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不让打游戏就砸东西怎么办?

跳蚤46564183


那时候打游戏非常有兴趣。而且打上游戏感觉很愉快很舒畅。不让打游戏之后感觉就是有些焦虑。耍脾气,砸东西倒是没有。


无限点亮


hello我是双子星。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14岁的年纪,刚好处于叛逆期,那时候的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也许大部分都会耍赖皮吧。

然而,这种时候,我希望家长不要用暴力来树立威信,不然或多或少会形成难以弥补的隔阂。

我的观点: 好好沟通 和孩子约定好时间。

比如,平时周一到周五要上课,你可以和他约定晚上可以玩一个小时,但是必须先做完作业。周末的时候每天玩三小时,每天玩之前先把作业完成。

这种方式,我想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喜闻乐见的吧。

如果孩子还是拒接,可以和孩子沟通一下如果他再继续闹,以后电视也不准看,电脑也不准玩了,因为不乖这些东西要拿去卖掉。

总之,14年了,或多或少小孩子都会有一些不能割舍的东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好好“协商”一下吧。

说说我的经验。

以前,其实我也很爱玩游戏、看小说、去网吧,可以想到的我都涉及了,那么后来我是怎么改变的呢?

当初因为是寄宿,很多时候没得到父母的关爱,也就有的事随随便便了。当时家里的亲戚对我并不太友好,让我感觉不到家的感觉。

只是,每一次我爸妈回到老家,他们都会和我好好聊天,亲戚们当着爸妈面数落我的时候,他们会替我说话,我内疚、心疼……

爸妈离开的时候,我也会赖皮地哭,一次次地,还是得分开,因为学业很重要。

于是,慢慢地,我学会独立、坚强、自觉。没有游戏玩就学会和自己相处,看看励志的文章,学会自觉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学会照顾好自己,学会和父母分担事情……

其实,相比游戏,也许小孩子需要的是陪伴、关注、理解,对于他 我想你比我更懂,所以好好理解他想要的,做个计划一起执行吧。


火影双子星


14岁的孩子不让打游戏就砸东西。我看了很多回答,总觉得很官方。我们都是从青春期那种叛逆走过来的,谁的青春不迷茫。有些人觉得孩子惯上头了,再不治就没救了。但是14岁的孩子已经有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了,怎么去引导其实做父母的我们有很大的责任。

在我们14岁的时候手机游戏还没有这么普及,但那时候网吧似乎成为我们游戏的最大平台。我记得当时网吧关的并不是很严,来上网的多数也是14岁左右的未成年人。时常会发生有家长过来来起自己的孩子,一顿拳打脚踢带回家。

如今我们思考做父母的哪个不是希望自己儿女将来能过的好,能有出息。当年他们将孩子从网吧打出来,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网络,游戏是双刃剑。而大人们害怕孩子走向很多极端的负面案例。

当年的父母没有接触过,而现在已经身为父母的我们呢?我们的明白如何去引导孩子,关于父母是非应该和孩子一起打游戏?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换位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孩子变得如此暴躁,我们应该从他的角度去考虑。

百年大计教育为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天下父母少操点心。


爱游戏的何西


你好!我是爱打游戏的糟老头,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14岁孩子正好是孩子的叛逆期,大人说话根本听不进去,你说那一套在他面前什么也不是,他只认为自己那一套是管用的,这也是很多家长到孩子叛逆期令人头疼的事。

我以我30年打游戏的经验和你分享一下我对于孩子打游戏上瘾的感触吧!因为我也是从那时候过来的,身边很多朋友在自己叛逆期家长没有管教住,而他们也走上了不同人生道路。

有偷东西的换钱打游戏的,有骗家里人,同学,朋友,亲戚的钱出来玩游戏的,也有打架管人家要钱去打游戏的,很多种呢!最后他们也为他们这样的行为付出了自己应有的代价,不能说都进局子了吧!反正大多数人吧!

