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居家闭关简史

星期五言:这里说的大师可不是那些“明星”,但凡爱在媒体上嘚瑟的人哪还有心思闭关,更别说他(她)们的成就和天赋所掺的水了。我认为大师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师是因为他们能做成一件事,而一个人真正做成一件事所需具备的品质,在本人看来,便是忍受寂寞和忍受被大众孤立的能力。“闭关”一词由此而来。

注意这个“闭关”不等同于人们所说的“宅”,大师在家可没时间刷朋友圈撸猫秀抖音!他们对时间和工作是主动的分配而不是被动地消磨。这也便是他们能干成一件事的原因所在。

以下列举各大师闭关之经历不分国别,不分性别,不分种族,更不论道德上的好坏,但凡符合做成一件事、闭关、其作品让他人受益这三点的,均被列入其中。

最后补充一点:相对于那些身体力行的实战家来说,在家闭关的大师并不能算高尚的(甚至有些还是狭隘片面的),然而,在我们无法判断是非,无法对那些受苦的人做出实质性帮助的时候,与其在家围观抱怨说风凉话,倒不如多给自己一些思考、学习和专工的时间。看这些大师居家闭关的做为,也为当下的各位有一份启发。


一、大瘟疫下创作的“薄伽丘”

在看《十日谈》的时候,我总会无意识地沉浸到书中那几个年轻人讲的“荤段子”中,而每次合上书,才恍然那些书中人物讲故事时所营造的安逸感与其之外的环境背景形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

什么环境背景呢?没错,就是十四世纪欧洲的那场“大瘟疫”——这场瘟疫(黑死病)在四年时间中夺走了欧洲近三分之一人的生命。而当时的欧洲文化中心佛罗伦萨更是每日尸横遍野,一片末日景象。

要知道,这片景象也正是薄伽丘创作《十日谈》的背景。

大师居家闭关简史

如今,这部《十日谈》被很多人誉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之作,被与但丁的《神曲》并肩。可想而知,若是没有作家面对疫情时的理性与意志,哪还能有如此巨作的诞生。

二、社会变革中的书生“康有为”

历史多把康有为跟“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这些事件点捆绑在一起,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位康进士为一个公车上书,足足在家做了九年准备;至戊戌变法之时,他的变法之路足足走过了十二年。我们从康有为公车上书前的九年准备历程便可一窥这位大学士闭关路之坎坷——

他先是在广东老家潜心研究学问(包括中、西学问)五年,之后进京上书皇帝未果,又返回家乡潜心著述,办学堂,考进士,直至他的名声以及上书的阵容让朝廷权贵不得不重视为止,中国清末的变革才轰然踏上历史舞台……

大师居家闭关简史

当然,“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变革中只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变革者的牺牲换来的也只不过是一个“走变法路线救中国”的反面教材,然而,我们从“做事”角度来说,不论对错,仅仅是那些变法之人背后闭关所做的准备工作,其专一、冷静、不受外界干扰而耐寂寞的品格,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了!

哪怕他是被后人称为书呆子的康有为!

推荐阅读:《戊戌变法史研究》(黄彰健著)、《北京法源寺》

三、一辈子没出过家门的福克纳

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作为一生拥有19部长篇小说,超过百篇短篇小说的高产作家……说实话,他个人的人生轨迹跟这些头衔比起来,似乎逊色了很多——他一辈子都留在自己家乡的那个小镇!

福克纳 1897 年 9 月 25 日出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庄园主家庭,仅仅有过童年的一次县镇的短距离迁徙,至此他再也没有出去过。

大师居家闭关简史

我们能从福克纳的很多作品中感受到那种浓浓的对土地眷恋的情感,而藏在这种乡土之情背后的便是福克纳那宏大的没有边际的创作思维。

四、伯格曼和他的小岛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俨然已跻身世界电影大师行列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毅然离开了自己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去向了波罗的海中央的一个渺无人烟的小岛定居下来,直至2007年逝世。

至于伯格曼为什么要做此选择,众说纷纭,有说他为人孤僻的,有说他是在逃避的……而他在小岛上过着怎样的生活更是一个迷了,因为几乎没人在他生前知道他的住址,更别说还能去拜访他了!

