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知道刘禅不太行,为啥还传位于他,他又不止一个儿子?

瀛幻


大家读史书,往往喜欢那些开疆拓土,治国安邦的有为明君,而在史书中,有些人性善良的君主却往往被人忽视。

刘禅,治国的能力虽然很一般,但他确实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君主。


大家记住一句话,“国家弱小,个人强大,必然生变”。

举几个例子:

汉献帝和曹操。汉室衰微,献帝继位,曹操性格雄强,能力出众,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都说曹操擅权,架空汉帝。但大家要考虑,曹操他敢不擅权吗?上了这条船,走了这条路,你想全身而退,谈何容易?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曹操将权力还给汉献帝,回乡隐居,从此不问政事,他能有个好结果吗?国家能有个好结果吗?


不要说汉献帝肯不肯放过他,就算汉献帝仁慈,那些朝廷中的文武大臣肯不肯放过曹操?

走到这一步,由不得自己了。曹操受九锡,封魏王,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必须让自己的儿子继承权力。没有曹丕这样的狠人继承王爵,曹操死后,为了自己家人和族人的安全,曹丕也要自己提升,但朝廷会给曹丕这样的机会?

曹操这么干都不仅是为了考虑自己的家人了,还有身后的一大帮人。曹家一旦倒了,多少人都得跟着喋血市曹。

再说一个例子,宋高宗赵构和岳飞。

南宋虚弱,而岳飞的性格刚强,军事能力也所向无敌,他对朝廷也忠心耿耿。朝廷要调他回去,岳飞选择了只身回朝,是什么结果?千古奇冤,枉死风波亭。

就是告诉大家,只要形成了“国家弱小,个人强大”的态势,就算你品格再高尚,再无愧于心,再有理,皇帝也不会睬你那一套。你要么修理得他服服贴贴,要么他就修理掉你全家。


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也存在这个问题。蜀汉弱小,君主刘禅能力不足,而诸葛亮个人强大。

现在有些人说,诸葛亮应该放手,把政权交给刘禅。这不是胡扯淡吗?凭刘禅那两下子,能对付得了那些人精们?早就让人害惨了,蜀汉政权早覆灭几十年。

做臣子难,做权臣更难,做忠心耿耿的权臣难上加难。

好在,刘禅真是个好君主。虽然他能力不行,但他可不傻,他知道谁对他好,他知道如何对待忠于他的人。


这就是刘禅的优点。刘备把帝位交给刘禅,是最明智的。

有人说刘封也不错,他差得远呢,如果刘封当皇帝,刘家天下早就换姓了。就刘封那点政治头脑,连孟达都玩不过,还能对付了朝中那些人精悍将?

诸葛亮专权,这没错,但这是刘备临终前的安排。有人说刘备还让李严牵制诸葛亮,那是对政治的无知。刘备把李严也列入托孤大臣,只是对益州旧势力的一种临时性的安抚,刘备根本不可能让任何其它势力对蜀汉权力中枢构成威胁。


只有在诸葛亮完全掌握军政大权的时候,李严才可能被使用,当诸葛亮死后,不再有重臣集权时,所有其它势力必须靠边站。所以,诸葛亮一死,李严就再没有一丝一毫的从政的机会了。

在“国家弱小,个人强大”的态势下,蜀汉能维持住国家的正常运转,还能对周边敌人表现出虎视眈眈的强横姿态。

能把这种情况处理好,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这是诸葛亮的功劳,也是刘禅的智慧。


所以不要胡扯,说刘禅怎么受欺侮了,诸葛亮是如何跋扈了,纯粹是瞎说。君臣二人,一老一少,配合得很好,刘禅和诸葛亮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有人拿诸葛亮死后,刘禅不许大臣们奔丧说事,那是无知。按照当时的礼仪,重要人物去世,他的下属、门生、故吏都要去奔丧,以示哀悼。可大家要考虑,诸葛亮生前是什么身份,他曾经有多少个下属和门生故吏,大家都去奔丧了,蜀汉马上就陷入瘫痪。此时敌人趁势来攻,那就是灭国之灾。

还有人拿刘禅不允许民众给诸葛亮在成都立祠来说事,更是扯淡。按照当时的礼制,只有天子才能在国都的郊区立祠。有没有例外呢?也有,曹操和司马懿就在都城效区为祖先立祠了,后面的事大家都看到了,曹丕篡汉,司马家篡魏。


