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五月的一個清晨,2歲的Marin揹著自己引以為傲的亮片獨角獸書包來到了幼兒園,然而她進校門時卻全程黑著臉,看起來心情極差。原來是早上在家的時候,她不小心把自己最喜歡的一條褲子弄溼了,最後只能換了現在這條豹紋的褲子來上學,可是豹紋在她眼中早就已經過時了。

在家庭中心(Family Center)——一個位於曼哈頓、由擁有百年曆史的班克斯街教育學院開辦的幼教項目,老師們對於Marin的這種“公主病”早已經司空見慣了。這裡的教育哲學就是:無論孩子多小,老師也要對他們的情緒起伏表示出足夠的耐心與尊重。畢竟家庭中心收著足以媲美一流大學的“天價”學費(一年合人民幣30多萬),教的卻是一群時不時還會尿床的小寶寶。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但即便學費如此之貴,Marin的媽媽依然堅定地表示:“除了家庭中心,我不會為女兒選擇其他任何幼兒園!

當然了,如果你的孩子在早上出現了那段“小插曲”後仍然沒有吵著不去幼兒園,而且幾乎每天放學回到家都能讓家長看到可喜的成長,你也會心甘情願出這筆錢的。

用美國兒童發展基金會前任CEO——Ruby Takanishi女士的話說,家庭中心成功的關鍵就是:他們清晰地意識到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的孩子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都處在不同的成長節點上,因此對每個孩子採用的教育策略和成長方案都必須是量身打造的、適應他們成長需求的,絕對不能“一刀切”。

是的,即便是在美國,絕大多數的幼教機構也都做不到這一點。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家庭中心一共只招收60個孩子,年齡在半歲到5歲之間,其中佔比例最大的還是像Marin這樣2歲左右的孩子,差不多有四分之一。對招生人數的嚴格限制導致這裡幾乎是每畢業一個學生,才能騰出一個新的入學位置。物以稀為貴,雖然家庭中心願意每年拿出將近200萬人民幣的助學金去補助那些出不起全額學費的家庭,但仍然有很多“不差錢”的家長擠破頭也要交全款把孩子安排進來。

一邊是幼兒園拿著大筆的助學金髮愁沒處給,一天到晚擔心變成貴族學校、違背自己的辦學初衷,另一邊是家長為了讓孩子能被順利錄取,寧願“勒緊褲腰帶”也不奢求省下一分錢學費,這種奇景估計也就只能在此地——紐約的上西區看到了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家庭中心的哪些特質讓家長們覺得一年30萬的學費花得物超所值呢?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重金聘請高質教師團隊

“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

“人才!”

這句話絕對不只是個笑話。

雖然家庭中心的高管不願意對員工的薪資透露太多的細節,但光是平均年薪在6萬美元以上的這個數字,就足以讓他們在幼教界“傲視群雄”了。

這裡的主管教師至少要有兒童早教專業的碩士學位,就連助教也要持有幼教相關領域的本科學位,因此他們所從事的跟大多數幼兒園聘請的“幼兒園阿姨”從事的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職業。

家庭中心平均每個班只會安排10個左右的孩子,卻配有3-4名老師,這個高到不能再高的師生比,即便縱觀美國大學界,也只有名號如雷貫耳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能稍稍望其項背。要知道,MIT和CALTECH平均3個學生對應1位教職員工,是算上了後勤人員的,而家庭中心只計算教學人員就達到了同等水平。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寓教於樂永遠排在首位

如果你每天跟著Marin一起來上幼兒園,會發現這裡的教室更像是遊樂場,你可以在裡面看到各種花草、積木、洋娃娃、毛絨玩具、塑料玩具、圖書繪本、瓶瓶罐罐等等,應有盡有。

家長們千萬不要覺得讓孩子來幼兒園玩玩具是花了“冤枉錢”,其實“玩”正是家庭中心所採用的核心教學方法。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在現實世界中玩真的玩具既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加有效,也比直接丟給他們一個IPAD要更有利於他們的全方位成長。

比如用空罐頭做成鼓來敲,能讓孩子發現空心的東西更容易發出聲音;使用膠帶,能讓孩子分清什麼是粘的、什麼是光滑的;發給他們一包紙巾,他們自己就會學著去清潔玩具和餐具;玩過家家的時候,孩子們更是能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大人完全猜不到的一堆東西來代替各種家居用品……

