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刘备的国力最弱为什么诸葛亮要保他?

昭奚弥久


1、诸葛亮效忠刘备是为了名。

2、曹操招揽人才是以改朝换代为目的,荆襄的高才在曹魏政权地位一般,且因久居丰乐之土,故而大都有反对禅让的倾向,实力远远不及颍川书院的嫡系..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了尘书院的人占据了曹氏谋士的嫡系之位,曹操是兵多将广,而且曹操自己的谋略都是无人能比,又怎么会事事听从诸葛亮呢,诸葛亮又如何能施展报复。

3、东吴孙策已经留下了二张和周瑜,地位根深蒂固,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诸葛亮去了最多也是一谋士。不会有太大作为。

4、刘备人格的魅力,刘备一直都是忠君爱国,重情重义,孝义为先。复合诸葛亮的思想。关键在于刘备手下没有真正的谋生。诸葛亮可以一展抱负。

5、受传统的影响,忠君爱国匡复大汉。

6、受师长的影响,诸葛亮受重用,他们一门的弟子学生出仕途,辅助刘备,扬名后世。

7、逃不出名利。


小人物观历史


先说观点,三国中诸葛亮选择追随实力最弱的刘备,是因为诸葛亮具备超乎常人的长远眼光,能够看到刘备巨大的潜力,同时追随刘备能够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

一、刘备是潜力最高的汉室宗亲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扶汉室,当时的汉天子在曹操手上,那么选择一位汉室宗亲进行辅佐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在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原先大名鼎鼎的几位宗亲,如刘虞、刘岱、刘焉、刘繇等人早已作古。荆州的刘表此时病入膏肓,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都难成大器。西蜀的刘璋性格懦弱,没有进取心。

原本不起眼的刘备一下子变成了汉室宗亲里的香饽饽。论名望,刘备是天下皆知的“刘皇叔”;论资历,刘备从黄巾之乱开始就带兵参战,多年来转战南北,经验丰富;论年纪,刘备此时四十多岁,尚在壮年,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实现理想。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二、刘备具备成功的一切特质

三国时期,主公挑选人才,人才也在选择主公,而刘备显然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首先,刘备有志向。这从他小时候的话语就可以看出: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三国志 先主传》

成年之后的刘备,将“匡扶汉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是真的忠于汉室,还是自己想当皇帝,至少刘备有坚定不移的奋斗方向。其次,刘备有能力。历史上的刘备并不是像演义中一样哭哭啼啼,而是相当有威严和魄力。本人的武艺也在及格线之上,多次带兵参与作战。在三国乱世,能够同时具备统御下属和军事作战能力的主公可是不多见的。

最后,刘备有毅力。经过早年的颠沛流离,刘备可谓是不断地在经历失败。但刘备始终没有颓废沮丧,一次次地站起来。这种坚韧的性格,让诸葛亮非常欣赏,谁不希望找一个靠得住的领导呢?因此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几乎具备取得成功的一切特质。

三、诸葛亮能够得到重用专用

刘备有成功的潜力,但是短板也非常明显。首先,缺谋士。刘备手下的武将力量称得上是当世绝顶,关羽、张飞、赵云无一不是超一流猛将。但是在文臣谋士方面,一直是刘备的短板,手下简雍、孙乾、糜竺等人,才智都不足以为刘备通盘谋划。此时的诸葛亮对于刘备而言就是最为渴求的人才,一旦纳入麾下,必然会得到重用专用。而且诸葛亮不是一个人,他身后站着不少荆州士族。如同荀彧对于曹操早期的贡献一样,诸葛亮也能够为刘备推荐很多人才,如马良、马谡、庞统等,迅速补强刘备的实力。

其次,缺战略规划。刘备对于自己的奋斗目标,缺乏一个清晰可执行的战略规划,这也导致了早年一直在不同诸侯帐下辗转,没有做出成绩。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同雪中送炭一般,解决了这个短板。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诸葛亮明确指出,此时不能与曹操和孙权争锋,应该把精力放在攻略荆州和益州上面,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后再适时而动。可以说,诸葛亮帮助刘备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后续刘备的一切战略行动,都是依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而来。所以,在刘备帐下,诸葛亮得到像管仲、乐毅那般的全权重用。

