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徐雪丹


在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条铁律,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且无论这名君主多么的圣明,始终都逃不过这一铁律,毕竟老皇帝留下来的那些能臣干吏们,新皇帝怎么用都不觉得放心。

所以就雍正驾崩后,乾隆如何对待李卫的,李卫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是不错的,能得善终

李卫(1687/2/2—1738/12/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人,清朝名臣。

与现今各类影视剧所演绎的不同,李卫并非乞儿出身,而是生于一富裕家庭。并在康熙五十六年时靠着“捐钱”弄了个官当,而后任兵部员外郎一职,当然主要是李卫一直跟着四阿哥胤禛。

当然,众所周知康熙后期的“九子夺嫡”最终有四阿哥胤禛取得最终的胜利,继承了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李卫作为为数不多的支持者之一,自然也就跟着雍正皇帝一步升天。

在雍正继位后,面对康熙留下的烂摊子,为了使清朝的皇祚得以延续,雍正不得不进行改革,而李卫便是雍正实则改革的重要人之一。雍正初登皇位便任李卫为直隶驿传道,还没到任又改任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升任云南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同时兼管盐务的职务。

随后,李卫的升迁速度更是如火箭般飞窜,仅入官场十余年,便在雍正五年的时候成为封疆大吏——浙江总督,要知道这可是一品大员、手握实权的大人物,雍正一朝的李卫可谓是风光无限。

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即使是清朝配享太庙的张廷玉都曾经栽过跟头,要知道张廷玉这一生可谓是谨慎无比,而李卫呢,大大咧咧的性格,难免会栽倒。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随着雍正的驾崩了,其四子爱新觉罗·弘历继位。在乾隆继位的初期,对待雍正留下来的这些老臣还是重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乾隆便开始着手清理雍正留下来的“老人”了,作为雍正第一宠臣的李卫自是站在风口浪尖之上。

更是评击李卫“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

李卫的官职权力受到了剥夺,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也无可厚非。时间拉倒了乾隆三年,五十一岁的李卫因病去世,乾隆伤心之余以总督的规格厚葬了李卫。要知道,作为前朝老臣的李卫能得此厚待总督相当于一品官员,就足够证明乾隆对李卫的重视,相比起历史上其他名臣,李卫能有此结局算是圆满了。


像素说


雍正时期,李卫为四大宠臣之一,也是唯一安稳过渡到乾隆时期的大臣。然而,其他三位就非常不幸了:年羹尧功高盖主、嚣张跋扈,被雍正所杀;隆科多结党营私、聚敛财富,死在大牢;田文镜身体虚弱,病死家中。然,乾隆对李卫并不感冒!

(李卫)

百姓眼中的李卫

李卫的家庭还是相对比较富裕的,只是文化程度不高。早期,李卫是靠捐钱出任朝廷命官,后被雍正赏识,平步青云。李卫为官清廉,体恤百姓,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乾隆眼中的李卫

李卫是雍正时期的重臣,乾隆理应重视。但是,乾隆认为李卫对人民没有贡献,其性格倔强,不适合在朝中任职。

乾隆厌李卫之因

首先,李卫虽然能干,但没有什么文化。说得不好听的,如流氓地痞,跟刘邦差不多。然而,乾隆饱读四书五经,有一个成语就能说明问题:“物以类聚”嘛!

其次,李卫性格耿直,言语太直。雍正时期,李卫就因为说话不好听而被雍正警告过。而且,李卫在官场上,因办事公正得罪了不少大臣。雍正因为这个,让李卫改改,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改不了。到了乾隆时期,虽李卫在朝任职了,还是得罪了乾隆!

(乾隆)

李卫得罪乾隆之因

在乾隆时期,李卫做事依旧不管不顾。乾隆二年,弹劾诚亲王与百姓争地。乾隆三年,弹劾大臣朱藻。这两件事,乾隆给予了肯定。但是,乾隆并不是雍正,其并不放心李卫。这就要从乾隆南巡说起了,乾隆在西湖花神庙,看到老百姓给李卫和他的妻子修建寺庙,并且供奉,乾隆大为恼火!于是怒言:“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说完,随即命令拆除捣毁百姓为李卫修建的庙宇。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的驾崩,代表了李卫的地位也成为了过去。众所周知,都知道李卫是一个好官,时刻都在为百姓着想,他担心的是,他会因朝中官员的斗争,而成替死鬼。

(雍正)

