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仙之宅?古代“飛船”?剖析懸棺葬背後的歷史文化淵源

古代,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中,盛行著一種奇特的喪葬方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無法確知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棺木高高地懸置在上面。這種古老的喪葬方式叫崖葬,這種墓叫崖墓,由於有的棺木從視覺上看像是懸掛在空中,因此人們又把這種棺木叫做懸棺。

那麼,懸棺中躺著的究竟是些什麼人?為什麼要把棺木高懸絕壁?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於四面臨水的山崖間,人們又是用什麼方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上去的?這篇文章將試著為大家揭開懸棺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地仙之宅?古代“飛船”?剖析懸棺葬背後的歷史文化淵源

僰人懸棺

空中墓地

最早使用“懸棺”這個詞的,大概是南朝人顧野王。他把武夷山中擱置懸棺的崖洞稱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處。古人認為神仙有騰雲駕霧的本領,將棺木放置在半空自然不會有什麼困難。當然,這種說法帶有迷信色彩,到了近代,才有學者首次提出了“懸棺葬”,作為專用名詞。

懸棺通常設置在臨水的向陽絕壁上,據古書記載,在長江三峽地域內許多支流小河,包括沮漳河流域的遠安縣、房縣,清江流域的長陽、宜都、建始等許多地方都有懸棺,其分佈之廣,數量之大,別的地方極為少見。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在我國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臺灣等省區,都曾發現過這種喪葬方式,不過,分佈最多的還是武夷山脈的閩浙贛地區。

由於懸棺大都年代久遠,史書的記載也不詳盡,人們無法知曉它的由來,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神秘化。於是,放置懸棺的地方被稱為“鬼葬山”、“仙人巖”、“兵書峽”、“風箱峽”、“箱子巖”等,懸棺則被稱為“沉香船”、“沉香棺”、“仙人棺”、“龍船”、“船棺”等。

從這些名稱可以看出,無論是對於棺木本身,還是放置懸棺的地方,人們都充滿了敬畏。

關於懸棺的放置方式,經筆者歸納,有以下幾種類型:

  1. 將棺木一頭放置在天然巖洞或岩石裂隙中,另一頭則架在絕壁的木樁之上,可稱為“架壑式”;
  2. 利用天然洞穴,稍加修整或填平,然後將棺木放置在其內,可稱為“洞穴式”;
  3. 在臨江崖壁上開鑿長方形橫龕,橫龕的大小寬窄一般能放入一兩具棺木,可稱為“橫穴式”;
  4. 在臨江崖壁上開鑿寬1至1.5米的方洞或利用天然洞穴加工成方洞,可稱為“方洞式”;
  5. 在臨江崖壁上開鑿2至3個小方孔,插入木樁,棺木放置在木樁上,可稱為“木樁式”;
  6. 崖壁上有突出或凹入的地方,選擇厚重而平坦的岩石,將棺木放置其上,可稱為“崖置式”;
  7. 峭壁上有較大的天然平臺,一般是突出的狹窄岩石邊緣,棺木就放置在上面,可稱為“巖緣式”。

古人這樣做,無疑是要用他們認為的最好的方式來安置靈魂。從喪葬意義上來說,人死了,活著的人要為其找個歸宿,為失去靈魂的軀殼找到妥當的安置辦法,以此理解,懸棺葬其實和土葬、火葬、水葬等喪葬方式一樣平常。但是它畢竟少見,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它的大部分秘密已被時間帶走,於是顯得愈發神秘,並由此產生了關於它的各種傳說。

地仙之宅?古代“飛船”?剖析懸棺葬背後的歷史文化淵源

江西鷹潭仙水巖崖墓

背後的傳說

關於懸棺葬的起源,據說跟諸葛亮有關。

傳說,三國時,諸葛亮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招來親信,將他人垂涎已久的兵書裝進兩具棺材裡,藏到香溪一個難以攀登的懸崖上。另一種說法是,一對恩愛夫妻死後,為了實現生前生同床、死同穴的諾言,要求兒女將他們先後葬在懸崖洞穴中。這確實有幾分感人,但與“諸葛亮兵書葬懸棺”一樣,缺乏相關的文獻考證,所以不足為信。