总结,刘备与诸葛亮就如同鱼和水一般,两人志向一致,互相认可,诸葛亮的才华能够充分发挥。所以哪怕刘备国力最弱,诸葛亮也会义无反顾地追随到底。


历史步行街


1,刘备主动邀请诸葛亮出山并且三顾茅庐

2,诸葛亮的为人,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3,刘备的魅力,道德上刘备具有很大优势,有着皇族身份的刘备,参与了诛杀曹操的密谋,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

4,刘备的发展空间,当时刘备除了身边一些雷大不散的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人才。

总结:选择追随刘备,既符合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的空间。因此,诸葛亮自然更加倾向于刘备。


隔壁房东徐


诸葛亮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潜心攻读之余,仔细观察分析天下形势,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其实,刘备当时势力很弱,将乏兵缺,连个地盘都没有。按照常理来讲,依诸葛亮之聪明才智,是不应该投奔刘备的。可是,诸葛亮偏偏就选择了实力最弱小的刘备。仔细想想,应该是有这样两点原因:

1.诸葛亮辅佐刘备,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刘备是汉献帝承认的大汉皇叔,可以打起“复兴汉室”的伟大旗号。

反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避免地引起心怀汉室的臣民的反感;而袁绍弟兄、孙权、刘表等人,个个拥兵自重,割据一方,都心怀叵测,意欲伺机夺取天下。这些人都让维护汉室正统的诸葛亮心怀不满,不愿去为他们效力。

2.当时的刘备,戎马半生,万事蹉跎,连一个安身的地盘都没有。不用说,刘备内心深处是极为渴望能有一位出众的才智之士来辅佐自己,为自己指出一条通向帝王大业的明路的。

而曹操通过“唯才是举”的政策,招揽了大批才华绝伦的智谋之士,其麾下人才济济,个个才智非凡;诸葛亮即使前去投奔曹操,在这样一大批人才之中,也不过泯然众人矣!

同样,孙权雄踞江东,以历三世,其统治集团内也是才士众多,遍地人才。而诸葛亮去了,以他当时的年龄,不过一个年轻人而已,绝不可能鹤立鸡群,脱颖而出的。

因此,投奔急需人才的刘备,才是诸葛亮的首选啊。


品茗读史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保国力最弱的刘备。

从两方面分析,一个是为什么选刘备,另一个是为什么不选别人。

曹、刘、孙,哪家强?

现在经常有人说,诸葛亮选刘备,那是投机。因为当时在别的势力里,早就人才济济了,诸葛亮去了得论资排辈。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国饶士大夫”,北方人才太多了。而刘备是支潜力股,跟着刘备,混入核心管理层的机会大得多。

这种说法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但一定不是诸葛亮选刘备的主要原因。

当时经过小二十年的混战,汉末群雄已经亡的亡、降的降了,剩下的也净是半死不活的。真正力量雄厚的,其实只剩下曹、刘、孙三家。不过这时候的刘,指的不是刘备,而是荆州的刘表。

我们先来说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雄踞北方,在政治和军事上优势最大,隐隐有一统天下的趋势。放在今天说,曹老板就是一个财大气粗的央企,他自己也稳居福布斯榜首。你去给他刷个厕所,挣得可能都比创业的小老板多,而且还省心。

再看刘表。刘表是汉室宗亲,在荆州统治了十多年,拓地千里,带甲十万,而且有世家大族的支持,政权稳定。诸葛亮管刘表叫姨父,管蔡瑁叫舅舅,管黄承彦叫爹,又有大V庞德公帮带。这就好比一个保守稳定的老国企,就开在自己家门口,一把手和一帮大股东、高管全是自己的亲戚,那走个内部推荐简直轻而易举。

接下来说孙权。孙权不姓刘,手里也没有刘皇帝,但有孙策打下的基础,又有一帮文臣武将辅佐,江东政权蒸蒸日上。他是地方上,势头正盛的大型民企。诸葛亮的亲大哥诸葛瑾,这时候已经来到江东,在当地名望越来越大,很受孙权重视。诸葛亮要投奔孙权,也是诸葛瑾一句话的事儿。

总而言之,曹、刘、孙三家是各有各的优势,诸葛亮无论选哪家其实都不亏。

而刘备是什么情况呢?辛辛苦苦二十年,勉强占过徐州,结果现在依然寄人篱下,在刘表手下当客将。他现在就一破产小老板,唯一自豪的,也就是说一句:哥曾经阔过。

这时候别说别人不看好他,连刘备自己都觉得很失败。有一次刘备发现大腿上长了好多肥肉,竟然哭了。刘表问玄德你怎么了?刘备很感慨,说我以前常年在战场上骑马,大腿的肥肉都没了。现在不骑了,这些肉又都长回来了。时间过得飞快,我都老了,还没混出个人样来,所以我很难过。(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引《九州春秋》)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连刘备自己都很迷茫,不知道明天在哪儿。咱们不开上帝视角,是你,你敢选择这么迷茫的老板吗?

