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華為”海能達敗訴,被判賠償摩托羅拉系統7.6億美元:尊重,但不服

物聯網智庫 整理發佈

“小華為”海能達敗訴,被判賠償摩托羅拉系統7.6億美元:尊重,但不服

導 讀

2月14日,摩托羅拉系統公司在對中國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竊取商業機密和版權侵權的聯邦訴訟中勝訴,裁決判定海能達支付總計7.646億美元的賠償金。

“小華為”海能達敗訴,被判賠償摩托羅拉系統7.6億美元:尊重,但不服

2月13日,美國司法部公佈了一份聯邦起訴書,指控華為及其四家子公司,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犯有敲詐勒索罪,並密謀竊取美國公司的商業機密。

《紐約時報》評論,這些指控表明了美國正加大攻勢,針對華為步步緊逼。

無獨有偶,在這項指控華為的起訴書正式公佈的後一天,美國芝加哥聯邦陪審團裁定,被稱為“專網小華為”的中國專網龍頭企業海能達竊取美國公司摩托羅拉解決方案公司(以下簡稱摩托羅拉系統)在雙向無線技術方面關鍵商業機密的罪名成立,按照摩托羅拉所要求的全部賠償金額,海能達需要向其支付34576.12萬美元的補償性損害賠償金和41880萬美元的懲罰性損害賠償金,共計76456.1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2.71億元)。

“小華為”海能達敗訴,被判賠償摩托羅拉系統7.6億美元:尊重,但不服

針對這項判罰,海能達17日早上(今晨)發佈公告稱:公司對本次陪審團裁決表示失望,尊重但不同意本次陪審團裁決。本次陪審團裁決結果仍需伊利諾伊州法院審查並作出一審判決。如果伊利諾伊州法院一審判決支持本次陪審團裁決結果,公司將保留對一審判決進行上訴的權利,以進一步維護公司權益。公司相信美國司法系統終將對該糾紛做出公正的裁決。

案件全程回顧

該事件起源於2017年3月15日的一紙訴狀,海能達的兩家全資子公司美國公司和美西公司分別收到了美國伊利諾伊州法院送達的訴狀,訴訟方是摩托羅拉及摩托羅拉馬來西亞公司,所述內容是:

海能達及美國公司、美西公司商業秘密侵權,其部分產品侵犯了摩托羅拉的商業機密。海能達竊取了摩托羅拉用於公務員、建築工人和學校官員的雙向無線對講技術,這項技術包括免提通信、定位功能、工人遇險報警以及電話用戶與無線電用戶群組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該技術,即使是在自然災害發生,無線發射塔無法正常工作時,也能實現正常通信。

2018年8月2日,摩托羅拉系統向伊利諾伊州法院提出增加版侵權的訴訟請求,認為海能達部分產品侵犯了摩托羅拉美國版權,隨後案件進入證據開始階段,至2019年9月,案件證據開示全部結束。

“小華為”海能達敗訴,被判賠償摩托羅拉系統7.6億美元:尊重,但不服

2019年11月6日(北京時間2019年11月7日),摩托羅拉訴海能達商業秘密及版權侵權訴訟案進入庭審階段。在此階段,摩托羅拉指控其前僱員曾擔任雙重間諜,在數字無線對講機技術方面幫助了其競爭對手海能達。

這位被指控的摩托羅拉系統前僱員在2008年被海能達所聘請,是海能達聘請的三位摩托羅拉工程師之一。

摩托羅拉系統的律師Adam Alper對陪審團表示稱,摩托羅拉在1998年發明了無線對講機技術,這使海能達在此後十年間無法追趕上。於是海能達以60萬該公司股份的承諾,引誘這位工程師。他在摩托羅拉系統任職最後的三個月內,下載了數千份的機密文檔和源代碼。此間,海能達還在摩托羅拉不知情的情況下向這位工程師支付了酬金。隨後海能達故意將竊取的這些機密信息和相關技術用在了其所生產的產品上。

海能達的辯護律師Michael Allen則在抗議中表示,公司聘請這位前摩托羅拉工程師,以及同時聘請的3人當中另外一位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不表示海能達有所謂的竊密行為。海能達在此之前就進行了大量的研發,他們有自己的設計原型,在聘請這幾位摩托羅拉前工程師之前就已經完成了75%。摩托羅拉之所以沒有在這些員工離職時就立刻起訴,而是等到海能達的產品上市後才提起訴訟,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賠償金。

