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陝西,四川和山東的文學底蘊是全國最高的,出作家量多,你怎麼看?

靈遁者國學智慧


文化人尤其是作家在陝西,在西安不是社會地位很高而是最高。這就是當地最明顯的風土人情,當地人從小崇尚文化,尊敬文人。當政者或社會名流能跟作家,畫家,書法家,音樂家,秦腔名家等有交集,這些會成為顯示其社會地位的談資,這就像北京的名流跟明星,戲子有交際來顯示其社會地位。陝西文化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低調,關心底層老百姓,這些都是老傳統。我早前看過上海作協主席陳村寫的一篇文章,特有意思。詳細內容記得不太清楚,大概的意思是:陳老師有一次到西安來,跟賈平凹老師一起到街上溜達。賈老師從走出家門不停地與人打招呼,從左鄰右舍到看門的大爺。走在街上商家,發傳單的,巡邏的,掃地的等對賈老師要不擺一下手要不點點頭,賈老師不停地點頭回應,差肩而過的小青年會說一聲:賈老師好。把陳老師驚到的是競然有幾個年輕人說了一聲:"賈老師好,陳老師好。;陳老師感嘆在西安大街上競然有陌生人認識他,在上海他的鄰居都不認識他。有意思吧。


5432W


這個還是得看什麼時候吧,如果是現當代,當仁不讓是陝西,柳青、高建群、路遙、賈平凹、二月河、孫皓暉等等,一批人都是國內知名排的上號,甚至是能夠扛現當代文學之鼎的。

其他省例如四川、山東自然也是不錯,山東一個莫言就頂起半邊天,此外還有季羨林、梁曉聲、張承志、臧克家,四川也有巴金、劉心武、流沙河。


而其他身份也不會差到哪去,湖南有丁玲、田漢、沈從文;海南一個韓少功;浙江有魯迅、矛盾、木心;江蘇的錢鍾書;黑龍江的遲子建;北京的老舍、王小波、史鐵生、王朔;上海有張愛玲、餘秋雨等等等等。


數不清的,不過目前來看,對作家最為尊重,對文學最具熱愛,文學氛圍最濃的,可能還是得陝西。我一些陝西的朋友,包括農民工,人人都能說出幾個作家的名字,都能講幾個作品裡的故事。還有些人生活的特別苦特別差,竟然也保持著熱烈的文學夢。這個在全國來說,或許就是陝西最明顯了。其他地方真的不如陝西。


李藝泓


這三省那是絕對的四川第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大文豪蘇東坡四川眉山人!中國最有名的詩人李白四川江油人!這兩人可以說是傲視千古!現代文學巨匠,文學家郭沫若四川樂山人!巴金四川成都人!魯郭矛巴老現代文學巨匠,郭沫若巴金皆列其中!而且郭沫若和巴金都是中國文聯主席!其他兩省的文學人物不在一個檔次!別給我提什麼莫言獲什麼諾獎之類,他的作品和郭巴的不在一個檔次!


錯覺284201261


若說說陝西,四川和山東的文學底蘊高,出作家量多倒也不假。



單茅盾文學獎得主有簡陽人周克芹,劉心武成都人,馬爾康的阿來,似乎也不少。只是當代著名的川籍作家,相比陝西的賈平凹,山東的莫言似乎缺乏文壇舉鼎者。

作家有國界,作品有故鄉。莫言的高密,賈平凹的商州,王安憶的上海,老舍的北京,總在筆下的人物背景裡。

早年巴金的三部曲《家》《春》《秋》,也不比張愛玲,沈從文,老舍他們,散發著鄉土情,總能分辨出濃濃的故鄉味。

這大約與他們的經歷有關,從四川走出去後才有機會成名,對故鄉感覺淡漠。劉心武亦自幼定居北京。倒是「死水微」出川后,又將「窠巢」紮根川西壩兒的李劼人,川味十足。


與陝西山東的作家相比之下,川籍作家不是那麼眷戀鄉土,這當然有歷史的原因。

李白詩《蜀道難》曰:“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四川給人什麼樣的印象呢?古人說“天府之國”,又說“揚一益二”,在歷史上四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因其地理優勢得天獨厚,戰火很難燒到四川盆地,有"天下已亂蜀未亂"之說。

