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找到本性和本心?

樂影不疲


我在深圳生活了15年,由於工作壓力,生活節奏太快,好似身負五行大山一樣,內心一直都是負面的情緒,2015年,我忍無可忍,毅然放下一切,放下工作,放下家庭,放下一切社交,帶著行李,騎行離開深圳,往西藏而去,一路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路上風餐露宿,一改過去生活習慣,由一個嬌生慣養的心態,變得簡單而樸實,逐漸的,內心就趨於平靜和安和,並常常思考過去,思考人生,好似一個旁觀者,在審視過去的自己!

我六一年生人,今年該是五十九歲,離開深圳的時候,我是五十四歲,回憶過去的五十四年,不知道是如何過來的,迷迷糊糊,混混吞吞,可謂不堪回首,對於過去的我,我感到非常的陌生,每天為了賺錢,忙忙碌碌,嘰嘰歪歪,得不到的,自尋煩惱,得到的又怕失去,患得患失,可謂惶惶不可終日,從來不曾去海邊,靜下心來看看大海,也沒有意境,抬頭看看藍天,不知為何而生,亦沒有生命之覺,似乎這個時候的我,根本不是我,似乎現在的我,才是真正的我,現在的我,內心明朗敞亮,樂觀豁達,平和清淨,但仔細內觀,就會發現,過去的我,不是我,一年前的我,也不是我,一個月前的我,似乎還不是我,甚至昨天的那個我,我也感覺有點陌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也許是因為我的情緒和對事物的感受,一直在變,內心每天的意境有所不同,因此,每天對事物的感受和覺知,都在變化,已經過去的,我不再關注,會覺得陌生,尚未發生的,我不去盼念,那是未知的,實際上,由於我的內心情緒和意境,時刻都在變化,因此,我對所有事物和前一刻的我,都會感到陌生,那麼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這就讓我想起《金剛經》的三心不可得的道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其中的“心”就是指我們的意識情緒,於是乎,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當下如如不動的一念,即是本來的“我”!

萬法唯心,一切法皆隨心而變,隨緣而生,無一有常,既然“三心不可得”,萬法無常,一不可得,但又不離萬法,因此,所謂“本性”,就是無得萬法,又不離一切法的一念之間,就是我們得本性,而能覺知這個一念之間的“心”,就是“本心”!


澤仁德喜


感謝今日頭條,感謝悟空問答提岀這個問題的朋友,讓我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一問百答,各抒己見,不喜勿噴。我們首先看一下題目中的核心概念本性和本心,其實本性和本心是一個含意,都是指宇宙自然萬物的初始源。老子稱之為道,釋迦牟尼佛稱之為自性或佛性,耶穌管衪叫上帝,穆罕默德管祂叫真主。道教宗師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見性成佛。中華佛法初祖達摩說:若了心修道,則省力而易成。不了心修道,則費勁而無益。可見,找到本心在哪,對一個得智成聖,在世成為上士聖人的重要性。那麼,怎麼找到本心呢?這就回到了提問的朋友所問的問題上來了。我可以明確的告訴朋友們,在世證悟本心三部曲:拜師,拜法,拜自己。這是在世見性成道三要步。拜師,不是拜一般的師父,必須找到已經了知本心在哪的一位無上師,拜他(她)為師父,把身口意完全皈依給他(她)。拜法,就是在生活中,完全按著他(她)教你的方法去做。拜自己,相信如此信,如此行,自己與智聖無二。我們中華民族有句至理名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大王原作:

志求智聖見本心,

本心本是萬物根。

了知本心在何處,

成就智聖不費勁。

不知本心在何處,

成就智聖杳無音。

離心找心無是處,

心內即物皆是心。

此事必找無上師,

他是本心代言人。

只有此人當言講,

其餘亂傳犯天尊。

為者害人又害己,

盲人領路傷一群。

當今世人福慧大,

中華已出領道人。


大王2639


佛祖用三藏十二部經教人認識真心本性,並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想要透徹瞭解還是要學習經典,我在這裡簡要說一下:

當我們用眼睛看一個杯子時,是誰在看這個杯子?有人說是眼睛,既然是眼睛,死人也有眼睛為什麼不能看;當我們閉上眼睛我們看到了什麼?有人說什麼也沒看到,其實你看到了黑暗,黑暗並等於沒看到,只是因為沒有光線,你看到的就是黑暗,就像一個身處暗室的人,雖然有眼睛但是看到的也是黑暗。

所以無論看到的是什麼,你能看的那種功能,就是你的真心本性,不過是帶妄的。這種功能所有人都有,盲人的也跟正常人一樣,只不過他的眼睛壞了不能視物,但那種功能並沒有丟失,所以說真心本性人人具足。