我本人还好,因为家里困难,没有那么多钱去打游戏,所以对于游戏也就没有上瘾,都是理性的去玩,虽然学习没学好,我只能归结到自己没用心去读书,而不能赖在游戏上面。

回归正题,怎么解决孩子的网瘾,我的建议是两种结合着用,效果会好,单用一种会害了孩子。

第一个,武力解决,先让孩子知道你们这个家庭谁最大,因为孩子涉事未深,总有一种谁是老大就听谁的,害怕和敬畏他,要是不信你想想孩子在那个班是不是都有一个男孩是头,大家都怕他,那个孩子打谁都行,他们还不敢还手。从各个方面下手,最简单的,孩子再敢摔东西,只要不是把你气的非动手不能结你心头只恨,那咱们就先别动手,饿着他,把家里吃的全部扔掉或转移出去,把他的钱没收,封锁他一切来钱的路,第二天保证跟你说好的。

第二个,就是和他谈谈,不能说不让孩子一点游戏也不碰,那样同学会孤立他的,因为他没玩这游戏,不知道该说啥,也就没有了共同语言,适当的让孩子玩,劳逸结合嘛,你可以以游戏作为他的动力,给他规定好这一天学习几个小时,锻炼身体几个小时,和同学朋友玩到几点之前回家,然后适当的一天当中让孩子玩多长时间游戏。孩子假如做的好或者考试考得好,就多奖励他的玩游戏的时间。

以上就是我个人观点哈!不代表所有家庭和孩子都能适用。想用我这两个方法的,请先考虑好适不适合你家或者孩子。



爱打游戏的糟老头


14岁的孩子,初中了吧,说实在的,这个时候正是上学时的关键时候,如果这时候沉迷游戏荒废了学习,学习生涯就算了断了。特别是理科学科初中不好好学,高中完全接不上。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年龄的孩子确实是很痴迷各种游戏的,因为游戏确实好玩,让他们很有兴趣!与其让他们痴迷游戏,不如另外培养好的兴趣爱好,比如琴棋书画之类,占据他的游戏时间,转移他的兴趣方向。说实话,我小时候是挨过不少打的,是真管用!要是我孩子不让打游戏敢砸东西,我绝对一顿揍!真的,现在不严就等着以后后悔吧!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哈,毕竟每个人的教育方式都不一样。


找游戏的小夕河


唐糖:

14岁不让打游戏就砸东西怎么办?

我们要给孩子爱心,让他体会到温暖和安全感。少责备多鼓励,给他信心,使他开朗,让他放开手脚去拼搏。放下家长的架子,和他交朋友,让他主动向你吐露心声,而你就可以为孩子解除他内心中的困惑。关爱,鼓励,平等,做他的导师,才是孩子的助长剂,他才能健康的发展。

暴力只能使他表面上屈服,暗地里却会和你较上劲。长期对他施暴,会增加他的暴力倾向,养成欺软怕硬的性格。孩子14岁也能明白事理了,你说的对,他也是会听的。至于玩游戏上瘾,他一时难以自制,那就让他玩吧,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要教会他学习技巧,学习要有松有驰,真正学习好的,不见得是整天抱着书本死读的,反而是些很会玩的孩子,甚至有的学生说,就没见他用功过,成绩却那么好。真正的好学生是上课认真听,下课完成作业,在学习在时间努力学习,在娱乐时间放松娱乐。整天思想紧张,大脑不能放松的孩子,思维和记忆,以及反应能力会下降的。


唐糖叨游戏


那我来简单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吧。

那我们讲个故事吧。希罗多德编辑的历史开篇便提到,早在3000多年前,吕底亚王国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吕底亚人们起初心怀希望,期待一切都会变好。而终于有一天,他们实在是挺不下去了。这时候,吕底亚的国王给国民提出了一项要求。这项要求却成了忍饥挨饿的国民的救命稻草。

