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疫线“扫雷者”决不退半步

四川新闻网内江2月19日讯(徐艳梅)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断,须经过鼻咽拭子等标本的核酸检测方能确诊。但患者一个喷嚏或者咳嗽,将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这是医护人员采集标本时必须面对的风险。

50岁的吴小燕,是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股股长。疫情中,她主动请缨到流行病学调查队最危险的岗位——对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采集鼻咽拭子、痰液、血液等标本,被称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扫雷者”。

面对风险,吴小燕坚定地说:“病毒近在眼前,但我决不能后退半步!”

与被采集人仅隔二三十厘米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市中区疾控中心负责患者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作为党员,吴小燕毅然走向采集标本的第一线。

“采集鼻咽拭子样本时,要用无菌拭子在被采集人双咽侧扁桃体、咽后壁及鼻腔内5cm深处擦拭多次,然后留取标本。”吴小燕介绍,完成这一套动作过程中,她与患者仅有二三十厘米的距离。

越是距离近,越容易造成感染的风险。一次采集鼻咽拭子时,受采对象出现应急反应,一个喷嚏喷出的飞沫喷溅在吴小燕身上,但她跟没事一样,继续完成采集操作。

“难道就不害怕吗?”

“啥都没想,就是集中精力小心翼翼做事。”吴小燕用朴实的语言回答了记者的疑问,20多年的检验工作让她养成了胆大心细、沉着冷静的习惯。

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眠

每天外出采集标本,吴小燕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为了减少“麻烦”,她尽量忍着不喝水、不吃东西、不上厕所。

2月1日晚上11时,吴小燕接到采集任务:前往市中区凌家镇集中留观点,对一名确诊病例的多名密切接触者进行采样。

由于所采集标本具有高致病性、高危险性、高传染性的特点,采集和运输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每采集一个密接者,吴小燕和同事就要进行一次长达20分钟的全身消毒或者更换防护服;每采集完6个人的标本,就要用“A类转运箱”及时运送标本到市疾控中心检验;往返一次就要换一次防护隔离服。

这次忙碌,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11时。在这12个小时中,吴小燕和同事不眠不休,共采集了13个密切接触者的标本,在凌家镇集中留观点和市疾控中心之间往返了三趟。为了节约时间和防护服,减少上厕所次数,吴小燕滴水未进。她开玩笑说:“好像感觉不到渴和饿。”

14天未回过一次家

2月15日下午6时,本应休息的吴小燕检测了两名确诊病人家庭环境标本,忙完手头的工作后,下了一个早班。这是她连续驻扎单位14天后,第一次休息和“下班”。

自1月21日投入战斗以来,吴小燕和同事完成了对6例确诊病例(其中2例属东兴区)、133例疑似病例、69名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标本采集,共采集标本576份。此外,她还负责集中隔离点的污水检测,对确诊病例居家环境和消毒效果检测,每天还要做标本量动态分析、撰写工作日志……

“春风吹,战鼓擂,瘟疫面前,谁怕谁!”正如在“朋友圈”摇旗呐喊的一样,吴小燕坚信,有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有团队同事的并肩战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能打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