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传统文化中: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吗?为什么?

浮生寂灭


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这其实只不过是一种非常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一切事物达到一定数量变化的时候,拐点将到来,发生质量的变化;(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举个例子。在地球上生活,无论哪个洲,也无论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有白天于黑夜;在我们居住的地方,古人们通过观察总结了“夏至”和“冬至”两个时间点,这两个时间点就是白天与黑夜长短的转化点——也就是“物极必反”!

中国古玉还有一句,叫做“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说的是作恶多端之人往往没有好下场,所谓“恶贯满盈”,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消极等待的主观愿望,能不能实现,只有听天由命了!

因此,在“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认识上,人们又产生了一种“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条件论”;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双方才可以发生转化;人们可以做的,而且能够做的,这是积极创造转化的条件;

举个例子。在一定的温度下,鸡蛋可以“转化”为小鸡;但是,一块石头,无论创造什么样的条件,也不可能转化为小鸡!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个旧的政权、一种旧的制度,无论多么腐朽与落后,都不可能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要么通过和平“选举”的方式,要么通过“暴力”(起义)才能改天换地!

因此,人类现在所做的所有努力都不过是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创造条件以便促成事物的转化,比如使交通更加安全快捷;通讯更加迅速并且还要保护个人隐私,而没有消极“等待”所谓“否极泰来”或者“物极必反”。

幸福吧祸从天降,是不是?


闲看秋风999


读懂这两个成语,你就永远不会抱怨你的人生。

就是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经历可人生大半辈子,我对传统文化中的“否极泰来和物极必反”是深信不疑。

下面小简单的说一下“否极泰来”。这个成语来自于易经里面的两个卦名,分别是十二卦“天地否”和十一卦“地天泰”。

否卦是天地不交,上下闭塞之象;泰卦是天地交泰,阳气上升之象。

宇宙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同在,好坏并存。坏到一定的程度好的就能显现出来。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否极泰来”,当你真正的在谷底的时候,你往哪个方向都是上山之路!事实上很多人没有在谷底的时候是无法感觉的到的。人生的智慧往往都在绝路出现!

再说“物极必反”,老子在道德经说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向去作用于事物,才是道的作用方向,去弱化事物的正向发展才是道的用处。

这样说比较抽象,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个事物的存在,它只有向强与弱两个方向去发展,如果是向弱的方向发展,最后这个事物弱到没有,就消亡了。它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在中间不动,如果向强的方向发展,也不可以无限制地强下去,物极必反,就会呈现出它发展目标的反向结果。如果事物的进化发展可以无限进行下去,永远没有打住的那一时刻,那这个事物就无法得到平衡。一直在无限发展的途中,这个事物就不会存在于世,就不是宇宙间的事物了,就如宇宙的扩大,也不会无限制地扩展下去,最终也必将收缩回来,结束其存在。

所以我们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阴阳平衡,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否极泰来的文化、智慧可以净化我们的心态,物极必反的文化、智慧可以随时谨戒我们的行为。



龙门天成


“否极泰来,物极必反”,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和辩证思考。事物发展到极致,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变。这也展现出了我们的性格,即面对顺境,要居安思危;面对逆境,要积极乐观。


我是比较相信这句话的。


1、否极泰来。


提到这句话,我第一联想到的是中国革命的胜利。近代以来,自清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一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们正是因为怀抱着积极乐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才奋战抗争胜利,再次赢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近百年以来,我们受了很多的磨难,内心来说,我们已经跌落到谷底了,一定能够“否极泰来”。这是对胜利的渴望,是对革命的乐观,也是对民族的自信。


我第二个能想到的画面是我自己经历过的某些困难。2003年非典来临之时,我正在读高二,因发热住院治疗并再休学半月。那段时间,我承认一开始自己很焦虑,即将升入高三,连治病带休学要一个月的时间,我学习要是落下影响了考学怎么办?虽然是上高二,但我甚至做好了一旦高考成绩不理想,我要复读的准备。好在,后期休学在家的那短时间,我想着“事情已经这样,再坏还能坏到哪里”!上学后,我一点点的追赶,高考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2、物极必反。