李卫:去之所幸,死之可惜

好景不长,乾隆三年之时,李卫身患重病,一蹶不振了!虽然,乾隆也曾派贴身御医前去治疗,但此时的李卫已经病入膏肓了,因此没多久之后,李卫便因病去世了,享年51岁。




感知历史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康熙的皇帝,他在位60年,而且活了88岁,他之所以在位60年,还是主动让康熙的,但乾隆退位后,仍旧把持朝政,嘉庆帝只是个摆设,其实乾隆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甚至不太看得起自己的父亲雍正。

乾隆继位后,就开始引导舆论,说什么自己的皇位不是雍正传的,而是当年爷爷在世时就看中了自己,而且雍正还是沾了自己的光才得的皇位,这些言论被乾隆加以引导,搞得好像真的一样,而他继位之后,就对父亲雍正做出的事情进行反对。

雍正是个很勤快的皇帝,长年累月工作不休息,而乾隆却偏偏常常玩耍,还下江南去玩,这不是跟父亲唱反调吗?雍正当年打击过许多人,乾隆登基之后,就给这些人平反了,而对于雍正的心腹,乾隆照样看不惯,比如李卫就是这样。

看过《李卫》当官的朋友知道,李卫不太识字,但乾隆皇帝很喜欢他,因为李卫心思单纯,而且对乾隆忠心耿耿,李卫性格风风火火,做事不顾后果,所以他看到哪个官员做了贪赃枉法的事,他就要弹劾,雍正派他去搞盐政,李卫就猛烈抓捕盐贩子,完全是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因为李卫做事认真负责,所以得到雍正嘉奖,而且雍正本事也是个热血汉子的性格,李卫很对他的胃口,李卫因为功劳获得赏赐,他就把这些赏赐放进仪仗队里,经常上街招摇,雍正知道就批评他,说他太招摇,李卫反而解释说自己是在宣扬皇恩浩荡,雍正也就不予追究了。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了,乾隆登基之后,李卫算是换了新主人,可他仍旧我行我素,乾隆二年他还上书弹劾诚亲王,说诚亲王跟老百姓争夺一块地,第三年他有弹劾大臣朱藻,对于这两件事,乾隆不置可否,可李卫偏偏是一根筋,脑筋不动转弯的,依旧按照自己的性子来。

乾隆三年,即1738年,李卫去世了,后来乾隆游江南时,发现在西湖花神庙中,竟然有老百姓跟李卫立了神像,还有百姓给他供奉香火,乾隆一看就生气了,批评道:"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于是乾隆下令把李卫的像拆除了。

其实李卫的像又不是自己立的,是他死后老百姓纪念他的恩德立的,这并不能怪在李卫头上,可乾隆就是看着李卫不爽,这或许是跟李卫的性格有关的,幸亏乾隆继位第三年李卫就去世了,否则的话恐怕李卫在乾隆手下吃不到好果子,你觉得呢?


一食之间


李卫得雍正的重用,乾隆上位之后并不待见李卫,所以李卫辞官回归故里,乾隆先是假装不答应,后来还是放李卫走了。乾隆三年,李卫病死,享寿51年。

不过,以前古代的君臣都是这一个套路,臣子说,“老了,不中用了,请皇上批准我退休吧!”皇帝就说,“先生不能退啊,朝中如果缺了你就不行啊!”于是,你推我让一番之后,留下了君臣相得的美名。

(李卫肖像)

说乾隆不待见李卫,也不完全对,在表面上来说,乾隆还是挺和气的,李卫病重的时候,乾隆还派御医去帮忙治疗过呢。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待见,就像刘表对待刘备一样,表面尊重到无以复加,背后干的都是“阴御之”的活。

从两位帝王的执政理念入手,就知道为什么李卫不遭乾待见了,看似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内里大有文章。

我们先来看看雍正是怎么治理国家的,然后乾隆是怎么治国的,比一比,就知道乾隆为什么这样对待李卫了。

其一,雍正没收贵族庄园,释放奴隶,增加国家的自耕农数量。

(雍正皇帝剧照)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到处跑马圈地,这是肯定的。在多尔兖的传记中,就有多次提到,满人贵族在天下到处画地为牢,干的都是“划分庄园”的活路。

这么一干下来之后,庄园在贵族手里,不用交税。因此,在康熙朝,由于大量庄园、大地主的存在,国家损失了大量的自耕农集团,导致了康熙末年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实物税、银钱税仅仅800万两百银。

就这个国家态势而言,就充满了暮气沉沉,这才有了雍正铁腕改革的必须和必要。

其二,雍正打破“满汉壁垒”,重用汉臣。


(雍正重用汉臣)

在十二帝当中,也只有雍正才最自信地称自已为“中国皇帝”,其余的都是在防范汉人中度过的。雍正在位时,并不在乎什么满汉大防。他重用张廷玉、李卫等人,大胆地任用这些汉臣来帮他改革、集权和治理国家。

因此,李卫才会升官神速,李卫这个人,不认识几个字,但是他对于政务这一块,好像是天生的了解,办事能力特别强,所以说他是“不学有术”。

康熙五十六年,李家出钱帮李卫买了个员外郎,就此摸到了官场的一点点边缘。但是到了

雍正五年之后,他得到雍正的重用,当上了浙江总督的位置,平步青云吧,这可以这么讲!