他的要求是这样的,第一天,全国人民什么都不要想,都去玩游戏。第二天,全国人民不要再玩了,开始吃饭。第三天再去玩游戏,第四天在吃饭,以此类推。

吕底亚人民竟然在这项要求下挺过了八年饥荒。在这八年间,他们发明了骰子,羊拐骨,和皮球。还有好多原始玩具。

你可以说,吕底亚人民逃避了饥饿的现实。纷纷沉迷于游戏世界。而正是这份逃避,他们在几度饥荒中生存了下来。

故事中的吕底亚人,像极了今天玩游戏的我们。没错,今天的我们的确在逃避现实。我们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不幸。在游戏世界中都会被抛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痴迷这样的游戏世界。然而,这样的痴谜是有理由的。而且这种痴迷是正确的。

有一本书叫做,reality is broken 这是一本关于游戏的书,是一本非常疯狂的书。因为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在告诉读者。玩游戏并不羞耻,身为玩家的你也并非不务正业。游戏玩家拥有世界上最纯洁的灵魂。而他们甚至具备拯救世界的能力。

起初我也是不信的,可是这本书,并不是有疯狂的玩家喝高了瞎写的。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的博士。他曾帮助过很多《福布斯》500强的企业,设计企业内部游戏。比如英特尔,比如耐克,比如迪斯尼,比如麦当劳,微软,任天堂。他写的两本关于游戏的书都曾登上纽约时报最畅销榜。他又做过很多次ted演讲。上过知名访谈,上过cnn,上过无数节目。他一直都在努力的告诉世界,玩游戏是这个高压时代下人类的本能选择。他告诉世界,这个世界上的玩家比你想象的多的多。

中东有400万常驻(常驻指每周平均游戏时间13小时)游戏玩家。俄罗斯,越南,墨西哥,南美,都有1000万常驻游戏玩家。澳大利亚有1500万常住有些玩家。韩国有1700万。欧洲有一个亿。美国有18300万。而中国,有足足两个亿的常驻游戏玩家。

在我们中国每周游戏22小时以上的玩家就有600万人。而在美国有99%的一家之主在玩游戏。有97%的青年人玩游戏。有40%的玩家是女性。每四个玩家里就有一位年龄超过50岁。全美国玩家的平均年龄是35岁。平均游戏年龄是12年等等等等。

正如jane所说,玩游戏其实是你这辈子做过的所有事情中,最正确的一件。所以游戏是什么呢?jane帮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总结。要知道,这世上所有的游戏都拥有这四个特点。

goal明确的目标, rules规则,feedback sysrum 反馈系统,voluntary participation自愿参与。这四点总结的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游戏共有的特点。伟大的哲学家bernard suits结合这四个特点对于游戏做出了这样的总结。(玩游戏是自愿去克服不必要的障碍的行为)这个定义间接的解释了你为什么爱玩游戏胜过爱生活。

跟游戏比起来,现实是乏味的平淡的。因为生活里没有那么多.不必要的障碍..,等着你去克服。有的只是"无法战胜的障碍"和"即使是战胜的也没有什么好处的障碍"。一说道障碍,很多人都会望而却步。在生活里,没有人喜欢面对难题,也没有人喜欢挑战障碍。

因为在生活里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换来的回报实在是微乎其微。有时候甚至都得不到任何好的结果。比如你努力学习。不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比如你辛苦工作。未必会得到加薪。比如你坚持运动也未必会瘦下半斤。

而在游戏里,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必定会得到回报。我们每一次的挥动武器都会收到击打的反馈。我们打到怪物。会获得经验值。会获得装备。经验值和装备让我们变得强大。从而有资格和能力挑战更强大的敌人。

当我们玩游戏的时候,特别是当我们去解决不必要的障碍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处于最佳状态。因为我们很在乎自己努力换来的成果。如果生活也像游戏一样,每一次的克服障碍都可以得到奖励回报。谁不愿意去挑战自己?

