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神,有什么好看的书?

香瓜的和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究竟意义是什么?”有一个回答非常贴切绝妙:“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 所以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书中自有黄金屋,愿你在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强烈推荐保罗.柯艾略的代表作《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被誉为“几十年一遇、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书”。这是陪伴我从小到大的一本书,中英两版我都反复阅读过好多遍,每次都能获得不一样的人生启迪,强烈推荐!!





流浪拾光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羊皮卷的启示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十分重大,高三那年我十分不喜欢读教辅,天天看的都是七七八八的小说。我同桌,当时他就送我这本书,然后让我试着跟着做。然后接下去的三个月吧,一天看一章,然后再去复习啊什么什么的不会的问题他也细心的教我,我竟然坚持下来了,最后我从老师口中的没书读到现在的本二。也是蛮庆幸的


老胡-狐狸


《平凡的世界》路遥的 这值得看。这本书是我所遇到的不爱看书的或者爱看书的人都看过的书,且都认为好看的,当然我也这样认为的。原因嘛,最后自己看了后再看自己的感觉啦,不要先入为主,这是看书的原则。

如果你喜欢看爱情小说的话 《飘》我喜欢的女性;《荆棘鸟》澳大利亚作家 考琳·麦卡洛,挺喜欢的;《梦里花落知多少》(郭敬明)让人笑又让人哭,失落的纯真。张小娴的小说也不错,清新干净的文字,有点洒脱,独立,又有不舍。

王朔的《动物凶猛》 余秋雨《文化苦旅》都不错,是需要思考的。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都是需要思考的。

狄更斯的《双城记》结构很吸引人,当然你得坚持看完才行。

《三国演义》《红楼梦》是需要有研究精神的,不能消遣。

武侠中,《笑敖江湖》体现了想象中江湖(当然也映射了现实)的种种恩怨情仇主义邪恶。

李敖的《上山.上山.爱》

三毛的散文集,她可深深的影响了我哟

斯蒂芬.金的所有恐怖小说都不错,像什么《闪灵》、《末日逼进》啊,呵呵,当然,如果你喜欢看恐怖小说的话。

陈忠实的《白鹿原》

二月河的历史系列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王朝》、《 乾隆皇帝》

李碧华的《青蛇》、《霸王别姬》,诡异的文字

虹影《K》

丹·布郞的《达芬奇密码》相信你看了会有所收获的。

还有本哲理小说,挪威作家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百万英镑的钞票》……

现在的网络小说,还是新新人类的书没怎么看。也不知道哪些值得看。一个叫ZT的《理工大风流往事》蛮搞笑的。安妮宝贝的《告别,微安》

……

呵呵,太多了,难得写啦。这些小说并没按我喜欢的程度排名,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啦。这些都是我很久前看的,现在很久都没看书了,真怀念以前静静的看书,傻傻的思考的日子……

别人的意见也许并不重要,只要你看了,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当然,看看别人都看了什么书,给自己一个参考是很不错的。说不定我也会考虑去看大家提起的书呢!^_^ 可以交流一下感想啊!

我最喜欢《我的爱俘获了英国王子》


无名33923


有本书,看过了,印象深刻记了笔记:

《忧郁病,就是这样》(一个忧郁病患者的自白)是心理类散文。

作者李子玉,女,生于广州,长于香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浸会大学,后赴美国南伊利诺利伊大学取得社会学学位。

李子玉通过亲身经历,诉说忧郁病的种种困扰和烦恼,全书以率性细腻的笔触,回忆凄凉往事,向读者敞开心扉,剖析自己,让人深感震颤。

李子玉童年不愉悦的经历,加上内向敏感的性情 ,为她埋下了忧郁的种子,这种子受到了多年忧伤泪水的“灌溉”,发芽生长,成了忧郁的病根。

中国文人常提到的“闲愁”,应用到李子玉身上,完全对位。还有一个不可不知的事实:女性患忧郁病比男性多上三分之一。

李子玉认为:自己生来拥有女性的多愁善感特质,加上生性不善表达,缺乏自信、爱自我贬㧕,又不懂自尊自重,一连串的自我指责,实在正是忧郁病的发病源头。

李子玉命真苦啊!她患忧郁病十年,四次复发,四次自杀……

李子玉这本书,不单是写给忧郁病患者及其亲友的,还是写给繁忙都市人的书、写给拿起书愿意分享的人。

我相信,好书是不限题材的。


楼上风雨


看题主喜欢哪一类的书了!本人看书也比较庞杂,那就根据我个人所看书目推荐了。

1、小说类。仅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好多书就够你看的了,这里面尤其以第四届的书最出名,也最好看。《平凡的世界》,个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小说,太有名了不再赘述。《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另外还有其他届获茅奖的《尘埃落定》《白门柳》等。