其三,乾隆再抱祖制,反对雍正变革,严守“满汉大防”。

(乾隆剧照)

我们将几个事情并列在一起讲,大家看了之后,就一定会理解了!

第一件事情:张廷玉第一个遭到乾隆的打压,曾经对乾隆提起,雍正皇帝曾经恩许他配享太庙。

乾隆听到之后,一脸的不开心。张廷玉其实也不傻,他只是向乾隆投石问路而已,其意思就是“你还会跟你父亲一样敢于重用汉人吗?”当然,结果并不理想,乾隆不想重用汉人。

第二件事情:李卫在乾隆二年的时候,弹劾诚亲王的护卫与民争地。

诚亲王的护卫争地,看着简单,其实就是诚亲王在雍正这一位铁腕皇帝死了之后,开始尝试地又干起了“圈地”的活路了。

(李卫准备弹劾材料)

李卫是雍正老臣,也是改革的主要推手。看到诚亲王这么干,立即上报给乾隆听,其意思也很明白,“圈地”这个事是违法的,就看你乾隆到底认同不认同雍正的改革了。

当然,乾隆褒奖李卫之后,并赐其四团龙补服,作为奖励,然后对诚亲王圈地的事件也就不了了之。雍正是他的父亲,连他的父亲治理国家的政策都不能延续的话,那雍正的“抛开祖制,不讲满汉大防,重用汉人”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就玩完了。

所以,李卫就请求告老还乡了。

乾隆第五次南巡,在杭州西湖花神庙看到李卫和他的妻妾被供奉在庙里。大怒,命人将神像砸碎,并且说李卫不是什么“纯臣”,就是不想让李卫享得神庙香火供奉。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雍正四大宠臣,唯有李卫善终,为何乾隆却非常讨厌李卫?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有四大宠臣,分别是年羹尧、李卫、田文镜和隆科多。在这四大宠臣中,年羹尧因为功高震主、飞扬跋扈被杀,田文镜因年老体弱差点病死在任上,隆科多因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被囚死在狱中,只有李卫安稳的活到了乾隆朝。

李卫死后,乾隆最初还以总督例赐李卫安葬,并追赠谥号敏达。但过了几年,乾隆就突然开始讨厌起了李卫。乾隆不仅称:“李卫于督抚中并不是公平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率性娇纵的地方。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而且后来在南巡的时候,看到杭州百姓在西湖花神庙为李卫和他的妻妾立庙也怒不可遏,当即命人拆除了李卫的庙宇。

百姓为李卫立庙,说明李卫在民间确实深得民心,为老百姓办了实事,为何乾隆却变得如此讨厌李卫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李卫是能吏,但却没文化,乾隆耻与其为伍。李卫的办事能力毋庸置疑,不管是两淮查私盐还是江南捕盗,李卫都能干得得心应手。但李卫的出身却不太好。这里并不是说李卫出身卑贱,而是说李卫肚里没多少墨水。李卫家庭富裕,但却没多少文化,所以最后只能花钱买了个官。这在乾隆这种附庸风雅的人看来,李卫就是个文盲,能被他老爹重用只是走运罢了。所以在李卫死后许多年,乾隆收回了很多雍正赐给李卫的荣誉。

其次,李卫性格耿直,不善于拍马屁。早在雍正时期,李卫就因为太耿直而被雍正警告。李卫在直隶总督任上,因为办事公正、为官清廉得罪了很多人,遭人弹劾。雍正给李卫下谕旨:“近有人谓卿任性使气,动辄肆詈。丈夫立身行己,此等小节不能操持,尚何进德修业之可期?当时自检点,从容涵养。”

雍正是在提醒李卫,你可得稍微注意点啊!但李卫早已养成了嫉恶如仇的习惯,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过来的,所以到了乾隆朝还那样。而乾隆是个比较虚荣的皇帝,最喜欢的就是和珅这种善于溜须拍马的大臣。所以李卫在他看来就是一根筋,冥顽不灵的典型代表。

