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從未打開的另一片領域,這是張亮和軒尼詩共通的選擇

突破從未打開的另一片領域,這是張亮和軒尼詩共通的選擇


突破從未打開的另一片領域,這是張亮和軒尼詩共通的選擇


2019 年的下半年,張亮遇到一個不小的轉折——公演話劇。


拋去對家庭故事的好奇,一個人的身份通過他的職業所表達,過去他是一位模特,如今,他是一名演員。當然,這份轉變並不易被大眾立刻接受——拍攝當天,我們在成都一傢俬房菜館等待他,隨著餐廳小嬢一句:“哎呀,是那個嘛,《爸爸去哪兒》裡面天天的老漢。”穿著檸檬黃衛衣的張亮出現在拍攝現場,另一位小夥兒同時在一邊暗自感嘆:“哇,是那個模特!”


他微笑著和服務員還有早已熟悉的攝影師韋來主動打招呼,“睡得好麼?”“挺好的,一覺醒來很多人都關心我在成都吃什麼。”也許真的挺好,也許是為了讓工作人員放心,原本因為陰雨天而略顯壓抑的氣氛,被一些玩笑打破,於是我們看見一個“高情商”的張亮。


突破從未打開的另一片領域,這是張亮和軒尼詩共通的選擇

張亮正在將雙椒牛肉下入火鍋,搭配軒尼詩干邑是他最近剛發現的新鮮吃法。


那是他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後,媒體為他下的定義。在後來的節目《中餐廳》中,這個標籤被加深加固。有一次周冬雨誤用燒水壺煮了茶葉,趙薇心急,張亮解圍:“沒事兒,正好第一次用,去去新壺的味兒。”或者,他會用委婉的否定來避免用詞極端,趙薇第一次嘗試製作糖醋排骨,味道不佳,張亮沒有直接像常人那樣評價“鹹了一些,可以加點糖?”而是說“這跟我吃的糖醋排骨不太一樣”。


這次在我們面前,他卻自己否認了這個標籤,“也不能說是情商高,我覺得應該和我的性格還有以前做的職業有關,讓我學會了換位思考。”在以模特形象被大眾廣泛接受之前,他做過廚師,這是被迫的選擇。15 歲之前家裡還算富裕,可以領著全班同學去買東西,父親的一場病,直接讓家庭陷入困頓。他記得那時媽媽為了補貼家用,每天很早起床,就做一個菜,做很多,他和姐姐中午放學就把菜和湯汁放進熱米飯裡面,燙一會兒。因匱乏而誕生的食物成就了他對美味的認知,後來他在節目中又做了一次,那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將隔夜剩菜、辣醬、米飯混合炒制端給幾位演員品嚐,這時,光鮮的明星與節省的食物碰撞,每個人對美食的表情都絕對真實。


這之後,他還做過幾年銷售,在北京的翠微商場,每天五點半起床坐 52 路公交車穿越北京城。早上七點四十必須到,打掃衛生後,跟著店長站成一排鼓掌喊口號。他逼著自己鍛鍊“厚臉皮”,遇到客人主動去推銷,慢慢找到其中技巧——挑出一位客人身上的優點去讚美,不要過分推薦,不要距離太近。

經歷過底層工作的人,會相對了解每個階層人的心理狀態,但是一部分人會在上升後選擇踐踏,而另一部分人會選擇給予自己的同理心,“因為自己以前可能也有過不太受尊重的情況,我知道那種心理,所以不想把這種心理讓我對面的人感受到。”這種得體的待人方式,我們或許能在今天的張亮身上找到原因,它溫和並不著痕跡地長在了他身上。


