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观察与镜鉴|美国应急捐赠管理机制如何运作

(文/徐剑梅) 前段时间,抗击疫情捐赠物资在进入武汉后的管理使用情况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在重大紧急事态下,慈善机构应当如何管理调配捐赠物资、政府与社会力量如何各尽其职从而高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十大慈善救援机构之一“直接救援”(Direct Relife)组织长期从事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也是此次疫情中最早向湖北提供紧急捐赠的美国慈善机构之一。据报道,经华中科大和武大北加州校友会“武汉加油”行动与湖北慈善总会协调,“直接救援”组织首批捐贈的20万个外科口罩、2.75万双医用手套、4000件隔离衣等直接运至武汉华科协和医院,解了医护人员的燃眉之急。

据介绍,整个捐赠流程是:“直接救援”组织提供物资清单,中美两国医生联手筛选中国医院所需物资,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校友协调清关和对接医院,美国联邦快递公司提供免费航空运输,运输物流和捐赠仪式网络直播,以体现慈善业另一条生命线——透明和公开。

在“直接救援”组织的网站上,这一慈善机构陈述的捐赠政策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尊重和强调捐赠者意愿,承诺以最有效的方式、在最需要的地方使用捐赠,对如何按照捐助者意愿、计算和使用指定捐款予以公开。

二是对应急资金进行详细核算。“直接救援”组织设有一个内部基金,用于详细记录所有指定用途的捐款及所有与应急救援相关的支出,以进行内部管理和对外公开——每年发布经过独立审计的相关财务报表。在网站上,“直接救援”组织会定时更新和发布慈善收支信息。

三是“直接救援”组织的运营和筹款经费,不依赖政府的任何资助,承诺确保指定捐款百分之百用于特定项目或应急响应,所有应急资金和捐赠款项,都不会被挪用为筹款经费。

四是承诺不会把因某一事件或目的募捐得来的款项,挪用于其他目的,对应急资金的使用事先详细予以说明。

“直接救援”组织的做法,大多是美国慈善机构的通行做法。美国慈善机构林立,其财务活动不仅受到行业自律委员会的监督,也受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约束。这一委员会为了规范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统一了相应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格式,并重新制定了非营利组织处理捐赠和投资的基本会计准则。

“直接救援”在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美国国际开发署网站也上了榜,算是经过官方认证的合作伙伴。美国国际开发署列出的非营利机构均直接附有网络链接,各有不同定位。比如GlobalGiving主要是开展灾后重建;Better Business Bureau、Wise Giving Alliance、美国慈善协会,“导航星”(GuideStar)和“慈善导航”(Charity Navigator)则是对应急救援组织的监督组织,与行业协会相似。美国一些新闻媒体和谷歌等搜索引擎网站也在网站上公布有应急响应组织的列表,便于在重大紧急事件发生时,快速协调行动。

重大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必然涉及多部门的信息沟通、对接和协调,应急捐赠及其管理仅是其中一环。由于环节多、头绪多、突发情况多,标准化、模块化的流程,简明通用的应急用语和合理顺畅的指挥架构,对提高应急管理的“体系能力”尤为重要。2017年10月,特朗普政府发布第三版《全美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这实际上是适用于美国各层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操作流程模版文件,主要着眼于应急准备和即时救援,以“灵活性”“标准化”和“团结行动”为指导原则。这一应急管理系统甚至还可以接入美军联合作战指挥系统,而应急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则为应急管理系统迅速调配大量机构与人员并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