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為什麼會經常“暴跳如雷”


親子教育: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為什麼會經常“暴跳如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閆明:TMCC國際認證高級管理教練導師、清華、人大、北大EMBA特聘客座教授、新加坡博維管理諮詢首席管理導師

家庭親子教育指南:父母為什麼在教育孩子時,經常發脾氣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又趕上孩子開學的延遲,很多學校選擇網絡教育即“停課不停學”,平時沒有時間陪孩子的父母們,這次可有了大把的時間陪伴和輔導孩子學習,雖然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短暫的關愛,同時大多數家長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無不碰了“一鼻子灰”,如:孩子厭學、不聽話、不主動寫作業、手機控等等,這些令人懊惱與無奈的現象,究竟是孩子自己的問題?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也或許是傳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脫離時代的現象等等,接下來就讓各位家長帶著眾多的疑問與閆明一起來探討與學習正確的家庭教育之道。

一、相信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尚未開發的“天才”,這一點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堅信,我們對人才有了一個精準的衡量與認知:即世界上沒有垃圾,垃圾就是放錯地方的寶貝。從這一點來說,家長朋友們要從指導性教育轉變成發現性教育,世界上是不存在著全才的,所謂天才就是某一方面很突出,而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白痴,所以父母要用發現的眼光去洞察孩子們的優點與特長,並在孩子的優勢特長部分加以引導與完善,而不是一味地盯著孩子的缺點不放,更不要隨意的拿自己家的孩子與鄰居家或親戚家的孩子比,我們經常是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家孩子的缺點比,最後的結果自然是父母很受傷,同時也大大的打擊了孩子對自己的自信心。

從相信孩子、到發現特長,再到孩子自我發現,這是一個家庭教育成功的首要條件。

同時,我在這裡也要提醒各位家長朋友們,“相信孩子”並不是讓父母盲目的誇獎孩子,如:“你很棒!”“你很優秀!”“你是個天才!”而是父母要對孩子的表現給出最真實客觀的反應,這一點就要求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表現不過激反應),給自己點時間,也給孩子的成長一些時間,並掌握更多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溝通技巧。


親子教育: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為什麼會經常“暴跳如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二、科學的家庭教育三部曲:輔導+訓練+測評

父母為什麼在教育孩子時,會經常發脾氣,根本原因就是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你的預期。父母經常用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表現,這是一種“拔苗助長”病態心裡,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們說:“我都給你講了八百遍了,你還是不會,你咋怎麼笨哪!”“這麼簡單的問題,都學不會,一點都不用心!”等等,這種現象除了父母預期過高之外,還有一條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具體方法上出了很大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詳細的解讀一下科學輔導孩子學習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是輔導:輔導的意義在於給孩子耐心的講解所學習的內容,讓孩子掌握與理解所學知識的基本結構與理論,最好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事物聯繫起來(或和孩子自己比較熟悉的東西聯繫起來,如某某小動物等),更易於孩子們理解與掌握知識的要領。

如果你沒有教孩子,就希望孩子對所學知識能夠熟記或運用,這是不現實的,很多家長容易發脾氣就是這一步出了問題,這一道題老師不是講錯了嗎,還是不會,急於批評教育,這就涉及到科學家庭教育的第二部分的內容。

科學家庭教育第二部曲:即訓練。訓練重點在於“鎖定目標,專注重複”,孩子學東西有一個特點,就是學的快,忘得也快,所以要想讓孩子熟練掌握知識點,就要不斷的讓孩子重複的訓練所學知識,其一可以鞏固孩子的所學知識點;其二、可以大大的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在訓練方面,家長可以運用情景模擬或角色轉化的方法,如:讓孩子做老師,讓孩子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教給你,孩子做老師,你做學生,這樣孩子就會比較容易興奮起來。謹記你不要每次都答對,要偶爾錯上一兩道題,孩子才會有興趣跟你繼續玩下去。

我記得有一個父親,自己小學都沒畢業,結果教育孩子卻很成功,都考上名牌大學,有位記者就問他,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這位父親就很實在的說:“我小學都沒畢業,我能教他些什麼!”但記者朋友並不放手,繼續追問,這位父親最後很隨意的說了一句話,我對他的學習只有一個要求:

“就是你把你在學校裡學的東西,回到家之後,要把我教會!”

