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复为什么不重点练习家传武功,一门心思的偷练别派武功呢?

地球王者水熊虫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慕容复的内力不足,也就是“水不厚”,因此无法把家传的斗转星移发挥到极致,无奈之只得偷练别派武功,这样至少表面维持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威名!



江湖上有道:北乔峰,南慕容。慕容复的武功却远远不及乔峰,慕容复的家将风波恶对乔峰的“擒龙功”佩服得五体投地,王语嫣一看就知,乔峰武功远在慕容复之上。

慕容家的斗转星移威震武林,自然是高深的上乘武学。斗转星移和乾坤大挪移神功非常相似,都是以强大的内力为基础,然后招数是颠倒乾坤,借力打力。

明教历代教主都是坚韧不拔,才智过人之辈,之所以不能把乾坤大挪移练到最高层,本质原因就是内力不足,不足以颠倒乾坤,借此力打彼力,就类似儿童不能挥舞百斤大刀一样,力量不足。张无忌短暂时间把乾坤大挪移练到最高层,就是因为他会《九阳真经》,内力源源不绝,强劲雄厚。

慕容家的斗转星移,天南大理段家的六脉神剑都是极其高深,威力无穷的上乘武学,但是练习者内力不足,反而武功落入下乘。大理段氏靠着一阳指扬名江湖,而知道六脉神剑的人并不多。

本因道:“依这六脉神剑的本意,该是一人同使六脉剑气,但当此末世,武学衰微,已无人能修聚到如此强劲浑厚的内力,咱们知好六人分使六脉剑气。”—《天龙八部》。



段誉学会北冥神功,吸取了黄眉僧,段延庆,鸠摩智等一大批高手的内力,内力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靠着强大的内力催动六脉神剑,发挥出巨大威力。

如果段誉没有奇遇,没有震古烁今的内力,所谓的六脉神剑也和斗转星移一样,给人感觉是徒有虚名!

慕容博武功见识非凡,这个道理自然懂得,他也试图弥补慕容家家传武学的缺陷,因此才处心积虑隐藏在少林寺,目的在于偷取少林寺的武学秘籍《易筋经》,可惜未能得逞,才转而求其次,偷取少林七十二绝技武学秘籍。

慕容家试图偷取少林的《易筋经》的说法,还有个证据来自阿朱。阿朱是慕容家的丫鬟,可是慕容家待其甚厚,她有专门的居所,还配有下人。



阿朱笑道:“大哥,我偷这部经书出来,本想送给公子。”—《天龙八部》。

慕容家族觊觎已久少林派的《易筋经》,从这里就能看出慕容复的内力不足,期望靠着它来增强内力,把斗转星移的巨大威力发挥出来。

少林扫地僧可谓是武学神人,他只望了一眼就知道慕容复的内力不足。

令郎年纪尚轻,功力不足,无法研习少林七十二绝技,原来是传之于一位吐蕃高僧。—《天龙八部》。



慕容复的内力尚且无法研习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因此以慕容复的内力想把斗转星移发挥到极致,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总而言之,慕容复限于内力不足,练习家传武功遇到瓶颈,无奈之下才练别派武功。用他人武功来对付他人,这样至少表面可谓维持慕容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武学的威名。


我是一个小书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是这么理解的。


第一,慕容复练习斗转星移是很用功的,但不能速成。

慕容复大概二十七八岁,而斗转星移非常神妙,连武功高不可测的天山童姥都赞不绝口。

以慕容复的年龄,练习斗转星移再勤奋,火候也不足。

书上说了,斗转星移如果货后不足,遇到一流高手就不能生效。

高手对战,你用不成熟的武功,等同于寻死。

比如慕容复和乔峰对战,斗转星移根本移不开降龙十八掌。



第二,学习各派武功,是短时间内增强武功的无奈之举

慕容复练习的这些武功,都没有内功,只是招式。

说白了,这就像华山派剑宗那种,通过变化无穷的招式,短时间内增强自己的武功。

这也是很有效果的。

比如令狐冲有一段时间根本没有内功,完全依靠招数取胜。

慕容复练习斗转星移火候不足,只能这么做,迅速提高武功好走江湖,复国。



第三,慕容博的武功其实也是闭关以后才练好的

慕容博少年时期,一指打败了年轻的黄眉僧。

但黄眉僧只不过是少林寺青年高手,金刚指只有二三成火候,算不了什么。

而慕容博的高深武功,主要是30多岁装死以后,躲在少林寺苦练30年练出来的。

慕容博年轻时代,武功也未必很高,所以慕容复并不是弱鸡。


萨沙


个人看法 勿喷

慕容复是一个聪明人,真的,从掌控人心到各种找事,他都能表现出来,他的师妹慕容焉从小对他死心踏地,但聪明人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自腹,这也可能是金庸一开始都从名字里面暗指了,他家功夫说白了就跟太极拳一样,借力打力,别人不出力他自己也出不了力,就跟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再厉害,到那里都跟轻风拂水一样,遇强愈强。

