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裡的心理疏導:24小時內編好手冊,分病友版和醫護版

焦慮、恐慌、緊張……新冠肺炎戰役中,除了對病情的診斷治療,病人的心理狀態調試也值得關注。南都記者瞭解到,在專門收治輕症病人的武昌方艙醫院,來自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醫護團隊採取多種方式幫助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副教授李衛暉告訴南都記者,目前她的團隊共編寫了兩版心理疏導手冊。第一版名叫《走進方艙》,幫助病友面對初入方艙的各種心理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治癒“出艙”,第二版手冊命名為《走出方艙》。

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患者之外,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態也需要疏導。2月14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回應南都記者稱,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醫務人員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疏導。

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救助:病友互助和專業疏導相結合

位於武漢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醫院是收治輕症患者的地方,每一位病友在入艙時都會收到一本心理疏導手冊。

這本名叫《走進方艙》的小冊子,是由自湖南赴武漢、入駐武昌方艙醫院提供診療服務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醫護團隊,根據方艙醫院的特點和患者的常見問題編印下發。

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長汪洋告訴南都記者,醫療隊進駐武昌方艙醫院後發現,剛入艙的病友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恐慌、不安、焦慮的情緒問題。除了給予常規診斷和治療之外,針對病友們心理上的安撫、疏導工作必不可少。

為了對病友們進行心理援助和危機干預,汪洋告訴南都記者,他們採取了病友互助和專業心理疏導相結合的方法。

在各個病區選拔“區長”是病友互助中的一個環節。汪洋說,方艙醫院收治的都是輕症病人,一些病人很熱心,心態積極,或是有醫學背景,通過自薦或是病友推薦的方式成為了“區長”。

37歲的張鳳玲就是病區“區長”之一。她在2月6日入院,2月11日順利治癒出院。張鳳玲告訴南都記者,“區長”通常幫病友們登記、分發物資,在病友們遇到情緒問題或困難時,也幫助他們去和醫護溝通。

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我扮演的是一個給大家帶來正能量的角色。”張鳳玲告訴南都記者,自己生性樂觀,又症狀較輕,力所能及地幫助病友,也能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

據張鳳玲回憶,由於對方艙醫院不瞭解,很多病友剛入住時情緒不佳,“恐慌,擔心,沮喪,有的甚至絕望。”

有一位老年女病友令張鳳玲印象深刻。“那個阿姨的老伴因為新冠肺炎去世了,孩子也感染了在醫院救治,她一個人在方艙,情緒很不好,有時甚至嚎啕大哭。”張鳳玲告訴南都記者。

《走進方艙》的心理疏導小冊子幫了張鳳玲和病友們很大的忙。張鳳玲還記得,剛進入方艙醫院那天,就收到了醫療隊下發的這本小冊子。“裡面的語言很通俗易懂,告訴我們進來之後,心理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怎麼去應對。”

張鳳玲告訴南都記者,這對她很有幫助。比如,手冊上教她,在很焦慮的時候如何深呼吸放鬆,還可以通過和親朋聊天、傾訴等方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除了應用在自己身上,作為病區“區長”,張鳳玲還學以致用地將這些心理知識傳達給身邊的病友,一起交流學習。

家中多人患病的那位老年女病友始終令她放不下心。張鳳玲告訴南都記者,利用手冊上學到的知識,加上本身就是熱心腸,她一有空就去陪阿姨聊天,拉家常,還邀請阿姨一起在方艙裡活動活動筋骨,鍛鍊身體。“慢慢地,她情緒就好多了。”

“經歷最初的恐慌和不安之後,病友們慢慢心態越來越好了。”張鳳玲告訴南都記者。

幕後:不到24小時緊急編寫,疫情之外還有生活

事實上,從接到編寫的需求,到最終刊印下發到病友手中,這本心理疏導手冊《走進方艙》的出爐時間不到24小時。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副教授李衛暉向南都記者回憶,2月6日晚上9點多,她得知,支援武昌方艙醫院的醫療隊員急需這樣一本心理手冊。接到任務後,她和團隊成員連夜開展編寫。

有人負責撰寫內容,有人負責繪製插圖、封面……李衛暉和其他幾位同事一直忙到凌晨,2月7日上午,順利將手冊電子文檔發送給隊長汪洋,再交付給武漢當地印刷廠進行印刷。當天,方艙醫院的住院患者就拿到了這本小冊子。

李衛暉向南都記者介紹,《走進方艙(第一版)》共分為三大部分,除了致方艙病友的一封信,手冊內還詳細介紹了病友們來到方艙之後可能會出現的常見心理反應,並給出解決辦法。例如,過度焦慮了,該怎麼辦;被隔離之後,如何守住心理防線等。