如果想看一些轻松点,剧情又抓人,拍成电视剧的小说,那海岩老师的书真的值得一看,看书比看电视剧有意思多了。推荐海岩老师的《永不瞑目》《玉观音》《深牢大狱》《舞者》《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等。

2、如果觉得长篇小说看的费劲,没那么多时间,想看一些杂文、散文、时事类的,多数文化名人爱写这种书。比如白岩松老师的《痛并快乐着》《白说》《幸福了吗?》,还有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谁的青春不迷茫》,龙应台的《野火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等

3、想看历史类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前两年很火,确实写的有点意思。

4、想看根据名著延伸而解读出来的书,就像前几年火过的《易中天品三国》,而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叫《隐忍的老虎-司马懿》,也是类似于这种类型的,写的很风趣幽默,有点意思。

5、励志类的,看过一个人根据自身经历写的书,书的文笔很一般,但经历很传奇,这个人叫雷殿生,他的书叫《十年徒步中国》,对我而言这个人的经历和精神是挺震撼的!

这就是我这几年以来看过的一些书,书的类型很庞杂,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希望对题主能有帮助。


玖號码头


在书香翰墨的天地间,总有版本让人迷恋 ,徜徉知识的海洋,走过李白的山水,路过孟浩然的田园,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感于杜子美的恨别鸟惊心。感受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边塞风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原因我选择《唐诗三百首》,走近唐宋,诗情画意,我想看看《中国通史》《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史》,在历史的长河里,演绎古今,书山学海,任尔畅游。了解中国历史,学习中华古文化,你便是和古人在聊天,沟通有无,博古通今,其乐融融。


薄物浓耘


推荐几本非常有启发的几本书:

1.余华的《活着》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看了余华的《活着》,才开始觉得自己从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读它,我们会顿悟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2;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 : [美] 斯蒂芬·金

小说的背景是20个世纪30年代,那时,“美国的政治腐败已经迟到了商人面前”,甚至波及到了监狱。故事中,年轻的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和她的情人被杀而被判无期徒刑,由于监狱的腐败,他在真相即将大白的情况下仍然得不到昭雪,反而在肖申克监狱饱受了各种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然而,安迪并没有被多舛的命运毁掉,他经过20多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出,重获自由,在墨西哥海边过上了自由人的生活。

3;《影响力》——营销心理篇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暑假看的,当时只是抱着随便看一看的心态。没想到,看了前面部分内容后,想法一下子变了,这本书越看越有意思。书中的案例给的非常到位,分析也入木三分,是一本可以反复细读研究的心理学营销学书,不可不看。

4;《平凡的世界》

一本书好的标准是看能不能深刻影响人,深刻影响他们走向未来的方向,这本书适合青少年,尤其适合浑身充满热血的年龄。在这个年龄,读这样的书才能深刻的理解生活究竟是怎么回事,生活的本身意味着怎么回事。

在我的少年时期,我阅读过它,时至今日,它依旧陪伴着我。这本书最有价值的一点在于:不管你处在人生哪个阶段,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想。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只要春天不死,生命就不会死,活着,就是那么的充满希望!


德禧福荟


《围城》

高中第一回读《围城》的时候,对书里的人物无一不嗤之以鼻,打心底里瞧不起这些道貌岸然者的做派。现在再读,竟有一种惊恐;书里真是无处不寻自己的影子。大抵是牵扯到了自己的缘故,一向吹毛求疵的我也多了几分宽容:在钱老犀利而显刻薄的笔触下,看到的倒少了几许可笑可鄙,多了几许可怜可悲。

《围城》的名气很大,即便没有读过的人,也大多听过这句对于婚姻的精准描述:(婚姻)是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书里这样贴切精妙而惹人会心一笑的比喻俯拾皆是:

写衣着暴露:

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写老实人的恶毒: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生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写黄昏恋:

老头子恋爱听说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

钱钟书一边在书里极尽刻薄讽刺之能事,将爱显摆好炫耀的人写的洋相百出滑稽不已,一边又不厌其烦的写着上面的漂亮句子,让人似乎隔着时空都能瞧见他老人家落笔时卖弄的得意。但这种矛盾反让我愈发喜爱钱老了,确实是个太有趣可爱的人。

方鸿渐——这本书的主角——在战乱年代算个留过学的新派读书人,却不理学业,靠买来的假文凭充门面(时至今日还乐此不疲玩的克莱登大学梗就出于此),是个“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的人。

其形象可谓是入木三分,把很多所谓读书人的种种刻画的淋漓尽致:

有一点自己的操守底线,但只要形势够紧迫、诱惑够诚意,便也不是多么牢不可破,反过头来还会自己劝慰自己的妥协与让步;肚子里有几两劣质墨水,受过异性的垂青,有些小聪明,就自命不凡,遭了现实的闷棍后,又变得敏感而脆弱;缺乏激情与野心,对生活的不如意选择默默忍受而非积极改变,与世无争而又于事无补。

