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体育快递员


蝗灾从来都不是单独的,它同时代表着饥荒与大旱灾,在吃观音土,吃树皮吃草根甚至易子而食的大灾之年,灾民不吃蝗虫也是不可能的,可最终还是会有无数的人饿死!

天气和害虫的“战争”

古时候没有杀虫剂,防虫全靠天意,如果前一年天气足够冷,能够将地下的虫卵大面积冻死,那么第二年的粮食就会大概率免于虫害,蝗虫也没有办法爆发。

可一旦暖冬来临,那么第二年的粮食收成就成了难题,因为天气不够冷害虫的虫卵也没有办法冻死,到了春天就会孵化为成虫。

如果说朝廷这时候赈灾得力还可以撑到下一季收获,但如果说赈灾也出现了问题,唯一的希望断绝,灾民们也只能“自食其力”

物资缺乏导致的“饥饿”

比如在还没有饿到跑不动之前可以去逃荒,去投靠亲戚朋友,通过各种办法度过了灾年再回乡,在逃荒的路途中也有吃树皮这样的事情。

肯定就有人奇怪了,为什么古人不去捉蝗虫去吃呢,明明蝗虫体型那么大,肯定肉也不少,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会饿死很多的人呢?

现代吃过蝗虫的知道蝗虫的美味,对于古代普通脑百姓来说,蝗虫也是一个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可是古人在大灾之年却很少会去吃它。

首先就是烹饪的方法,现代大多使用的是高温油炸,然后撒上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才能变得比较好吃,而古代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最多白水煮一下,或者火烤。

这样子没有调味料蝗虫的口感就会变得很差,甚至会忍不住呕吐出来,并且蝗虫也不是那么好抓的。

并且蝗虫寄生虫问题十分严重,如果直接生食,寄生虫也可以让一个成年人特别难受,而且蝗虫这个东西并不能长期储存,以后的日子还是要靠粮食去支撑。

眼睁睁看着的现实

除了这个之外,更加可怕的就是蝗虫都是成群结队出现,在一个地方吃光了之后,就会立马展翅飞走,这段时间出现的蝗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它从来不会停留。

而百姓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蝗虫吃光地里的庄稼而什么办法都没有!只能选择依靠余粮或者是逃荒

所以这并不是灾民们愚蒙,而是各种各样的条件迫使的他们别无他法。


三书青史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这个就是非常著名的唐太宗吃蝗虫的故事,连皇帝都吃蝗虫,古代百姓为什么宁可饿死不吃蝗虫呢?

其实真到饥荒时连树皮草根,观音土都吃,更不要说蝗虫这种富含蛋白质的美味了,真要有一顿蝗虫吃,那是要开心死的。只是现代人没有经历过,历史也很少记载这些细节,一般又不会有人细致的去读史,不知道而已。

“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唐)

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元)

所以真的不是古代饥民宁死不愿吃蝗虫,而是有难言之隐。

第一,蝗虫迁徙能力极强。蝗虫虽然不是速度最快的昆虫,却是最擅长长距离飞行的昆虫。一旦成年,它可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连续飞行10小时。我们现在可以开车去追,古代百姓又如何追得上。加上蝗灾之前必有大旱,经历过大旱的百姓往往已经饿的头昏眼花了,又怎么追得上。

第二,蝗虫的进食能力非常强。蝗虫的进食速度非常快,而且速度又多,往往如乌云盖日一样扑来,一夜之间就能把当地所有的草木粮食都吃光。第二天可能就已经飞到数百里之外了,短时间内捕捉的蝗虫根本弥补不了损失。

第三,蝗虫的存活时间非常短。我们都说秋后的蚂蚱蹦不长,蝗灾存在的时间也非常短,基本上一场雨,或者气温略下降,就会全部死光。如果实在粮食没被吃之前是幸运的,但如果粮食被吃后,整个秋天和冬天都没有粮食也没有蝗虫,甚至第二年春播种的种子都可能没有,这时候吃什么?

所以这只是在我国现在已经成功治蝗,蝗虫成为稀有零食的情况下,造成的错觉。如果真的有一天爆发蝗灾,粮食吃完后,所捕捉到的那点蝗虫够吃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


潘不安讲究史


蝗虫,又叫蚂蚱!

是绝佳的烹饪材料,可煎、可炸,可蒸、可炒;肉质松软,鲜嫩润滑,其口感如虾蟹,回味无穷。

蝗虫是高营养的美食,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包括钙、铁、锌等各种人体必须微量元素。乃是居家旅行,接亲访友之必备佳肴。

在中国北方的烧烤摊儿上,炸蚂蚱乃是比小龙虾更受欢迎的地道美食;在泰国,东亚飞蝗制作的“油炸飞虾”乃是当地特色。

总而言之,在东亚,蝗虫就是食材!

