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导语:

在《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中,这是一名遗体化妆师的内心独白,从惶恐不妥到平静坦然的情绪变化过程, 向我们展现了她对这份社会特殊职业的真实内心写照与人际交往生活 。同时,又使她在自我独白的过程中,在与不同人的对比中,加深她对自身职业、爱情、死亡 和勇气的理解,一步步的对自我心理的梳理。同时,也是她对爱情、死亡、命运的思考。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一篇短篇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及死亡、爱情、命运三大主题的研究;还有部分是针对爱情的研究,以及,也有涉及到对爱情结局的探讨。 对于主人公“我”的形象,多数让人将她分析为一个悲观的女子,在小说中,也试图挖掘“我”形象中勇敢的一面;在指出“我”作为入殓师的特殊性的同时, 阐明了永不满足的普遍人性在“我”身上的体现。

“我”是一个在殡仪馆从事为死人化妆的“特殊职业”的年轻女子,“我”在回忆及想象,叙述“我”在咖啡厅等待男友夏的到来的经过。但是,“我”不完全是一个悲观的女子,而且,“我”对孤独的勇敢、对爱情的追求、对死亡的超然与对命运的抗争,都证明了“我”是一个勇敢的人。

虽然,“我”是一个在殡仪馆为死人化妆的年轻女子,但“我”却有一个阳光、明亮的男朋友——夏,夏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举手投足间、语气表中都自带着一股如太阳般的明媚与耀眼,给人死气沉沉的生活注入光亮。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爱是栽种在绝处的花朵,《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

一、“因为爱,所以,不害怕”

关于“我”对爱情的看法:

对于“我”的孤独,“我”也习惯了,总有那么多的人,追寻一些温暖甜蜜的工作,他们喜欢的永远是星星与花朵。但在星星与花朵之中,怎样才显得出一个人坚定的步伐呢。”由此,可以看出,“我”并没有责怪那些因为“我”的职业离我而去的朋友,但同时,“我”不屑他们对于死亡的怯懦,不屑他们头脑中的职业“不平等”观念。

与其说是“我”的朋友因为害怕“我”为死人化妆而恐惧“我”,进而和“我”断绝来往,不如说“我”对于自我职业的少有解释,“我”的不善于表达是因为“我”对于他们的失望。 “我”认同的是不畏惧“我”的职业的朋友,“我”故意将“我”的心与他们的心隔阂开来,是因为“我”知道他们和“我”终成殊途。

换句话说,“我”对于友情的标准,其实比常人更高,而“我”对于爱情的态度亦是如此,“我”不对夏解释我的工作并非是为新娘添妆,其实正是对他的一种考验。“我”其实是渴望爱情的,但“我”想要的爱人,是那种不为世俗偏见而畏惧转身的人,这种标准是如此决绝,太过于理想化以至于非常容易被人嘲笑,乃至于在现实中是极难寻觅到的。

即使如此,“我”也从未想要降低“我”对爱情的标准,即使凭“我”的技艺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娘化妆师,“我”也没有选择转业。“我”坚持入殓师工作的一个原因是,“我”想借此测试出最好的朋友、最勇敢的爱人。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其次,除了“我”和夏的爱情故事外,“我”的年轻兄弟中一对为情自杀的恋人,一个为孝顺而舍弃爱人的女子,以及“我”父母的爱情故事。 这些情感故事都反映了爱情对于命运的低头,或因为职业,或因为声誉,或因为命运的种种,他们构成了一个懦弱的群体,屈服于现实,屈服于命运,最后,舍弃爱情。

“我”对于他们的看法是“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应该是“我”不屑一顾的”。很明显,“我”并不是一个赞同简单认命的女子。父母的爱情故事则从正面强调了这一点,“我”之所以也不害怕,是因为“我”像“我”的母亲,“我”身体内的血液原是母亲的血液,因为爱,所以并不害怕”。

此外,即使“我”迟早要告诉夏“我”的职业,“我”也选择和他去探望一位久别的同学, 也没有拒绝和他一起经常看电影,除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坚持外,这些举措也反映了“我”对于命运的不甘与尝试性的抗争。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但此刻,“我”坐在咖啡厅里等他,带他去参观“我”工作的地方,对此,“我”感到惴惴不安,夏是否能够接受“我”在那样的一个地方,为那样的人服务,他是否会被吓到而转头逃跑?他是否会像以往的朋友一样从此远离我?这是否预示着这段恋情的结束?这些都是在“我”的自知观点里进行的叙述。

