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很懶但是又不想改正,這是不是心理上的問題?

張海ded123-


心理問題一定有所界定,不是身體或者心理稍微出現問題都能成為心理問題的。

知道自己懶而又不想改,情節輕微者,屬於個人的不良習慣,跟從小家庭教育有關。

拖延症

如果這種情節稍微嚴重,那麼極有可能就是拖延症,但就算是拖延症也不需要過於擔心,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

前期情節不重,心理上不要過於擔心,從而造成心理負擔,這樣會起反作用,不利於習慣的改正。

焦慮症、抑鬱症

如果情節嚴重,或者沒有足夠引起重視的話,可以會進一步發展成心理疾病。

知道自己拖延,但沒勇氣改正,會產生內心矛盾,而這種矛盾會使你產生莫名的焦慮,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焦慮症,而焦慮症則會誘發好多心理疾病,所以如果拖延嚴重,一定要足夠低重視。

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需要引起重視。

應對措施

1.增強自我效能感

這樣可以減輕拖延症的進一步發展,可以給自己佈置小小的任務,完成目標,一步步建立信心,慢慢地在提高任務難度,久而久之,你的拖延症就會明顯改善。

2.找親戚朋友幫忙,不要孤立自己

由於人們都有自我防禦機制,總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以獲得安全感,這樣很可怕,要主動尋求外界的幫助,和身邊的人一起來解決,也許人多了事情就很好解決了。

3.改變認知

拖延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習慣,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就可以改變,不必要過於擔憂,重拾自信心,認知改變了,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因為分享所以更強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分析


知道自己懶,卻不想改正,這不是心理上的問題,還是因為懶,你懶得改變,哈哈。


知道自己有問題是一回事,行動上做改變又是一回事。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立flag又打臉的事情發生了。


人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卻不想改變,原因是他不想走出舒適區——現狀其實自己是能夠接受的,雖然自己也知道,再努把力改變一下會更好,但和突破自己要付出的努力比較起來,他寧願維持現狀。



那麼,到底什麼能夠激發一個人做出行動上的改變呢?


要麼現狀已經非常糟糕,不改變會有嚴重後果,要麼改變之後,他能夠得到預期收益。


比如,抽了一輩子煙的人,屢次戒菸都失敗,但如果他生病了,再抽菸就會危及到生命,那麼這次,相信他大概率能戒菸成功。


比如,有人叫著減肥,卻越減越肥,真正促使她真正管住嘴開始運動的,可能是失戀了,可能是男神嫌棄她胖,也有可能是胖已經影響到身體健康,不然,一個生活甜蜜幸福的胖女孩,她即使覺得瘦點更美,可能也不會花大力氣去減肥。


所以有堅決的行動來改變的人,一定是這個缺點已經讓自己痛苦,改變會有好處,他才會走出舒適區,做出行動。


不然,光靠自控力,很難。


具體到題主的問題,懶又不想改變,還是因為懶並沒有給你造成實質性的困擾,不然,你早就在想辦法改變了。


如果你覺得我說得有道理,也歡迎你轉給自己關心的朋友看。


歡迎關注“一點心理學”,讓生活輕鬆一點。

一點心理學


懶,又不想改正,是缺乏外在的激發動力,與心理原因也有密切關係。就拿我來說吧。為了通過頭條的身份認證,上傳了退休證,被告知證明不了是單位員工不能通過 ,然後去單位開具加蓋公章的證明上傳,還是收到系統和之前相同的告知不能通過。因此在心理上就變得灰心有點懶了,必定是50多歲的人了,懶也與年齡有關 ,但還是心理因素使然。


有華隨筆


誰都想過安逸而舒適的生活,誰都不願意早出晚歸起早摸黑的奮鬥拼搏;

但我們要生存、要傳宗接代、要給父母養老送終、要撫養兒女成人;所以我們必須拼搏勤奮,賴以保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如果在滿足了自己及家人的實際需求情況下,懶點又如何呢;

