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裡的敘事治療》:想搞定“問題學生”?看這本書就夠了


有個同事,每年都當班主任,每次開學前一週都焦慮到失眠,她說,“眼睛一合上,就浮現班裡那幾個特別調皮搗蛋的孩子,過幾天就要面對他們,自己還怎麼睡得著?”

不知道你是否有印象,我們讀書的時候,每個班都有那麼幾個讓老師頭疼、讓家長擔憂的同學,他們似乎找不到在學校的意義,不是無所事事,就是做出一些讓老師難處理的行為。

寒假我在家給自己充電,看了這本《學校裡的敘事治療》,感覺找到了一些面對這些“問題學生”的方法。


《學校裡的敘事治療》:想搞定“問題學生”?看這本書就夠了


《學校裡的敘事治療》通過引用大量實例說明敘事治療如何應用於學校的諮詢工作,針對常見的幾種學生行為提供了具體的指導,並從個人推廣到集體,討論瞭如何在社群、班級裡使用這些技術。

這本書是由加州大學教授John M.Winslade 和San Diego州立大學的教授Gerald D.Monk共同完成的,兩位教授都對學校教學和諮詢有很深的研究,多次舉辦運用敘事治療的訓練課程。

下面我主要說說這本書在學校中對學生個體的一些運用方法。在介紹方法前,我們得先知道敘事為什麼這麼重要?

一、敘事為何如此重要?

“別人告訴我們的有關我們自己的故事以及我們自己告訴自己的故事,構成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的生活是由故事構成的,每天都上演著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些要素,將它們串在一起就組成了我們的生活。

而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從“發生了什麼事?”開始。

故事就是敘事治療的基礎。既然我們的生活是由很多故事構成,那麼說明我們的生活裡不止有一個故事,或者一種類別的故事。

但我們經常見到的情況是,如果一個學生被貼上“偷竊”的標籤,那麼關於他的故事大多數就是關於偷竊的,因為這是他的主流故事,我們往往忽略了他身上除了偷竊以外的其他故事。而敘事療法的原則就是老師或諮詢師帶著尊重的好奇,幫學生理清有別於問題故事以外的其他特殊意義事件,也稱為支線故事。

《學校裡的敘事治療》:想搞定“問題學生”?看這本書就夠了

愛迪生

舉個例子,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成績很糟糕,很愛問一些不著邊跡甚至不可思議的問題,惹得老師很生氣,老師經常訓斥他,甚至打他。老師跟他媽媽說:“他太笨了,成績很差,還經常問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我們沒辦法教他。”

他的媽媽覺得,愛迪生雖然成績很差,但他對其他事情的好奇心很強,很愛思考。於是,她把愛迪生接回家,讓他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裡盡情地探索與發現,這才成就了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

看到有別於問題故事的對學生有意義的故事,且這些事是他所喜愛的或者渴望發生的,以此激發出他身上的積極物質,這就是敘事的精髓所在。

二、如何與“問題學生”對話?


1、課堂問題行為

有些學生喜歡在課堂上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比如與同學說話,與老師頂嘴、做小動作影響老師上課等。如果多位老師反應了同樣的問題,這些學生的“問題”標籤就基本被確定了。

而如果想促使他們改變行為,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批評、懲罰、找家長投訴等作法都收效甚微,即使起作用也是短時間內的事。


《學校裡的敘事治療》:想搞定“問題學生”?看這本書就夠了


運用敘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從內心驅動自己改變。

我們可以先跟學生探索他對於名聲的選擇(他希望別人怎麼看待他?);找出是什麼問題導致別人用自己不想要的“標籤”來看待自己的,然後做出努力;在他努力的過程中,我們幫他邀請兩位老師幫忙做見證,及時肯定他的改變;看到他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時,我們讓他展望未來,看如果這種好的情況一直髮展下去,他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

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找到自己積極的一面,並協助他在生活中得到正向的反饋,能使他有動力一直往好的方向發展。