最后,李卫在民间的声望太高,令乾隆很不爽。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对于父亲留下的几个老臣都不太喜欢,因为这几个老头都比较固执。李卫一个没文化的小流氓居然被老百姓“封神”,这让他实在无法接受。所以乾隆后期往死里贬低李卫。


送历史个救生圈


雍正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最后登上帝位,离不开四位大臣隆科多、张廷玉、李卫和田文镜的拥戴,但我想如果说雍正年间的重臣的话还可以加上鄂尔泰,他虽然在雍正即位之前并不出彩,但得益于雍正的赏识,在雍正去世时任命他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君。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几个人之间的党争,切实影响到了李卫,进而影响了乾隆早年对李卫的态度。

隆科多从雍正三年就已失势,雍正六年就死在了禁所;田文镜在雍正十年病逝,所以这两位暂且不表。而剩下的张廷玉被乾隆百般羞辱,最终在家忧郁而死,鄂尔泰虽然在乾隆十年逝世时还是荣誉满身,可是十一年后也被乾隆因其侄鄂昌与门生胡中藻之狱,撤出贤良祠。很多人可能会说乾隆对李卫很特别,没有像羞辱张廷玉一样羞辱他,但其实他和鄂尔泰很类似,都是死后遭到了一定的清算。

李卫和其他几位重臣虽然都受到了雍正的宠信,但他们之间却矛盾不断,田文镜弹劾过李卫,雍正不为所动,之后田文镜又转而交好李卫,在李卫母亲死时专门派人持厚礼前往吊唁,结果被李卫赶了出去。李卫又弹劾过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雍正把鄂尔奇撤职,又表彰了一下李卫,但并没有动鄂尔泰。当时摄于雍正帝压制朋党,他们还不敢表现的太过。等到雍正帝一死,鄂尔泰、张廷玉和李卫就自立门户,互相倾轧。

可是相较于鄂尔泰和张廷玉,李卫长期任职外地,未曾入内阁军机处,所以势力相对弱小。担心遭到鄂尔泰报复的李卫,便上演了一出好戏,跑到雍正灵柩前哭得死去活来,晕绝不能起。乾隆知道他的意思,安抚他努力报国就行,先帝没了还有他在,并且赏赐了他珊瑚朝珠,再赐他的长子李星垣武探花及第。

事实上鄂尔泰在之后也确实不断攻讦李卫。李星垣曾上奏说他父亲:“平日孤身独立,恐不合之人就图报复。”乾隆非常不高兴,专门派人训斥了李星垣,但是也明确指出不合之人就是鄂尔泰。这说明了什么,李卫孤身独立,相比鄂尔泰不结党,而乾隆也明白鄂尔泰在搞李卫。另外乾隆在乾隆五年的一道上谕中还提到,李卫去世时有人奏请将其直隶总督降为巡抚,这背后也有鄂尔泰的授意。

乾隆还提出让李卫纳入直隶贤良祠中供奉,而很快湖南巡抚雅尔哈善就奏请将已故的田文镜从贤良祠中撤出。这看起来两不相干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件事,如果将田文镜撤出贤良祠,那李卫又有何资格进贤良祠呢?所以乾隆没有撤田文镜,而是将李卫纳了进去。

乾隆为何如此偏袒李卫呢?其实关键就在四个字“孤身独立”,说李卫一个亲信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相比较鄂尔泰,李卫确实没行程像鄂尔泰和张廷玉那样遍布朝野的大势力,所以作为乾隆最忌讳的是鄂尔泰和张廷玉,而不是处于劣势的李卫。另外他帮助李卫,其实也是为了搞平衡,如果李卫这样的重臣都被鄂尔泰搞掉了,那岂不是失去了制约吗?所以对于急于寻求庇护的李卫,乾隆自然予以支持,甚至一度依赖李卫一派展开对鄂尔泰派的整肃。

只是兔死狗烹,等到鄂尔泰在乾隆十年病逝后,乾隆爷就用不上李卫一派了,比如作为李卫一派的主力彭家屏,就被乾隆斥责为李卫门下一走狗。而李卫也逃不过乾隆清算的命运,乾隆南巡江南,结果看到竟然有供奉李卫夫妇的花神庙。乾隆非常气愤,说:“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甚功德于民,闻其仰皆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并且下旨毁掉李卫的雕塑。

