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靈狀態,要怎麼轉換呢?

貧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靈狀態,要怎麼轉換呢?


金錢是一種能量,它可以轉換為幸福,但是你擁有把金錢能量(物質)轉換為幸福的能力嗎?

金錢如何轉化為幸福

很多有錢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他們不知如何把金錢能量轉換為幸福。幸福是一種轉換力,或者叫感知力、覺察力。我覺得都可以。

他們認為錢越多就越幸福,認為名聲越大就是幸福,他們的幸福往往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上,如果別人比他有錢、別人穿得比自己好、別人的名聲更大,他就不開心了。比較中的幸福往往是很短暫的。因為只要有人比他更有錢、名聲更大,他就會覺得不幸福。

真正的幸福只關乎你自己,而不是外在對我們的評價。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講到,流行文化提倡的和永恆的千百年來沉澱下來的原則是大不相同的。流行文化告訴你:你要擁有像芭比娃娃一樣的身材,於是你花了大量時間去增肥,又花了大量時間減肥,花了大量時間對自己不滿意。並不是說你不要去做出形體上的改變了,而是你在改變的過程中,是為了取悅自己還是取悅他人?

你是按照社會潮流向你推薦的手術和藥物要來改變自己,被外界接管自己的幸福,過著永遠吃不飽,永遠不滿意的生活,還是自己去訂立自己快樂的標準,這個標準關於你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你需要深思熟慮,不受外界影響,需要回到那個你內在不變的中心。

你永遠得不到你覺得缺少的東西

貧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靈狀態,並不只是指金錢的匱乏,而是總覺得自己少了什麼的一種狀態。

我想到了蘇格拉底的例子。蘇格拉底當時還很窮,但在繁華的古希臘大街上,不影響他作為自由人隨意瀏覽商品的自由。那大街上人聲鼎沸,兩旁販賣著玲琅滿目的商品,然而使他驚訝的是,裡面充斥著那麼多奢侈品。他不禁驚歎道: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那麼多東西是我不需要的。

彷彿蘇格拉底穿越兩千年的時空與我們對話,我們不顧一切得到那些誘惑我們的東西真的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嗎?

我並不是說,我並不需要物質了。我也曾經為了外界的標準而取悅別人。我也曾經購買奢侈品牌只為讓別人對我刮目相看或者什麼,當我拿出這個品牌的時候彷彿我有一種優越感,但是後來我發現,我並沒有因為這個奢侈品得到真正的滿足。

也許有人會說:不曾擁有過,就永遠期盼得到那樣東西,得到過,才會不奢望了。我因為買了它,所以才會不想擁有它了。

你可以有慾望,但不要總覺得自己少了什麼。《富裕,屬於口袋裝滿快樂的人》這本書裡講到,你永遠得不到你覺得缺少的東西。若是有人得到了他們欠缺的事物,那只是他們從欠缺的狀態轉移到了其他狀態。

書裡面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想要食物,這是欠缺的狀態,但注意隨後發生的事情。你開始去找吃的,或者你要某人請你吃東西。你實際上從欠缺的狀態轉換為取得的狀態。你不會在你欠缺的狀態得到你想要的事物。你得先轉換狀態。

但是這很稀疏平常,而且也只適用於小事。但萬一是非常重大的事物、是你不曾擁有的事物呢?很多事情都不像食物,你很難在無意間轉換掉欠缺的狀態。如果你發現自己需要二十元,你很容易從缺20元的狀態轉換為取得錢的狀態,但如果你缺的是一千萬元,甚至更多,你還能轉換狀態嗎?

怎樣轉換

1、學會讓意圖、篤定、超然同時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消弭各種形式的欠缺,全然的接受當下這一刻。

2、靜坐會讓你發現平靜、智慧、啟發。很多智慧都在告訴我們:如果你不走向內在,外在將會匱乏。

3、劉豐老師在《生命課程:此生我為何而來》(喜馬拉雅裡面收聽)裡面講過。劉豐老師通俗易懂的言語告訴你這些理論的根據:我們有什麼樣的內在認知,就會在我們周圍渲染什麼樣的像。三維空間裡面我們看到的身體實際是高維能量,我們自己內在的認知,三維認知所投影出來的就是我們的身體像。

劉豐老師的十講課我受益很多,讓我對三維認知、以及過去現在未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還有很多沒有掌握的地方,現在還在反覆收聽,每次聽都可以多一些領悟,非常推薦給大家。

劉豐老師說:當我們真正知道我們的內在智慧,具足圓滿,而我們只是不斷去超越我們有限的認知障礙,使得我們不斷的去接近這個本自具足的圓滿的能量狀態,而這個走向本自具足的過程會讓我們的當下每時每刻充滿喜悅。因為你的精進是可持續的,你的覺悟使你不斷的精進,所以在精進過程中體會到的喜悅是無與倫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