積極心理學中有提到有個發展自我的方法是找到自己的優勢。我們尋找學生的支線故事也是試圖去找出他潛在的優勢,進而將它發揮出來。

2、用SMART取向處理ADHD帶來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ADHD(多動症)的處理主要是醫學用藥,因此也容易將問題只歸因於生理方面。

《學校裡的敘事治療》:想搞定“問題學生”?看這本書就夠了

SMART原則

在本書中,作者提到,我們也可以通過SMART取向來做一些事情,使得ADHD的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讓兒童幫自己的症狀取名字。可以叫“興奮的怪獸”,而不叫ADHD。

步驟二:探討問題對於自己、家人、同學和老師關係的影響。具體說出一些故事。

步驟三:找到特殊的例外故事。可能是孩子與家人或老師一起克服ADHD所做出的努力併成功的的故事。

步驟四:總結出孩子的特別才能。ADHD並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他的生活中還有其他有意義的存在。

步驟五:敘說新的故事,並與重要他人分享,見證他成功對抗ADHD的時刻。

為問題取名字,可以把問題和學生分開,這讓學生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清楚問題對自己及身邊人的影響,然後努力找到方法去對抗他。書中作者以ADHD作為例子,但是這個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他問題上,比如注意力缺陷、抑鬱等。

3、校園欺凌

去年一則關於校園欺凌的新聞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受害者王晶晶是浙江溫州人,在學校讀書時就遭受欺凌,她從高一起她就受到校園欺凌,那些同學罵她為“神女”,把她妖魔化,即使畢業後參加工作,這種欺凌現象從網上到網下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她的生活和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最後,她終於忍無可忍,將帶頭誹謗者起訴送入監獄。


《學校裡的敘事治療》:想搞定“問題學生”?看這本書就夠了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這是令學校、老師和家長非常頭疼的問題。他們深知給受欺凌者帶來的創傷很難彌補、但在現有的法律規定下,又很難找到最恰當有效的方法阻止欺凌者的行為。

《學校裡的敘事治療》這本書裡專門講了如何與欺凌者進行諮詢,以使他們結束自己的欺凌行為。

步驟一:邀請學生正視自己的暴力和欺凌行為。

首先要與學生探討他走入諮詢室的意義——正視這個困難的問題,並肯定他敢於正視的勇氣,這樣能鼓勵他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想法。

步驟二:邀請學生建構相互尊重的、和諧的人際關係。

這裡可以請他思考如果從最善良的出發點出發,他會希望自己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他最珍惜的友誼是什麼樣子的?

步驟三:邀請學生檢視造成想法和實際行為差距的原因。

如果本意不想傷害別人,那到底是什麼讓他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呢?是什麼妨礙他享受沒有暴力的生活?

步驟四:邀請學生思考行為的發展方向。

和他一起分析暴力和欺凌行為可能給人們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對自己、對受欺凌者、對以前、對未來都有什麼樣的變化?

步驟五:外化欺凌行為產生的原因。

好面子、衝動、憤怒等可能是欺凌行為產生的原因,邀請學生把這些原因從自己身上分離,並尋求方法對抗它們。

步驟六:邀請學生挑戰欺凌行為產生的原因。

讓他明確自己想做出改變的想法。這種做法可以從向受欺凌者“道歉”開始。

我們要警惕,道歉只是開始,更重要的行動應該是欺凌者接下來的行為。因為

無論道歉有多真誠,都不能等於行為改變。

通過以上六個步驟,欺凌者在釐清自己的行為責任、想法以及行為改變之後,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所產生的改變的力量將可以讓他慢慢變成一個受歡迎且能與人和諧相處的人。

《學校裡的敘事治療》這本書把敘事治療中的技術融合在具體的案例中,使技術用起來十分自然,順暢。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可以把這些方法遷移到其他的問題中去,幫助學生看到他身上積極的一面,促發有價值有意義的行動。



我是 ,90後寶媽,二級心理諮詢師,喜歡讀和寫,希望能在寫作這條路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