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搔刮與反覆植入失敗(RIF)


子宮內膜搔刮與反覆植入失敗(RIF)

子宮內膜搔刮的英文表達單詞眾多,包括injury ,biopsy, scratch, cut等,因此中文翻譯也不一而終。

許多研究提示IVF病人植入前搔刮子宮內膜引起蛻膜化(cause decidualization),從而為植入準備了內膜。這麼做的一個機制是搔刮處癒合時的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白介素-11(IL-11)等局部細胞因子增加,這兩種細胞因子在胚胎植入過程中是重要的。

搔刮的第一個研究顯示,在IVF週期前,進行搔刮的病人其植入率是27.7%,顯著高於未進行搔刮病人的14.2%,臨床妊娠率(66.7%對30.3%)及活產率(48.9%對22.5%)也明顯高於未搔刮組。

有醫生髮現搔刮組的生化妊娠率及及臨床妊娠率較安慰操作組(those undergoing a placebo procedure)明顯高,分別是29.6%對11.7%,25.9%對9.8%。兩組都給予強力黴素以預防操作後可能得感染。

有醫生2016發表一篇研究顯示,對RIF病人進行宮腔鏡檢查及內膜搔刮(cutting)後,其妊娠率和活產率均高於對照組,分別是39.6%對23.1%,35.3%對15.4%。

這種沒有副作用的簡單操作可能最終(may eventually)導致獲得成功植入所需要的IVF嘗試次數的減少(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IVF attempts)。

但是,就算真有這個作用,對於搔刮程度、次數、及月經週期中何時搔颳起作用等問題一直沒有一致意見。

這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治療,但是,仍然沒有充分證據顯示對於如何進行操作有嚴格規程,因此,需要更多數據。2015年一篇考克蘭綜述要求更多的實驗研究,該綜述提示,在前一週期的月經第7天到移植週期的月經週期第7天之間進行內膜搔刮能夠導致臨床妊娠率及活產率增加,這也只是中等質量的證據(only moderate quality evidenc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