这主要讲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也就是我们在取得一点成绩,或者身处顺境的时候,要低调做人做事,不能骄横自满。应该清楚“水满则溢”的道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失去理性和判断力。我们能做到就是尽量让事物在好的道路上停留的久一点,或者长期保持向好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绩属于过去,奋斗留给自己,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一直在奋斗。


黑色昵子外套


物极必反,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向反方向转化,出自《吕氏春秋·博志》。

否极泰来,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头好运就来了。

出自中国典籍《周易·否》和《周易·泰》。

二者都在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所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点,古代唯物辩证法思想。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种观点我是相信的:

一方面它是来源于先贤们对古代事物的发展认识,对客观现象演绎推理而得出。就像水满则溢,月盈则缺。

另一方面,老子曾提出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是形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所以当一个人正处于事事如意,顺风顺水情况下,就要有忧患意识,避免向反向不好的一面转化;而当你处于人生低谷也不要过于沮丧惆怅,只要努力不放弃也一定会走出逆境。

其实这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道理相同,就像老人们总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不可能总处于顶峰,它是波峰波谷不断转化的。

个人见解,颇为浅薄,不吝赐教。


人生在世诗酒花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毋庸置疑,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这个思想是来自于老子的《道德经》,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就是“物极必反”,这影响和验证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者道之动

老子原话是“反着道之动”和“逝曰远,远曰反”,表层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致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道德经》在很多的章节都在反复印证和阐述这个基本规律。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祸”(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物极必反”,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

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启示录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物极必反”老子的这个理论给我们生活、工作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有很多的启示。比方说饭饱八分为最佳,吃太多对身体也不好;比方说过度开采资源导致的全球问题;比方说人在太顺的时候要有警惕心。具体我总结了三个启示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懂得这个道理,会让我们在失意或者遇到困境时,保持好心态,所遇到的不一定就是坏事,而且要相信会有否极泰来的时候!比方说我们丢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一般心里都会非常难过,几天几夜缓不过来。但是你要想,通过丢东西这个是,我们可能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一下警醒起来,这一段凡事都会很小心,也会引起你的反思,这样就有可能避免比丢东西还大的灾祸!这才是俗话中“消财免灾”的正解。

2,别看今日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在得意时,必须要有警惕心。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典故,意味着随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和平安宁之后存在着危险与不安,要做到慎独,居安思危!推及到到个人,比方说一个人彩票中了五千万大奖,本是天大的喜事,但我们可以从很多新闻中看到,中大奖人的后果一般很惨,要么不知道怎么使用这笔财富,最终意志磨灭沉沦堕落,变成一个废人;要么提心吊胆过日子,还挡不住死于非命!天道有轮回吧

3,可以让我们保持谦虚不断成长。

空杯心态,杯满则溢,都是很好理解的。老子告诉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骄傲是我们人前进到极端界限的标志,而谦虚是我们不断进度的第一法宝。牛顿曾说过“他对于宇宙的知识与整个宇宙相比,就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对于海的认识”。牛顿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他的学问距离前进的极限仍然很远。可是如果有一个学生,刚学完物理学教科书,就感觉科学要知道的他都了解完了,那他就到达他心里的极限了,就像满杯的水,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

最后总结梳理一下,我喜欢传统文化、中国哲学,否极泰来、物极必反都是自然基本规律的展现,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很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我上面所说的那三点,传统文化它们是一块宝藏,有太多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了,所以大家加油哦!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评论指正,互相学习讨论


小皮爱读书


大家好,我是零点拾韵,很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

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反面,时常能警示我们任何事情必须要个“度”,自然现象中月亮最圆的时候也是它变“缺”的时候;日常生活中切忌暴饮暴食,否则伤身;古代也有“乐不思蜀”的反面案例……这些都好理解,人们也能获得启发和警示,所以不作为重点讨论。

“否极”不一定“泰来”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否极泰来”,“否”、“泰”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否”卦不好,“泰”卦好,所以从古至今,很多身处逆境或失意落魄之人都用“否极泰来”给自己加油鼓励,结果呢?有的人的确“泰来”了,而有的人却至死也没等到“泰来”,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足球“否”了这么多年也没见“泰来”。原因何在?主要是人们对“否”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用现在的话说是主观能动性

如何推动“否极泰来”

那么,怎么能实现“否极泰来”呢?个人浅见,鬼谷子在《捭阖策》中提到的几句话可以借鉴:“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当然,这句话原意是说的治国理政,但是人生在世,又何尝不是呢?

