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同学:“足不出户”是反思和读书的开始

张黎同学:“足不出户”是反思和读书的开始 | 治学大家谈

“足不出户”是反思和读书的开始

往年我们的春节是热闹非凡的,街道车水马龙,餐馆人声鼎沸,走街串巷互相拜年……谁也没有想到突发的疫情,将庚子年的春节冲击得支离破碎,我们的寒假也被迫“延长”。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许多医护人员冒着感染的风险,置生死于度外,奋战在临床一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已经打响了,科学防控、坚定信心就是抗击疫情最好的“疫苗”,我们更应该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自我隔离。“足不出户”可以让我们真正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做一次深谈,审视过去一年的不足与成长;同时认认真真地读读文献,写写论文,不失为是2020年一个良好的开始。

2019年9月份我重新进入兰州大学文学院提升自己。置身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倍感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多年的教学迷茫和科研瓶颈,促使我尽快转变思路和身份,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学习节奏中来。

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拓展了我的学术眼界和思维方式。如敏春芳老师的《汉语史和语言接触》课程立足汉语史传统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从语言接触带来的外部动因来探讨方言之间的关系;莫超老师的《汉语方言专题》课程经常推荐经典范文加以讲解和讨论;邓文靖老师细致入微和语音练习,提高了我对国际音标的熟知度,加深了解了中古音与普通话发音、方言音之间的关系;张万禾老师的文献经典导读,一再强调“学习经典论文背后的思维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等,只有养成用“批判”和“怀疑”的眼光去思考的习惯,才能找到研究的问题。

开学后的9月7-8日和11月14-15日,文学院文字所接连承办了两次学术会议“语言接触与西北汉语方言的演变”和“首届甘肃汉语方言研讨会”。专家云集的两次学术会议,让我体会到了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开阔了思路和视野。在“首届甘肃汉语方言研讨会”上,我宣读了在本学期撰写的一篇论文《甘肃连城话的“阿”类亲属称谓词探析》。虽然论文还不成熟,但对我自己而言论文还是有所突破的。每个文字所的成员都参与到学术会议的前期筹备、会议接待和会后安排等具体事务中,我也撰写了5篇相关的学术讲座新闻稿件,充分体会到了承办学术会议的不易和收获。

虽然开学的时间延期了,但是学习读书不能松懈,因为新的一年还有新的挑战需要去面对。

假期前两周,我阅读刘坚《近代汉语读本》时,发现“元代文献”中对于“么道”“着”“根底”“每”“呵”等进行了解释,但是对“里”“上/上头”“呵”“有”解释有限。根据《读本》中的语言点,结合《近代汉语助词》,我了解了近代汉语助词中“着”“来”“里”等的演变与发展。查找文献后发现余志鸿、李崇兴、祖生利等学者已对元代白话进行了相关基础研究。其中元代直译体文献的研究,有余志鸿《蒙古秘史》系列研究,李崇兴、祖生利《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和《元代汉语语法研究》两部著作,祖生利博士论文《元代白话碑文研究》等。同时结合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阅读了“着”“来”“里”等助词的发展演变情况。还阅读了孙锡信、杨永龙《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的第一编“中古汉语语法研究”和“中古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大致了解中古汉语和元代汉语的语法研究现状。这两周的读书心得是研究论著和语料文本结合着阅读,并加以思考和追问,才能对文献的思路有比较清晰且深入的理解。

面对严峻的疫情,有效的防控离不开你我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消除恐惧心理,保持希望、努力、进取、自励的心态,这是永远不会错的。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开心和失落、有收获和舍弃、有成功和失败、有欢聚和孤独、有昂扬和低沉、有幸福和悲苦,人生不可能只有美好。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让我们过得更有意义、更有希望。

坚冰深处春水生,共克时艰!我们一起努力吧!

张黎,兰州大学文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甘肃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甘肃省普通话测试员。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