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時期的“中俄關系”史(二)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 當中,筆者通過對沙俄統治者的殖民擴張歷程以及與我國東北人民之間首次摩擦原委的鉤沉,讓讀者朋友們清楚地瞭解到了明末清初時期的中國與沙俄勢力之間的首次接觸。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得出這麼一個基於事實的結論:即中俄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的“碰撞”主要還是歸咎於明末清初時期沙俄統治者瘋狂的殖民擴張。基於如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緊接上文的進度來與讀者朋友們繼續探究一番明末清初時期“中俄關系”的演變過程。

明末清初時期的“中俄關系”史(二)

01、哈巴羅夫的入侵與“伊古達爾保衛戰”

得益於公元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博雅科夫所率領的153人“遠征隊”的入侵,讓當時的沙俄統治階層清楚地認識到黑龍江地區實屬一塊“肥肉”,它不僅擁有極其稠密的人口還有著數不盡的糧食和貂皮,這對於正處於瘋狂對外殖民擴張狀態的沙俄勢力而言無異於是發現了一塊“新大陸”。因此,如何征服或兼併這一“新大陸”,無疑已被列入了沙俄下一步殖民擴張的計劃之中。

明末清初時期的“中俄關系”史(二)

公元1650年(順治七年),巨賈出身的哈巴羅夫在當地蒐羅了70名哥薩克人,經勒拿河、奧廖克馬河和通吉爾河,翻過外興安嶺來到了中國境內。他們此番闖入的是當時我國達斡爾人頭人拉夫卡伊的管轄區域,轄區內共有五座城堡,但好在他們到達之前居民們就已經遷徙一空,僅留下了五座無一人居住的空城堡。為了達到目的,不甘心的哈巴羅夫一夥歷盡千辛萬苦最後終於找到當地居民並向他們發起了侵略性攻擊。最終由於雙方在武器裝備上的巨大懸殊,以頭人古伊古達爾為首達斡爾人在拼死相抗之下還是未能保衛住自己的家園並全部被殺。至此,哈巴羅夫一夥順利侵佔了我國的雅克薩城,“伊古達爾保衛戰”宣佈失敗。據史史料《沙俄侵華史》記載,此次被哈巴羅夫一夥奪去生命的達斡爾人共計661人,被搶走婦女243人,兒童118人。

如果說波雅科夫人入侵之時當地居民的抵抗僅僅是一種本能的自衛的話,那麼哈巴羅夫一夥入侵時所遭遇到的達斡爾人的拼死抵抗卻是一種自覺的行動,居民們撤退時井然有序,反擊時有組織,此舉足以充分反映當地人民反侵略鬥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為後期清朝政府軍出面奠定了基礎。

明末清初時期的“中俄關系”史(二)

02、“烏扎拉村之戰”

儘管“伊古達爾保衛戰”失敗了,但由於哈巴羅夫一夥的惡行徹底激怒了這一地區的人民,使得沙俄勢力殖民擴張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礙,不得不說此舉為清政府出兵抗擊沙俄創造了一個強有力的民心基礎。

公元1652年(順治九年)4月4日,清政府駐寧古塔章京海色在得到了清政府的命令之後率軍與沙俄侵略者作戰。史乘記載:

海色“率所部擊之,戰於烏扎拉村”。戰鬥打響之前,清軍便得到了當地達斡爾、女真、赫哲等族人民的支持,因此初期進展得十分順利,然而由於海色的輕敵行為,導致給了哈巴羅夫一夥一絲喘息之機,並得以反撲。最終為了避免損失過大,清軍被迫撤離。

明末清初時期的“中俄關系”史(二)

“烏扎拉村之戰”是清朝政府軍沙俄勢力之間的首次針鋒相對,也是中國軍民首次聯合武裝抗擊沙俄的一次戰鬥,儘管此次戰鬥規模不大,但足以表明了清政府對疆域之內統轄權的重視,也表明了清政府決心通過自衛反擊的方式趕走沙俄侵略者的嚴正立場。

明末清初時期的“中俄關系”史(二)

03、“雅克薩反擊戰”的最終爆發

繼哈巴羅夫一行入侵黑龍江之後,緊接著又來了幾波懷揣著同樣目的的沙俄侵略者,但終究都被清政府出軍給趕出了中國。隨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沙俄也只派出使團試探性的前進,如公元1654年(順治十一年)2月巴依科夫(Baikov)使團的訪華、公元1658年(順治十五年)佩爾菲利耶夫(Ivan Perfiliev)使團的訪華以及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尼果賴(Nikolai Gavrilovich Milescu)一行的訪華。毫無疑問,這些使團的目的無非就是想通過非戰爭的手段來打開沙俄與中國的貿易通道以及探察當時中國的情況,乃至讓中國臣服於沙皇勢力。本著友好的目的,這些使團均受到了清政府的親切接待,正如如史料《清世祖實錄》對於1654年巴依科夫使團訪華的記載:

爾國遠處西北,從未一達中華。今爾誠心向化,遣使進貢方物,朕甚嘉之。特頒恩賜,即俾爾使人齎回,昭朕柔遠至意。爾其欽承,永效忠,以副恩寵。

明末清初時期的“中俄關系”史(二)

從上述記載也可間接反映得出清初統治者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徵,同時也說明了當時的順治皇帝並不知道這些使團正是當年入侵黑龍江的沙俄同夥。事實上,自康熙四年起,沙俄勢力便打起了一邊遣使來京,一邊向黑龍江一帶進行武裝入侵的計劃,由於語言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導致順治、康熙均不瞭解這些使團與入侵黑龍江一夥人的真正關係,甚至還鬧出過不少笑話。最後,在多次遣人與入侵黑龍江的沙俄侵略協商未果之後,於康熙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清軍正式出兵雅克薩,爆發了著名的雅克薩反擊戰。

參考文獻:

《沙俄侵華史》

《清聖祖實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