突破從未打開的另一片領域,這是張亮和軒尼詩共通的選擇

張亮在閒亭院落的紅燈籠中享用軒尼詩 V.S.O.P 加冰。


目前為止,張亮從事過最長時間的職業是十年的模特。這一次跨界,不是他主動爭取的,而是一次契機。從銷售到模特,是因為他替代朋友去走了一場秀,那天他忐忑並害怕出糗,反覆在腦海裡演練,盯著別人的步伐,緊張程度與他第一次登上米蘭時裝週一樣,手心不停出汗。後來他已經做到頂級模特,但第一次帶著孩子出現在電視上,觀眾還是會因職業侷限而認不出他:“這是誰啊!”他自己也沒想到會在第一期節目結束,收穫突如其來的流量,當時的他有些發懵,向經紀人求證微博粉絲的突增是否真實。而幾年過後,端坐在我們面前的張亮褪去剛“火”時的鮮亮,此時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在經歷當時被追捧上天的“男神”標籤後,面對觀眾轉瞬即逝的新鮮勁頭,他該如何去消化。“流量是這幾年的新詞彙,其實就是關注度。大家對藝人、演員的這種關注度高當然好,這會讓更多人喜歡我,但一切順其自然,有熱度的時候多忙忙工作,熱度下來就多陪陪家人。另一方面,我現在喜歡稍微藏一點自己

,如果曝光太多,觀眾看到我塑造的角色,會難以入戲。”他的回答與這個社會大部分人的期待相左,人們更願意聽見一個有稜有角的答案,譬如在熱度下降後內心的不適與折磨,而張亮太隨遇而安了,平穩得像一條直線。


在幾份職業的更替中,他學會了與這個世界保持相對平衡:在川菜和粵菜的喜好中,他選擇想吃什麼的時候做什麼;在面對跨界難易的時候,他認為沒什麼難事,認真排練上課就能做好;在對未來的預判中,他不會給自己一個明確並盛大的目標;並且,他很少生氣也很少哭泣,上一次哭是看了一個電影,那次大家都在,而所有人都哭了。


突破從未打開的另一片領域,這是張亮和軒尼詩共通的選擇

張亮在寬窄巷子的市井小吃攤位招呼客人來吃油炸土豆。


一直以來,他都沒有想要特別爭取也沒有一定要放棄的東西。就連進入演藝圈也只是因為剛好有人認為他適合某個角色。他也會質疑:“我沒演過戲啊。”而對方答:“沒關係,我就喜歡白紙。”他轉念一想:“既然別人相信,那自己就別推脫了。”每一次大跨度的轉行都是這樣,在別人的相信中, 被“趕鴨子上架”,有人因膽怯直接拒絕這個學習的過程,以鴕鳥狀逃避,但他樂得接受,並學得有模有樣。


開始的時候,強烈的不自信不可避免,但並非到自我懷疑那麼嚴重。仔細去想,幼年在學校打破口吃障礙,成長期在商場撕下一沓厚厚的面子,長大後去國際秀場展現臺步,他已然一次次被推入只有一個人能解決問題的密閉空間,反覆打開過自己,當再次面對令人出汗的窘境時,剋制、妥當,已經成了他的行為邏輯。


最近一次“打開”,是日日排練舞臺劇《你還彈吉他嗎》,每天下午一點半到晚上九點半。第一次排練,他沒有進入舞臺劇的表演體系,聲音太小放不出來,導演一直在旁邊逼迫大喊:“大聲點,再大聲點。”這招幾乎對所有沒有舞臺劇表演經驗的人來說都很管用。可當他適應了放開音量後,他又面臨了新的問題,在舞臺劇上,如果想完全外放,掌握尺度需要一定的技巧,就像弦拉得太滿,怕斷了,自如地掌控聲音也需要用時間去慢慢訓練。


如今在他身上,幾乎難以尋見當初使觀眾保持新鮮感的模特屬性,相反,演員成了他的新身份。只有在拍攝的間隙,我們才能窺見他曾經的職業:“我現在能穿這個碼數的西裝了,這個品牌以前的衣服我得穿 XL ,現在的剪裁更合身了。”面對一個成熟的被拍者,攝影師的快門沒有遲疑,比預期的結束時間要早得多。在緊鑼密鼓的拍攝轉場中,火鍋店早已準備好了擔擔麵和炒飯放在一邊,冷了,但他繼續表現出包容,帶著愉快的表情享用著遲來的午餐。


