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文心》|學習能力差的人,謹記8字訣,理清大腦思路

在生活中,有一個場景會經常發生,不只發生在某一個人身上。比如,很想好好讀懂一本書,終於有一天將它拿起來,從頭開始翻看了,可是沒看兩頁,隨手又重新將它放回到原處。

原因無它,提不起興趣和看不太懂。

海倫·凱勒曾經對讀書獲得知識,有一番深刻的見解:“有人說,知識就是力量。對我來說,知識就是幸福。有了知識,你就可以區別真理和謬誤,可以分清高尚與渺小。當你瞭解到各個時期人們的思想行為時,你就會對發展到今天的人類,產生同情和親近的感情。”

獲得知識很重要,可是讀不懂怎麼辦呢?如果讓一個小孩,去移動一塊超出他體力的大石頭,一般情況下是很難實現的。

但是,除了給他足夠的時間增加體力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給他一支木棍,讓他去撬動著大石頭向前滾動。

葉聖陶《文心》|學習能力差的人,謹記8字訣,理清大腦思路

魯迅有一篇文章《秋夜》,其中這樣寫到:“……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

文中出現了棗樹、夜晚、天空,這些都是文章構成的元素。它們是通過我們六識即可觸達到的事物,也可稱為人們生活中的“外部經驗”。

“奇怪而高”,天空有什麼奇怪的,如果我們去看,可能感覺不到它的奇怪,這種個人的感覺(感想)會因人而不同。好比有一天,我們看到大雨即將來臨,天空陰雲密佈低了下來,感覺很可怕,這也是個人的感想,或者稱之為人的“內心感想”。

宋代詩人姜夔的《平甫見招不欲往》中寫到:“老去無心聽管絃,病來杯酒不相便。“管絃”是樂器,“老去”,我們還很年輕,如果我們寫就不能說老去了;“無心”,如果你愛聽管絃樂,寫它的話可能就得寫成心情很好了。

將一句詩詞分開來解讀,哪些是客觀存在的,哪些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描述,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

葉聖陶《文心》|學習能力差的人,謹記8字訣,理清大腦思路

一段文章內容,由外部事物和內心感想組合而成,但不同的作者,對描述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的把握程度也會不同。

比如,同一個蘋果分給三個人去品嚐,很可能三個人品出來的味道是有差異的,一個人品嚐後多一點甜、一個人品嚐後發覺還有一點酸,這就是每個人的察覺能力深淺造成的不同。

魯迅《秋夜》中說到,夜空是奇怪而高的,而我們沒有相應的感覺,這很大可能是我們粗心沒有觀察到,忽略了深秋夜晚天空的奇特。這就是文章作者的高明之處,也是讀者要在文章中學習到的文化內容。

還有一例,要比前一段文字複雜一些,是魯迅先生《秋夜》中的另一段:

“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著的人,然而四圍的空氣都應和著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裡,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葉聖陶《文心》|學習能力差的人,謹記8字訣,理清大腦思路

這段文字初讀很瘮人、怪異的感覺。為什麼要笑,吃吃的是什麼樣子,四周的空氣都應合著笑,大半夜的,沒有發現別人後,才知道是自己嘴裡發出來的,還將自己驅逐了,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按照前文說到的8個字,將描寫的事物(外部經驗)和個人的感想(內心感想),分開理解再合到一起,就會發現整段文字其實就五個字:“夜半的笑聲”。

大概是作者看到了什麼有趣的事物,自己情不自禁笑了出來,後來才發覺自己笑的行為。透過文字,也體現出作者當時的心境是怎麼樣的。

葉聖陶《文心》|學習能力差的人,謹記8字訣,理清大腦思路

作者當時為什麼要笑呢?如果有過類似生活經歷的人,就會很容易懂得作者當時的心情和想法了。同樣道理,如果一篇古文中寫到了一些現象,讀者的人生閱歷、底蘊足夠,文章也就不難理解了。

所以,看一篇文章,有時就是要站到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若能俯視一篇文章的內容,說明你的層次要高於作者了。

學習知識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如果將這種行為看作是一個探索新奇大陸的旅程,它會變得相當有趣。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所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