真心本性不只是在眼根的見性中,還在耳根的聞性中,還在鼻根中,舌根中,意根中。如何找到真心本性?這種帶妄的功能是恆常不變的,他不會因為你去看就生起,也不會因為你不看而滅失,不會因為你看到著火了而驚恐,也不會因為看到地震了而害怕,他是靜而常寂,恆常不變的。

當你一直觀照他,覺悟到一切有為法皆是虛妄不實之相而徹底破除之後,就能見到清淨妙明的真心本性~


功夫老石


仁清法師:如何理解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答:如何理解「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六祖壇經上的話,我們把這個問題解答完了,可能就得下課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什麼意思?我寫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沒公開,是說成佛和成就的差別,‘成佛和成就的差別’成佛是究竟圓滿的成就,這是圓滿的成就。那麼成就呢?各有不同,它有宗派的不同和次第的不同。結合這一個問題,在這裡我們不展開講,只展開講禪宗。

  禪宗的理念是什麼?「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六祖壇經》上的話「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有沒有這段話《六祖談經》上,什麼意思?通過歷史上禪宗高僧大德他們的修法,參話頭,我們可以看的出來,禪宗的主要的修持方法是參自性,打坐參自性為主,那麼他們得目的是什麼?就是明心見性,也叫開悟,開悟就是見真性,這是禪宗的修持方法和他的主要目的。

  當然有一部分禪宗大德說:“禪宗的修持方法是悟後起修。”但是悟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很多禪宗高僧大德,這一生當中所追求的目標。也可以這樣說,禪宗以證空性幾乎是究竟的目標。那麼「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就是你從理論上沒有懂什麼叫空性?什麼叫本心?你沒處用功!這個是站在禪宗這個道理上講,不是站在唸佛這個法門上講的。如果說你連本心你都不知道,你怎麼去找到那個本心?怎麼去證那個本心?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從理論上你得找到什麼叫空,你這個空是怎麼理解的?空是怎麼參悟的?最後空是怎麼證得的?所以說第一步你連本心是個什麼都不知道,學法無益,用不上功。這是它的真實含意。所以佛經必需要解釋,不解釋的話,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那咋辦?那我們得上醫院外科裡去看看他們做的心臟手術的了。

  ——摘自仁清法師《成佛的法華》


心是蓮花開


本心(本性)是離一切塵,離一切相的正知正覺,淺顯的說就是離開六根沒有六塵的感知,意識心是有依靠建立起來的,離境無自性,本心是自有的,本心就是自性,清靜圓覺,不增不減,不淨不垢,無生無滅。所以說本心本性是離一切塵世的煩惱和通苦,無慾無求方見本心(本性)!


東北二表哥


怎麼找到本性和本心

本性:是指固有的性質或者個性特性!

本性即天性!本性是本質屬性的縮寫與偶然屬性相對立。

一個事物的本性就是使的該事物成為該事物的原因。或者說是該事物存在的原因。

比如意個農民種果園,管理園林,也可以養兔子,養羊。管理種植果樹是本性,養殖兔子養羊是偶性!

後天學習的,隨是間的,環境的改變,所適應得,所謂的模仿,克隆,學樣子,照葫蘆畫瓢都不叫本性!

①宋朝范仲淹《依韻答提刑張太傅嘗新醞》:大言出物表,本性還天真!

②清朝曹雪芹紅《紅樓夢》,第九十七回:這本是他數年的心病,一時急怒,迷了本性。

本心

本心:本來的心願,天性,天良。

古時指:天生的善性,天良。

①《孟子告子上》:“鄉為心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此之謂之本心”

②真心的意思

唐朝,羅虯《比紅兒詩》

月落潛奔暗解攜,

本心誰道獨單棲。

還緣交甫非良偶,

不肯dong身作羿妻!

真心的詩意

③標示草木的根株的意思

唐朝張九齡《感遇》詩之一

草本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綜上所述……此之謂失本心――《孟子.告子上~魚🐠魚我所欲也》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xing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xing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取義者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者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者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的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何不用也?由是則生,在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有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tan(上是竹子頭下是單)食(意思是承飯的器物),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fu受:

(Ts,u漢語左邊是足字旁,有邊是就)腳踢的意思”(足就)爾而與之,乞人不xiao(上屍下肖)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於(與欠)?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比之謂失其本身是也。”

意思是

&孟子說,魚想要xing掌也要不能同得!生命我想要的!道義我想要的!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

舍掉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要的遠比生命更重要的東東,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所以有的禍患不躲避。

&如果人們想要的東東西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更可怕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

按照這種方法做就可以生存而有人卻不用,按照這種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有人卻不做。

是因為,所想要的西東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厭惡的東西有比死亡更可怕的。

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本性,每個人都有這種本性,只不過賢人不丟棄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有之無的滅,吆喝者給別人,過路的都不會接受!用腳踢給別人乞討的人也不接受!