懶,只是針對那種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能保證,卻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人;這種人並不是心裡有問題,而是從內心深處就有不思進取、好逸惡勞的陋習,彷彿動動手指、伸伸腿就會要他命一樣;

在農村(城市也有),有很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從早上五六點起床到晚上九十點睡覺,整天都是不停的做這做那,你想他坐著休息會,他卻說習慣了坐不住;這樣的人很勤快吧,和懶沾不上邊吧;但他們大部分也只是奔波在生活的邊緣,並沒有因為不懈的勞作而改變生活;

同樣在農村,有的留守年輕人,因為有技術或者腦瓜子活絡,抓住農村的發展機會,用自己的技術或者腦瓜子來轉錢反而輕鬆愉快,這群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東家串西家吃喝玩樂,但他們在小部分的時間卻掙了足夠他們揮霍和賴以生存的資本,那他們那大部分的吃喝玩樂時間是懶嗎,肯定不是;

所以,懶並不是心裡上的問題,而是不思進取好逸惡勞貪圖享樂的一種惰性思想,是一個人從骨子裡迸發出來的只想享受成果而不願參與過程的動機。


農工結合拜哥


人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卻不想改變,原因是他不想走出舒適區——現狀其實自己是能夠接受的,雖然自己也知道,再努把力改變一下會更好,但和突破自己要付出的努力比較起來,他寧願維持現狀。

那麼,到底什麼能夠激發一個人做出行動上的改變呢?

要麼現狀已經非常糟糕,不改變會有嚴重後果,要麼改變之後,他能夠得到預期收益。

比如,抽了一輩子煙的人,屢次戒菸都失敗,但如果他生病了,再抽菸就會危及到生命,那麼這次,相信他大概率能戒菸成功。

比如,有人叫著減肥,卻越減越肥,真正促使她真正管住嘴開始運動的,可能是失戀了,可能是男神嫌棄她胖,也有可能是胖已經影響到身體健康,不然,一個生活甜蜜幸福的胖女孩,她即使覺得瘦點更美,可能也不會花大力氣去減肥。

所以有堅決的行動來改變的人,一定是這個缺點已經讓自己痛苦,改變會有好處,他才會走出舒適區,做出行動。

不然,光靠自控力,很難。

具體到題主的問題,懶又不想改變,還是因為懶並沒有給你造成實質性的困擾,不然,你早就在想辦法改變了。

如果你覺得我說得有道理,也歡迎你轉給自己關心的朋友看。


用戶59009110355


人貴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人之明,抬頭看看別人為了生活,為了養家餬口,起早貪黑,忙裡忙外。累了顧不上休息,心裡還想著孩子的學費,父母的養老錢,愛人的衣服,等等這些,都要自已去拼搏。如果想到這些,心裡的障礙也就慢慢悟出了做人的活法。


用戶108650913403


這是一個心理問題:生在一個腰纏萬貫的富裕家庭,衣來伸手飯耒張口,自感覺到是很好的,一懶舒懶,遊手好閒,不想動彈,坐享其成。

有一種是:破罐子爛摔,二流子氣魂,過一天算一天,今日有酒今日醉,懶惰成性,不想幹活,沒有上一點進心,不務正業,整天掉而浪盪。

人要有一種上進上心,有志者事競成的氣魄。“浪子回頭金不換,有志不在年高邁”的精神,面對自己,面對社會,勤能制富,儉能養家的優良傳統美德去奮進去努力,作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


用戶歲月流失陳生輝



侯豐01



成見發現


非也,明知而不改,這是對生活沒信心,茫然且無進取心的具體表現,心有所思,方有所為。假如你自己不想上進,甚至於都不去想。怎麼去有所為。人云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謬論。我以為既為大丈夫必有所為。為已為人皆當有所為。知錯能改,心有光明。方為坦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