通過科學家庭教育的第一部曲“輔導”,讓孩子理解與領會所學知識的核心要領;再通過科學家庭教育的第二部曲“訓練”,進一步強化孩子對所學知識的熟練掌握與提升(即回頭看);最後通過科學家庭教育的第三部曲“測評”,來完成孩子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與實踐,並能及時發現孩子所學知識的盲點與誤區(及時補漏堵缺),使孩子能夠靈活掌握,並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問題能夠舉一反三。(獨立提出問題,並解決)

親子教育: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為什麼會經常“暴跳如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三、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心.勇於擔當的人’

孩子就是父母的未來,關注孩子,贏得未來。

今天,女兒不小心把牛奶灑在地上,衣服上也都是牛奶,她很緊張,這時我說:“沒事的,自己灑的,自己去拿拖把拖一下。”女兒很快就拿來拖把,正拖的時候,還和我說了一句話:“爸爸,我害怕媽媽吵我!”我說到:“做一個負責任的人!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擔,媽媽就不會吵你了!”(我提前和她媽媽講了,她媽媽也沒吵她)

教育孩子要從核心價值觀開始,讓孩子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是家庭教育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責任一定不是被動的承受,而是一種主動的追求。孩子犯一點錯,父母就無休止的責怪,其一、孩子會變的很膽小;其二、孩子心裡會想,我犯錯了,是我不對;你批評我了,就扯平了,還是不會去主動的承擔責任,甚至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即我不犯錯就可以了,那我就儘量的不做事,或者直接把責任推給別人)。

這兩種情況,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與健康的心智模式。

抱怨是推卸責任的一種的表現。

在這裡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麼小孩子喜歡哭,小孩子的哭與大人的抱怨其實是一個意思,小孩子喜歡哭是因為哭的好處太多,一哭有奶吃,一哭爺爺、奶奶就圍著轉,一哭就有求必應,有這麼多好處,我們大人也哭……。以後孩子長大後進入社會,還想用哭得到一切,只不過這種“哭”轉變了一下形式變成了“抱怨”,結果是社會上的領導、同事、朋友不是你爹,不是你娘,不能有求必應,慢慢地就形成了扭曲的心智模式(即:不公平、命不好等負面情緒)。

所以,小孩子的心智模式是從小開始建立的,父母及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對孩子心智模式的成長造成深遠的影響。


親子教育: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為什麼會經常“暴跳如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教育的極致是行為的影響。

家長們一定要牢記:孩子不會聽你在說什麼,而是在看你在做什麼。孩子最早的學習對象就是從模仿家長的行為開始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逼孩子寫作業或學習,而自己卻手機不離手,孩子自然心有不甘,更不會主動的去學習,因為他看到得的與聽到得不是一回事。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的一言一行,你的行為都會在孩子的眼裡被無限的放大。

孩子如果不想寫作業,我們可以換以一種溝通方式。我記得有一次女兒拖拖拉拉有點不想寫作業,我就問她:“今天,是不是作業很多呀?”

女兒回答道:“是呀!”

“你是不是有點不想寫?”我接著問。

“嗯”女兒答到。

“如果真不想寫,那咱就不寫!”這個時候女兒眼睛裡都是發光的,過了一會兒,我又問道:“如果你不完成作業的話,老師一般會如何懲罰你們哪?”

“有時罰沒有寫作業的同學站後邊,有時罰他們把作業抄寫三遍。”女兒回答。沒過一會兒,她就又開始寫起了作業。

父母須牢記:教育不是讓父母們去改變孩子,而是要有效的引導孩子讓他(她)自己學會改變,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被人改變,但任何人都不會拒絕自己改變。

孩子學會自己改變,有兩點好處:其一、主動而非被動,更能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其二、讓孩子自己學會思考問題,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女兒非常喜歡聽我講故事,她就問:“爸爸為什麼你講的故事那麼美妙?”

“你說哪?”我反問道。

“是因為爸爸看書比較多,還有爸爸想象力很豐富!”女兒說。

“那你要想學會講故事,應該怎麼做哪?”我接著問。

“我也要多看書,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女兒說。

孩子的興趣是從好奇心開始的,父母要好好的引導孩子的好奇心,不要輕易的否定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既要培養孩子的目標感,目標是孩子的希望,又要培養孩子學會勇敢的去面對挑戰,把困難變成挑戰,孩子就會樂在其中,而不是眼睛一種盯著困難,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巨大的恐懼感。

因此,父母不要輕易的否定孩子,這樣孩子才會學會自愛自愛才能自律,自律孩子才會擁有自主心(即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有了自主心,孩子做事情才會對自己有自信心。(本文閆明老師原創,勿侵權)


親子教育: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為什麼會經常“暴跳如雷”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