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醫生》喚醒對醫生的崇敬——讓我們對醫生多一份理解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醫生這個職業也越來越佔據著重要地位。但不曾想到,面對給了許多人第二次生命的醫生,其實背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苦楚。

國內一部紀錄片《中國醫生》真實反映了當代中國醫生面臨的主要職責和問題。其中第一篇《摯誠》當中提到:當看到自己的老伴因卒中疾病引發“腦高灌注綜合症”而死亡時,一位病人家屬對主刀醫生朱良付如是說:“我想把你撕成碎片!”此語讓人在為病人的死亡感到惋惜的同時也對醫生表示心疼。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也是腦卒中綠色通道組組長。面對我國第一死亡殺手——心腦血管疾病,朱醫生每天面對的是無數人的生死存亡。

每天早上,當朱醫生騎著一輛電動自行車在人流穿梭中上班後,就會面臨各種複雜病狀。每次一進手術室,一站就是很長時間。面對手術中出現的各種疑難問題和術後的康復過程,朱醫生常常忙得喘不過氣。長期不規律的作息時間讓他怕自己會突然死掉。然而這並不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遺憾自己還未盡到的家庭責任和醫療責任,以及怕浪費國家花了25年才培養出來一名主任醫生這樣的社會資源。

像朱良付這樣辛苦的外科醫生不計其數,他們每天除了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的值班時間外還有數不清的手術時間,常常是工作到凌晨才能下班回家。被譽為“心臟拆彈師”的心胸外科手術專家王東進醫生因常年站手術檯,有嚴重的頸椎、腰椎病,有時要戴支架才能上臺工作。但他們仍然盡心盡責地為病人解除危難,哪怕自己還有一息喘息的餘力。

“好醫生只有自己知道,醫心也只有自己知道。”朱良付這句話道出了醫者仁心的真諦。他每週都會去住院部查房,他不僅會關心病人的身體情況,更會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況。“從國外帶來兩塊巧克力,我把像巧克力的那塊給你,不像巧克力的那塊留在家裡。”朱醫生對一名患有右腦血管畸形的兒童開玩笑說,“三歲做了四次手術確實不容易啊!”說罷,臉上露出醫者的仁愛之心。“加油,堅強點,如果你能配合好我就把你的管子拿掉了,你就可以從重症監護室裡出去了。”朱醫生對一名剛做完腦血管瘤還在甦醒階段的病人打氣。見到的病人成千上萬,每次朱醫生都盡力讓病人在良好的心態中一點點好起來。

其實心態對病人的康復也是相當重要的,醫生最重要的本事就是能給患者一種信任感和安全感。反過來,當醫生感受到了病人眼中的期盼和信任時,他們也一定能更恪盡職守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在朱醫生主持完第17屆國際直播的“東方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大會”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到重症監護室去看望一名做完手術還未甦醒的病人,直到情況好轉才鬆一口氣。每年在朱醫生手上死而復生的人數不勝數。但是每當在手術檯上出現了併發症,朱醫生常常會走到走廊裡,停在牆上的一句話前:一人生死,關係全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他覺得醫生就應該把病人當作自己的直系親屬來對待,這是一個醫生的良知。

人心都是肉長的,是否是真心的關懷每個人心裡都清楚。作為醫生,他們一定是希望盡百分之兩百的心力將病人救活。出現低概率死亡事件時醫生的難過並不比

紀錄片《中國醫生》喚醒對醫生的崇敬——讓我們對醫生多一份理解

患者家屬少。因此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在面對醫生時,能夠更多一份尊敬和理解,少一分指責和埋怨,因為他們都是在做著世界上最複雜也是最偉大的工作,也是最能拯救世界的人。

b���^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