可诸葛亮就敢选,而且用事实证明他选对了,还把一个地摊都快摆不下去的个体户,搞成了全国前三强,他自己更是名垂青史。这里边,就有诸葛亮选老板的秘诀了。

诸葛亮的目标和价值观是什么呢?

诸葛亮要廓清宇内,兴复汉室,让天下太平。这是他的最终职业目标。所以他要找的老板,一定是公正、廉洁、爱民的,还要有进取心,有能力,如果是汉室宗亲那就更好了。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先来看看曹操。诸葛亮和曹操在深层次的价值观上有严重冲突。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个勾结宦官的巨贪(他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这个大家都知道)。从当大司农,到当上太尉,曹嵩一共花了1亿万钱。(见《后汉书·曹腾传》附《曹嵩传》、《太平御览》引华峤《汉后书》)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把曹嵩的工资(月俸)、年终奖(腊赐)、过节费(春赐)折算一下,一年大概有30多万钱。(月俸根据《续汉志·百官志五》折算,腊赐根据《后汉书·何敞传》注引《汉官仪》折算。春赐根据《通典》卷三五《职官禄秩》)

他还有爵位,还要置办田产,这些也有一定收入,我们假设这些跟工资水平持平。那么曹嵩一年的合法收入是60万。曹嵩要攒1亿万,靠合法所得,得166.7万年。我们都知道,在历史教科书里提到的中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才在170万年前出现。这哥们当官贪了多少,大家自己琢磨。

10亿万这个数字看上去很夸张,虽然值得怀疑,但曹嵩是巨贪这个是没跑的。汉末,曹嵩来到琅邪避难。而诸葛亮从后来他廉洁奉公的主张和做法来看,估计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比较正统的。十来岁又正好是三观开始形成、也比较容易对社会阴暗面愤青的年龄。诸葛亮跟曹嵩住在一个郡里,那对曹家是什么印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么一个巨贪,后来去投奔曹操的时候被杀了,曹操却因此来进攻徐州牧陶谦,屠杀徐州的老百姓,诸葛亮离开家乡辗转来荆州,多少是拜他所赐。

曹嵩的贪婪,诸葛亮是有所见闻的;曹操的残暴,是诸葛亮亲身经历的。曹家在他眼里是这么个印象,再加上后来又要篡汉,诸葛亮怎么可能辅佐曹操?

话说回来,当初曹操在徐州搞屠杀的时候,突然有一支援军,冒死挡了曹操一下。虽然还是没挡住,但多少给徐州人民一点希望。

这个不怕死,来怼曹操的人,正是刘备。

当时刘备已经是平原国相了,算是个地级市长。在青徐一带有了点名望。早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曹操去了,孙权的父亲孙坚去了。刘备那时候连个县令都不是,但也积极响应。(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引《英雄记》)他后来到平原国,把这里治得井井有条,又礼贤下士,深得民心。孔融被黄巾军围得很痛苦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找刘备求援。可见刘备的“仁义”,并不是小说一味吹捧,历史上他确实是这样一个人。

陶谦这次被曹操攻击,就近去找公孙瓒的属下求援,刘备也带兵跟着来了。最后曹操因为吕布袭击兖州大本营,被迫退兵。陶谦就给了刘备一支部队,刘备干脆留下来跟了陶谦。

不管刘备是出于什么动机,但是在徐州人民来看,这个人敢在曹操屠刀底下,帮着大家来挡刀,那简直就是救世主。一个爱民如子,救民于水火,敢担当的形象,逐渐在徐州竖立起来。陶谦后来让徐州,跟这个也有一定关系。诸葛亮对刘备的好感,也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恰巧,刘备还是汉室后裔,还一直跟曹操死磕,而且积极进取,想成就一番大事业,这跟刘表也不一样。

刘表也是汉室后裔,他是个名士,治国有一套,放在治世是宰相之才。可是放在乱世,他就只能守境安民。何况刘表已经老了,没进取心了。官渡之战的时候,刘备曾经建议刘表乘机偷袭曹操,刘表拖了半天最后不了了之。荆州的这些世家大族,尤其是蔡瑁、蒯越这些人,也没什么争夺天下的心思。整个荆州越来越像个混吃等死的老爷车,诸葛亮虽然在荆州有很多政治资源,但他不想跟着荆州陪葬。

