪人”。第二,他也無法證明飛廉一族就是奴隸。第三,為什麼紂王任用飛廉就值得歌頌,武王任用飛廉就不歌頌?

類似的奇葩論調還有很多,比如武王說紂王酗酒,郭沫若就說:“你爸文王也喝酒,沒聽過'文王千杯'嗎?”武王說紂王浪費糧食造酒,郭沫若就說:“這是生產力水平高,糧食豐收的原因!”

遺憾的是,很多人生活知識太缺乏了,以至於連“酗酒”和“酒量好”都分不清,所以看不出郭氏的荒唐處。就後面的那個問題,就好像說看到一個人用高檔手機就說他有錢,殊不知人家那個手機是用賣腎的錢買的。

至於所謂“殺害功臣”問題,倒是有人真的被黑了。不過不是別人,正是被說成“濫殺功臣”的皇帝。我以前統計了一下,所謂“濫殺功臣”,事實上歷史上只有隋和明兩個朝代。漢、唐、宋、清都沒這麼做。就是被說成“殺功臣”鼻祖的劉邦,也沒殺幾個,大漢開國144功臣,除了韓信和造反的陳豨,基本都死在劉邦後面。就算韓信,也不是死在劉邦手裡。

所以題主你說這些,從根本上就是不存在的。趁著防疫的時機多看看書,多思考,有好處的。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我是文子心語。回答這個問題。

在回答問題前,先說明一下《封神榜》是電視劇名。而明代的小說應該是《封神演義》。題主所問的《封神榜》會不會是周王室虐殺功臣後愚民的故事?個人認為:不會是這樣的。

年代上差異。

《封神演義》的確是通過幻想的姜子牙封神故事,描寫了武王伐紂,經過無數激烈的戰鬥,殲滅了助紂為虐的諸侯,最後終於推翻殷紂王荒淫殘暴的黑暗統治。而書中的歷史背景和人物均發生在上古的周。

但《封神演義》的成書則約是在明隆慶、萬曆年間。二者相距近千年。這本書的編撰者沒有必要去為周王室開脫而以此書去愚民。

《封神演義》屬於文學作品。而不是記傳體通史類的著作。

《封神演義》是一部長篇神魔小說,它是以宋元講史話本《武王伐紂平話》為基礎,博採民間傳說,並加以幻想與虛構而演繹成書的。此書的原題是“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

由此可見《封神演義》其中既有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或事件的影響和脈絡,更有民間口頭流傳的虛構和幻想成分,而且可以肯定地說,虛構和幻想的成分是主要的部分。而不能簡單的把它說成“是由歷史傳說和作者腦洞寫下的一本書”。既是傳說,它真實性就要打個問號,而且這本書是編輯而成,而不是哪一個作者的專著。所以不能用記傳體通史去看待它。

既然是文學作品,就不能以史志類的作品去判斷和要求。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它的文學屬性。《封神演義》同樣如此。例如書中揭露紂王昏君無道,沉湎酒色、聽信讒言、殺妻誅子、殘害人民、治炮烙、造蠆盆、剖孕婦、敲骨髓等惡行。頌揚了文武周王“仁慈愛民”的“聖德”,把他們統治下的“西岐”寫成一個“民風物阜、市井安閒”,“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仁政”樂園,從而來肯定武王伐紂是以有道伐無道的合理性。

作品中有不少描寫,具有較高的認知價值。例如,對紂王荒淫暴虐,修築臺、造酒池、建肉林,橫徵暴斂,害得朝歌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描寫。客觀上反映了武王伐紂是眾望所歸,人心所向的必然趨勢。

至於書中所舉的例子是否符合歷史事,是否是黑化,或者含有什麼目的和企圖,這不一定是讀者所關心所想知道的。比如歷史上的“楊家將”與“潘仁美”,就不是真實的。但是在老百姓中卻家喻戶曉。

《封神演義》也含有極其明顯的思想矛盾。

在《封神演義》中一方面肯定了武王伐紂是以有道伐無道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極力宣揚王權至上,千方百計地維護殷商王朝的正統地位和紂王的絕對權威。在某些描寫上否定了武王伐紂,把它說成是不忠不孝之舉。例如,作品充分肯定了堅決反對武王伐紂,寧願餓死而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等人;又熱烈的頌揚了文武周王的“忠君”之心,文王被紂王囚禁七年,令姬發肉卻毫無怨恨之情,直到死前還念念不忘訓誡姬發(武王):“縱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為,以成臣弒君之名。”等等。