好了,我们来复盘一下,李卫和鄂尔泰等几个雍正时期的重臣相互攻讦,而李卫势力较弱,寻求新皇帝的保护,乾隆又需要借助李卫制衡鄂尔泰,所以对其进行了相对的支持。可是等到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后,乾隆又想起了李卫在雍正时期的骄纵之处,便毅然决然的将其雕塑毁掉,进行了报复。


邯郸醉


李卫可以说是个传奇人物,历经康雍乾三朝。在康熙五十六年,李卫家里给他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做。李卫虽然官是买的,字有没认识几个,但是他办事能力强,人直爽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在雍正即位后,李卫平步青云,在雍正五年就坐到了浙江总督的位置。
李卫仅仅花了十年时间就从一个从五品员外郎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可见雍正对于李卫的信任以及器重。雍正十三年,雍正帝因为劳累过度暴卒,乾隆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即位后自然不怎么待见他老爹留下来的这帮臣子。比如对雍正朝重臣张廷玉,乾隆一上位就开始打压这位老臣,让他颜面扫地。要不是雍正有遗命要张廷玉配享太庙,估计张廷玉就要晚节不保了。


和对张廷玉态度不同,乾隆对于雍正的这个宠臣李卫还是非常重用的,因为他知道李卫确实是个能臣能办实事。李卫在乾隆二年的时候,弹劾诚亲王的护卫与民争地。当时因为这件事还得到了乾隆褒奖,并赐四团龙补服。但是李卫知道乾隆对自己并不是真的信任,李卫就请求告老还乡,但是乾隆不同意。
李卫在乾隆三年的时候病重,乾隆还特意派御医去帮李卫诊治。可惜李卫最后还是病逝了,乾隆当时非常的悲伤和惋惜(真的还是装的咱就不知道了),乾隆以总督的规格厚葬了李卫,并赐谥敏达。时隔多年以后,乾隆第五次南巡,在杭州西湖花神庙看到李卫和他的妻妾被供奉在庙里。盛怒的乾隆立马命人把李卫和她妻妾的神像砸了。并且痛批李卫“非公正纯臣”,一下就把李卫一生的功绩就给抹没了。

乾隆这个大独裁者,怎么会允许自己的臣下在民间被人民当神一样供养。可想而知,当时要是李卫活着下场要有多惨,还好李卫死的快,乾隆发现他的神像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四十来年了。


钱钱他爹


清朝年间,李卫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不但曾服务于康熙,且成为了雍正的宠爱之臣。当时雍正对四个大臣宠信有加,其中李卫便是之一。不仅如此,李卫后来又成功效力于乾隆。只不过,在乾隆朝的李卫似乎并没有继续雍正跟前那样的荣宠,甚至还让乾隆很是不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李卫的出仕原因,乾隆皇帝一开始就不喜于他,后来又因其直言,近而产生厌恶

李卫是出生在康熙二十六年的,但他没有走科举路线,而是在三十岁的时候,直接花钱买了个官。没办法,谁让人家家里有钱呢,这就叫任性。

事实上,李卫并不是家里人钱便纨绔的主儿,有才识,有能力,且为人缜密,办事牢靠。要不然到了雍正时期也不会那么受宠信。

但这对于乾隆却是个过不去的坎,他对李卫这样的三朝老臣,一点也不看好,其原因竟然是第一印象不佳:你官是花钱买来的,我看不起你。

为什么?人家乾隆按现在的话就是学霸,一个从小学习,满腹经纶的人,对你李卫这样一个用钱买官的人,那自然是一百个看不起了。

当然,这不是唯一让乾隆不喜欢李卫的原因。李卫这个人性格耿直,说的好听叫公正,说得通俗点那就是一根筋。对于自己看到的一些不好的事或者人就直接言语批评或向皇上劝谏,说的话也很不好听,所以任职期间得罪了许多大臣。

这还不算,皇帝面前你总要给点面子吧?他偏不,有不对,不喜欢,当面就给你指出来,而且说话一点都不转弯,那叫一个直接。

不过,李卫这个性深得雍正青眼,所以一路升官,仕途坦荡。但是到了乾隆这里就不一样了乾隆更喜欢说话有分寸的人,偏李卫又改不了耿直的习惯,如此让乾隆不爽也就在所难免了。

但李卫就是李卫,管你乾隆喜不喜欢呢,我就是我,动不动就弹劾一些行事不好的大臣,并积极为百姓谋取福利,为百姓做事,这虽然深得百姓爱戴,但是,这并不是雍正时期了,也没有那个信任他的雍正皇帝了。

不过,这个时候的乾隆时期不喜欢李卫,甚至有些讨厌李卫,却并没有做出什么有损李卫颜面的事。毕竟是三朝老臣,还是要保留一点资格的嘛。乾隆也算很给面子,哪怕心里不爽,但还真没怎么与李卫较过真。