但是,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蝗虫是不能吃的!在古人眼中,蝗虫是神灵,蝗灾是天灾,是老天爷派下来惩罚他们的,吃不得、也赶不得,只能看着自己的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沦为“祭品”。

面对蝗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祭拜神灵,跪求老天爷。

蝗虫由是无法无天,肆意洗劫庄稼,所过之处,颗粒无收,百姓们饿殍遍地。

直到他们遇到一个叫李世民的人!

没错就是唐太宗,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有史所载吃蝗虫的人,而且还是生吃。

话说在贞观二年,长安逢大旱,在北方逢旱必起蝗,所以旱灾也是蝗灾。唐太宗巡视灾情,顺手就抓了几只蝗虫。为了摒除百姓对于蝗虫的神灵恐惧,他一口就其生吞了。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唐太宗吃蝗虫之后,蝗虫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人们纷纷开始对蝗虫动手,由是开启了对蝗虫的一场美食盛宴。

当然了,这仅仅是燃起了老百姓们对抗蝗灾的希望,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解决蝗灾。

蝗虫依然是农民的天敌,治理蝗灾,也不是撸几串儿蚂蚱就能解决的!

首先前面咱们讲过,逢旱必起蝗,有蝗灾的地方原本就收成不行,到处闹饥荒,逃难的逃难,造反的造反。老百姓们很难组织起有力的抵抗。

然后是蝗虫不易捕捉,每当蝗灾起时,往往都是铺天盖地压过来,没等你抓几只蚂蚱,他们已经完成了觅食,很难阻止他们糟蹋庄稼。

最后是蝗虫不管饱啊,如果说庄稼没了,咱可以吃蝗虫。但是时间有限,你根本抓不了多少。也就能当个零食吃一下,起不到当粮食过日子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在我国的历史上,即使唐朝之后已经开始来大规模治蝗,但是收效甚微。蝗灾一起,必然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

最著名的就是明末了,天启、崇祯年间陕西、河南一带的蝗灾,引发了大面积的饥荒。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汉南续郡志》)

没有粮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纷纷起来造反,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白话历史君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没有见过蝗灾,不知道什么是蝗灾.我爷爷是农民亲历过蝗灾,我在非洲援建的时候也听它们讲过蝗灾.我们看见有炸蚂蚱🦗小吃,以为抓蚂蚱🦗吃也不错!实际上,蝗灾中的蚂蚱🦗不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见的蚂蚱!蝗灾时候的蝗虫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全身会变色可以迅速吃掉多倍于自己身体的粮食,叶杆全都不剩!连续狂吃不休息!日夜兼程!小规模的蝗灾可以治理,蝗虫一旦聚集成了规模根本没办法治理,遮天蔽日,连太阳光线都会被遮蔽住,往往一两个小时一整片田就什么都不剩了!连麦秆都没了!连牛马的草料都剩不下!它们一旦吃完,就会迅速飞走了十分二十分就会飞走!再寻不到!在非洲蝗虫一天能行进400公里!根本等不到你抓来烤串就都飞走了!




大铁锹抠牙缝儿


我上的生物课里,蝗虫是叫东亚大飞蝗,这东西好吃,我吃过,做这东西吃的地方,管这东西叫“跳菜”收好庄稼的田里,总有人拿个竹制的大圈,套上塑料薄膜做的大袋子,打点眼,在田里跑来跑去,然后袋子里面就能倒出好多跳菜,用开水烫死,煮一开,捞出来晾晒干了,就是跳菜,油炸最香,烤吃也不错,以前缺油时候干炒也挺香的,好吃着呢。



但是古代蝗灾时候为什么不吃着个呢?肯定吃,不会不吃的,咱们国家只要能进嘴的东西,自古就没落好的,古代不知道,我小时后在乡下,小伙伴们抓点知了蚂蚱烤着吃那是常事。说古代蝗灾后,不吃蝗虫,我是不信的,但我认为没什么用,我们常见的那种蛇皮袋,装米得四五十斤,卖跳菜的也拿那种袋子装着跳菜卖,一袋子才十几斤,就是说这东西吃着玩,当菜吃都可以,当粮食吃。