突破從未打開的另一片領域,這是張亮和軒尼詩共通的選擇

張亮在閒亭院落的樓臺中張望著遠方的景色。


夜幕四合,他還將被賦予另一層身份——“軒尼詩重新發現中國味”代言人,參加軒尼詩火鍋宴。與他的職業跨界如出一轍,軒尼詩也想突破從未打開的另一片領域——軒尼詩精巧地搭配四川火鍋。


而成都從來不是守著蜀道拒絕外來文化的城市,它不斷包容著這個時代,接受每一個人對它的想象。火鍋的熱辣是這個城市不可放棄的味道,有人愛它的麻辣,有人愛它不擺架子什麼都能搭。從不同階層走入大眾視野的張亮,正在用平衡的視角去對待身上已經褪去的新鮮,這絕非平庸,在中文語境下,他正努力實踐著內心的平和。而軒尼詩也絕非中餐搭配的新發明,在經歷了幾個世代沿海人民對軒尼詩搭配海鮮的推崇後,該如何新開啟另一條混搭路線,深入內陸腹部,並展現自己包容的酒體個性,也是他們正重新思考的命題。


與火鍋和張亮在不同的環境中所演變出的多樣角色不同,軒尼詩一直都是一位打扮精緻的紳士,面對正如火如荼席捲中國餐飲的辣時代,他選擇走入市井文化。在這個過程中,軒尼詩當然也有自己的火鍋定律,在干邑中加入冰塊,從而平衡火鍋的熱辣,在酒體中混合其他飲品製作特飲,從而展現不同氣質。同時,火鍋、軒尼詩與張亮之間又有著耐人尋味的共性,他們經驗豐富,卻依舊敢於嘗試新的領域,

而跨界尋求新出口的前提是他們都足夠包容,這樣才能在長久的時間裡保持自己的新鮮與熱度。


突破從未打開的另一片領域,這是張亮和軒尼詩共通的選擇

張亮坐在四川火鍋特色的長條板凳上享用軒尼詩 X.O ,等待火鍋宴的開始。


Q:這是你第幾次來到成都?對這個城市有什麼認識?

A:數不清了,大概有六七次。第一次來應該是 2013 年左右,我和成都之間還是很有緣分的。而且在成都找一家不好吃的館子還是挺難的,隨便一家都挺不錯。這個城市的規劃特漂亮,氣候也很舒適,還會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並且和現代建築融合得非常好。這幾年每次來工作,住在酒店裡往外看夜景,覺得這個城市真的變化非常大。


Q:如果你可以從成都帶走一樣東西,你想帶走什麼?

A:當然帶走大熊貓,如果偷熊貓不犯法的話。


Q:在《中餐廳》中你做的滷料包經過大家驗證後很受好評,以後你會想開個餐館嗎?

A:那可是我壓箱底的配料!身邊一直有好朋友慫恿我趕緊開一個餐廳,但是我現在還是對演員這個職業更有興趣,想把重心放在學習表演上。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準備開一傢俬房菜館,規模小一點,運營起來不會很有壓力,可以招待一下朋友。


Q:會經常在家做飯請朋友來吃嗎?

A:來,你說!(推了一下旁邊的經紀人,她笑。)其實我平時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在家做飯,更多的時候都是家裡的阿姨買菜回來做。但是前段時間也嘗試了一次邀請大家來家裡玩,那種感覺還是很不一樣的,會讓朋友覺得真的是在靠近你,而且親自下廚也是對他們的最高禮遇吧。


Q:從廚師到模特到影視演員再到話劇演員,每一次轉變會不會有不自信或者很忐忑的狀態?

A :當然會有這個過程,畢竟不是專業學表演的,所以真的在鏡頭前,去塑造另一個人物還是會擔心表現得不夠好。因為它不像模特,穿上衣服,然後把這套衣服展示出最漂亮狀態就好了。在影視劇中塑造一個跟你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不是一瞬間,不是一次快門,它是一個持續的狀態。


Q:你會看自己的負面評價嗎?

