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学教授曾说:“有些学者,整天泡在学术会上,怎么有时间做学问?”,你怎么看?

凡大先生


看看飞机乘客的成份就知现状:三分之一奔赴学术会的学者,四分之一公务公干,四分之一商务活动,其他是因私出行。哪有时间带学生、干业务[流泪]


电光扫


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位教授所攻击的到底是哪一部分人呢?

是那部分功成名就者、是那些院长、长江学者、知名教授等,绝大部分时候,是他们整天泡在学术会上。

国内的学术会议,但凡是个会议,一定要请几个业界有名的教授来坐镇,有时候根本不考虑这个教授的研究和会议的主题相关不相关。请他们来,会议就会有人来捧场,一定会有他的粉丝。随便讲一讲已经老掉牙的东西也无所谓,若是讲点最新的研究,当然更好,实际情况是,谁在乎你讲啥呢?人家看的是你的头衔……

出于面子,这些院长、长江学者、知名学者,也很难拒绝。因为下次若是自己要举办个会议,不也要是求人来吗?大家深谙此道,所以互相请来请去,一团和气很正常了。

对了,天天泡在会议上的人,是不用交会务费的,来回交通住宿都是报销的。他们本身就是吸引参会者交会务费的引子,由他们在,就会有他们的学生,他们的粉丝,以及求他们的人来。

至于有没有时间做学问,反正都是教授、长江、知名教授了,谁还在乎你有没有时间做学问呢……


半岛外语


在地质学界,有些人开口“大陆漂移”,闭口“板块运动”,根本不会做“学问”!

事实上,小行星撞击是地质变化的动力;但是“陨落地质学理论”创新会影响“渐变论”的“学术”利益!“灾变论”是吴福元、金振民、朱日祥等人不愿接受的!

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院士们整天开会,打击创新人才!




金童希瑞


人之差异,天生已定。幼儿时期,有儿童坐姿难定,总在活动,而有些爱打盹,肯瞌睡,显示精力有别。上学时期,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爱做桌下活动,但所讲内容,一听即会,记忆超群,且举一反三,擅长应用,而另外更多学生,课堂认真之极,听,记,练无一不达,可就是考试难及,实乃智商有别。工作后,有人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但实绩难以服人,而另一帮人,思维灵活,左右逢源,成效显著。像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悟得生活真谛,以爱情滋润繁心,工作休闲,应对从容,不仅绩效突出,荣选院士之誉,且四登婚姻殿堂,直达理想之巅,无愧人生赢家。因此,人之异别,情理之中。


7号四分卫


国家真的应该治理此类现象了!许多学术会议究竟有多少意义,只有参加者心知肚明,莫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变相的腐败,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


金玉年轻


你好,青年科研工作者前来答题。学术会议要不要参加,答案是要,肯定要,也必须要。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很重要。但是如何把握好科研和交流之间的度,各有各的想法。科研会议存在的意义,第一是为了交流成果,互相促进。有利于青年科研工作者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也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完全不参加学术会议,是不行的。最简单的,做科研时刻要关注前沿理论,如果不跟进前沿发展,如何能提出创新观点?参加学术会议,与做学问,其实并不冲突。

但是,如何兼顾个人的科研时间和学术交流呢?我认得一位非常勤勉的教授,该教授(就不透露性别年纪和姓名了)在业内成果丰硕,因为地位和成果,需要出席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仅仅是在飞机上的时间就很多);还承担了部分行政工作(该教授身体强悍到不需要倒时差,经常下了飞机就开会、去实验室;我们笑称开会倒时差大法,佩服不已)。我简单描述一下该领导和其团队的日常,仅供年轻科研工作者参考。

1.会议接待结束不管多晚,都要看文献;如果在实验室附近,一定回实验室。有几次我有幸参与了该教授组织的学术会议,作为主办方,会议开幕当天的晚餐是免不了的。晚宴结束之后,送走诸位神仙大牛,一般在晚上九点半或者十点左右,教授会自己回到实验室或者自己的办公室。再看看实验的进度,再工作一到两个小时,才休息。我曾经以为是那阵子临近课题结项,后来跟教授的学生成为朋友(我不配跟教授做朋友,我顶多能跟教授的学生聊聊学术,跪求带飞),才知道,这是人家的日常。

2 严格要求下属和学生。自己拼,学生也得拼。做教授的学生年三十都在实验室。也许教授在一些人眼中,有些太严厉,甚至不近人情,科研做得不好,批评起来完全不留情面,管你是不是副教授、教授,在实验室里完不成自己的工作,或者完成得不够理想,都要面对他的怒火。但是,教授的学生(现在也是副教授了)曾经跟我说过,被批评事小,证明教授还对自己有期待,还愿意出言点拨;怕就怕人家不说话了,沉默才是最深的失望。这样的严格要求,教授的团队成员,即使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也不会不敢落下自己的实验。

3 邮件短信秒回,工作十分注重细节。 <strong>其实到了该教授的年纪和地位,有些人就不会亲自带学生了,副教授带硕博的情况,十分常见。但是,精力旺盛的教授,对自己的博士生培养十分上心。就拿博士论文的修改来说,表意不清、标点符号用错,都会标红修改;更不用说平时通过短信、邮件汇报学术进度,只要不在飞机上会议中,几乎秒回。

学术交流与科研兼顾的大牛完全存在, 会要开,学问要做。平衡好学术交流和科研,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喝奶茶不长胖


现在的学者很浮躁。参加会议的目的主要是1有厂家赞助,在会议上发言有费用,2多露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名声,浑一个脸熟,3可以结交朋友,便于拉选票,4你不露脸,别人会抢了你的位置。所以是势利让专家疲于奔命,不完全是个人的错,需要我们的机制鼓励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如李兰娟钟南山院士


医博汪健康彭文鸿


数十年来,多数的什么学术研讨会会议程序:开大会,请权威人士宣讲一通,选部分比较好的专题论文宣讲宣讲,分组讨论一下,会务专家们评选出比较好的文章获奖,大会园满成功!接下来会安排到当地或周边的著名景点放松一下,大会圆满成功!


马文林3


首先中国院士分为两院,中科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属于学术理论派,例如高院士,后者工程院士属于实战派,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袁隆平院士,钟南山院士,李兰娟,施一公等。


交得保


很多学术会开得不错,观点激烈交锋,最后打起群架,学术会才是真正讲学问,写论文都是胡扯,根本没有读者。现在谁看杂志论文?《冰川冻土》这么一本专业杂志,发表《师娘的优美感》的挖苦论文,7年之后才被发现,说明7年里没有读者看一眼这本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