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者謙和,大善者寬容。
提起蜀漢後主劉禪,總是繞不過一個名詞——扶不起的阿斗。
“扶不起”這三個字,伴隨了劉禪一生,以至於後人提起蜀漢總會嘆氣:
“都怪那個昏庸無能的阿斗!”
可是,就是這個“扶不起的阿斗”卻在那個極其動亂的時代,平和安穩地度過了一生。
01
大巧若拙,是氣度。
公元207年,劉禪出生在戰火紛飛的三國蜀地。
作為劉備的兒子,劉禪的童年其實並不幸福。
那時候的劉備忙著東征北伐,安撫人心,極少關心劉禪和他兩位母親的生活。
小小的劉禪,從出生起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跟著母親東躲西藏,還經常被敵軍俘虜。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因為劉備從未重視過家人,劉禪從來沒感受過父愛;
也正是因為劉備對家人的不重視,劉禪的幾個嫡出的哥哥全部在戰亂中喪生,劉禪成了劉備嫡長子。
公元221年,劉禪14歲。
這一年,劉備稱帝,立劉禪為太子,這個戰火中出生的少年,將成為蜀國未來的君王。
此時的劉備似乎才意識到,自己對他的關心不夠;
於是給他請了很多老師,教授治國本領。
《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都是諸葛亮親自抄寫,一字一句教劉禪學習。
除此之外,劉禪還學武。
《寰宇記》有云:
“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
有了這樣的名師引路,劉禪資質再平庸,想來也不至於是昏聵無能之輩。
公元223年,劉備在永安宮去世,年僅17歲的劉禪登基,成了蜀國新一任皇帝。
17年曆經坎坷,孤獨無依,一朝登臨帝位。
若是普通人,要麼就會掃除舊臣,開創屬於自己的王朝;
要麼就會紙醉金迷,補償童年的虧欠。
但劉禪卻非如此,雖然父親已經去世,但朝堂依然如舊。
父親臨死之前對他說: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於是劉禪拜諸葛亮為仲父,大事小事都讓諸葛亮過目。
因為他知道,諸葛亮能力比他強,影響比他大;
與其凸顯自己,讓人民安居才是真正的功德。
有人說蜀漢後主,不過是個傀儡,全靠丞相幫扶。
聽到這樣的話,也許劉禪只會微微一笑。
因為他知道,什麼時候該施展拳腳,什麼時候該收斂鋒芒。
用最好的人做最好的事,以包容萬物之心待臣子,以悲天憫人之心愛眾生;
是格局,也是氣度。
所以,劉禪甘願拘於幕後,成為三國那一抹小小的配色。
02
大勇若怯,是風度。
如果在諸葛亮當丞相時,說劉禪無能,我認;
但諸葛亮死後,劉禪依舊獨撐蜀國30年,這絕不會僅僅是“幸運”這麼簡單。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那一年,劉禪只有27歲。
蜀漢失去了諸葛亮,就仿若失去了中流砥柱,劉禪需要駕駛著國家的大船,面對前方的激流險灘。
外有敵國虎視眈眈,曹魏滅蜀之心人盡皆知,孫吳聯盟之意貌合神離;
內有朝臣明爭暗鬥,魏延楊儀互不對眼,託孤五臣七零八落。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蜀國,劉禪硬扛了三十年。
劉備是劉禪永遠不能忽略的光環,劉備在位時,率領五虎將南征北戰,開疆拓土。
這樣的功績,被後世人看在眼裡,認為他賢明、英勇。
但劉禪即位後,卻一反之前的“北伐”計劃,反倒是偏居一隅,好像從三國爭霸的舞臺上謝幕了一樣。
這樣的逃避,也被後人看在眼裡,認為他不思進取,貪生怕死。
但真的是這樣嗎?