恐怕蝗灾时能抓到的蝗虫,不够填补粮食损失,本来古代田里那点粮食收成,地主家都得半年干半年稀,蝗灾粮食都泡汤了,抓的蝗虫最多能填补小半,所以最后还得吃树皮,甚至易子而食。农民是最实际的,要是吃蝗虫能顶上粮食,能比粮食稍多一点,就该种粮养蝗虫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蝗灾的危害有多恐怖,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我亲身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湖南爆发松毛虫灾害,半个月不到,整座整座山上树的叶子,全被松毛虫吃得干干净净,后来动用军用飞机洒农药,才防治住。

蝗虫有翅膀,能飞,比松毛虫的危害更多,防冶也更困难。

古代发生蝗灾,就如同近代发生瘟疫一样,是天灾,不可抵抗的。


对于没有对抗手段的自然灾害,怎么去度过难关。

唯一的办法,就是受灾,总结,再受灾、再总结,最后得出一套预测蝗虫灾害是否会发生的经验,为来年的减灾,赈灾做准备。


瞎忙的胖子


古人是否吃蝗虫,恕我孤陋寡闻,所见资料甚少,只说蝗灾重,赤地千里,民相食。但我发现了今人吃蝗虫的记载。

1942年1943年连续两年的大旱灾,殃及太行,冀南,太岳及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是一场百年难遇的旱灾,蝗虫如飓风暴雨,遮天蔽日,每群有二三里宽,几十里甚至百余里长。蝗虫一旦落地,庄稼全部吃光,树头大多压折。不仅吃光庄稼,野菜,野草也啃完了。整个边区陷入浩浩的蝗虫世界中。

边区政府成立了救灾委员会,组织指导人民救灾抗灾。一是采摘野菜(蝗虫没到过的地方),二是打蝗虫。政府发动各界群众,像打日本人一样打蝗虫。129师官兵,政府主席,厅长,教师,学生,绅士,连小脚老太太也来了。不少人惊奇地发现:蝗虫可以吃。有人发明了多种吃法。把烧死的蝗虫磨成面,烙饼,蒸窝头……虽然有一股异味,但总比光吃野菜强。不少人因吃蝗虫得救。有人饿得不能动,吃蝗虫后能下地了;有人快饿死了,吃蝗虫后能担水了,还有人攒了两大缸蝗虫面。

事实求是地说,1970年代,我们村里还有人捉蝗虫烧着吃,他们说挺香的,只是吃时,掐去头尾。

我想古时人们饥饿到人相食,吃观音土,如果有蝗虫吃,是饥不择食的。


皖北隐士


人要是饿急眼了,什么东西都敢吃,何况是蝗虫?

很多人都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理解历史,说严重了就是“何不食肉糜”的心态。比如蝗灾问题,老百姓真的不吃蝗虫吗?

《元史·五行志》记载,至正十九年(1359年),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境内多县爆发蝗灾,“……皆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又磬,则人相食……”

这个记载告诉我们,遇到大灾之年,饥民确实是吃蝗虫的。不仅吃,而且还晒干储存起来当口粮,不过吃不了多久就没了,只好再次“人相食”。

唐贞观元年的时候,也是多地大蝗灾,“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至于说那个最著名的故事,唐太宗痛恨蝗虫造成饥荒,直接抓几只生吞了,也证明吃蝗虫没那么多忌讳。


可能正因为如此,有人就想了:既然可以吃蝗虫,为什么还会饿死这么多人?

第一个原因,就是吃蝗虫远远不如吃粮食。

很多喜欢看“荒野生存”类节目的人,最大的乐趣可能就是挑战者们怎么吃的问题。比如各种虫子,就是主要选择之一。但是,虫子能提供的能量有限,一点点根本吃不饱。当然,有人会说炸蝗虫的热量很高的嘛,而且还是下酒好菜。关键是,古代油盐都非常珍贵,炸蝗虫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

其次,蝗虫远远不够吃。

蝗灾最猖獗的时候,一般是夏秋时节,粮食成熟之时。《除蝗疏》中记载:“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也就是说,蝗虫从“粟米”小的体型,到可以飞的成虫体型,根本用不了几天。所以人们难以防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遮天蔽日的蝗虫吃光庄稼。

而蝗虫啃食庄稼的速度极快,用不了两天就能把一个村子附近的田地啃干净,然后就迅速飞走,寻找下一个目标。农民就算一刻不停的捕捉蝗虫,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储存够一年食用的。

且不说饥民没有力气捕捉蝗虫,就算不考虑耗费的能量,能捉到的也有限,吃不了多久的。


第三,灾荒之年,天灾往往是“组团”来的。

若是研究蝗灾的话,会发现它总是伴随着旱灾一起来的。大旱之年,农民家中存粮本来就少,再遇到蝗虫的话,基本上就断了来年有收获的希望。所以,就算是吃蝗虫能挺过一年,第二年呢?因为旱灾没有收成,一样会被饿死。

更为关键的是,蝗灾的主要发生地,是在黄河下游地区,比如河北、山东、河南三省,是蝗灾高发区。这些地区的特点是什么?人口密度高。在这些地区,大量的人口只能依靠地里的粮食生存。大的干旱不仅会有蝗灾相伴,而且还会产生瘟疫,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就算不饿死,也会病死。

所以,饥民饿极了是吃蝗虫的,但是这东西不好抓,也不够吃。如果来年的种子没着落,人还是会被饿死的。另外,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都不知道饿几天是什么感受了,连走路都费劲,哪有力气去抓足够吃的蝗虫?