刘禅不许在成都郊区为诸葛亮立祠,恰恰是为了维护了诸葛亮生前“以法治国”的政治理想,也是维护诸葛亮死后千秋万代高洁的声誉。

刘禅用这种方式来告诉天下和臣民,告诉漫漫的历史,诸葛亮是他永远敬爱的相父,而不是和曹家、司马家一样的篡位者。

这就是刘禅的君子之德。

刘禅对诬蔑诸葛亮的人是相当不客气,该抓就抓,该杀就杀,毫不手软。这在史书中也是有记载的。

刘禅的治国水平确实不堪一提,毫无亮点。但刘禅的政治智慧来自于他心底的善良,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他和诸葛相父一老一幼,相依为命,彼此默契配合,保住了蜀汉江山没有被迅速倾覆。


刘备的目光是睿智的,他即没有选错接班人,也没有选错托孤重臣。诸葛亮也是幸运的,他没有保错先主,也没有保错后主。

刘禅,是个心底充满善念的好君主。


馋嘴肥猫铲史官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扶不起的阿斗”这种观点,只怕要重新来审视。其实阿斗的情商真的特别高。而在当年的刘备眼中,更是毫无疑问的唯有阿斗最适合继承。


首先谈刘备,奋斗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自己的蜀汉政权了,立嫡立长,再追思当年跟随自己的阿斗生母甘夫人颠沛流离,真的没享受过几天好日子,不立阿斗立谁?

其次,阿斗和诸葛亮的关系。就连孔明都曾担心相权和皇权的关系紧张。于是孔明常年驻扎汉中前线,阿斗配合默契,该给诸葛亮盖章的时候全部盖章,但是在朝廷上,我说了算。

于是天有二主,各不侵犯,君臣合作的很和谐。


第三,邓艾兵临城下,阿斗绝不挣扎,很爽快的就认输了。

折腾啥啊?诸葛亮和姜维折腾了两辈子还不照样遗憾终生。再说当年欠刘璋的旧账也该还了……

最后,“乐不思蜀”的典故,让阿斗背了许多年的黑锅。

你让我在司马昭面前整天思念故国?不马上把你咔嚓掉才怪呢!


七百年后,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这样丢了性命的。

就因为阿斗的情商高,做到了“天然,无公害”,阿斗才得了安乐公,结局不知比归命侯孙皓高强多少倍。


孙少侠品金庸


首先,刘备知道刘禅不太行的前提是刘禅不太行,事实上刘禅固然不是英武进取的帝王,但是也谈不上不太行,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这么评价刘禅:

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仁与大众对刘禅的刻板印象比较相似,但是敏就是聪明,诸葛亮固然是臣子,需要讲礼貌比较客气,但是也不会哪壶不开提哪壶不是?

也许在枭雄刘备看来,刘禅不能说完全符合自己的期待,但是也谈不上不够格当蜀汉的皇帝——更何况蜀汉的皇帝在某种意义上是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的共主,一个性格如刘禅这般的人对于平衡不同利益集团是有利的。

其次,刘禅当了41年的蜀汉皇帝,作为守成之君其成绩并不差,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拿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做的蜀汉高层人事调整来说,鉴于丞相权力过大,在诸葛亮之后交给谁都不合适,刘禅设立大司马和大将军,分别由蒋琬和费祎担任,蒋琬主管行政事务兼领军事,而费祎则主管军事事务而又兼管行政,对诸葛亮的继承者既重用又建立制度上的制衡体系,可见刘禅的高明之处。

最后,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与刘理生母及排行均不可考,但是一般认为他们两人比刘禅年龄小,按照刘氏家谱的说法他们是穆皇后吴氏的儿子,吴氏于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平定益州后被纳为夫人,到章武三年(223)刘备去世时,刘永与刘理最大也不过7到8岁,相比17岁的刘禅,不够成熟,因此刘备其实也没有别的选择。


谈古论金


我认为一个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另一个是刘禅也没那么无能。刘备有四个儿子,义子刘封,长子刘禅,次子刘勇,三子刘理,刘封是最有能力的一个,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但是刘封对关羽不是很尊重,关羽在北伐兵败向刘封求援,刘封置之不理导致关羽战死,因此刘封受到刘备的猜忌,最后被赐死,他是死在刘备前面的,而且个人认为即使他没有死也不会承继大位,因为他身体里没有刘氏的血,说到底还是外人。再说长子刘禅从小虽然不理政事,但是刘备托孤诸葛亮时也说刘禅贤德,而且看后来对诸葛亮对外军事一概不问,最起码有点识人之明,没有从后面扯后腿,虽然不是雄主,但是他在位40多年治理蜀国也算是基本合格了,虽无大功,亦无大过。至于刘勇和刘理当时都是比较年幼,刘禅继承大位是才16,他的弟弟年龄更小,而且刘备也认为: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也!所以刘禅是最合适的。





