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疫情考验“中国制造”韧性

非常疫情考验“中国制造”韧性

福建莆田宝得服饰有限公司转产防护服。新华社记者秦宏摄

新华社福州2月18日电(记者秦宏 邰晓安)“现在日产量可达1300吨聚丙烯,供应全国各地的口罩企业。”福建省福州市中景石化公司副总经理黄健伟指着忙碌的生产线说。

聚丙烯是生产N95口罩的主要原料。为生产这种抗疫急需材料,公司在春节期间临时召集两百多人紧急复工。

本来,中国口罩日产2000万只,为世界最大产能。但新冠肺炎疫情在春节时段突然来袭,医疗、生活、生产防护需求激增,口罩严重短缺。

面对“一罩难求”局面,福建、广东、浙江等十余省份紧急号召相关企业开工复工,依托产业链力量,采取扩产、转产、新建等多种方式扩大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产能。

人们注意到,以生活用品制造业闻名的福建省提出了尽快实现全省口罩日产量2000万个的目标,这相当于此次疫情前全国的口罩产能。食品企业提供无菌车间,鞋服企业提供设备,共享原材料渠道、技术工人……一条条生产线迅速重整组合投入了口罩生产。

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口罩产能。

非常疫情考验“中国制造”韧性

福建帮登鞋业公司复产后开始生产外贸童鞋。新华社记者邰晓安摄

以“鞋都”著称的福建莆田本来并不生产口罩,但当地依托产业链支撑,将生产口罩的原材料、机器设备等资源迅速聚集到相关企业,十几天时间内就将口罩日产能从“0”扩大到了“200万”只以上。

“企业快速转产是对我们制造业应急生产能力的一次考验。”莆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志宏说。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工业产品出口贸易大国。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中国的出口型制造业来说也是一次严峻的压力测试。

“国外客户急需供货,海运遇阻,我们只能先小批量空运发货,运费要高十倍。”厦门保沣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刚说,受疫情影响,现在企业开工不足,国内国际港口物流不通畅,部分订单因此不得不延迟交货。

非常疫情考验“中国制造”韧性

福建莆田乐澄(中国)生活用品有限公司转产后在生产口罩。新华社记者秦宏摄

针对外贸企业面临的难题,中国从部委到地方再到各地商会,努力采取措施,帮助解决难题,促进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商务部接连印发通知进一步便利技术进出口,便利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申领进出口许可证件,以及协同各地商会为企业出具不可抗力事实证明等系列措施。

浙江、山东、辽宁、福建、江苏、上海等十余省份陆续发文为辖内受困外贸生产企业提供支持,包括支持企业尽早复工生产、提前下拨外经贸专项资金、加强贸易救济处置服务、加大进出口便利化等。

在积极防控疫情的同时,中国各地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努力复工复产。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近期密集出台措施,着力打通企业用工难、疫情防控难、交通物流难、供应链协同配套难、市场拓展难等“五难”操作链。一些省份派出包车甚至高铁接中西部省份工人返岗。

非常疫情考验“中国制造”韧性

中天(中国)工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婴儿纸尿裤正在快速生产。新华社记者邰晓安摄

目前,福建泉州的大型外贸企业中天(中国)工业有限公司产能已恢复80%。公司副总经理庄碧原预计,一周内企业生产能基本恢复,一个多月后就可赶上正常生产进度,并随物流恢复向客户正常发货。

“抓生产不仅可以赶紧交货,还将大大提振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和客户信心。只要每家企业都积极动起来,正常秩序就会恢复。”庄碧原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