到1933年,某陳姓地方官為了探究僰人懸棺的奧秘,僱用了兩名樵夫,從豆沙關的絕壁上掀下兩具,其中一具運到昭通的省立第二中學考察、展覽。第二年,賑災官員熊廷權,公務之餘到省立二中參觀。他看了懸棺及棺木中的遺骸,又聽說有樵夫因此慘死,便開始有些坐立不安。他對校長說:“怎麼可以玩弄古人的骸骨呢?請按照應有的禮節重新將它埋葬!”校長只好將懸棺遺骸歸葬。可是,這位熊大人依舊難以心安,於是顫顫驚驚地寫了一篇誄文,其中有一句“毀棺露骸兮吾意悽惶”。他顯然想以此表達對鬼神的敬畏,好讓厄運遠離自己。

此外,在貴州腳杆寨還有一個傳說:

很早以前,他們的祖先因為戰爭一路敗退,幾經輾轉來到這裡安居下來。祖輩為發揚葉落歸根的傳統,發誓“只要腳杆在(寨),就一定要回老家去”。因此,祖輩去世後,後人將其屍骨高懸於陰涼、凌空,野獸無法侵害的巖洞絕壁之處,這樣做能防止追兵破壞,最重要的是,也有利於長久保存,有朝一日可帶上先輩一同回家,落葉歸根。

關於懸棺“回老家”之意,還體現在棺木擺放的方位上。因為一直流傳祖先是從東方而來,所以棺木一律大的那頭朝向東方,寄託著死者希望死後能回到東方故鄉的美好願望。由此看來,懸棺只是臨時存放,待收復失地後,還要帶回老家去。長此以往,當回老家的願望淡化,懸棺也成為了一種習俗。

地仙之宅?古代“飛船”?剖析懸棺葬背後的歷史文化淵源

貴州格凸河景區的洞中懸棺

著名懸棺葬

在眾多懸棺墓葬群中,位於江西省鷹潭縣的龍虎山崖墓群是時間最早的,可以說是中國崖墓的發源地。在龍虎山仙水巖上,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絕壁巍然,玉棺懸空,神秘莫測,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這一地區懸棺葬最大的特點是利用天然洞穴。由於該地區屬丹霞地貌,多而集中的洞穴為懸棺葬提供了天然條件。這裡的懸棺棺木幾乎都是由一根木頭製成的,製作方法就是將一根大木掏空,故棺木的形狀像獨木舟一樣,這便於放置屍體和隨葬品。

此外,龍虎山的懸棺墓葬還有封門板。古人將棺木放入洞穴後會進行封戶,就是用封門板把洞口封死。如此一來,可以避免洞穴裡的棺木受到風吹日曬等自然因素的破壞,也可以防止盜墓賊光顧,這相當於為墓葬裝上了一扇特殊的“防盜門”。

在雲南,今昭通地區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的懸棺,不僅類型獨特,且是分佈最廣、最為集中。就已發現的情況統計,鹽津縣的豆沙關、底坪、棺木巖、靈官巖,威信縣的瓦石、石洞,永善縣的黃華等地,藏有懸棺的地方有十餘處,巖樁、巖墩、巖龕、巖溝、巖洞等各種懸棺葬形式一應俱全。

尤其是豆沙關懸棺,保存最多、最完好,該處地勢也最險峻,被眾多學者譽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蹟”,有“懸棺博物館”之稱。

還有四川珙縣的“僰人懸棺葬”,是我國古代南方一種極其特殊的葬俗,有著非常濃厚的神秘色彩。僰人是一個喜愛將歷史刻在懸崖峭壁上的民族,沒有文字流傳於世,給後人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而“僰人懸棺葬”也因此成為世界懸棺葬研究者聚焦之處,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訪古探秘。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繪製於懸棺周圍的神秘巖畫。

地仙之宅?古代“飛船”?剖析懸棺葬背後的歷史文化淵源

四川珙縣僰人懸棺

佈於懸棺四周巖壁上的僰人巖畫,僅珙縣麻塘壩現存就有近400幅。這些巖畫飽經風雨而不褪色,題材和內容豐富多樣,包含狩獵、征戰、體育等,形似而神傳,富於變化,富有靈感。其圖案則包含動物、兵器、太陽等,還有不知名的怪獸和一些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它們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許多學者在這裡數十年如一日地苦苦求索,終仍不得其解。