为什么玩游戏要比生活快乐得多?这个世界上的快乐分为两种。简单的快乐和认真的快乐。什么是简单的快乐呢?你看了场有趣的电影。你买到了心仪的衣服。你发现自己瘦了3斤。这些都是简单的快乐。但是他们并不持久。他们并不会让我们在心理上获得长久的满足。心理学家证明。只有真正的快乐才会给我们带来长久的满足。真正的快乐便是幸福。

这面心理学研究表明,获得快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真正的快乐很难求。生命中任何细小的行为。都无法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除非,我们自己去创造它。

很简单,如果我们的行为得到了奖励。那么我们就会获得幸福感。这份奖励呢?可能是外在的,也可能是内在的。大多数情况下,外在奖励是我们做很多事情的原因以及动力。比如努力工作换来金钱。比如好好学习取得佳绩。比如好好唱歌获得褒奖于粉丝等等。

然而,外在的奖励是十分不稳定的。你是否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了呢?小的时候。一块糖便会让你开心一天。后来,一包糖才会让你开心。再后来糖果不再能为你带来任何快乐。因为你长大了,你的需求变得多了。你的快乐。变得复杂了。不论是糖果,还是1万块的薪水?他们终究不会持久,不会永远满足你。不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快乐。因为他们都是外在奖励。

正面心理学家证实,一味的追求外在奖励是摧毁人类幸福最直接的方式。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mark lepper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者找来两组孩子。让他们画画。a组的孩子每张画画好后,实验者都会给他们付钱奖励。是的,每一张画都付钱。而b组的孩子们就没有这份金钱奖励。看到这里你觉得哪一组孩子更愿意画画?

实验的结果。也许和你想的不太一样。在实验过程中,a组的孩子的确比b组的孩子画更多的画。但实验结束之后,a组的孩子立刻放下画笔不再画画了。只有b组孩子依然还在画画。

这里。a组孩子得到的金钱奖励是一份外在动力。它就像是薪水。起初我们期待他。他便成为我们做事情的动力。而这份动力一旦产生,我们的行为就变得被动起来。久了。我们会对这份奖励不再感冒。我没想要更多。因为同样程度的奖励无法再满足我们的需求。无法再带来更多的快乐。大家关于这一点是否有所共鸣?总之这个孩子画画的实验告诉我们。如果在一件我们本身很喜欢的事情上施加一份外在动力的话,这件事会尽量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我们最初的喜爱。只会慢慢的转变成厌恶。只有内在奖励。才会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当我们自己为自己找乐子的时候,我们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在奖励。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奖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为我们带来非常深刻而持久的快乐。

讲个真实的故事。著名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曾经研究了一个工厂工人rico medellin 他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了游戏。rico在传送带前工作。每有一个货物过来的时候,他就要花43秒的时间完成货物的包装。他每天要做600次这样重复的工作。非常的枯燥乏味。很多人没做几天就放弃了。

然而rico做了整整五年却依然享受。原因就是她对待自己的工作。就像是奥运冠军对待自己的体育项目一样。他每天都在想。我该如何打破我的记录?起初是43秒。后来是40秒。38秒。35秒。30秒。他一直在挑战自己的最快包装记录。并且乐此不疲。五年下来,他个人的最快记录是28秒。rico认为这份工作比任何事情都有趣。同样是上班赚钱。rico不同于其他工人的是,他把一份外在动力驱使的苦力活儿。转换成了内在动力驱使的行为。这样下来。不仅自己轻松。工作也变得更像是娱乐。

说了这么多。我们之所以倾向于选择游戏,是因为有时候,现实世界的机制是破水的难以掌握。现实世界的每一件事情。都缺乏明确的目标。缺乏及时的反馈。缺乏诱人的奖励。缺乏内在的动力。在游戏世界里。我们像个英雄。我们永远是世界的中心。是目光的聚集。我们有着很多故事。有的很多身份。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会获得认可。我们的每一次付出都会获得回报。而在现实里,这份认可在哪里?这份回报。又在哪里?