表面看,“我”就是一个害怕失去爱情的悲伤女人形象,只是,一个对爱情悲观的遗容化妆师的悲伤内心独白。但是,却又形成一种与悲伤独白不同 的声音,“我”的父亲也是一名遗容化妆师,当他决定和母亲结婚时,曾问母亲是否害怕?母亲说并不害怕。母亲在“我”的心里是永生的,即使,此刻“我”已经对她的音容笑貌模 糊不清。因为,她这么说过:“因为爱,所以,并不害怕。”

这个故事的插入,泄露了“我”惶恐不安的内心还是存有一丝希望的,也许夏能同母亲一样因为爱,所以,并不害怕,也许 “我”能像父亲一样,拥有一段幸福的爱情。

虽然最后“我”还在感慨,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的,但内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我”通过自身内心对话,对自我心理进行了梳理,不再对自身职业的坦白而害怕惶恐。

即使,夏最后吓得逃跑,“我”的内心仍充满勇气。在此,也让人们感受到“我”的职业虽然略显阴森的,但也在发生着某种变化,也是可以充满阳光与鲜花的。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二、 生命的最终,就像漂浮在爱之花上的乌云

悲观宿命论:

“我”是一个真诚、善良、自尊、勇敢的女子,但“我”并不是一个绝对勇敢的女子,在“我”对爱情的期许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悲观的宿命意识。

“命运的注定”让“我”变得愈来愈像“我”的姑母,“我”和怡芬姑母两代人的命运似是一个轮回,相似的性格使“我”和姑母选择了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工作使“我”面临同样的爱情考验和生活轨迹。

同时,把《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表达成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带有较多敏感、不自信、自怜的含义。而且,他人对“我”带来的影响,或是神谕或是谶纬在“我”的脑海里预演了生活的各种假设。源自原始本能的女性敏感,在爱情的沉淀中不断被宗教泛化成各种唯心论的宿命表述,女子等同于缺乏理性的象征。

“我”将自己定义为“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这种未卜先知式的宿命论,就是受到他人生活的影响的。其中,怡芬姑母对“我”的影响尤其深远,“我”始终预感到自己会重蹈姑母的命运,走向爱情的坟墓。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我”的内心还曾想:“有时候我不禁感到怀疑,我究竟是不是我自己,我或者竟是另外的一个怡芬姑母,我们两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我就是怡芬姑母的一个延续。”显然,句中的“延续”指的是命运的延续,因为对于爱情,姑母的态度一向比“我”积极乐观。

姑母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像我们一般,并不畏惧的人”,而“我”的关注点却在于“我”愈来愈像姑母的“沉默寡言”,“苍白的手睑”“慢吞吞的姿态”这些消极的方面,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始终相信自己会重蹈姑母的覆辙。怡芬姑母之于“我”,就如同一面命运的镜子。

结局是这一宿命论的悲剧感渲染到了极致,“他是不知道的,在我们这个行业之中,花朵,就是诀别的意思”。男友夏用来取悦“我”的鲜花,反而加重了“我”的不安与悲伤,“我”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中做出了最后的预言,完全沦陷于宿命论的伤悲之中。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死亡中写道,“我”的朋友从一开始的不喜欢,“我”的手和眼睛,到后来害怕“我”的全部,认为“我”原本可以拥抱新生儿的双手充满了白骨的冰凉,原本,明亮希冀的眼睛已盛满浮游的灵魂。

弗洛伊德在他的“死亡本能”理论中提到,“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这种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只是这种本能受到生命本能的压制,不过有时候生命本失去这种力量时,死亡本能就可能借着“自杀”方式表现出来。”

就像小说中提到的那对为情自杀的年轻人,这是死亡本能向内投射,形成一种自杀的念头或倾向。相较于朋友对死亡的躲闪,“我”对于死亡却是坦然的,独自面对冰冷的尸体也不觉得害怕,而且,与姑母的执着相比,这更是对死亡的一种超然态度。

所以,对于死亡宿命 ,我们应怀着敬畏的心态,而不是歧视,害怕或无视。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三、永不满足的人性,让命运朝着你的梦想驶去

关于“勇敢”的另一种思考:

“像我这样一个读书不多、知识程度低的女子,有什么能力到这个狼吞虎咽、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和别的人竞争呢。”由此可见,对“我”这样的女子来说,入殓师是一个少有竞争压力,却足够让“我”衣食无忧的职业。 尽管这个职业让“我”承受着世人的偏见,但对于“我”来说,这无疑是一条能保证“我”生活物质基础的很好出路。