A:偶爾會看。我很喜歡看自己演的電視劇,然後把彈幕打開,有很多蠻搞笑的評論。我知道會有很多人去看自己的黑料,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去在意那些或許並不真實的言論呢?為什麼要在乎那些可能這輩子都不會認識的人對你的評價?照顧好身邊的人就好了。


Q:生活中喜歡喝酒嗎?

A:喜歡,其實每天睡覺前我都喜歡喝一點,尤其是在劇組的時候,因為它很助眠。我會大概倒這麼多(在大拇指與食指尖比畫出 5cm 的距離),就抿著喝。把 X.O 倒進大肚球形酒杯裡,用手心的溫度把它稍微溫熱一下,酒的香味會更明顯一些。夏天的時候,喜歡先在酒杯裡放一個冰塊,再倒一些酒,有時候沒有準備冰塊,可以放冰的氣泡水,口感也很舒適,當然還是更喜歡純飲。如果喝不完,就把杯子放在床頭,我能一直聞著那個酒香睡覺,甚至可以把軒尼詩當作香氛擴散器,因為酒體裡面會散發出很多融合型香味,比如鮮花、水果,甚至是森林地表的香味。那是一種通感,讓人感官非常舒適。


Q:在軒尼詩 X.O 、軒尼詩 V.S.O.P 和詹姆士中你更喜歡哪款酒?對於軒尼詩加美食你有什麼建議?

A:還是最喜歡軒尼詩 X.O ,平時喝得最多的也是這一款,口感非常醇厚、馥郁。之前軒尼詩 X.O 特別邀請了執導《銀翼殺手》《火星救援》等經典電影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拍攝了一部堪比史詩的廣告大片《七重奇境》,特別棒,他把軒尼詩 X.O 分為七重口感:甘甜始現、熱力昇華、辛辣誘惑、熾焰綻放、醇厚湧動、木香縈繞、餘韻悠然。當你看到“木香縈繞”,一個樹人在森林裡跳舞的時候,會有強烈的貼合感,因為喝到最後,人會真的進入悠然陶醉的狀態,這是軒尼詩 X.O 了不起的地方。平日裡,我都是搭配牛肉和海鮮來享用。不過今天真的是開啟了“軒尼詩重新發現中國味”的新篇章,我們一改往常探索東南沿海城市,這次來到了四川,你想象一下,用軒尼詩 X.O 搭配毛肚和腰花真的是非常大膽了。


Q:你怎麼看待軒尼詩這次和四川火鍋的碰撞?

A:其實當初軒尼詩與我溝通這個想法的時候,我也很吃驚。從未想過有一天吃四川火鍋的時候,會配上軒尼詩。“重新發現中國味”這個主題,字眼在“重新發現”,既然已經開拓了東南沿海城市,是時候到內陸城市來看看了,這才更符合“重新發現”這幾個字的含義。一方面能讓更多人通過軒尼詩這個國際品牌,領略到川蜀飲食文化的精髓,記錄下更多食物作為人文景觀的發現和發展;另一方面推翻軒尼詩只適合搭配海鮮的刻板印象,建立更豐富的美食體系,探索更廣闊地域美酒與人之間的美好關係,我想這也是軒尼詩的靈感來源。今天晚上我首先試了試用軒尼詩 X.O 加冰加氣泡水搭配雙椒牛肉來吃,特別巴適爽快!倒酒師傅非常用心,用四川特色的長嘴茶壺,以倒蓋碗茶的方式在乾薑水裡注入軒尼詩 V.S.O.P ,清甜爽口,這種口感很適合搭配鮮味食材,比如說菌菇湯中的筍、竹蓀、蝦滑,你會發現鮮上加鮮,會更突出酒體的花果香味,真的刷新了我對食物混搭的認知。


Q:你喜歡自己嗎?

A:其實以前還真沒怎麼太想過這個問題,也是第一次聽人這麼問我。我覺得我喜歡自己的 70% ,剩下的那 30% 是特別喜歡,哈哈。


突破從未打開的另一片領域,這是張亮和軒尼詩共通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