但问题了也出来了,这么大个老爷们只能让你打我的时候,我再还击,这不科学,就出事了,当别人打不死你,你又打不死别人的时候,慕容家有天下武学藏书,还有焉这个移动图书馆,但开学藏书这种东西肯定不全,毕竟有各家的绝学,所以偷换骗才是方法,所以悲剧也就开始了,因为金庸里面所有的武学都有问题,要么经年累月长期修炼,要么奇门巧径速成,第一种浪费时间,另外一种容易自爆,乔峰占了第一点,因为他只会降龙十八掌,一套掌法打了几十年,第二种是段誉,北冥神功专吸各种不服,但吸过的东西长时间散不掉,命也不会长久,还有一种是传功,如虚竹这种,无涯子,天山童佬之类都给他主动或被动传过,而我们的慕容复小公子偷来偷去,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奇遇,学不了北冥神功,还不能得高人转功(毕竟转功成本高,动不动可能就要小命),这样他遇到了其他三个,不被当场气死已经可以了。

如果慕容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我约摸着,回家看看花读读书,也就不受这几个主角光环还运气好的人的气,可他偏偏不,非常硬刚,对于已经在金庸那里充过值的RMB玩家来说,已是不易,还四处偷人,终还是要被找上门,从北乔峰南慕容变成一个人人喊打的小老鼠。

不过他的功夫也代表了他的结局,以彼之道还之彼身,不就是说的种下什么的因,结什么样子的果吗?偷来偷去,名声扫地,师妹被捡,一场空。


乐子十八


很简单,因为这是斗转星移修炼的速成之路。慕容龙城创立的斗转星移,本就是战场招数,是血战中和各路高手打斗中历练出来的。其核心就是孰知各家各派武功特点运气路线,要不怎么借力打力。

想想,打架的时候,我知道你下一拳要干什么,我才能借你力量呀。要不金庸怎么让令狐冲悟出无招胜有招呀。

而常规修炼法就是要去战场历练,掌握生死相博中的灵犀一线,或者是遁去的一。

可惜慕容家只有这个独苗,舍不得上战场,只有走速成之法。就是读书破万卷胜过沙场舔血归。

但再怎么学霸,也要实践呀。要不博览群书不成了书呆子了。

所以斗转星移正统练法,沙场征战,会各门各派高手,于生死之间掌握技法。

取巧练法,看书破万卷,针对性找练过的门派的人,验证技法,从而掌握技法。但是由于缺乏生死之间的顿悟,只能照本宣科,造成临阵之际缺乏体悟,只能向下制敌。

生死之间体悟效果,看乔峰,乔远山。能发挥出超越自身技能的威力。

慕容复,慕容博,都差一层生死之间的体悟,始终逊色一分。


策划杨恒


慕容复之所以偷学外派武功,我认为是被慕容博害得,为什么呢?各位,江湖上北乔峰,南慕容一时瑜亮,事实也证明南慕容比北乔峰也不遑多让。可就是这个虚名害了慕容复。各位想想,慕容复小时正是学武起步之时,慕容博却为了一句谎言装死去了,以至于慕容复无人指导,空有斗转星移的绝世神功却没人指导,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人领你,你会也不精。这一点他还不如乔峰,至少玄苦大师十年间寒暑不断,教导乔峰,可慕容复只能自己参详。结果就是,他想错了,他以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是什么招数都会,而且比对手练的好,就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可惜斗转星移却是借力打力,用对方的功力反杀对方。这个结果就是慕容博造成的,如果慕容博不是为了一己之利玩心眼儿,也不至于装死避祸,他要是从小悉心调教慕容复,估计就算不敌乔峰,也不至于走上偷学外派武功的邪路。不过话说回来,连慕容博自己也在偷学,唉,天赋啊。谁让金老爷子给乔峰定了个遇强俞强的战神天赋呢?既生峰,何生复。


无所谓45713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从书中其实可以看出答案,比较可信的理由有三

没人要求指导,慕容复也心不在此

慕容复追求什么?富国

对于他来说,别人看姑苏慕容是武林数的着的大门派,但对他来说,不过是国破后慕容家勉强维持的一种不得以选择。

就算姑苏慕容成了武林第一,对他来说也没用。

他要的是皇位,要的是他的国家。

再加上这是他家绝门功夫,他父亲假死早早就不在身边,没人教导他要专心家学,所以这种有野心没人引路的孩子,加上自己天赋又不低,自然认为没什么难的住自己的,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会。

斗转星移功夫本身需要熟悉悉其他门派的武功做基础

以彼之道还彼之身,这是姑苏慕容的牌子

斗转星移是其中的奥妙

从书中看起来这门功夫,应该是用特殊的技巧,把对方的攻击反送回去。属于一门技巧性要求大于功力要求的武功。

这是武侠小说不是科幻小说,不能设定什么绝对防御镜面反弹之类的,所以应该是遵循着以巧破千斤借力打力的逻辑,不过更高明一点,所以他需要至少熟悉各门武功或者说各类武功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他家要收藏那么多其他门派武功秘籍的原因。

也许不够精深,也许没修炼过,但至少应该是知道和了解,才有助于斗转星移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说本身设定的问题或者说作者的倾向