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跟曹操、刘表确实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从职业发展和价值观上来看,刘备简直跟诸葛亮神契合。

贤我,尽我

解决了职业发展方向和价值观,那接下来就是,诸葛亮对这份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诸葛亮想要的,是一个实现平生所愿的大平台。至于票子、位子,诸葛亮没有太高要求。如果真的只是为了钱和权,他完全可以去找曹操、刘表,这两个不行还有孙权。

我们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大事者,在一开始,对金钱、权力都没有特别执念的追求。这就是无欲则刚,你没那么大的物质欲望了,很多事情就能看得比别人更清晰,更能面对你自己的核心需求。

诸葛亮的要求就一条,非常简单,但是非常难做到。

就是“贤我,尽我”。

贤我,说的是能认识到我是个人才,不能拿我当个什么都不会的一般人;尽我,说的是真正让我的才能发挥出来。

这条要求在他见刘备的时候,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赤壁之战以后,张昭曾经来挖墙脚,希望诸葛亮加入江东。诸葛亮的回答是:

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

就是说,孙权是个很有能力的领导,但是我看他的度量,能认识到我是个人才,却不能让我充分发挥才能,所以我不能留下。

诸葛亮怎么就肯定,刘备能“贤他尽他”呢?

这里面有一些感性色彩,比如前面说的诸葛亮本身对刘备印象就不错。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他的铁哥儿们徐庶,就在刘备那里。

其实三顾茅庐这个事儿,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次内推,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内推给的机会,却没有注意这实际上也是一次信息沟通。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重不重视人才,能不能专人专用,发挥人才的长处,他的团队有什么问题,需要什么,这些通过徐庶,诸葛亮都能充分了解。所以还是前面讲的,朋友很重要,朋友不仅可以给你提供机会,还能为你提供真实信息,所以找工作,尤其想找到非常合适的工作,离开朋友,离开圈子,哪怕你聪明如诸葛亮,那都是很难办到的。

刘备需要什么,徐庶早就透露给诸葛亮了。诸葛亮凭着《草庐对》面试成功,使刘备折服,那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症下药。





小老弟出品


我认为诸葛亮誓死追从刘备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他在《出师表》中这样说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他感念刘备求贤的诚心,也看出刘备逐鹿中原的决心和一统天下,恢复汉室的决心,决定以此为平台,一展自己生平所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诸葛亮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这点诸葛亮非常看重,相反,曹操、孙权则身为汉臣,却割据一方,在诸葛亮看来,自己是大汉的子民,理应恢复汉室,而刘备正是以恢复汉室为己任,两人一拍即合。

第三,诸葛亮誓死追随刘备,跟当时知识分子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是分不开的。


古道悠然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初期的形势,北方的东汉中央王朝,名为汉朝,政权实为曹操所把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所以曹操的实力可见一斑,当时的人才趋之若鹜。江东的孙权虽名为东汉的地方政权,实际上三代世袭,成为一方的土皇帝了,人才之盛,仅次于曹操,而且孙坚时期开始已与孙氏经形成了稳定的君臣隶属关系。除此以外,其它的诸侯要么势单力薄,要么昏庸无能,这里面刘备的力量最弱,几乎没有地盘,到处寄人篱下,但也仅数刘备最有发展潜力了。

在这种形势下,诸葛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决定了他必然跟随刘备。第一,刘备知人善任,宽仁大度,从谏如流,礼贤下士,其人格魅力吸引着诸葛亮,这正好适合诸葛亮后期才华的施展。第二,刘备属皇姓,自称西汉皇族后裔,当时汉朝在政治舆论上仍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样的身份当然在政治上具有优势,而且刘备起兵以扶汉室为名,具有正统性,忠于汉室又是诸葛亮的政治信仰。第三,东汉中央王朝早已大权旁落,掌实权的曹操名声又不太好,诸葛亮并不喜其为人,万一曹操称帝自己也难逃荀彧的下场,再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才,在草操的阵营里多了去了,诸葛亮投靠曹操不一定能被重视,才华的施展也会受限。第四,孙权名为保汉,实欲自立为王,这不符诸葛亮忠于汉朝的政治立场,孙权收下都是父兄的老部下,人才也不少,诸葛亮在东吴很难受到信任和自由施展才华。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只有势单力薄的刘备那里会重视自己,在刘备的文臣里面,诸葛亮几乎是鹤立鸡群,再加上刘备三顾茅庐的信任和倚重,刘备客观上最需要他这样的人才。

