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的“无为而治”是消极还是积极?为什么不是非要“无为而治”呢?

老孙遁世无闷


老子的“无为而治”,主要是阐述治理国家的思想。

其主要观点:世间万事万物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对一切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干涉。

实践证明,“无为而治”,在国家治理层面行不通。实际上,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铭川的铭


我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积极的治国理念。为什么呢?

第一,无为而治,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第二,无为而治是一种治理理念,是给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而不是鼓励老百姓“无为”。

以上提出的两点,也是后世对“无为而治”思想产生的两大误区。理解了这两点,消除误区,也就不会认为“无为而治”是消极的了。

“无为”不是不做事

这里的“为”,应当理解为“干预、干涉、控制”。这里的“无”,也并非完全不要,而应该理解为“减少、降低、有节制的”

整合起来看,无为,就是减少控制和干预,进行有节制的管理。

这个道理,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教育为例。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正是提倡无为,不压制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思维,大人只要进行有限度的管理就可以了。倘若对孩子控制太严,则弊大于利。

以经济为例。健康的经济模式,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以行政管理为辅。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早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倘若控制得太严,则市场没有活力,缺乏竞争,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可见,无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一个金道理。

“无为”是治理理念,而不是生活态度

常常有好吃懒做、不劳而获者,以“无为而治”作为挡箭牌。实际上他们跟“无为而治”没有一点关系。

先秦诸子百家提出的各种思想,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告诉人们如何治国。所以才说是无为而“治”,核心在“治”。

这种无为,是针对法家的严刑峻法,以及儒家的繁文缛节,而提出的。老子认为,这些都是在折腾老百姓,是强行改变人的天性、限制人的自由,非常不好。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是经历过时间检验而逐渐形成的,不去过多干涉,则人民自然可以安居乐业。

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思想的奇妙,就在于它没有绝对。有阴就有阳,有善就有恶,有福就有祸。事物存在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无为而治的思想,当然也包含着两个方面。有“无为”,就有“无不为”。要正确认识无为而治,就必须完整地看到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是“无为”还是“无不为”,前提都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无为,就是要顺应规律,不人为地去强求和改变;无不为,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是符合客观规律的,那就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做。

这样理解,是不是很像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没错,这就是古老的辩证法,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

这种思想,放在今天,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部门、一个企业,都是适用的。

作为领导者,更是要懂得无为而治。把握大的方向,顺应客观规律,而不要过多地干涉底层员工。这样一个组织就能健康发展。

综上,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不但不是消极的,而且是一种永不过时的积极思想,值得每个人去学习。


黑色大炮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

”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当中空(无)的地方,才有车子的作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窗户建造房屋,当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的器具,用的是空间。

“辐”就是支撑车轮的车条,车轮当中有一个孔,圆孔是空的,才能通过车轴,有车轴才能转动,起到车子的作用。碗、碟等器皿要有空的地方,才能装东西。房屋的作用在空间。这是说:“无”并不是“真空”或“虚无主义”,而有其重要作用。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当中好象一个大的风箱(橐龠),当中是空的,但抽动起来,可以发出无穷无尽的风力。这也说明“无”的作用,所有“无为,无不为”的“无”,都要从这一角度来理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永久存在(常)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不能照字面直译作“没有作为”,或误解为“无所谓”。 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

人们对待自然(客观现实),以至处理政治,必须依照自然发展规律(道)办事,而不加以任何人为的措施。这颇有“客观存在,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意味。“为”是指“人为”的事,“无为”不是一动也不动,什么也不干,而是不作违反自然的事。

老子还体会到:天地万物,包括人民生活在内,有其自然发展规律,而不能加以任何人为的限制。可是当时的统治者都不是这样想,他们以天下为己有,以人民为砧上肉,予取予携,作威作福,这是违反自然的。

因此,“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老子以“无为”对一切违反自然的事儿作斗争。 老子提出“无为”,用意在推翻当时的政治制度。但他不便明言,只用“无为”二字,以至引起了无数的猜测,就字面上作了各种不同的解说。

  “无不为”在“无为”的条件下,没有什么不可为的事,一切都会自然进化。老子看到一切客观事物如:日月四时自然运行,草木鸟兽自然生长,红花绿叶不需要加以人为的渲染,鸟飞兽走各具本领,不待人教。

俗语说:“天上一只鸟,地下一条虫,”一切都不需要加以人为的措施,有其自然的安排。所以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侯王们如果能够遵守它(道),万物都会自然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如果发生变异(欲),就本着客观规律(无名之朴?道的本质),去克服它。 道本身是没有变异的,没有变异就可以安定(静)下来。

那么,天下就太平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尘梦阁主


消极也是相对而言的,无为而治放在周朝末年动荡不安的年代,应该是现在看起来的消极思想。道德经讲的也是一个辩证关系,凡事都是有相对应的。在战乱的年代里,很多的有为不过是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不安,给普通百姓带来灾难。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能无所作为安稳度日已是奢望。放在现代,无为而治就难免有些消极了,不过也不违背道德经的思想。道德经核心思想还是讲要顺应自然,这本身不属于无为。