在金庸武侠世界,包括现实武术世界,一直有一力降十会和以巧破力的争辩,就是两种倾向不同,其实是相辅相成,各有道理。

对于这两种倾向,金庸先生也在《笑傲江湖》借着剑宗气宗做了一番自己的理解。但这本书已经是很后期的作品了

在早期中期作品,对于最厉害的武功或者人物,金庸先生还是比较倾向那种一力降十会的。大多数顶级高手也都是这个路数,内功深厚为主,招式武器为辅,比如三部曲中的郭靖、乔峰、杨过都是这个路数。

所以这个以巧破力的斗转星移,对于内功深厚的“正统”派同级高手,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慕容复也应该是发现这个问题,对手越厉害自己的家传绝学效果越不好,又不能抛弃一切从头再来,只能博彩众家之长来增进自己。


文开石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慕容家的斗转星移是一门很厉害的武功。那么慕容复的斗转星移没有练到极致的时候,为什么反而去学习别的武功?其实归根结底是慕容复在观念上的错误。因为在他正需要指导的时候,他的父亲假死了,所以都是在他一个人的摸索下进行斗转星移的学习,从而导致了他在观念上存在一定的错误。

慕容复的父亲慕容博在假死之前,他的功力几乎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慕容氏家一心为了复国,却忽略了慕容复的成长,从小接受的思想就是光复大燕。其实纵观金庸书中的人物,每一个达到武功顶峰的高手都是有一定的人指导的。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要想练好武功就必须有一个高人指导,可是慕容博却在慕容复最需要指导的时候假死。慕容复只能在自家的“还施水阁”自学,学遍江湖,但杂而不纯。所以慕容复的武功只是博而不精,忽略了内力的修炼。慕容复自己却有了一种错误的认定,他认为招式的精妙可以弥补内力的不足,所以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招式方面。从他当时化名为李延宗,在小磨房对付段誉的时候,他显露出了自己五花八门儿的武功。但是王语嫣看出来了他只是花架子,威力都不是很强,所以王语嫣一语就道破了他存在的问题,指点菜鸟级别的段誉对抗李延宗。

其实,斗转星移也就是“借力打力”,使用者把对方打向自已的功力,通过斗转星移转换为自已的力回击对手。看似神奇的武功,其实就是一种投机取巧,以此在江湖上搏得了赫赫名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火舞狂沙923


凑趣来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理解“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门武功不是一面镜子,做不到你出什么招我都能反弹,虽然它表现出来似乎是这样,但是从后续的各种举动,比如偷秘籍之类,和武侠世界内功修炼原理的设定来看,它是一种熟悉其他功法再用本门内功和手法模仿的一种武功,有一定的噱头成分,但是当然这噱头也很吓人。在后期提到的小无相功也能做到类似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体上来说,做这种噱头会让自身武功打个折扣,虽然有吓唬人,让人莫测高深的作用,但是对于真正的高手,这种心理上的因素就没什么大用了,比如乔峰,比如逍遥派的那些高人,所以这门武功在江湖普通门派眼里是吓死人的存在,在这些高手眼里根本没有地位,我乔峰一双肉掌打遍天下,你别说什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没法还施我天下刚猛无匹的降龙十八掌,就算什么天山折梅手遇到我,多半也是吃不了兜着走,凡是以繁复为特色的武功,到了至境,多半不敌简单平实的招式,这一点在乔峰身上显得尤为突出,普通人使出的太祖长拳和乔峰使出的太祖长拳根本不是一回事,乔峰一拳打过来,普通高手连呼吸都快停顿了,还如何拆招?


情感飞花


慕容家的还施水阁里面,几乎藏有天下各门派的武功秘籍,独缺降龙廿八掌、擒龙功、易筋经、六脉神剑,以及逍遥派武功。慕容复以为只要学会天下武功,就能破尽天下武功,因此他除修习慕容氏家传武功之外,还苦心钻研其他门派武学。

慕容复修习自家武功期间,肯定有专心修练,只不过自慕容龙城之后,慕容氏后人武学天资一代不如一代,无人能把“斗转星移”绝学练到先祖慕容龙城的程度了。

慕容复的武学天资并不高,以他的悟性,又无高手从旁点拨,他的“斗转星移”水平有限。可是,他自以为已把家传武功练到极限了,于是才开始一门心思修练别派武功。

博而不精是慕容复武功的最大缺点,所以他即便有“南慕容”之美誉,也是名过其实。


倚斋听风雨


慕容复身为燕国皇室后裔,本身就是心高气傲之辈,这种人骄傲自大,盲目的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第一,虽然由家传的绝世武功以及各门派的绝学书籍,但都是二把刀的功夫,并没有真正努力过,只是一心的想光复自己的亡国,甚至最后为了做上大夏国的驸马,抛弃爱自己的表妹王语嫣,可惜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好处让虚竹领走了,自己则是领了便当。

如果不是这般心气,凭借慕容复的人脉,以及忠心的手下,深爱自己的表妹,而且还熟悉各派绝学,自己再努力把自家的武功练好,就不至于有最后的结局了。

可惜金庸大师笔下不留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