關於僰人在懸棺周圍製作巖畫的目的,也是眾說紛紜。大多數人認為,其目的是安慰死者,或藉此提高死者威望;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這些巖畫代表著死者所屬的世族、部落,是一種標識。

它們的含義,有人認為反映的是僰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景,有人則認為反映的正是這種喪葬儀式,還有人認為反映的是僰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筆者認為,也許都有,比如巖畫中的銅鼓圖案和眾多舞蹈、遊戲狀人物畫,這是懸棺葬過程喪葬場面真實而生動的反映。此外,巖畫上還有祖宗崇拜和圖騰崇拜的痕跡,這又映射了精神世界裡的某種信仰。

至於那些奇形怪狀、充滿神秘色彩的蟲獸和圖形,它們的真實意義,目前仍無從考究。

不過,這些謎可能還不是最引人入勝的,懸棺葬留給世人最重要的謎題是: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這些厚重的棺木是如何放置到懸崖峭壁上的?

古代飛船

縱觀懸棺葬遺存所在,幾乎都是臨江面水的懸崖峭壁,這表明有懸棺葬風俗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立”的特點。而裝殮屍體的棺木大都是船形,如龍虎山崖墓區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單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懸棺葬和水的緊密聯繫。再結合棺木的放置方式、葬制及喪葬儀式等情況綜合分析,懸棺葬習俗主要是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這種觀念正是從原始宗教中鬼魂崇拜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這些古老而又淳樸的民風民俗,像一面厚重的銅鏡,映照著這些民族的忠實信仰。他們善於造船,並且以用船著稱。他們篤信,祖先死後,鬼魂雖然到了另一個世界,但並未離開生前這種依山傍水的環境,仍將與自己的家人、後代長相廝守,保佑他們繁榮興旺。

地仙之宅?古代“飛船”?剖析懸棺葬背後的歷史文化淵源

山西忻州蘆芽山懸棺

但是,這些船形的棺木是如何“飛”上懸崖峭壁的呢?

通過研究文獻,根據考古發現,中國的懸棺葬遺存,距今最遠的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最近的也在四百年以上。在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可能已發生了變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和江西貴溪縣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兩岸石壁,在兩三千年裡都經歷了河水對河床的沖刷侵蝕,在自然力量的長期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因而,當時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會像現在所看到的如此高峻。

概括地說,就是因為地質變遷,導致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南方地區大多數懸棺葬的相對位置升高了。這種觀點,在所有對懸棺葬的解釋中,是目前最為流行的一種。

也有人參照菲律賓巴拉望島古代居民安葬甕棺的辦法,提出了另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包裹屍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逐一送到事先選定的洞穴中,然後現場制棺,成殮後隨即進行安葬。

還有人通過對四川珙縣、興文,以及貴州松桃等地懸棺葬的考察,提出了又一種設想,即通過架設棧道來升置懸棺。

曾對華南各省懸棺葬遺存進行過十幾年實地考察的人類學專家則認為,這一地區的懸棺葬大多采用“自山上懸索下柩”的方法,即從山上放置繩索,然後將棺木吊到選定的洞穴中安葬。這種方法省時省力,簡便易行,不需要搭腳手架,也不需要用到絞車、滑輪等機械工具。古代人在某個專門領域內所具備的聰明才智,說不定現代人都還不具備,因此真的掌握了這種自山上懸索下柩的置棺技術也未可知。

地仙之宅?古代“飛船”?剖析懸棺葬背後的歷史文化淵源

棧道是放置懸棺的其中一種方法

逝者如斯,古代已經形成風俗的安葬方式,留給了後代子孫一道又一道難解的謎題。也許謎底揭開那一刻,真相其實簡單得令人咋舌。今天,我們除了要繼續探索古人在放置懸棺方面的聰明才智外,更重要的是悉心呵護先人們用樸素的智慧創造出的這一文化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