比如安史之亂,叛軍都打進長安了,整個國家生靈塗炭,唐朝皇帝選擇西逃入蜀,繼續過著安穩的生活。

「得巴蜀者,常王天下」。對於中國古代政權來說,要一統天下,就一定要取漢中巴蜀。


周秦惠文王聽從司馬錯的主張,趁機亂分兵滅了巴蜀,順利奪整個四川盆地,由此從經濟上和軍事地理上,為秦帝國日後統一天下,奠定了強勢的經濟軍事基礎。

劉邦依據關中平原及四川盆地作為大後方,最終在建立了漢朝;

諸葛亮則以漢中和蜀地為根據地,進行了多次北伐,以攻為守鞏固蜀國政權;

隋朝末年李淵起兵晉陽、取關中後,正是迅速南下攻佔漢中和巴蜀、荊襄地區,最終奠定了唐朝的開國基礎;

而北宋也是先取四川,奪得上游之和,再攻取江南統一]全國。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少不入蜀,老不出川,四川盆地的安穩富庶,也造成川人保守,安於守成的盆地意識。


可以說地理因素,造就了四川文人的思想侷限,當然也屬地緣文化思想的範疇。四川地處內陸民風易趨於守成,受外界衝擊影響較小且滯後。

雖據上游之利,但百川歸海大勢所趨。從地利因素來說,東南沿海地區海外通商接觸外來風氣之先。

歷史上人口遷徙的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有貧亂之因,也有主動接受變化,擁抱鄉土以外世界的積極姿態。

近代川籍文人正是認識到了四川盆地環境的閉塞,造成思想落後紛紛走出盆地,大抵類同於當年閉關鎖國的國人,出洋留學睜眼看世界領風氣之先。

老話說,人不出門身不貴,所以川籍作家,比如早期的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流沙河,陽翰生等皆成名在外,可謂「一出夔門天地寬」。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川人去打廣深外出務工人員最多的省份,除去人口基數原因,大抵看到了四川盆地的不足,正如當年有志男兒出鄉關,不惜離鄉背井出夔門者也。


20世紀90年代初,四川文壇曾將“學問流沙河,寫戲魏明倫,做詩張新泉,文章冉雲飛”並稱為「川軍四傑」。而川中文壇宿儒流沙河欣賞的冉雲飛,曾在川報上寫過一篇頗有影響的文章,就講到川內少本土大家之嘆。

大多數人心中,郭敬明之類大約算不得傳統定義的作家。但慣於享受慢生活中的川籍作家,在網絡時代,受客觀地理經濟條件的影響漸弱,也許不久會有更多名震天下的大家問世吧。


元元的天下


陝西,四川和山東的文學底蘊是全國最高

陝西的文學底蘊:

在新時期文學多樣化格局中,陝西作家隊伍是一支重要力量。陝西文學是現實主義文學一個重要的地域性分支。陝西這片廣漠曠遠的黃土地,為作家提供了一個豐饒、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創作富礦。

柳青,作品《創業史》《地雷》等。

陳忠實、高建群、賈平凹(三駕馬車),另外,還有五虎將,分別是高建群、賈平凹、陳忠實《白鹿原》、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京夫、程海。

