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看似矛盾卻深藏涵意

中國古代有很多有意思的俗語,有些俗語如果我們是通過字面意思來理解的話,實際上很容易產生理解偏差。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把當時實際情況當作考量標準,就也會發現老祖宗的一些俗語也不是毫無道理,反倒會折射出當時人們一些有趣的價值觀和社會觀。今天,我們要講的一個俗語是:“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 那麼這個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俗語說,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看似矛盾卻深藏涵意

我們觀察到這句民間俗語在語序安排上就十分有意思,簡簡單單兩句話就把古代人對於“有福之人”和“無福之人”的理解展現出來。其實啊,這句話前後的兩個“毛”字代表的則是不同的含義。第一個“毛”字指的是我們在字面當中所理解的毛髮了;第二個“毛”字其實想表達的是忙碌的忙。在中國古代,我國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我國的農業模式又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的工作模式,這也就是說我國很大一部分人口都是在從事農業。無論我們在旱地上勞作,還是在水田裡種植,可能都需要編起褲腿,脫掉鞋子,日復一日跟黃土為伍。長期以來,腿上的毛髮可能會被泥土粘住,有時候洗都洗不乾淨,甚至還會被迫褪去,所以經常勞作的人也就會腿毛比較少。而那些所謂的地主,由於長期臥居家中錦衣玉食,享受其他人的服務,勞作很少,自然腿毛也就很多了。後來這句話呢,也被引申出:忙碌的人整天在外面奔波,會比較沒有福氣。而悠閒的人自然是閒得“發毛”了。當然這樣的說法也不完全符合科學道理,腿毛的多少其實和很多因素有關,並且忙碌和空閒也不能作為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福氣的標準啊。但是我們可以從這句俗語發現我們的老祖宗善於觀察生活並總結生活的習慣,同時也折射出老祖宗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習慣其實我們也應該向老祖宗學習,多擁有一些獨立思考能力和總結能力,日後我們也才能更好繼承老祖宗的優秀傳統和豐富文化。

俗語說,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看似矛盾卻深藏涵意

在發展迅速的新時代下,這句俗語還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呢?

其實這句俗語我們也就不必苛求太多了,因為實際上這句俗語老祖宗是根據謀生方式來判斷的,但祖先的謀生方式已經和我們現如今的謀生方式有很大的變化了。而人雙腿上的腿毛其實主要是由於遺傳基因而影響的,同樣也展現著一個人新陳代謝的程度。所以這句話我們大可不必細究,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也就足夠了。雖然這句話實際意義已經不大了,但我們也應從這句話上學習老祖宗善於觀察生活、總結生活的好習慣。其實,一個人究竟有沒有福氣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很多因素的,比如這個人有沒有上進心,願不願意吃苦,肯不肯為一件事兒堅持不懈地奮鬥。

俗語說,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看似矛盾卻深藏涵意

對此,小夥伴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們的想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