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曲》和《桃花扇》的生死之約

明室衰微,李自成的農民軍打入京城,崇禎皇帝自縊在煤山上的歪脖子樹上,明朝皇室便遷往南方。李自成建立大順,坐擁京師。不料好景不長,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山海關,又如顧誠先生在《南明史》裡說的那樣,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保持著農民起義軍的本色,仇恨苛待地主鄉紳舊明官員,起義軍在內則荒淫腐化,在外則無人支持,又有強大的八旗軍虎視眈眈,難免四面楚歌,最終敗亡。


《圓圓曲》和《桃花扇》的生死之約

自此後,明朝覆滅,大順也覆滅,清朝統一北方,只剩南明一隅之地可與相抗。縱然南明英雄輩出,鄭成功、張煌言、李定國等英武蓋世,也只徒然落得個“浩氣長存”的稱讚罷了。“美人如將軍,不許見白頭。”

江南兩廣的將士們力敵血戰,可江南自古多出的才子佳人,國破家亡之時又在做著什麼呢?最為後人所知的當然是“水太涼”的典故。錢謙益,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朝中元老,他年老之時還因文名高彰吸引到了才豔雙絕的柳如是。

柳君是著名的“秦淮八豔”之一,江南有名的歌女才女,晚明的江南地區,尤其是南京、杭州、蘇州等地,文人墨客、歌女豔伎之間詩文唱和、度曲染墨,早就成為風尚,士大夫間尤其以此相高。錢柳二人的結合,更因年齡差別而成為佳話。可這佳話還沒傳多久,壞事便現到眼前。


《圓圓曲》和《桃花扇》的生死之約

明皇自縊消息傳來,有氣節決意不仕別朝的士大夫也有很多自殺殉國的,一些還想光復大明的士大夫就跟著轉入南明,清兵入關後,鐵蹄征服北方中國,劍鋒直指南京,危在旦夕退無可退。

錢謙益作為侍郎,深受國恩,這時候豈能不殺身殉國,柳如是也勸丈夫以身殉國,全其忠名,錢謙益大義所激,便要投河自盡,走到河邊,徘徊不定,摸了摸河水,只說了句“今日水冷,不宜殉國”,便回家安享太平,屈膝投降清朝了。文人之軟弱如此,江南富貴繁華地的文人更是如此,離了這煙柳濃香之地,他們捨得麼?

《圓圓曲》是什麼?是明末清初大詩人吳偉業的一首詩。前面我們提到的“衝冠一怒為紅顏”正是這首長篇七言歌行裡的名句。這首詩是吳偉業有感於時事,款敘吳三桂和同是“秦淮八豔”之一的陳圓圓的情事,在感嘆他們愛情的同時,也對吳三桂的種種行徑做了委婉諷刺。

《圓圓曲》和《桃花扇》的生死之約

《桃花扇》是什麼?是清朝初年戲劇家孔尚任的一部傳奇。傳奇是明清的一種重要戲劇形式,著名的《牡丹亭》就是傳奇。這部傳奇講的就是南明興亡的風雲變幻,男主人公也是實有其人,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文人,叫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是著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幼年少年青壯年都曾飽遊江南,在南京杭州等地廣泛交友結社,詩文唱和,文名早播,也確實很有才華,被後世認為是明末清初的“古文三大家”之一,更是一位典型的江南文人。還沒等到入中年,明朝便亡了,戰亂、政爭都曾經歷,他是很有正義感的。


《圓圓曲》和《桃花扇》的生死之約

侯方域畫像

當時南明本來就一瓦之地,若君臣將士團結一心尚可抵擋,但是皇帝偏信奸黨,馬士英、阮大鋮禍國亂政,二人還曾想招攬侯方域,因為他本人文名很高,其父又做過朝廷的大官,侯方域還寫了一篇有名的文章《與阮光祿書》駁斥他們的醜惡嘴臉。


《圓圓曲》和《桃花扇》的生死之約

後來,南明也亡了,侯方域便隱居鄉里,不願出仕新朝,當時這樣的文人有一大批,那時候侯方域就和吳偉業約定,絕不出仕清朝以保持明遺民,甚至是作為一個漢人的氣節和尊嚴。

不過事與願違。清朝初統天下,當然要為了自己的政權尋求合法性,文人的出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許多文人或被引誘或被威逼或心甘情願都最終投向了異族統治者的懷抱。侯方域本意不願出仕,但他名聲很大,清朝當局一定要逼他出仕應舉,無奈的侯方域只能應舉。


《圓圓曲》和《桃花扇》的生死之約

他為了保持自己的氣節,竟在科舉考場上交了一個白卷,這或許是個最早的“白卷英雄”,不過清廷還是做做樣子,給了他一箇中舉的頭銜,但終其一生,侯方域沒有在清朝做官,此後沒過幾年,這個大文豪便去世了。曾經有過生死之約的好友,吳偉業呢?他也是大詩人,名聲也早就傳到清政府的耳朵裡了,同樣,他也被逼出仕,他不同於自己的好友侯方域,吳偉業實實在在地在清朝做了幾年的官。生存的慾望,氣節的期許,苟且的恥辱,都在折磨這位詩人。這一場生死之約,吳偉業到底是違背了,晚年辭官的他還不能原諒自己,還時時想起和這位好友之間的約定,他在懷念侯方域,思索曾經的約定時寫下了下面這首名詩《懷古兼吊侯朝宗》:

河洛風塵萬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門。

氣傾市俠收奇用,策動宮娥報舊恩。

多見攝衣稱上客,幾人刎頸送王孫。

死生終負侯嬴諾,欲滴椒漿淚滿樽。

痛悔平生,令人感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