&&高位厚祿如果不分辨是非道義就接受,那麼高位厚祿又有什麼益處呢?是為了宮室的華美,為了妻妾的shi奉,為了所認識的qing人感激我嗎?

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捨),現在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捨),現在為了妻妾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不屈(施捨)。

如今卻為了所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施捨。這種行為不是可以停止嗎?(如果不停止的話),這就是所說的喪失了人的本性!






那山高峰


本性和本心兩者之間的關係,有點相似但是有所不同的,本性指人的性格,人們常說山水易改,本性難移,怎樣找到本性呢?人的性格,有豪爽,大度,還有的人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心情,這都與性格相關,又如「西遊記」中有一回的文章的標題是“三藏不忘本,四聖試蟬心”其內容為四位神仙為了考驗唐僧在離開唐王李世民之前曾經許下的誓言,看唐僧有沒有實現諾言的決心,這也就是所說的本心,為什麼說三藏不忘本,這也是說唐僧沒有忘記自己當年許下的諾言,毅然決然的堅持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和遠大目標的決心,本性和本心是相關聯的,本性也是人的精神力量雄厚的堅持性和韌性。





縱觀天下萬般事


本性和本心

人之初,性本善。古老的三字經道出了人之本源,老子的道德經也提出了人要象對待嬰兒一樣建立社會關係,人類的宗教雖然說道義不同卻總終指向一個字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教的要義

禮智仁義信,是儒家的貫穿人一生的要求。

修身養性,定能成仙。是道家的法寶。

不允許有利息所得是伊斯蘭教的教旨。

本性以上是人能看到的表面現象,往人從哪裡來追塑,就看到了宇宙

四四方方為宇,對過往的回憶為宙

大有多大,有界無邊。大看不到邊

回過頭來,再看小,物質無限分下去,科學上沒有定義,現在比較有說服力是超弦論,大意來自真空的振動,象人撥動琴絃一樣產生物質所以宇宙在無限膨脹。布郎運動學說,提出了微小粒子的運動規律。

現代科學也證實了質子的由左旋的質子與右旋的質子物質組成,看似靜止的物質,其實永遠在變動中,這也解釋了地球上的雷電風雨的發生機理。

本心,心即理。是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傑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大悟,從物質的理解上,心是器質的

包括人的全部,都是器質的,哪物質的,有機的生命如何產生意識思維的,到現在沒有答案,需要一代代的人類在黑暗中探索光明,最後用詩人的一句話,黑暗中有黑黑的眼睛,我用黑黑的眼晴尋找光明。


用戶91504454857


感謝這個有意義的問題。

不要嘗試看本性,本性會讓你噁心;不要試圖問本心,本心會令人恐懼。

找到人的本性和本心容易,找到自己的本性和本心難。不是自己不是人,而是人具有普遍性,而自己都具有特殊性。

我曾思考:如果我不需要每日三餐維持身體的能量需求,如果我不需要睡覺調節身體的疲憊,如果沒有七情六慾亂我心,如果我本沒有必須要做的事情,那我會做什麼?

現在我知道了,如果你沒有必須要做的事情,沒有強制的慾望和需求(並非無慾無求),那你想做的,你想要的才是你內心的渴望,是你的本性和本心。例如貪圖享樂?例如燒殺搶掠?例如迴歸自然?例如奉獻社會?例如服務他人?例如……???

無慾方可見本心。


花仯顏


吾喜佛家之向善,學儒家之禮儀,向道家之逍遙。受佛儒道之教,而非門徒。故喜而不念,學而不精,向而不達。然處紅塵大世,向善而受人欺,學禮而過於謙,向道而束手腳。

吾曾閱古武仙俠,喜江湖任氣,學江湖之義氣,向江湖之快意。然處鬧市世俗,任氣則不合群,義氣則傷自己,快意則途坎坷。

吾觀此世俗規律,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嘗戒自己,不念過往,不計得失,靜心專注,勇往直前。

今,因一友而不靜,心困而浮躁,抱怨良多。記此心境戒己,自此往後,去過往之不愉,順天道自然。用心經營,以報往年之選馬人。同時,閉金口,以避小人之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