所以这个问题不是如何让孩子不要再玩游戏。而是成年人应该好好想一想。你的孩子为什么要玩游戏? 谢谢


虎小胖


——孩子走到这一步,为人父母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画布,就看你要给什么颜料,在上面写点什么,画点什么。

——孩子性格、习惯方方面面的养成,父母是第一老师,不可懈怠、不可放任;哪怕工作再苦再累也不要忘了培养孩子的责任。

——问题出来了,你只有去正视、去面对:

1、放低身段,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谈人生:人活在世上要有人生的目标和理想追求,平庸一世,随波逐流,那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

2、坦诚地承认自己的错。告诉孩子,自己因为忙于生计,缺少了对他的关爱,请他理解和原谅父母。做父母的出发点,无非是为了他有个幸福完美的人生,给他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3、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让他意识到沉迷游戏就是游戏人生;今后的路还很漫长,只有学知识、长本领,今后自己才能自强自立。父母是不可能跟随孩子一世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增强危机感。

4、教会孩子感恩。问问他,你今后也要为人父母,也要面临子女教育的问题,你也爱你的孩子,你打算用什么方式培养教育你的孩子呢?难道你不介意你的孩子对你发脾气、摔东西?还和你打架?父母之所以忍着,是希望等到你发现和改正不良习惯的这一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5、教会孩子自觉。做得好的表扬他,做的不足的引导他,做得错误的批评他。只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大多数孩子是会随自己意愿发展的。你的付出是值得的。





幽默的江哥哥


14岁不让打游戏就砸东西,首先要沉着冷静,其次要跟他讲道理。毕竟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如果实在不听权的话,可以这样子惩罚孩子,并且不要以打的方式来要求孩子。

教育 14岁到18岁孩子已经进入到了青春期,作为家长要沉着冷静,和孩子讲道理。什么能做什么不该能做,并且让孩子自己说明,比如:为什么你不爱学习?孩子就会找乱七八糟的理由来说服你,其次,和孩子慢慢谈谈心,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再次,说明不给你打游戏你就砸东西是什么样的后果?这后果不是为了打。你可以和孩子说:不学习将来考上好的高中,大学,学习是为了你自己成就事业。如果你现在不爱学习,你可以现在出去打一份工,看一下家长照顾你辛苦吗?过了两天,孩子知道工作的辛苦,就会好好的学习,将来考得上好的高中。再和孩子说,你能不能不砸东西了?孩子说:是,已经体会到辛苦。保证好好学习不砸东西。

良好的教育是对孩子健康的成长,作为家长时刻要关注孩子每一点每一滴,加油吧,青少年!


展鹏聊世界


孩子脾气不好那是孩子和家长两方面的原因

孩子的原因:

1.可能他贪玩,就觉得这样玩着很开心,开心就够了,你突然不给他玩了,就好比毒品,突然戒了,有开心转变为不开心,那小暴脾气是不是就上来了。

2.周围环境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可能的自闭症啊,自卑啊,这个时候你如果没有察觉这些变化,那他可能就只有一头扎进网络世界里面,而在这个时候你想再去干扰他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与你好好交流,用摔东西,或者不理你来发泄。

3.还有一个就是热爱游戏,这个可能会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中占个大多数吧,你热爱一个东西的时候,那你就会想法设法的保护它,当有人阻止你热爱它时,那可能就会不顾一切

所以说孩子玩游戏呢打扰他,他就摔东西是有原因的

而家长的原因呢:

1.对孩子的不够理解,就认为你这样那样是错误的,或者一味的指责孩子

2.一味的唠叨,明明他知道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当家长的就仿佛是一个指挥官一样,用命令的口气,立刻,马上,不停的命令他做他知道并一会就要做的事,这个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厌烦心理,结合上面,到一定的时候,你再去干扰他,你可能就会与你对着干。不听你的

3.还有就是家长的攀比心理,时常拿出那句: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的,这个时候你认为你家的孩子会这么觉得我在你眼里什么也不是吗,这种情绪日积月累后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其他。当然这也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是他可能就不这么想,偏要与你对着干以表达心中的不满。

所以说这个事情是双方的事情,单靠一方的期望是达成不了的,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适当的引导,告诉他你做了这件事情的后果(当然不是恐吓他)而是然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然后再让他自己决定改变的措施,并鼓励他。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可能太过单方面了,所以不要喷我,有什么其他的也可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