挑软柿子捏


刘备传位给刘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

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一项基本制度,在周朝初年定型,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明确君主的王位必须由正妻的长子继承,是一项与封建制、世袭制配套的制度。两千多年来,这项制度一直各个王朝新老交替的基本方式,有效的减少了王朝内部因为换代带来的争斗。翻开中国历史,王朝的动荡很多都和改变嫡长子继承制有关,比如,秦始皇去世后,小儿子胡亥登基,导致秦二世而亡;隋文帝立杨广为太子,隋朝二世而亡;唐太宗为了顺利登基,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死自己的亲生兄弟;宋太宗以兄弟继位,一直就有斧声烛影之说,历史上对他执意的声音不绝如缕;朱元璋把功臣诛戮殆尽,但因为太子早死,还是发生了靖难之变。作为封建帝王,刘备在考虑继承人的时候,必然要把“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刘禅是刘备甘夫人所生,最初是小妾的身份,后来由于刘备之前娶的几个正妻都死了,就经常主持家事,也是实质上的正妻。刘禅还有两个弟弟,他们都是庶出,自然要立刘禅为太子。刘禅之前,还有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养子,叫刘封,但是,却被刘备和诸葛亮借荆州之事给杀了,为刘禅继位清除障碍。

刘备传位给刘禅,还有就是年龄原因。“嫡长子”,首先在嫡,其次在长。东汉为什么后来政治混乱。因为东汉和帝之后,继位的都是小皇帝,自然就只能依靠外戚、宦官、权臣,不可避免地带领政治上混乱。刘禅虽然继位时年龄不大,但也有17岁了。两个弟弟年龄更小。刘备也只能让刘禅继位。当然,也幸亏刘备身边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虽然大权在握,但却不贪权、不恋权,死后权力得到顺利移交,使蜀汉的政局相较魏、吴比较平稳。

刘备传位给刘禅,第三个就是能力的原因。我们既不能随意夸大刘禅的能力,他后期宠信宦官、奸佞,面对邓艾2万疲兵,不思抵抗,最终投降了事。但也要客观地看待他的能力。刘禅绝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当了40多年皇帝,在这个危险职业上能干四十年以上的,在两千多年历史上,也就十来个人左右。刘禅除了在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起了点矛盾,发生了点斗争,但也没有波及到蜀汉高层,只发生在军队范围内。之后,刘禅巧妙分权,将诸葛亮权力一分为二,让蒋琬、费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确保了政局的稳定,直到蜀汉灭亡,他始终把权力牢牢抓在手上。虽然刘禅是亡国之君,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他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事实,特别是在后来亲政的三十年中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臣专权的事情,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能力,这是不可能的。还有就是乐不思蜀的故事,很多人认为这其实是刘禅躲避司马家猜忌的一种方式,并不是真的没心没肺。


一壶清茗品春秋


手动回复,个人观点。

第一,有些时候人生的选择是没有办法的,刘备的后代当中只有刘禅这么一个人选,不像曹魏政权,东吴政权,他们的子嗣特别多,矮子里面拔大个至少也能选拔出一两个。这也是为什么皇室家族一定要娶很多女性,多生孩子的原因。

第二,刘禅的人物描述,在三国演义当中也是有歪曲的,他在位那么长时间,还有各种人拥护,政权稳固,只不过是因为地理原因,体制原因,自己对手原因才导致的集团破灭。这些不能说他迂腐,至少还算得上普通人水平。还有很多资料都片面刻画了他愚蠢影像,所以导致人民对他的定义随波逐流了。

第三,集团的兴旺与否,有很多时候和各种原因都挂钩的。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人才,资源,地理位置。社会形态,这些点都能影响集团的走向。就跟现在的公司一样,有时候定位一错,破产,解体比比皆是,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最后,我觉得以当时的环境来说,我觉得是没毛病的,自然发展规律。我们不能只看到不好忽略他的好,你说是是??