“目贵明……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

眼睛要亮,而且要借助旁人的眼睛。一个人只有两个眼睛,视野狭窄,看任何事情可能只是管中窥豹,利用“天下之目”来看则肯定更为全面,更真实,更客观。

“耳贵聪……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

耳多一定要灵,而且多听旁人意见。要打通信息途径,多听取别人意见,集思广益,去粗取精,最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心贵智……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

心智要成熟,想别人之所想。学会换位思考,从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

小结

人生在世,得意时要学会居安思危,切莫“物极必反”;失意时更不要“等”着“泰来”,要想“否极泰来”,首先还得我们做到目明、耳聪、心智。


零点拾韵


否极泰来,这成语出自易经。易经中否卦为第12卦而泰卦为第11卦。按照易经六四卦卦序来说,泰卦过后为否卦,但是如果有否卦而演变到泰卦来说,还要经历62卦,所以说否极泰来是一个很艰苦漫长的过程。

泰卦和否卦都是由天和地组成,但是他们两两相反。天地分别由老阳和老阴组成,它们构成易经中,所谓阴阳的极限。不管是阴到头了,还是阳到头了,它都会产生变化,否极泰来,说的就是坏到一定程度,好的东西就会来到,相对而言好到一定地步,坏的东西相随也会来到。就像乐极生悲,这个成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高兴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定的悲伤,这是易经中阴阳的一个定律!

由好变坏,很简单,就是易经中由第11卦变为第12卦,但是由坏变好非常艰难,因为期间他还要经历易经中所说的62卦。所以说我们对于好的东西要且行且珍惜。



易卒


是的!

否极泰来,意思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出自:《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为何如此?

根源在于我们这个宇宙,本是循环往复的运行,单从物质方面来说,物极必反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宇宙的法则便是如此。

比如说,你遇到了人生中的极乐之事,无论这是一件怎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无论你当时多么的欢天喜地,事后,你所感到的一定是大喜之后的逐步归于平淡,如同我们的婚姻和爱情。再比如,股市的股票,大涨之后一定是回落,大落之后一定会有所反弹。

人世间任何的道理,任何的事件,任何人的生命,一定是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此消彼长,阴晴圆缺,最为常见之事,常常蕴含最大的道理。

人类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和人的思想,以及人的行为本身就是自然产生之物,必然遵循自然的法则。


探索者Kcarl


信,这是万物发展的规律。逆境在折磨摧残折磨人的同时也会锤炼人的意志,打磨人的棱角,塑造强大的内心。这些内部的积累在没有成功之前可能不那么明显,甚至于被掩盖。但是,当内部的积蓄达到顶点,而外部的压力又不会增加的时候,一切就会反转也就是泰来。当然了,那些在逆境到来就直接认输的人除外。类似福贵的那种情况也除外。彩票都有中奖的时候更何况人呢。逆境是个好东西,能让你看清,认识自己,只是良药苦口。顺境中的人很容易就迷失,在碰壁之前能找回自我的人少之又少。



国学紫微


否极泰来,是易经中的语言。意思就是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到达了最差的极限,再持续下去,就会慢慢向好发展了。这就相当于三角函数的sin函数图像一样。否卦相当于0以下的最低点的状态位置,再运行,就离开了最低点,向上发展直到运行到0以上的最高点,就泰卦的位置。运行到泰卦位置,就要防止和避免坠落,就要想持盈保泰的法子。

人生的生命周期和否泰卦的函数周期是不太可能同步的。有的人经历过了否泰转换的全过程,得到了期许的好处,那么他会对此深信不疑。可是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有的人生只是无限接近或仅仅到达了谷底,在这个过程中就结束了生命,他的生命长度限制了他迎接泰卦位置的人生顶点。所以他就不会相信否极泰来。因为他既看不到也活不到那个时候。

就像一个人,他的八字岁运推演中用神有力到位的时点是120岁,那时会出人头地,名扬四海,富贵多金,但是正常人是熬不到那个时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