南阳陈升号


老子的“无为而治”历来都有饱学之士做过具体的阐发: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它,小到居家执事,大到治国安邦,都很适用。

如西汉时期,就有“萧规曹随”的说法,汉初三杰之一的宰相萧何创立了当时的规章制度,在其死后,曹参接着做了宰相,仍然照着萧何制定的制度行事,不作任何改变。每日都是饮酒作乐,不怎么具体管理政务,一天两天尚可,时间长了有些下属就看不下去了,纷纷去劝说,但是去一次曹参就拉着别人喝一次,而且不醉不放还,慢慢的,后来别人也就不去了,只到有一天他的儿子实在忍不住了,劝说了几句,不料曹参二话没说上去就打……

后来汉惠帝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气,在朝堂上当面斥责曹参。曹参却说:“斗胆问陛下,陛下的文韬武略比得上汉高祖吗?”惠帝答:“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曹参接着又问:“陛下你看我与萧何相比较哪一个能力更强?”惠帝说:“在我看来,你好像有点不如萧何。”曹参笑着说:“陛下所言极是,当年高祖与萧丞相平天下时制定的律法已经很完善了,而且行之有效,现在的陛下只需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们这般朝臣安守职位,遵循原来的制度不改变,按部就班的走下去,不是很好吗?”惠帝及满朝文武听罢均心悦诚服,不再言语了。

“无为而治”却并非绝对的放任不管,任凭事态往坏处发展!


楚襄蛮


问题的逻辑起点就是错误的。“无为而治”是一种方法论,不是态度,所以不能用“积极”还是“消极”去讨论。

无为而治,是讲对于事务处理不能先入为主的自作主张,也就是不能肆意妄为。无为就是“致虚守静”,在这个阶段是观察和明辨,根据分析判断和客观现实条件,以及事物发展的趋势、客观规律性,融合攸关方的关切点,再辩证性的果断处理问题。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好处是容易区分,坏处则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现实中经常会听到说;“你这样太悲观了”、“你也太积极了吧”?

其实哪里是什么消极、积极,平常心不好吗?不是朋友就一定是敌人吗?我们都说“人生有几个真正的朋友”,难道除了这几个之外,其他的都是我们的敌人?举世皆敌啊!这气魄,太大了!

好了,既解释了“无为而治”,又说了积极、消极的问题。个人见解,言辞欠妥之处多多包涵!


久住青山Lee


无为而治,是最健康的一种象。举例,就像我们的心脏,它的跳动是无为的,什么是无为呢?就是不用人去使心脏跳动而去造作什么!一但心脏有病了,那就需要人去有为了,或治疗,或放支架,或作手术等等之一切之有为,其目的是使心脏更好的无为下去!再例,人以有为去修炼,一招一式,生怕动作不标准,但时日久了,功成名就了,那原来的有为的一招一式,则不需要了,为什么,因为已经无为了。所以无为代表的是健康!是成功!是超脱!是最高之境界!


泥水劳人1


老子我们都知道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创作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道德经》的发行量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的,他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这一观点成了后来道家的核心思想,也为后世道家的学人所推广。

那么老子所说的无为,是不是就是真的什么都不要去做了?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个人的看法,认为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合乎自然的规律,让自然去运行在天地之间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遵循的规律而来的,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讲人不要过多的干预自然的规律,让事物的发展顺其自然!但老子说了无为而无不为,在尊重自然,让自然充分去发展的前提下,人还是需要在一旁去把控风险的,这就好比说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来的,但是一旦市场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不以人力来加以干预的话,必然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中国的历史上,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一个朝代的初期,具有他鲜明的表现,如汉朝时期的文景之治,就是使用无为之治,从而使国家财富和人力得以迅速的恢复。

老子的无为因为老子知道,任何的事物,只要在外力的干预之下,必然会消耗内在的能量,从而使事物不能按其本来的规律发展,这是老子思想与众不同的一面,他细微精致,小中见大,从一个点可以看到一个面,这是它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也知道按自然的规律去发展,可能大自然一万年也不可能产生出飞机和高铁,所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他有他社会的现实意义,但是他也有他消极的一方面。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老子告诉我们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一定是要从二分法去看 !

我们知道,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所以孔子的学说当中其实是由老子的影响和影子的, 在中国社会中更多的还是推崇与儒家的学说,儒家的立身之法,人生在世,还是要不断地去进取去追求,当然,儒家也说了这种进取和追求,不是为违背天道和伦理的是在合乎道的基础之下去做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如像后世的大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青花有语


积极的。无为而治是一种方法论,意思是处理问题或做事要符合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比如,在战后的修养生息期间,人口凋敝、生产力遭严重破坏,此时国家釆取无为而治,使经济得以恢复。而战时法治、太平盛世大一统治理等。总之,就是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而治。


六季如歌


全面的理解无为而治,则需要先从认识老子的个体精神体量级为起手。即老子口中的无为是超越积极与消极概念之上的,圣贤合一。其无为是构建在本体论、系统论高度基础之上的,即无为之法并不去掐断事物内部的衍化变化,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