“我們還加入了心理評估的元素,病友們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在線對自身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立刻可以生成評估報告。”李衛暉說,此舉很適合方艙醫院住院病友的特點,能夠對他們常見的心理應激反應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除此之外,手冊還有強大的“後援團”支持。在手冊末尾,提供了全國應對疫情心理援助熱點平臺電話號碼和互聯網在線諮詢入口二維碼,需要的患者可接入一對一遠程心理援助服務,由24小時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值班的心理援助志願者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為什麼方艙醫院的病友們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李衛暉解釋,很多醫護人員此前並未接觸過方艙醫院的模式,對於病人來說更是如此。“病人可能想,我要去的是醫院,一到現場發現,和醫院有很多不一樣,所以最初會產生很多情緒,可能會抱怨、憤怒、擔憂、以及一些消極的想法。”

一些突如其來的分離也令人們憂慮。李衛暉向南都記者舉例,一對夫妻都入住方艙之後,丈夫病情加重需要轉院,妻子很擔心,但無法前去陪護,便容易不安。

“從心理學的角度,病人焦慮的原因在於生活失去了秩序,突然之間,不知道每天應該幹什麼了,不知道疾病還將持續多久。”她說。

“除了疫情,我們還有生活。”李衛暉說,心理疏導的目的在於幫助病人學會如何度過在方艙醫院的生活。“如果在方艙醫院什麼也不能幹,每天只能躺著,旁邊都是病人,這是很容易胡思亂想的,滿腦子裡只有這個病,所以我們必須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出來。”

一線:疲勞、緊張、焦慮情緒逐個緩解

除了病人,長期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態也需要關懷。

“如果用打仗來類比,上戰場最緊張的是新兵。”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肖奎告訴南都記者,以他所在的醫療隊為例,最容易出現心理狀況的是30歲以下的年輕醫務工作者。

在這場與新冠肺炎鬥爭的戰役中,肖奎覺得,一直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疲勞。穿上又悶又熱的防護服,為了減少上廁所的頻率,醫護人員甚至很少喝水。“有的崗位是非常辛苦的,一個人一天要值8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班,有時會把人推到生理的極限。”

疲勞之後,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也隨之出現並被放大。據肖奎介紹,有的年輕醫生和護士很緊張,有時會過度緊張,脫防護服時撕開了一個小口子,就害怕是不是職業暴露,引發感染的風險。有的醫護人員很焦慮,進入方艙醫院的頭一週,工作機制尚在理順,病人已源源不斷地收治進來,病情隨時會發生變化。

除了擔心自己和同事被感染,李衛暉還介紹,家人也令醫護人員牽掛。但出於隔離的需要,醫護人員抗疫期間難以見到家人,他們既不敢將自己的擔憂告知家人,當家人在這段時間遇到困難時,他們也難以幫助。對於病人,在起初床位較緊張時,面對無法收治入院的病人,醫護人員容易產生無力感。“有時候醫生會覺得,病人就在我面前,我卻幫不到他,病人病情加重,救不回來,這都容易令人崩潰。”

方舱医院里的心理疏导:24小时内编好手册,分病友版和医护版

對於上述可能產生的種種情緒,李衛暉和她的團隊又編寫了第二版心理疏導手冊,命名為《走出方艙》,分為病友版和醫護版。

“如果說《走進方艙》是建立方艙醫院伊始,幫助病友快速適應和調適心理狀態的手冊,隨著越來越多輕症患者治癒成功‘出艙’,《走出方艙》則對病友及抗疫一線醫務人員持續進行心理關懷。”李衛暉說。

“醫護人員也是人,面對一種新型的,又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出現這些情緒是很正常的,但這些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工作質量和效率。”肖奎告訴南都記者,為了緩解醫護人員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醫療隊一方面加強科普和疏導,消除緊張情緒,一方面建立輪班輪替機制,減少疲勞作戰,同時,加強和當地醫護人員的合作。

肖奎形容,在很短的時間內,年輕的大夫們、護士們,在經歷了“槍炮”以後,變得更加成熟和穩定,也越來越對這場戰役有信心。

緊張的一線抗疫中,肖奎對一些溫情時刻印象很深。他告訴南都記者,有一次,他在預檢分診臺遇到一位快60歲的武漢女病人,病人站的離醫療隊的隊員們遠遠的。“問她為什麼,她說知道我們是從外地過來幫我們看病的,站的離我們遠一點,不想傳染給我們,希望我們多保重。”

肖奎說,武漢的冬天很冷,那天的氣溫大概只有四五度,但聽到這些話,令他們覺得很暖。“讓病人康復是我們的天職,能看到病人順利地離開醫院,迴歸家庭,迴歸社會,這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感。”他說。

採寫:南都記者 詹晨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