就这样,刘备和诸葛亮组成了完美的明君贤相搭档,在封建政治历史里面,留传下了千古佳话。



乐天知命人


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委自枉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以看出,诸葛亮很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当然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在隆中对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起初没答应,刘备再三请求,诸葛亮就问过刘备的志向,然后刘备说自己想恢复汉室,欲申大义于天下,诸葛亮才跟刘备走。如果刘备说别的,应该就没戏了,可见诸葛亮是看好刘备有潜力或志向。另外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是故意避而不见的,由此也看出诸葛亮本身是想,吊胃口,被重视,从而有一番作为的。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曹操,只能说人格有志,权势富贵不一定能打动所有人。现实中,一般容易投靠权势富贵的,大多是一些心理卑微又无能力改变的人。这与现实中有些人的拜金类似,这类人很容易放弃道德、自尊等东西,去巴结讨好金主,而有些人虽然穷,但会试图靠自己改变命运,这就是差别。


太宗历史


第一点因为东吴和北魏都已经人才济济,诸葛去了也难展开手脚。东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策临终已经把东吴的大格局和顶梁柱给定下了,诸葛去了也只能屈居人下。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到东吴出使,孙权想留下他,就派诸葛瑾去说,诸葛亮的回到是“孙将军能用亮而不能尽亮”。就是说孙权他能用我,但是在东吴我没有能够施展全部才华的舞台。曹魏就更不用说了猛将如云,谋士车载斗量,曹操已经通过平河北定辽东建立起来自己的一套文官体系,想要后来居上,那真是势比登天。反观刘备这里就大不相同了,刘备长期没有一流谋士,正是饥渴难耐的时候,诸葛一出山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言听计从,如鱼得水。所以刘备这里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点,当时虽然汉王朝衰落了,但是汉献帝还在,汉室还在。很多名士,地主和官僚都还有一些正统思想,包括诸葛在内。这也是刘备能够屡败屡战,长期活跃的原因。刘备一直打着皇亲的旗号给他的名声是加了很多分的。反观曹操是宦官之后,很多名士包括司马懿都嫌弃他出身不好不愿出仕辅佐他。孙权是小吏之后,凭武力占据的江东,在政治高度是和刘备差的很远,这也是三国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孙吴一直处在不被重视的地位的原因。有尊曹抑刘的,因为曹操手里掌握着汉献帝。有尊刘抑曹的,因为刘备是宗室出身,曹操是宦官之后。总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人的出身是很被看中的。


如烟入幻


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最佳的选择,被后人传为一代佳话。

公元206年冬天开始,驻扎在新野县的刘备先后三次,跑到南阳郡的大山里寻找诸葛亮。

为了让诸葛亮出山,刘备就差给诸葛亮跪下了。

诸葛亮考虑再三,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因为刘备虽然暂时没有得势,但他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远大志向。

手下汇聚了一个又一个的仁人志士。

像关羽,张飞,赵云,孙乾和糜芳,都是因为刘备的个人魅力而选择誓死跟随。

刘备不一定是最贤明的君主,但却是诸葛亮最佳的选择。

因为诸葛亮刚刚二十岁出头,没有在朝廷入仕,也没有建立过一寸战功。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如果投靠其他势力,比如曹操或者孙权,都不会受到重用。

因为这些诸侯虽然爱惜人才,但是却不会重用无名之辈。

诸葛亮虽然自称卧龙先生,但曹操和孙权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他,所以投靠曹操和孙权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

而刘备则不一样,他现在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虽然当时寄人篱下,属于刘表治下的新野县。

但刘备之志不在区区新野,而是放眼整个荆州。

诸葛亮出山时,为刘备设计了一条称霸之路。

取荆州,夺益州,东和孙权,然后由荆州和益州北上伐魏。

他们君臣二人始终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刘备虽然主动挑起了夷陵之战,但是却没有放弃北伐中原的基本战略。

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数次北伐曹魏,直到累死在五丈原。

可以这样说,诸葛亮和刘备是鱼和水的关系。

如果没有刘备,就没有诸葛亮名震天下,而没有诸葛亮,刘备则没有三分天下的实力。

这也是诸葛亮始终坚持辅佐刘备,不离不弃的主要原因。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