除了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各種玩法之外,老師還會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協助,保證他們不會因為在某一件事上被“卡住”而失去玩的興趣。總之,一切的安排都是為了讓孩子們在這裡度過的時光儘可能的有趣。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儘可能多地與孩子交流

假如讓成年人在家庭中心待上一整天,他們大多都會有類似的體驗,就是感覺這裡的老師多多少少有些“話癆”。但這個“話癆”的感覺其實是故意設計出來的,老師們並不是真的心裡有說不完的話。

“我把椅子搬過來,這樣你就能坐得更穩一些”,這是Marin班上的助教老師經常跟他們講的一句話。換做是其他幼兒園,阿姨們很可能只會把凳子拿過來,然後用半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坐這兒”。

看似是一個意思,但不同的表達方式傳遞給孩子的信息量明顯是截然不同的。家庭中心助教的那句話裡不但包含了“我為什麼要搬椅子”、“怎麼才能坐得更穩”、“你”和“我”的區別是什麼、最基本的安全意識等重要的信息點,就連單詞量也是簡單的一句“sit down”的5倍之多。每天生活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之下,孩子們成長得怎麼會不快呢?

剛進幼兒園的那會兒,Marin每次想吃零食,就只會對著鬆餅蛋糕的包裝紙說“打開!打開!”可是沒過多久,她就已經會在不想睡覺的時候說“媽媽,我想要醒著”和在上學途中經過哈德遜河畔的時候說“請帶我去看一下河”了。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鼓勵孩子之間開展互動

也許有些人會告訴你,2歲左右孩子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平行遊戲”,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各玩各的”。

但如果真的把兩個孩子放在一個屋裡,給他們各自發件玩具,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他們絕對不只是單純地“活在只屬於自己的世界裡”。孩子當然都會先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然後再時不時偷看一下旁邊的那個人在玩什麼,當發現對方沒有什麼惡意的時候,他們自己就會產生一些簡單的交流和互動了。而這恰恰是幫助孩子建立社交意識萌芽的最佳時機。

在促進孩子的互動方面,家庭中心採取的方法是鼓勵他們把手裡的玩具換著玩、學會跟別人分享物品、學會幫助他人。同時,他們也會教孩子如何在其他同學面前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及如何鼓勵別人分享自己的觀點。

每天早晨,老師都會把同一個班上的孩子們叫到一起,然後邀請其中的一位給大家表演舞蹈。被選中的孩子可以欣然接受、翩翩起舞,當然也可以拒絕,老師絕對不會勉強他們做任何事。一旦孩子選擇跳舞,老師就會立刻帶著大家一起給TA加油鼓勁,並且不斷叫著表演者的名字,這樣孩子就會越跳越起勁兒。在這樣的氛圍下,即便是最不愛當眾表演的“小公舉”Marin,也會時常讓她的泰迪熊“替”自己上場,在同學們面前手舞足蹈起來。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與家長時刻保持溝通

就像所有高端幼教機構一樣,家庭中心也會定期向家長彙報孩子們的成長進步,當然,退步也一樣彙報。

但不同於傳統幼兒園的是,他們會向家長提供儘可能詳盡的活動安排細節,這樣家長在向老師提問的時候就會更有針對性,比如問一問“今天孩子跳的是什麼舞”、“唱的是哪首歌”、“玩過家家的時候扮的是誰”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最早發給家長的是手寫的活動記錄,但最近已經改用專門開發的手機APP了。大家可以在這個APP上分享文字、圖片、視頻,家長之間還能互相點贊。比如前段時間Marin過兩歲生日的時候,她和媽媽一起吹生日蠟燭的視頻就收穫了無數的“贊”。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我們的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都會像文章最開始說到的那些住在紐約最富有的社區、家庭條件優越、搶著把孩子送進家庭中心的家長一樣,不惜花重金讓孩子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以及最好的中學。

需要重申的是,我們從來不反對“花重金”這件事本身,而且也十分鼓勵父母在兒女的教育上進行投資,因為教育可以說是一個家庭在成長道路上能找到的投資回報率最高的產品之一了。

然而今天學院君向大家介紹這所學費堪比美國大學的幼兒園,絕不是讓大家“只買貴的,不選對的”。而是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從國外幼教機構先進的教學經驗中瞭解到,一個優質的幼兒園、學校應該具備的特質都有哪些、能為孩子提供的幫助都有哪些,從而避免在為孩子選校的時候落入某些高消費的“陷阱”。

圍觀:紐約上西區的這所幼兒園憑什麼一年收30萬學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