四川的文學底蘊

源遠流長的巴蜀文化

在四川各地的市井街旁,鄉村道邊,都會看到一間間獨具四川風格的茶館。人們坐在竹椅木桌前,手端四川茶館獨有的蓋碗茶具,品著清幽的香茗,或“擺龍門陣”(聊天),或看書讀報,茶館裡的氣氛與蓋碗裡的沸水一樣,熱熱騰騰的。進餐時分,又可走進遍佈街頭的川菜館,品嚐“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與風味小吃,從色、香、味俱全的麻、辣、燙中感受和貪圖四川悠久的飲食文化和川人的獨特性格。茶餘飯後,還可步入戲院欣賞川劇,聽那高亢動聽的高腔,看那神秘莫測的“變臉”、“吐火”絕技表演,也可以參加各種民間民俗活動。

巴蜀文化與中國其它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一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域特徵。其源頭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起源之時。

川籍文學家郭沫若、巴金、劉心武、馬識途、王火。

山東的文學底蘊

山東是人口大省,也是文學大省,每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的人數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

王潤滋、張煒、李貫通、矯健、李存葆、左建明、劉玉堂、苗長水、尤鳳偉、趙德發等作家以充滿激情的獨特探索,開創了新時期山東文學的新局面,奠定了“文學魯軍”的基本格局。他們的創作敏銳體察時代潮流的變遷,敢於創新,又有守正的齊魯文化中道義擔當的一面,在喧囂的流行風尚面前表現出足夠的定力。

路也、王黎明、王夫剛、寒煙(劉燕)、韓宗寶、孫方傑、李林芳、阿華、軒轅軾軻等詩人的創作交相輝映,其中既有像露珠滾滾的麥穗一樣清新質樸的詩行,也有如同夜空裡的星群一樣純粹的光芒,穿透了世俗的塵埃。

從宋遂良、吳開晉、孔範今、陳寶雲、袁忠嶽、任孚先到譚好哲、李掖平、吳義勤、王光東、張清華、施戰軍,山東文學評論一直以自己的聲音推動當代文學的發展,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點,在全國的文學評論中佔有重要地位。

純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對大家有幫助, 歡迎大家點贊、轉發分享和關注博而化易來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評一轉都是對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謝夥伴們的支持!


博而化易


不敢說四川最出作家,不過呢四川好像與文學最多相關。

李白是從四川走出去的,有兩首名詩與四川相關:《峨眉山月歌》、《蜀道難》。

杜甫在四川寫出很多他一生中重要的詩歌,單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就寫了二百六十多首,其中有直接寫草堂的如《堂成》、《江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杜甫在成都,在大自然的流行運轉中,悟到

了人與自然和諧契合才能身心愉悅的道理,這種綠色思想和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先鋒到今天!

白居易寫的《長恨歌》與四川好像有關。

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

蘇東坡四川人。

郭沫若,與胡適併為新詩奠基人,與王國維並稱“甲骨四堂”,書法、戲劇也成就卓著。

流沙河,當年《草木篇》震動全國。

吉狄馬加,四川彝族詩人,獲劍橋大學銀柳葉詩歌終身成就獎等三項國外詩歌獎。

以上都是頂尖詩人。

然後是名作家。

首先,武俠小說前輩泰斗李獻民、李壽民。

李獻民,宋朝,《西蜀異遇》。

李壽民(1902年——1961年),四川省長壽縣(今重慶市長壽區)人,筆名還珠樓主,曾被譽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蜀山劍俠傳》。

雖然不都是四川人,但怎麼寫武俠都寫四川?

另外,一個小城市自貢,就出了《厚黑學》的作者李宗吾,新時期文學開山作者之一、寫《潘金蓮》的魏明倫,新概念作文蟬聯冠軍的郭敬明,郭敬明還辦刊物辦公司,拍電影,當導演。

李劼人,《大波》、《死水微瀾》。

馬識途,姜文的《讓子彈飛》就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

劉心武,《班主任》,是新時期文學開山作品之一。

周克芹,茅盾文學獎首屆得主。

他的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一出版,北京電影製片廠和八一電影製片廠爭拍電影,官司打到文化部,結果各拍一部,集中了幾代電影明星,如主演過中國電影no.1的《小城之春》的李緯,如賈六、管宗祥、楊在葆、張連文、馮恩鶴、田華、盧桂蘭、劉曉慶、王馥莉、斯琴高娃、張金玲、李秀明、李鳳緒……