七追风


历史上的蝗灾总是和干旱结伴虐待老百姓。之后就是长时间的饥荒,饥荒的情况老百姓是什么都会吃的。但在蝗灾发生的时候,老百姓不吃蝗虫的原因就比较多了。

一、蝗灾发生的时候,不是最饥饿的时候 老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同样的道理,蝗灾发生时庄稼还在地里,家里还有一点点存粮。一旦等庄稼被蝗虫糟蹋完,没收成了,家里也没有存粮了,历史上饥荒时易子而食也不是怪事,何况是蝗虫。



二、古代人迷信,觉得这是上天的警示 古代的老百姓,知识普及面不高,更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干旱天气的原因,以及旱灾和蝗灾的因果关系。更没有效果最佳的农药,所以觉得这是上天的惩罚,而蝗虫是上天的使者。那是不能吃,只能当神供着的,于是民间就有很多“虫神庙”“虫王庙”等等。

三、蝗虫们会转移阵地,很多人不是不吃而是抓不到 蝗虫在吃完一片庄稼后是会转移阵地的,它们会飞,会蹦,抓起来并不容易。古代人没有现在的细网子什么的,只能用竹篓子或者布袋或者徒手来抓蝗虫,这样的工作产量是很低的。



四、蝗虫太少,不够吃,很多人吃不到 有很多史料都有关于吃蝗虫的记载,蒸着吃,煮着吃,烧着吃,甚至还会晒干存着吃,但小小蝗虫怎么能当粮食吃。 我们来换算一下,一家三口,就算每天很节约吃四斤粮食=4斤蝗虫,一个月就要120斤粮食=120斤蝗虫,等下一季粮食可食用算一个季度,每家人一个季度360斤粮食。一个村子又有多少家人,能抓到几个360斤蝗虫,这还不能蝗虫保证到处有,天天有。

五、没有良好的烹调方式,吃多容易生病,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应对。 古代的老百姓烹饪方式,除了煮就是蒸或者就是烧,油盐酱醋都非常缺乏,可以想象吃起来很乏味。昆虫携带病菌是比较多的,一旦生病,在医疗条件匮乏的古代,小病就死人的例子不在少数。



综上所述

大饥荒一般发生在蝗灾之后,人们想吃蝗虫时它们已经飞走了,根本就抓不到,即使抓到了也只是杯水车薪,僧多粥少,无法解决饥饿的问题。除此之外,对蝗虫的忌讳和恐惧也有可能是老百姓不吃蝗虫的原因。


妙趣侃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迷信思想,蝗虫不能吃。

古人认为,蝗虫是天灾,是上天为了惩罚世人降下的灾难,是所谓的蝗神。

对于蝗虫,只能提高君王和老百姓的道德,才能消灭蝗灾。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时,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所以,蝗虫是不能吃的,是神灵。

第二,很难抓住蝗虫。

众所周知,蝗虫是可以飞行的昆虫,飞行速度很快。

蝗虫是不断游走,一片片的吃光田地的作物。

以古代的科技力量来说,抓住大量蝗虫很困难。

即便今天,对付蝗虫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农用飞机喷洒农药。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曾在1950年代修建治蝗机场。2001年,政府在山东、河北、新疆三个重灾区,投资修建了三个现代化的治蝗机场。

古人没有这种技术,依靠土造工具很难捕捉到大量蝗虫。

古人主要使用:鸣金驱赶法、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对于蝗灾不是很有效,只能起到一些作用而已。

第三,吃掉几只没有用处。

而蝗虫一旦成灾,数量是非常惊人的。2001年,中国的黄河流域、渤海沿岸及新疆北部地区出现蝗灾,部分地区的蝗虫密度达到了最多每平方米一万只。

大家可以算算,如果是几百米农田,有多少蝗虫。

那么,你吃上几十只几百只,根本就没用啊。

话说,萨沙也吃过蝗虫,真的很好吃呢。

只是,古代的蝗灾真的很可怕。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