李卫于民间受到百姓爱戴,为其夫妻建立寺庙,乾隆龙颜大怒,但事实上,乾隆对李卫保持了克制,甚至给足了面子

李卫虽然得罪大臣同僚,得罪乾隆皇帝而不自知,但对百姓的事还是很上心的。在他为官期间,没少为百姓争取权益。也正是因为如此吧,百姓们对李卫心怀感念。

有一年,乾隆南巡途径西湖花神庙,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地方竟然有一座寺庙,居然是他的臣子李卫与其妻的。百姓们不但为李卫夫妻建了寺庙,还香火不断。

这下乾隆忍不住了,于是龙颜大怒,说:“仰借皇考恩眷,任性娇纵,初非公正纯臣。托名立庙,甚为可异”。什么意思?你李卫仗着我父亲对你的宠信,就这样娇纵无礼,居然还敢借人之手为自己建寺庙,肯定是有什么想法!

说完这句话后,乾隆就下令让人将庙给拆毁了。这火来的有点异常,可能是心理不平衡了吧,毕竟乾隆觉得自己才应该是被百姓爱戴至此的人。

还好这时的李卫已经不在人世了,虽然乾隆对他的厌恶已经达到了顶峰,但奈何人已逝去,也没什么好掰扯的了。

其实,乾隆皇帝在李卫生前对他还是不错的,他对付李卫也只是在李卫死后。当年李卫病重时,乾隆曾亲自派了御医去给他看病,只凭这一点,就足以表明乾隆对李卫不薄。

而在李卫死后,乾隆同样给了李卫很大的面子,不但给按总督之职进行厚葬,还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只不过,百姓出于爱戴而建立的李卫寺庙真正刺激到了乾隆,毕竟,在乾隆看来李卫就是奴才,乾隆自己都没有享受过百姓的供奉,区区一个奴才就登殿入庙了,那怎么能行呢。

虽然寺庙被拆了、烧了,可乾隆还振振有词:李卫是一个很不称职的官员,对百姓没有功劳,只是凭借着先皇的照顾任性跋扈,如果他还活着的话,我一定要将他狠狠治罪。

听听,多么严重的诋毁啊,要是李卫还活着的话,不定要被怎么惩治、折腾呢。果然是伴君如伴虎,不过,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一朝天子一朝臣,任何时候都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喜欢,有人喜欢你,就会有人厌恶你,就如同雍正与乾隆。

李卫,一个为官清廉,不畏强权,体恤百姓,体察民情,不管任何职位都尽职尽责,深得百姓爱戴的好官。然而李卫的时代,在雍正死时就已经过去了。李卫的地位,也在雍正死后一落千丈。并且在乾隆期间还要处处提防,担心自己死于官员斗争之中,死后也因乾隆嫉妒而惨遭侮辱,这是让人何其悲哀、叹息的结局。


汗青正浩


我是飞越沧海,我来解答这个问题!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任皇帝都希望培养属于自己的心腹大臣。李卫作为雍正手下的红人,在乾隆朝是否能继续被皇恩宠信呢?下面来就为你一一详解。

善于做官的人

李卫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作为见证过康乾盛世的人,一生也是顺风顺水。他步入官场并不是通过科举考场,因为李卫没什么文化,字也识不了几箩筐,但这并不影响他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自小就家境殷实,生活优渥。在他三十岁时,也正是康熙朝的末期,晚期的康熙朝史治不清,财政紧张,各地亏空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便向民间售卖官职。只要出得起钱,就可以买个官来做。做为中国传统思想来说,有个官帽子罩着,比啥都安全,于是,李卫就掏钱为自己捐了从五品的员外郎,不久便到了朝廷担任兵部的员外郎。

李卫这一入官场不打紧,他像是手握当官秘笈一般,从此开始稳步提升,不久就从兵部员外郎升为户部郎中。在康熙朝实习了几年官场文化,在雍正即位后,李卫就开始大放异彩了,也是雍正能慧人识人,直接就任命李卫为云南的盐驿道。

雍正上任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吏治,清查亏空,振兴财政。而盐业无疑是朝廷的主要财脉,雍正把李卫放在盐驿道这个位置上,可见对李卫是充足的信任。