然而,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伯格曼人生后期的大部分电影都是在这个小岛上诞生的,包括构思、剧本创作、拍摄……

大师居家闭关简史

没错,我们无需对这位电影大师的个人生活了解多少,因为他的那些作品乃至他做电影的专注度足以让我们在其中受益了!也足以了解他的为人了。

推荐观看(电影)《不良少女莫妮卡》、《打扰伯格曼》

五、从未露面的大作家塞林格

在文学史上,让人羡慕加嫉妒的作家不多,塞林格算是一个。因为他靠着一部十万字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享誉全球不说,还成了一个写作暴发户。

然而,他拿着这第笔稿费版税,连人带钱,从此消失在大众视野——他在偏僻处买了一栋庄园,四周都用铁丝网围住,禁止外来人进入,从此过上隐居生活。

很多记者都想进去采访他,偷拍他,结果都失败而归。塞林格自此也被冠上了最神秘作家的称号。

也正是他的闭门不出,一越成为了一代叛逆青年的偶像。就连大导演伍迪·艾伦都多次在自己的影视作品中表达出了对塞林格的羡慕(甚至是嫉妒)。这样不用露面依然能够享受几代人追捧的作家实在不多……

大师居家闭关简史

塞林格将自己公众形象与外界隔离的行为并不代表他本人与世界的隔绝,相反,也正是这种身份上的隔绝让塞林格得以自始至终接着地气,让他更像一个普通人那样混迹在酒吧、街头……

不然,他哪来的那么多鲜活的让人共鸣的创作素材。

六、将自己反锁在屋里的钱钟书夫妇

钱钟书可是知识分子界出了名的书呆子、学霸!而钱钟书和他妻子杨绛在家的闭关著述生活更是被人笑谈——

从动乱时期到建国后,他们一家三口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乐,关起门来,一家人做学问,研究学术,翻译作品,各不打扰。

他们出生于无锡的书香世家,可是却不怎么和圈里人来往;他们住在清华园,也不经常和同事聊天,隔壁林徽因的太太客厅里门庭若市,而他们家则是大门紧闭,传说大年三十有人敲门拜访,他们也不开门见客,甚至将自己反锁在家里。

大师居家闭关简史

这对夫妇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享受着一家人的天伦之乐,他们将自己的“桃花源”用一道门反锁起来,甚至在最艰苦的岁月也在苦中作乐。女儿钱媛和钱钟书相继离世之后,杨绛更是把自己关了起来,不理世事。她一个人默默回忆“他们仨”,一个人整理着爱人的著作,一个人沉浸在精神世界里,怡然自乐。

推荐阅读:《围城》(钱钟书著)《我们仨》(杨绛著)

七、监狱里的李敖

李敖生前的名号有很多——作家、思想家、批评家、文物鉴赏家等等,而这些名号之外我觉得还需再加一个:监狱犯人!

上世纪中叶,李敖由于一度言辞激烈地抨击揭露政府,连遭当局逮捕软禁,其著作也无一幸免,被一一查禁。然而,入狱被软禁期间的李敖并没有被残酷的环境压倒,反倒转劣为宝,读书写作并进,在狱中忙的不亦乐乎。

大师居家闭关简史

纵观李敖一生,即便之后的他重获了自由,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却大多过着独处的生活,一个人躲在山上研究学问和时事,与人情世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他潜心读书、学习、写作、思考的模式从未间断过,我认为这也是很多人称李敖的学问深不见底的原因所在。

好啦,先说到这里吧。但愿大家能在思考、学习和行动中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当然,春天迟早要来,闭关的人也迟早要出关,正如李敖在《北京法源寺》里提到的佛教宗旨:“出世”——“入世”。


关注【星期五文艺】,阅读经典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