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庚子年”說法聊起,以“代漢者當塗高”為例論述讖語來龍去脈

最近網上流行一種“庚子年”的說法,他們從1840開始找了三個庚子年。

1840年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開啟,列強敲開了清王朝的大門,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時隔60年後的1900年發生了義和拳及八國聯軍侵華,然後1960年也發生了一些事。

他們將這三個年份的事件組合起來,認為這就是一種規律,從而形成了“庚子年”的說法。

靠譜嗎?這真有規律嗎?

從“庚子年”說法聊起,以“代漢者當塗高”為例論述讖語來龍去脈

知常容一開始看到這個也很驚訝,的確太過於巧合,所以我就產生了好奇心。

產生好奇心的最好辦法就是繼續去查,如果真的是規律,那麼肯定會重複出現。

我先找到公元100年,這一年是漢和帝永和十年,這一年舞陽大水,日南、象林的夷族起兵,這些都是局部的事情,沒有全國性的災難。這種局部災難翻開史書可以找到很多,就算是大唐的貞觀之治也出現過,並非庚子年獨有。

我又找了220年,這一年曹操病死了,曹丕繼位,然後漢獻帝禪讓,曹魏建立,全國沒有什麼大災,相反有祥瑞出現。這種祥瑞肯定是人為造出來,為禪讓造聲勢。

280年三國結束,西晉統一全國,全國大一統,這對百姓來說免去兵災,不是壞事。

340年是東晉鹹康六年,也沒有發生什麼大事。

從“庚子年”說法聊起,以“代漢者當塗高”為例論述讖語來龍去脈

如果從1840開始往前推,1780年是清乾隆四十五年國內也沒有什麼大災,倒是外國不太安定。

1720年是清康熙五十九年也沒有什麼大的影響百姓之事。

1660年是大明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七年,這一年也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天災。

1600年是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沒有大的天災發生。

1540年是明世宗嘉靖十九年也沒有什麼大災。

從上面來看,有沒有天災人禍跟年份並無太大的關係,反而跟國力有關係。康乾盛世國力強盛,嘉靖時期的國力也不弱。

倒是從1840年開始,是恥辱百年開端,國力下降,是中國受列強欺負史的開啟年,國力變弱,自然天災人禍不斷。當時的世界也是戰爭頻發,二十世紀前面五十年就發生了二次世界大戰。整個世界本身就極度不穩定,這是大環境。

當然國家這麼大,局部發生問題幾千年來肯定不止只是庚子年,就是其他年份也是有的。

從“庚子年”說法聊起,以“代漢者當塗高”為例論述讖語來龍去脈

那你說一定沒有道理嗎?似乎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因為有這麼多巧合在,讓人不由不信。

這恰好是這種說法被很多人採納的原因。

這讓我想到古代流傳的一些讖語和圖讖,留傳到現在,在民間還保持較大影響力的自然屬唐代李淳風、袁天罡撰的推背圖,有人說這圖不但預測到現在還預測未來。

至於是不是,知常容不作評論,我沒研究過也不懂,所以沒有發言權。

但至少有一點就是對未來的走勢,似乎沒有一個統一和確定的答案,至少這些愛好者和研究者得出的並非完全相同的結論,包括年份事件和人物。

這又讓我想到我曾經想過的一篇文章:《三國讖語:代漢者當塗高,誰才是塗高?》。對三國瞭解稍深的朋友肯定聽過“代漢者當塗高”這幾個字。

這幾個字並非從三國開始流行的,而是從西漢末年就開始流行了,為什麼流行這句話呢?

這個還要從劉邦開始說起。

從“庚子年”說法聊起,以“代漢者當塗高”為例論述讖語來龍去脈

《史記》記載這麼一件事情,呂后想封諸呂為王,丞相王陵冒出這麼一句話:

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史記·十二本紀·呂太后本紀》

呂后很不開心,王陵就被明升暗降了,離開丞相的位置了,但這句話就留下來了。這件事有沒有呢?反正有爭議,但是這句話是百分百流傳下來,而且深入民心。

換句話說這天下劉氏繼承才是正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劉姓建立的“漢”特別多的原因,他們建立漢時一定會想方設法與劉邦扯上關係。

諸呂奪權之後,西漢功臣聯手將權力還給了劉氏,這是第一次,王莽代漢之後,最終又回到劉秀手中,這是第二次。連續幾次之後,大家自然也就信了。

要是司馬遷看到這情況,估計他也不需要浪費千餘字在《高祖本紀》中神話劉邦了。

其他人想要替代漢室,就必須要造輿論,這樣“代漢者當塗高”就應運而生了。

一開始割據巴蜀的公孫述認為這個就是指自己,他在巴蜀稱帝。劉秀寫信給他說你理解錯了,反問了一句:君豈高之身邪?

這是這句讖語有史記載的第一次爭執。

從“庚子年”說法聊起,以“代漢者當塗高”為例論述讖語來龍去脈

接著袁術認為指自己,他也稱帝,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

巴蜀之地在劉備時期就流傳著認為這句話指的是魏國,暗示魏國將統一天下,這也是為什麼劉禪不戰而降,譙周勸自己的主公投降還這麼理直氣壯的原因。

光一句話,就有很多種解釋,彷彿一個大筐,可以不斷往裡裝

但劉邦的這句“非劉氏王,天下共擊之”的影響力和壓力還是有的,所以曹丕才會想到禪讓的方式。

你讓給我的,不是我搶的,這樣我的得到也正當了。

曹丕稱帝魏國沒有很快滅亡,而是傳遞下去了,就破了非劉氏王這句話,“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話的作用就降低了,也沒有太大的多傳,因為漢獻帝已經將天下轉讓給曹家了。

有人問為什麼曹丕這麼複雜稱帝,而劉備直接稱帝就可以了,因為劉邦這句話在當時認可度還很高。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明白晉司馬炎為什麼要用禪讓制了。因為既然劉姓可以傳給曹姓,自然也可以傳給司馬氏了。

大家看原來可以用轉讓的方式破這個讖語啊。因為最後大一統是司馬氏,而不再是劉氏,整個讖語就完全破掉了。

“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話自然失去了價值,就進入歷史書冊中了。

從“庚子年”說法聊起,以“代漢者當塗高”為例論述讖語來龍去脈

讖語的形成很多是有目的,比如陳涉起事之時就造了一句話“大楚興,陳勝亡”,張角張梁起事時也造了一句話“蒼天已死 黃巾當立 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

這兩句話指向性比“代漢者當塗高”更有針對性,但作用和意義是相近的。

那古人是怎麼對待這些讖語或者占卜呢?

有這麼一句話或許可以代表一種態度:子不語怪力亂神。這是孔聖人的觀點。

姜子牙和周武王討伐商紂時,占卜的卦相顯示很壞,這一次肯定要失敗。

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史記·齊太公世家》

但姜子牙堅持要討伐商紂,因為時機到了,結果自然成功了。

前一次占卜的卦相很吉,武王卻沒出兵,那是因為時機沒有到。

這件事發生在科學很不發達,占卜、讖語,巫術很流行的商周之際,他們作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