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總量經濟政策不適合應對特定事件衝擊,應發行特別政府債券應對疫情

這次疫情是非常典型的意外事件衝擊,對經濟的影響有兩個明顯特徵:一是短期內對經濟帶來顯著負面影響,但隨著時間拉長,在沒有其他外力作用下經濟也會反彈。二是特定地區、行業和群體受到的負面影響尤其突出。這兩個特徵決定了,需要採取一些非常規的政策應對手段,但總量經濟政策不適合應對這類特定事件衝擊。

要儘可能地幫助企業克服短期的流動性困難,減少受顯著影響企業在支付員工工資和各種稅費方面的壓力。針對受衝擊比較嚴重的地區和行業,比如疫區和受影響嚴重的餐飲旅遊交通等服務型行業,需要給予特定時間內(比如一個季度)的稅收假期。針對受衝擊比較嚴重的特定企業和個體,需要給予特殊補助。

尤其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政府需要安排特別預算,增發特別事項政府債券,以支付相關開支。要避免中央政府只出政策不出錢,或者只出很少一部分錢。2008年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舉債,就造成了不少問題。如果2008年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主要依靠政府發債,而不是地方政府找商業金融機構大量舉債以實施刺激方案,現在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會小得多,後來的很多金融亂像也可以避免。

與企業和居民部門相比,政府更有責任和財力空間應對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這種時候,政府應該承擔更大的支出責任,替企業和居民節省支出,更要避免政府請客企業出錢。

總量經濟政策不適合應對這類特定事件衝擊。無論是總量的貨幣還是財政政策都有時滯,總量政策還沒有真正發力,疫情就可能出現好轉並帶動經濟反彈。總量政策應對這種特定事件衝擊的針對性也不夠強。但是,這不意味著不需要總量政策。當前經濟活動低迷,有或者沒有疫情都有必要採取逆週期政策保持經濟總體活力。

逆週期政策需要具體落實在保持廣義信貸穩定增長,做不到這一點,總需求就得不到保障。居民住房抵押貸款和基建相關的信貸增長不能同時熄火。如果兩個都熄火了,損失的不只是房地產和基建,而是全社會各個部門的收入增長,是全社會購買力增長,特別是小微企業會處於更艱難的局面。需要密切關注房地產市場變化,貨幣當局需要有政策前瞻性,不能等到信貸垮了再採取動作。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2020年2月15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線上專題研討會通過網絡平臺召開,主題為“疫情對經濟影響的判斷、短期對策和中長期改革”。本文是作者在研討會上的發言,經作者審核。)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