2020年2月12日,摩托羅拉在庭審中最終明確,海能達部分DMR產品侵犯了摩托羅拉21項商業秘密及4項美國版權,並要求海能達就此侵犯行為作出賠償。

2020年2月14日,芝加哥陪審團作出裁決。

案件裁定後,美國官員認為,案件所牽扯的“行為”總體目標是幫助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為經濟超級大國。摩托羅拉首席執行官Greg Brown則表示,這一裁決是“摩托羅拉系統的巨大勝利”,“海能達只是從我們世界一流的工程師的辛勤工作和創新中獲利。”

海能達則在今晨發佈公告,表達了對陪審團的裁決的失望,尊重陪審團意見,但正考慮尋求所有的上訴選擇。

兩家交鋒,由來已久

整個案件全程持續3年之久,審判長達3個月,最後陪審團歷經兩個半小時的討論後做出了以上決定,兩家相爭的局面會為此畫上句號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而且,這也不是兩家第一次交鋒。

“小華為”海能達敗訴,被判賠償摩托羅拉系統7.6億美元:尊重,但不服

1993年,海能達在深圳成立,專注於為政府與公共安全、公用事業、軌道交通和工商業等行業用戶提供專網通信產品、服務及通信解決方案。2000年,海能達進入美國市場,並在4年後成立了第一家美國分支機構——海能達美國子公司;2016年,成立海能達美國西部公司。如今,海能達在英美各國設立了辦事處及設備服務點,業務遍佈全球。

再看摩托羅拉,作為80、90的我們一定不會陌生,雖然摩托羅拉最為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在某些領域中,它依舊是行業的領軍者。2011年,摩托羅拉系統從摩托羅拉公司拆分出來,主要從事集群通信業務,為公共安全、政府機構和商業企業服務。

從核心市場、業務以及發展上看,兩家企業可謂高度重疊。摩托羅拉作為市場的“先驅”,處於行業的領先地位,海能達則後起勃發,成為摩托羅拉系統全球最具實力的挑戰者。

從成立之初的民營小企,到全球領先的專網設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海能達不僅早早打進了美國市場,更是在全球範圍內攻城略地。

2012年,海能達併購了德國羅德施瓦茨PMR公司,獲得了Tetra系統解決方案技術;2013年併購了鶴壁天海電子切入軍工專網;2017年完成對賽普樂(Sepura)以及諾賽特(Norsat)的併購,提升了公司Tetra產品競爭力,並藉助收購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和銷售渠道拓展至歐美市場。

海能達的不斷進擊,很顯然對摩托羅拉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在這期間,雙方的交手也成了家常便飯。

2015年3月,海能達子公司HMF贏得了荷蘭國家公共安全系統價值9000萬歐元訂單,競標失利的摩托羅拉系統聯合KPN、Koning&Hartman組成了聯合投標方,隨即在法定期限內向荷蘭政府提起了法律訴訟,然而在當年6月,荷蘭海牙法庭判決KMK敗訴,海能達以勝利告終,並在2017年完成了相關網絡的全部安裝。

2017年3月,摩托羅拉系統再次發難,向美國ITC提出申請,請求ITC對海能達及海能達全資孫公司HYTERA AMERICA,INC.和HYTERA COMMUNICATIONS AMERICA(WEST),INC.涉嫌專利侵權的對講機設備和系統、相關軟件及其組件出口至美國的事項展開調查。2018年7月,ITC法官裁定海能達侵犯了摩托羅拉四項專利。

雙方交鋒,自然有來有往,你方唱罷我登場——2017年11月,海能達將摩托羅拉系統(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摩托羅拉系統(中國)有限公司、摩托羅拉系統(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告至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020年1月19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一審駁回海能達的訴訟請求。

2017年12月,海能達在美國也發起了對摩托羅拉系統的訴訟,向新澤西聯邦地區法院提起訴訟請求。

近幾年來,雙方就圍繞知識產權和涉嫌壟斷已經開展了多次交鋒,作為“先驅”的摩托羅拉系統依仗在專利積累和市場先機方面的優勢,成為其不斷遏制海能達的藉口和依據。作為“後起之秀”的海能達雖然已經成長為全球專網市場的新領導者,但卻也不斷受到來自老牌力量的衝擊。

在當今中美貿易戰背景下,不能不聯想到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勢頭在加劇,畢竟有2003年思科用相同手段把華為趕出美國市場的先例。可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國內企業作為市場後入者,的確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核心專利的缺失。

只希望未來我們能做好一切準備,用實力堵住他們的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