这些零散而繁多的缺点构成了其与“完美”的天堑;即便并没有牵扯到大是大非,品质也绝称不上坏。

想想自己有时凭空产生的优越感——粗略翻过几本书带来的缥缈虚无的产物——当真是无地自容了。

纵观《围城》,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但细细思索每个人的坏,倒也没有十恶不赦的地方。方鸿渐的懦弱,孙柔嘉的心机,苏文纨的虚荣,唐晓芙的偏见,赵辛楣的张扬,说到底不过是平常人性里常有的构成。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起承转合,整本书都是在写细琐而平淡的日常生活,只是钱老的幽默让本该有的寡淡去之无踪:

写恋爱、写婚姻、写社交、写传统与现代、写动荡与和平、写大家庭里的小别扭、写大环境下的小情绪,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几个不倾城的女子,几个不盖世的男子,却也让整个故事动人饱满、有滋有味。

都说《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我觉得并不尽然,或许称为世情小说更为合适:微妙复杂各怀心思的人际关系,悲欢离合转瞬即逝的爱情婚姻,不正是此书所写吗?

之所以说它是讽刺小说,大概是因为它将人的可鄙处放大、置于阳光下供人笑骂,但现实里,哪来什么尽善尽美之人呢?

最后分享书里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吧:

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黑铁操作王者嘴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关于作者 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挪威世界级的作家,公元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主要内容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 第一,这是我看过的最最有趣的哲学书了。 《苏菲的世界》采用的是小说的书写方式。书中艾伯特用书信的方式向苏菲介绍了哲学的世界。 第二,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很多哲学知识。 在艾伯特给苏菲的书信中,有时会提出几个问题,让苏菲进行思考;然后会介绍一些从古至今有名的哲学家以及西方哲学的发展史。 读者在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会常常感觉自己就是苏菲,对艾伯特在信里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艾伯特介绍哲学知识是,潜移默化的学习了哲学的思想。 第三,给自己一个走进哲学世界的钥匙,这个,才是推荐这本书最为重要的原因。 哲学源自人们的生活。说白了,哲学就是人们在茶余饭饱后,开始思考人生,思考世界的一种伟大观念、思想。 哲学不是艰涩难懂的空洞理论,而是实践与思考的结合。 哲学的源泉正是人类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生活的风采。 人类最伟大的天性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哲学便是对真理的思考。 虚空的虚空,日光之下,凡事都是虚空。满有智慧的所罗门看透人生,甘愿追求真理的智慧,这是来自哲学的伟大力量。 哲学不应该只仅仅是哲学家应该关注的问题,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思考的来源。 做一只不远在兔子皮肤上生活的人,爬上兔毛的尖端,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本象。



love你们哦


我不知道你说的好看的书是指哪方面的,个人性趣爱好不同,选择的书籍也就不同。不管你是哪种类型的人,认为好看的书太多了吧,只是不知你专注哪一类书籍。不过想读书是好事,所以想说一下我的情况,分享给朋友。


我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在校上几天学,可就因为这一点让我特别想读书,什么书也看。过去被抄家时,让他们翻出父母两木头箱藏书,堆了一地书,我一边收拾一边看。开始看《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后来看高尔基的《我的童年》。第一部小说读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对我的后续人生起了很大作用。后来又读了《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等,这些书都是当时最好的书,可也是大人不让孩子们看的书,每天晚上在被窝筒里打着手电悄悄的看。


进不了学校,上不了学,听不到老师讲课,这反而更激发了我的求知欲,一个人在家里什么书也读。像古今诗词,历史故事,㝢言童话,宇宙奥秘,还有百科全书,只要是父母留存的书几乎都看了,甚至把父亲留下的《四角号码》上的口诀我也背了下来。

当时我父亲订的杂志有《无线电爱好者》,我总翻着看,按照书上说的到处找二极管、漆包线、分电器、喇叭等配件,成功组装了矿石收音机。这使我后来在电器方面有一些专长,单位智能机、终端、回单机等一般性故障不用报修等待科技人员,我就基本处理了。有时遇到解决不了的故障就用手机把位置拍下,发给科技人员,请他们帮助指导处理。


我以后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并且喜欢思考,善于观察,热爱生活,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导致今天写出了近五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高原牧歌》。这部回忆录就是我平时知识的集中体现,从读过的书中悟出的人生哲理,对生活、环境、人生观的认识。

总之,读书是非常有益的,我觉得好看的书就是给你知识和智慧及力量的书。想读书终归是件好事,读的多了你自己也想写书,写出你有意义的人生。叶圣陶先生讲过:“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与事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

因为我从小生活在草原,所以最后为你推荐一本好看的书,碧野的游记《天山景物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