《封神演義》上所表現的這些思想上面的左右矛盾。不僅含有封建糟粕,而且也容易使讀者混淆視聽。


文子心語


基本上沒有這個可能。

歷史上雖然沒有封神的故事,但有分封諸侯的事實。


從歷史角度來看

周朝只不過是歷史上第三個王朝,在開國之後殺伐社稷之臣這種事要發生,還是快1000年後的漢朝,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因為害怕將帥權利過重而設計殺害的事情,但沒有漢朝初立那麼嚴重。

對了,秦二世上位之前,也大肆殺害過重臣。


從制度上來看

在之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這些時候,因為有分封諸侯制度的存在,所以並不會惡意去殺這些個大將們,中央也並不會害怕諸侯們反。

因為那時候的人還算比較遵守約定,並不會手握重兵覺得能打過中央就開始反。

自己做自己的諸侯,也挺逍遙自在。

不過,聽說後來由於這些個人表現不太好,被周王弄死的有很多。


人貴有自知之明啊。


餘逸遙


封神榜只是一部暢銷的小說而已,根本就不是歷史!周是以爺孫三代持續造反才得到的天下,也恰巧帝辛(紂王)派兵出去打仗了,朝歌空虛,周這個部落趁虛而入才逼死帝辛(紂王),屠戮商的反抗者後,才建立的邦國!自古以來國比邦小,邦國天下而不是國邦天下!


農民看笑話


朝代更迭是歷史必然,革故鼎新是社會潮流。如果看到《周易》你就不會有這種想法了,為什麼?因為它可以教會你看透世間的人事物,其中最主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周易》每一個卦象都在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周朝800年也是後世無法超越!其實 8卦就可以看透萬物,64卦便可以參悟人生。當然,有其信焉,有不信焉。


後來以前的我們


《封神榜》就是明代的小說家瞎編出來給老百姓解悶的東西,雖然它是以武王伐紂為主線,但是究其根本,《封神榜》其實就是一個明代的故事,為的就是讓當時的老百姓好接受好理解,畢竟作者寫小說是為了賺錢。


《封神榜》這本小說現在看起來很牛,其實和現在的網絡爽文是一個性質的。明代市民文化發達,百姓也需要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明代大量湧現出各種題材的小說滿足大家的需要。

武王伐紂根本就不是作者所理解的那種改朝換代,西周代替商朝和後面唐朝代替隋朝、明朝代替元朝這樣的改朝換代完全是兩碼事。


武王伐紂從戰爭性質來講,就是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周部落打敗了商部落佔據了關中平原,然後獲得了大多數部落的認可,成為了正統,而且周部落也沒有對商部落趕盡殺絕,還給了商部落封地,讓他們繁衍生息。


《封神榜》的作者不知道這些歷史,所以他照著明朝的樣子開始刻畫他心目中的武王伐紂。塑造了各種個性鮮明的人物出來,比如像聞太師,太師明顯就是明朝的官職,西周那個時代肯定不能有太師。

明代喜歡殺功臣,其他朝代真沒有這個習慣。周代實行分封制,而且周朝剛開始佔領的國土面積並不大,只是在黃河那一塊,外面還有廣大的國土需要擴張,所以周王室會給功臣分封土地,讓他們去外面自己擴展領地,然後只要大臣們效忠周王室定期納貢就行。


分封制在周朝剛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對武王和功臣雙方都有利的東西,武王可以藉由封臣的擴張進而擴大周朝的版圖,封臣可以借武王的首肯成立自己的封國。


在分封制這樣的制度下,武王根本不需要殺害功臣,因為可以封賞的東西太多了,而明朝就不一樣,朱元璋時刻怕自己的權力被挑戰,所以才要殺害功臣。


總之,《封神榜》就是一個披著武王伐紂的明代故事,把裡面的人物換成明朝的人物,大家也不會覺得突兀。


西山講歷史


《封神榜》是歷史與神話的結合產物。

《封神演義》參考了歷史古籍和民間傳說創作而成,具有一定的史詩風格,但是其內容描述主要以奇特瑰麗的想象取勝。

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些人物的形象。許多神仙妖怪的奇形怪狀的容貌,例如楊戩的眼睛、雷震子的肉翅、哪吒的三頭六臂,加入想象創造出來的形象往往能使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

《封神榜》又名《封神演義》,作者是明朝的許仲琳,也有一說為明代道士陸西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