劉備連年的征戰,已經將蜀國財力消耗殆盡,人民疲憊不堪,再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征戰。
劉禪立刻停止了北伐,休養生息,恢復經濟。
這三十年裡,外面的世界無論如何變換,蜀漢人民終得安居樂業。
終於到了263年,這一年曹魏大軍分五路伐蜀,許多忠臣寧死不降。
但最後一刻,他們用血肉保護的主子劉禪投降了。
劉禪降魏,這也成為他一生無法抹去的汙點。
但沒有人記得,他在降魏時所擬的最後一道聖旨:
“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後來之惠,全元元之命。”
意思就是,我可以投降。
但是蜀國百姓受了太多苦,居無定所,食不飽腹;
我要殺要剮悉聽尊便,但請保全蜀漢百姓的性命。
你只見他懦弱,卻不曾知道他有一國百姓需要保全。
你只道他膽小,卻不曾瞭解他有黎民蒼生存在心間。
最大的勇武,不是用手中的利劍去刺傷敵人,而是用手上的盾去保護你在乎的人。
大勇若怯,劉禪,真的不是懦夫。
03
大智若愚,是高度。
但最讓劉禪遭後人誤解的,是他的“樂不思蜀”。
曹魏滅蜀之後,劉禪被帶到了魏國都城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
據說有一天司馬昭開設宴席,並且使了個小伎倆,讓樂隊鳴奏蜀地的樂曲,並且以歌舞助興。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聽到故國的音樂,蜀國舊臣無不悲痛,個個掩面流淚,唯有劉禪一人怡然自得。
司馬昭於是問他:
“安樂公是否思念蜀?”
劉禪搖頭:
“此間樂,不思蜀也。”
跟著他的大臣們都覺得沒面子,怎麼說也是曾經的一國之君,為何如此沒有骨氣。
於是舊臣郤正趁著上廁所,給劉禪傳授了一套表演技巧,以應對司馬昭的問題:
首先先注視著宮殿上方三秒,接著閉上眼睛八秒;
最後張開雙眼,略有痛楚卻不失堅定地對司馬昭說:
“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
郤正覺得,這樣的滿分回答,一定能讓司馬昭心生憐憫,放他們君臣回蜀國。
果然,在宴會下半場,司馬昭又問了劉禪同樣的問題。
劉禪謹記表演技法,將剛才所學原封不動地展示了出來。
誰知司馬昭聽了,又問:
“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
劉禪馬上回答:“誠如尊命。”
果然和你猜的一模一樣。
這個回答,把司馬昭逗得哈哈大笑,認為劉禪就是個傻小子,沒再懷疑過他。
這是正史《三國志》上的記載,於是一個“樂不思蜀”抹殺了劉禪之前所有的功績,成了個遺臭萬年的千古笑柄。
但劉禪難道真的不知道嗎?
諸葛亮曾經對他評價頗高:“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機敏如是,又如何會鬧出這樣一個笑話呢?
他無非是知道,蜀國已亡,舊日已逝,不如安於現在,平穩度日。
天下大勢,九九歸一。
既然現狀已無法更改,不如改變自己樂得快活。
也正因如此,劉禪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
04
大智者謙和,大善者寬容。
公元271年,劉禪在遠離故國的洛陽去世,享年64歲。
這一生,他經歷了三分之一的顛沛流離,經歷了三分之一的萬人之上,經歷了三分之一的寄人籬下。
在臨死的那一刻,不知他會不會為自己的投降而悔恨。
但無論如何,蜀國的百姓,對他的思念卻長達千年。
因為他,他們免受戰火;
因為他,他們衣食無憂;
也是因為他,他們安享了長達四十年的太平。
此後的歲月裡,西蜀作為糧草豐沛之地,成了眾多政權兵戈交鋒之所。
於是蜀國的百姓愈發懷念起這位仁君,他們為劉禪建蜀後主廟,自發地為他燒香祭拜。
大巧若拙,是劉禪善於用人;
大勇若怯,是劉禪胸懷天下;
大智若愚,是劉禪安分知足。
或許劉禪只是“眾人之才,守成之主”,但他用氣度、風度和高度,憑一己之力保全了一國,也讓自己安度了一生。
閱讀更多 十二年光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