李卫是块当官的料,虽然不大识字,可是有师爷啊,来往的疏令公函由师爷一手操办,自己只需要做好决断就够了。李卫捐个官可不是抱着干几年把捐的钱赚回来的心思。也许家里不差钱,也许是看多了官场的许多不堪,对许多官员的作为不满意,他是真心抱着做个好官做出成绩才步入官场的。李卫在任云南盐驿道期间,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不久便当了云南省的布政使,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省的省长,同时,仍然兼管盐驿道。

在雍正三年,李卫升任为浙江巡抚,这么说吧,李卫在雍正年间的官职是一年一换,年年升官,不久又做到了浙江总督一品大员。浙江可是朝廷的主要钱袋子,雍正把李卫放在这个位置上,就等于把国家的国库扛在了李卫肩上。后来又当了直隶总督。

顺应雍正的心意

雍正升李卫的官可不是说和李卫的关系好,而是李卫当官确实做出了成绩,主管盐业时,有力的打击了私盐,提振了官盐的销售,为国家贡献了大笔大笔的财税银子。贩私盐的可都是些厉害主,元末明初时的张士诚就是贩私盐的,还有唐朝末年造反的黄巢也是贩私盐的。和贩私盐的作斗争,没两把过硬的刷子根本就玩不转。李卫就是凭着把盐业治理得井井有条,才会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路高升。

在雍正朝锐意改革下,李卫凭着杰出的政绩有力的支持了雍正的政策,成为雍正朝的四大宠臣之一。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所谓,雍正累死,乾隆乐死。意思就是雍正玩命干,积攒下充盈的国库,乾隆即位后,有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当然乐得要死。

乾隆的嫉妒

乾隆即位后,对李卫还是很厚待的,很能听取李卫的进谏,在处理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淤池之争时,李卫依法秉公处理,乾隆很是嘉赏李卫的办事能力,特赐予四团龙补服。在弹劾总河道管理朱藻贪污,其弟挟制地方官员干预赈灾之事时,乾隆听取了建议对两人进行治罪。在李卫生病时,乾隆还专门派自己御用的太医去给他治病,很是体恤。可能卫因病去近后,以总督之礼厚葬。不过,李卫在乾隆没呆两年,在乾隆三年时,李卫就病逝了。也由于死得早,没来得及让乾隆对他翻脸。

在乾隆四十二年时,乾隆又一次下江南,在游赏西湖时,看到西湖的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像,乾隆帝突然开始暴怒,称:“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没有为当地人民建立功德,仰借着皇恩宠幸,反而多有任性骄纵的行为。如果他现在还活在,朕一定要追究他的罪责并处置他”。下令撤掉了李卫的神像,并且捣毁。

显然,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是吃醋了。吃李卫的醋,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对李卫是好生嫉妒,嫉妒李卫被当地人民如此爱戴。作为一国之君,自以为文治武功无人能及的他,都没有被人如此供奉过,而一个小小的李卫竟然如此受厚待,还被浙江人民自发建庙供像,这让他大为光火。归根结底,乾隆是把臣子当奴才看待的,作为奴才,你什么都是主子给予你的,所以,你所作出的一切都应该属于主子的,只有主子才能尊享。而奴才,只有乖乖当好奴才就好了,哪有资格登殿入庙呢?


飞越沧海新史观


李卫在清朝的官员里,是个特殊的存在。他不是科举正途出身,不仅没有多少文化,而且还时常表现出些“匪气”,所以办差很有成效。这种行事风格固然对了雍正的脾气,但却难入自命文雅的乾隆法眼。更出格的是,乾隆居然发现民间有李卫的神像,这也让皇帝不爽到了极点。



和影视剧中不同的是,李卫不是叫花子出身,也没有在雍亲王府当差。他的家境比较富裕,李卫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只能花钱买官。出身决定性格,李卫和正常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完全不同,他身上少了读书人的瞻前顾后,多了些市井无赖不管不顾的“匪气”。性格决定命运,李卫的“匪气”让他处理公务如鱼得水,在官场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

康熙末年之时,土地兼并严重官场乌烟瘴气,雍正登基后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如果不花大力气进行整顿,就难以扭转局面。锐意改革的雍正,看中了李卫身上的“匪气”,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事实证明,雍正的眼光没错,李卫的确完成了很多高难度任务。



李卫之第一次表现出“匪气”,是在康熙末年。他入仕之后在户部供职(户部郎中),负责催收天下钱粮(类似于收税)。当时主管户部的亲王规定,各地要在缴纳一千两银子的钱粮时,同时多缴纳十两银子的“库平银”,这个库平银表面上是为了充盈国库,说白了就是公开的多摊派,最后都落进了亲王的腰包。