“我”的烦恼恰恰在于,由于世人对“我”职业的成见,“我”随时承受着被男友抛弃的忧虑。“我”的职业和“我”的爱情构成了一组鲜明的矛盾。“我”勇敢地、积极地追求爱情的姿态,和“我”面对转业时的怯懦构成了一组矛盾。“我”看待事情的角度大多是悲观的,所以,“我”始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和别人竞争,始终蜗居在入殓师的职业中,并将自己的职业认作是爱情最大的阻绊。

但实际上,“我”的职业可以使“我”不愁衣食,可以不必像别的女子要靠别的男人来养活,对于“我”来说,这应该是幸运的。而在这份幸运之上,“我”开始向往一份和常人一般的,

或者比常人更高要求的爱情, 这显然也算是一个关于面包与爱情的抉择问题。 “我”的职业与爱情的矛盾,除了揭示社会对于边缘化职业的偏见外,还反映了大部分女性的一种“梦想”的矛盾,是一种永不满足的人性的体现。

“我”经常会对命运进行思考,如:“我所以会陷入目前的不可自拔的处境,完全是由于命运对我作了残酷的摆布,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因为,我的命运已经和怡芬姑母的命运重叠为一了”。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我”似乎在表达对命运的妥协,人是无法改变命运的,在命运面前,人力是微薄无力的。

所以,当“我”用了无数办法想要驱除身体上的奇怪药水味,但都以失败告终时,“我”选择不再去闻那个味道,似乎是认命的。但是,随着其他故事的穿插,则暗含了“我”真实的内心 。“我”对于我兄弟的女友居然被父母逼的出嫁时,感叹了一句: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在想到那对为情自杀的年轻人时,“我”认为他们是懦弱的,并对此不屑一顾。

因为,这些潜在的心理情绪,才是“我”对命运真正的看法:当受到命运的摆布时,应拿出勇气与之抗争,不要放弃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命运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对于命运,如果连自己都认命了,认为生活是无法改变的,那谁也解救不了你。一切的机遇、人事、条件都会离你而去。那这就真的成了你所认得那个“命”。

所以,想要改变命运,与命运抗争,第一步应该是树立正确的命运观与奋斗观,这是我们的精神力量与支柱,在我们遇到众多难关与艰难时,能带给我们方向与指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活在当下,把现在过好,让命运朝着你的梦想驶去。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小说把“我”和朋友的关系比作动物与烈焰,田农与飞蝗,这般不可共存,最后,“我”的朋友一个个厌弃“我”,离开“我”。 这时,“我”的内心已经从“对于生命中不可知的神秘面,我们天生就有原始的胆怯”这样的理解宽容变为了质问。 对于“死亡”,人们总是不愿触及的,导致所有与死亡相关的,人们都是避之不及的,但是,人生而为死。

因为怡芬姑母对“我”的鼓励及父母的爱情故事,可看作对这阴郁得令人窒息的氛围的一种突破,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结合“我”沉重哀伤的内心基调及这种贯穿性的宿命意识,呈现的就是“我”对爱情和命运的结局更倾向于悲剧。

“我”的边缘人物身份与女性意识的独特视角, 使得我们充分认识到女性对于自身情感及命运退守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的形成有“我”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同时是人性的体现。

最后,当怡芬姑母选择了“我”,而非“我”的兄弟继承她的手艺,主要是因为“我”并非一个胆人。 “我”和怡芬姑母都不畏惧给死人化妆,正是因为接触过无数死者,面对过各种各样的死亡,“我”对于生命与死亡有一种勘破本质的恬淡与超然,“我”的最高理想就是希望凭我的技艺,创造出一个最安详的死者,比所有死者更温柔,更心平气和,让死亡在他身上呈现出最佳的安详。

浅解《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抗争

结语:

“他是不知道的,在我们这个行业之中,花朵就是诀别的意思”。而夏带进咖啡室来的一束花朵实则暗示了一个悲伤的结局。

我们终究将赤条条来去,对于爱情和人生必然的结果,我们应学会坦然面对,对于现有的生活,应该努力、乐观、向上,积极地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无论是叱咤业界的佼佼者,或是打算柴米油盐的家庭妇女,亦或是平淡无奇的平凡人,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需要去做的是,让内心充实,精神饱满,当迟暮来临,步履蹄珊时,我们的面庞是平和轻松的。

总之,“我”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尽管无畏孤独,自尊勇敢,也敏感忧愁,时常陷入宿命论的伤悲之中;尽管坚守入殓师的边缘化职业,但也渴望爱情,希望有“并不畏惧”的人接纳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