阿來,藏族作家,《塵埃落定》,四川作協主席,茅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獲獎者。

“2017年,四川省網絡作協精品力作競相發展,據《2017貓片·胡潤原創文學IP價值榜》和《2017貓片·胡潤原創文學IP潛力價值榜》顯示,四川網絡作家天蠶土豆的小說《鬥破蒼穹》位居第一名,海宴的《琅琊榜》名列第五,唐七公子、林海聽濤等7位網絡作家上榜,四川網絡作品綜合排名與浙江同居全國第二位。”

……

不過呢,印象中還是江浙、山東作家厲害,四大名著、五大名著、六大名著、三言二拍、王國維、魯迅、茅盾、巴金、夏衍、梁實秋、郁達夫、張愛玲、徐志摩、戴望舒、艾青、臧克家、莫言、餘華……都和這幾個省有關。

(配圖依次為李宗吾、郭敬明、魏明倫)





大悔憶智冰


其實越是窮的地方越出大人物,尤其是作家,看看廣東就知道了,所以沒啥掙的


易碎的煙花


別的不敢說,就拿我們陝西來說,文學底蘊是非常之高的。據統計,在我國現階段許多的大學、城市圖書館的圖書借閱榜中,《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作品幾乎一直都佔據前五。浙大連續6年來的借閱榜中,《平凡的世界》都霸榜榜首。

陝西作家的代表人物,有著“前三家”和“後三家”的說法。“前三家”即指柳青、杜鵬程和王汶石,後三家則是我們現當代所說的“三駕馬車”的路遙、陳忠實和賈平凹。這六個人的名字,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知道個一二吧。

柳青的《創業史》、杜鵬程的《保衛延安》、王汶石的《阿爸的憤怒》、李若冰《的柴達木手記》,這是老一輩作家中的代表作品。其中柳青的《創業史》可以說影響了陝西文學新一代。“後三家”的作品無一例外都受到柳青的影響。

1992年前後,著名作家路遙、鄒志安、杜鵬程相繼去世,陝西文學卻邁向了國內文學的巔峰。陳忠實《白鹿原》、賈平凹《廢都》、高建群《最後一個匈奴》、郭京夫《八里情仇》、程海《熱愛生命》幾乎同時出版。

(下圖是路遙葬禮)

天才作家紅柯的《天下無事》,女神作家冷夢的《天國葬禮》,法學教授孫皓暉的《大秦帝國》、青年作家秦嶽的《青蘋果樹》、安黎的《時間的面孔》、馮積岐《村子》。

就文學氛圍來說,莫言曾經說:“作家的地位在西安是最高的”。

“我想拉丁美洲地區作家的地位確實是非常高的,拉美的作家的地位,有一點像中國西安作家的地位,在我們中國,作家的地位在西安是最高的,在西安真的是社會名流,走在大街上,據說是你問任何一個出租司機,問西安的一個著名作家的地方,他都會把你拉過去,這個在廣州或者是北京都是不可能的,拉美像馬爾克斯或者是略薩他們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略薩甚至參加過總統的競選。”

事實正如此。但事實又是,無論陝西作家有多麼優秀,陝西作家都普遍的低調、和藹、親民,純粹就是普通的老百姓。


安若凡


不要亂吹牛,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講天下出文人的話當屬江蘇、浙江兩省!試看歷代狀元江蘇出了多少?小說家吳承恩、施耐庵、馮夢龍、足可秒殺四川和陝西之文人!江蘇,浙江才是算得上扛鼎文壇的領袖!雖然我也是四川人,言語有些過激,望諸君見諒!


阿春87268766


作為山東人認可陝西文學,北京文學,山東人要學習,江南文人多,但是不夠接地氣,也沒有陝西的文學作品好,地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