Mr球先生


白帝城昭烈皇帝托孤之后,刘禅以16岁的年龄执掌朝政,到邓艾率军攻破蜀都之时,共计在位40年。这个时间放到中国皇帝里面也算很长的了。虽然前期有诸葛亮的辅佐,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能在位这么多年的。 昭烈皇帝一生育有三子:长子刘禅,次子刘勇,三子刘理。还有一个义子刘封,因受猜忌被迫自杀,暂且不提。这三个儿子当中刘禅是长子。由于都是庶出,遵循立长不立幼的原则,肯定是立刘禅为太子。


马打江山驴坐殿-


刘备是三国蜀汉的开国皇帝,在许多人看来,他的一生做了两个最明智的决定,第一个决定就是与关羽、张飞结为异性兄弟,第二个决定则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而他一生做得最错误的决定就是传位给了刘禅。世人都以“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来形容刘禅,由此可见,刘禅在世人眼中是多么的无能,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从刘备能够传位给他,诸葛亮愿意辅佐他就可以看出。

刘备并不是只有刘阿斗一个儿子,据史料记载,除了刘阿斗以外,刘备至少还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养子刘封、庶子刘永和庶子刘理,那么刘备为何会传位给世人都瞧不起的刘阿斗呢?在许多人看来,阿斗之所以能够继任刘备的皇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刘备的嫡子,可事实上,刘阿斗同样是庶子。

刘阿斗的生母甘夫人是刘备在小沛时纳的小妾,但由于刘备早年数次丧偶,家中之事经常是甘夫人主持的,所以在许多人看来,甘夫人和刘备正妻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刘阿斗才会被视为嫡子,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既然刘阿斗并非嫡子,那么刘备又为什么会传位给他呢?主要是因为他最信任的谋士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刘阿斗:“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显然,这个评价与世人眼中无能的刘阿斗形象相差甚远,那么刘阿斗到底是无能还是智慧呢?试想一下,如果刘阿斗真的无能,他能在位四十一年吗?

刘禅虽然聪慧,但他却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因为他少了一颗争夺天下的雄心,正是因为如此,蜀汉才会在他手中灭亡,世人才会以“扶不起的阿斗”来评价他。






星鵼下的誓言


后世对刘禅最经典的评语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不过,也有人说,刘禅并非那么不堪,其实是大智若愚。那么,刘备并非只有一个儿子,为什么必须传于刘禅呢?

其实,对于皇帝传位下一代,这个关乎国运是否长久的问题,是许多皇帝都十分头痛的问题。而且,能够处理的相当稳妥的是少之又少。

千古一帝秦始皇可谓是雄才大略了吧,可是,一招不慎没有传位扶苏,而是传了一位尽乎于白痴的胡亥。结果,大秦帝国二世而亡。

开创大唐一代辉煌的李世民可谓心机禛密,一代雄主了吧。可是,在传位这件事上闹得是鸡飞狗跳,两个儿子不的善终,唐太宗自己也是精疲力尽。

康熙大帝一生,什么风浪没经历,什么凶险的场面没见过。可是,在立储的问题上处理的也不尽如人意。

应该说,刘备在传位这件事上,做的还是不错的。相较于魏,吴他应该暝目了。

传位刘禅,总体上来看也算强差人意。致于后世对刘禅的一些指责,其实,是过于苛责了。刘禅做为一个守成的皇帝,应该还算及格。毕竟,他知道什么该干,该怎么干,什么不该干。如果,刘禅一味子胡搅蛮缠,先不说蜀汉江山能否稳固,让诸葛亮该如何和他相处,就是一个大问题。以诸葛亮的品格,信誉,处事风格。不可能真的会废了他,但致少,诸葛亮不可能毫无掣肘地处理国事。



前后<>,在后人来看是千古名篇,着实反映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的人品和风格。但是,字里行间反映出的一个父亲教导儿子的口气,不是任何一个做皇帝的人都能承受得了的。但刘禅不动声色,所以,蜀汉政权波澜不惊。


刘禅宠信黄皓,虽有不良影响,但恶果不算太大,把蜀汉政权的灭亡完全归究于此,也有点小题大作了。贪图享乐,即便英明如秦始皇,唐太宗,唐明皇也没少干,人之常情而已。

致于,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一切还都有回旋的余地时就出城投降,也属情理之中。毕竞,兵凶战危的情况下能保持镇静者是少数人杰的风格。这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守成皇帝来说,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了。


一叶小舟168521774


古代“长子继位”是所谓的正统,其目的便是避免多子争嫡,虽然今天看来很“怪异”,但那时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是如此;不光刘禅,曹丕能继位也是如此;,不过显得比“刘禅”聪明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