李卫看不惯这种做法,几次反应问题都没有结果。如果是瞻前顾后的文官遇到这种情况,估计只能心里生闷气,或者继续向上级申述,不敢做出过激的举动。李卫则不然,眼看着自己反应的问题没落实,“匪气”发作之下,直接在户部办公室立了一个装钱柜子,上面贴上“某王赢余”,明白滴告诉大家,这是那位亲王多收的好处。搞得那位亲王(估计是雍正的哪个兄弟)十分难堪,只能收手。



李卫就是因为这件事,才被雍正纳入了视线,即位后马上对其进行重用,让他去云南担任盐驿道,李卫在这个职位上仍然表现出色,没过多久就升任浙江巡抚监管盐政。

盐是国家专卖之物,全部由国家统一调配售卖,但因为有的地区产盐有的地区却只单纯地用盐,就造成了各地区盐价差异太大,也就催生了私盐贩子。这些人有的单干有的成群结队,势力大的盐贩子暗中勾结官府,一般人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们。

李卫在各地打击盐贩子时,做法同样也是破具“匪气”,他挑动盐贩子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攻击,等到盐贩子们互相伤害得势力大损之后,他才出来收拾残局,从水陆两方面严防死守,让盐贩子断绝最后的贩卖渠道。不得不说,李卫这一手十分阴险,但效果却是杠杠滴!

李卫还擅长打击盗匪。雍正年间江南一带盗匪横行,而当地的地方官员却打击乏力,雍正于是任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李卫得了差事之后,采取深入盗匪内部的办法,明察暗访之下,不仅分化瓦解了盗匪组织内部,更将和盗匪有关联的官员都一扫而空,江南的治安情况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改观。

甘凤池就是这些盗匪中的典型人物,他从小习武又到处结交豪强,在江湖人物中很有号召力,后来还暗中从事反清复明的串联,这对李卫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卫遣诇察,得其党甘凤池、陆同庵、蔡思济、范龙友等私相煽诱状。”,大概意思是李卫对他们进行了诱捕。据说李卫假称请甘凤池给儿子当武术老师,甘凤池不知是计,结果被抓住。

通过观察李卫的做法,不难发现他和传统的文官做法迥然不同,机变百出注重实效,更处处散发出“匪气”。

李卫的“匪气”发作时,他自己都不受控制。他因为识字不多,所以喜欢从评书里面汲取智慧,但听书听到自己兴奋或者愤怒时,居然会大喊大叫发泄情绪,甚至有时候还拔出宝剑乱砍一通;雍正给他赏赐东西,他就高兴地刻上“钦命”的牌子招摇过市。这样的李卫无疑是让人喜欢的,但在官场中却显得十分异类。

雍正深知李卫之能,但在用其才能的同时,也时刻对他进行警示,防止他严重跑偏。雍正在给李卫的诏书中,经常出现“俱当检点”、“尔其谨慎,毋忽”、“勤修涵养,勉为全人”、“当时自检点”等话语,可见其对李卫性格了解之深,更可见雍正对其爱护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李卫在雍正一朝恩宠极盛,短短几年就成为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

乾隆登基之初,对于李卫这个先朝重臣,仍然十分重用,但重用归重用,这并不代表乾隆喜欢李卫的行事风格,尤其是乾隆以文雅自诩,估计对李卫的“匪气”还是很不以为然的。让乾隆更内心不爽的是,李卫居然在民间有了神像,这世界上除了皇帝,居然还有人被如此崇拜,让乾隆情何以堪?


李卫和他妻妾的神像,被立在西湖花神庙里,现在已经搞不清这究竟是谁所为,但李卫对浙江的读书人的确有莫大的恩惠。雍正年间屡次发生文字犯禁之事,雍正一怒之下停了浙江士人参加科举的资格,后来还是李卫调节矛盾舒缓众人情绪,同时向雍正求情,最后浙江士人才重新有了科举当官的机会。浙江乡绅士人感激李卫,为其立像以为纪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也有可能是李卫的“匪气”又发作了,给自己和大小老婆们立像,在死后过过神仙瘾,那也是说不定的事儿!

但乾隆显然不这么认为,在南巡看到神像后,乾隆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后来命人毁掉了神像。

但这件事发生在李卫去世之后,在李卫生前,我们没看到乾隆因为这件事处罚李卫的记录,反而是在李卫病重期间,派医生给他诊治,又派人进行慰问,在李卫死后给他赠了谥号,可谓是做足了表面功夫。

纵观李卫一生,足可称为能臣,而雍正能够独具慧眼重用其才,可算知人善用。相比之下乾隆的气度胸襟和眼光,都比他老爸差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