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你信哪一个?

本人不在线21


我的观点:他们都是劝人向善!

孟子认为,人性可以为善,人皆可为尧舜,为恶是后天环境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让人向善,涂之人可以为禹。

所以儒家哲学是成人成圣之道,都是劝人向善的,不过孟子是正面劝说,荀子是反面提醒,这二者,完全不矛盾!





李龘Lida


上学时相信孟子的,长大后更相信荀子的。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人之初无知无学,无善无恶。一切善恶都是后天养成的。

人之初,就像一页白纸,无所谓善恶之念。所有的善恶都是后人教化引领的结果。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进了红缸就是红的,进了白缸就是白的。

把一对出生的孪生兄弟放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一个是帝王之家,一个是恶魔之家,长大后,一个就是君临天下的君王,一个是无恶不作的魔王。何也,水土异也。

孟子主张性善,因为他是孔门弟子,一生所学也都是孔子的仁爱之学,因此他主张性善论。荀子也是孔门弟子,但是荀子更看到了社会变革给人带来的深刻影响,更能跳出儒家门户,客观公正地看待孔子学说的局限性和倾向性,因此他主张性恶论。

但是,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其最终所指都是后天的环境影响。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承认人具有向善的一面,因此无不以劝善积德为教旨。但是按照老子的观点,善恶同源,美丑同出,所谓的善恶都是人们的分别心刻意划分的,因为有了分别心,才有的善恶之别。

就像出家的人,所谓脱离烦恼的世俗,走进清净的世界,这些烦恼是什么,什么是清净的?无非是人们制造的概念。

烦恼是烦恼者的烦恼,清净是清净者的清静。庄子说,道在万物,你我他都有道;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佛祖说:万物是佛。这些大哲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成佛成魔,向善向恶完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的心志。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到有分别心的环境,人就有分别心,因此,环境不是决定一个人善恶的唯一因素。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了,一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人;在清净的寺庙里,一样出坑蒙拐骗的假道士、烧杀抢掠的假和尚。

为什么呢?因为有分别心。在道观,在寺庙,高道大德们论道讲佛,劝人向善,因此另一面的恶就浮现出来。向善的功用太遥远,似乎回报更缥缈,而向恶的功利性太明显,太实用,因此,他会表面上性善,暗地里却隐藏着阴谋。这说明善地并非一定出善人,魔窟也不一定没好人。

什么原因?就是善恶本是一码事,只是人们的分别心,只认准一方面,并试图用这个方面引导,故意隐瞒或者不知道事物的另一面,以此来劝化人性和风气,其结果是,你看到了这一面,他看到了那一面。

为何在善地,他却却能看到恶的一面?因为万事有对立面,就像易经所言,阴阳互根互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越强调善,他越能看透恶,你越说善的是的,他越觉得你在隐瞒着什么。他是善的,还是恶的?他不善也不恶,只是他实在,不虚伪。

所以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仁义就是人们制定出来的规范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你越强调条条,他越认为你虚伪。事实上,这些条条框框正是侯王们谋私的杀手锏。

你若说人进入善地,早晚会忏悔,会向善。那也是你的一厢情愿。有的人一辈子事佛念经,暗地里却没做一件善事。有的宗教也劝化人,但自从产生到现在,从没停止过仇恨和杀戮。你说他是善的还是恶的?我们会毫不迟疑地说是恶的。但是人家却不这么认为。所以,善恶是人为的划分的道德标准,人与人不同,民族与民族不同,善恶观念也就不同。

但是社会总得有一套运行规则,人们相处也应该有一些公共的认知,这个公共的认知,就是社会公德。他虽然也是人们出于分别心制定的,但这种规范强调的是自我调适,在自己舒服的同时,不损伤他人和公共利益。若能做到,他就是人们公认的善了;若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利己伤人,伤害到公共利益,那他就是恶的了。

这种规范通常出于对公共利益的兼顾,而非某些利益集团的偏好,那就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遵守,这种规范就是合乎天道、人道的,就是善的,反之,则不善。


问道黄老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形相近,习相远!说的就是说一个人生下来他的习狌,本来是善良的!如果按照本性的发展,没有外界的干扰!都可以成圣人的!为饶舜周公之类的人物!但他在社会上之后所受的教育环境的不同!别人言传身教,他默默地感悟的不同!也有可能成为大奸大恶之人!如过去的四大奸臣,赵高,秦桧儿,严嵩,蔡京之流,本来是好人,是善良的人!但到了朝堂之后互相倾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以至于脱离了善良的本色!走向邪恶一面!

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说的是人都有动物的本性!生下来的时候都会为了生存而战!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抢食物,争取活下来的权利!你看动物世界中!兄弟姐妹之间强大的欺负弱小的!把幼小的挤出巢穴,那就是赤裸裸的恶呀!而人也有动物本性!在小孩儿时期为什么会咬人?也是这个原因!所以说人之初,性本恶也不为过!人是高级动物!在慢慢的成长中他知道了歉让! 大家都有生存的权利!知道了不食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知道了男子汉大丈夫做事有可为有不可为!知道了是非对错!所以能严于律己!修身养性!终成一位贤人!

他们两位智者说的都是对的!人不管为恶为善!怎么样都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分开两面看问题!别看表面意向,直达事物的本质!


善者天佑勇者无敌


1、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的辩论题就是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最后是坚持人性本恶的反方获胜。

2、在纠结性善论或者性恶论孰是孰非时,应该首先明白讨论的是人性本来是什么而不是人性是什么。这不是相同的概念。

3、孟子提出的是性善论,大意是人性向善论而非人性本善;荀子的性恶论,大意也是指人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修为而(吕思勉语),也是要求人性应该向善。

4、从这个角度上看,人性本来无所谓善恶,人性需要抑恶扬善,加强个人的教化与修养。


洪楼过客


人性本恶 所以得有好的制度去约束它



胡作非为3


都是相对的,是从各自角度和经历后的经验层面来判断的。先天的人如同白纸,是一个进化了数万年的有机生命体而已,而在后天的观念学习和环境影响下,人性开始出现善恶,真假,美丑的价值偏向。这就如同唯心和唯物的长期争论,也对,也不对。都只是切中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就人性来看,趋利避害才是最确切的说法。


哲学诗画


善恶都是相对的,所有善恶都是有分别的,都是执着。人性是混沌的,阴阳合一,后天的表现都是环境的产物,如果要表达人性的本来面目,那就是活泼泼的状态,这个活泼泼的状态就是性!



徐骏丞


王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道无善恶之分别,道生万物。人之初心性与道相合,是无善无恶的。就像呱呱落地的婴孩的赤子之心。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意念一经产生,善恶,好坏也随之而来,这也就是佛家说的起心动念。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人看到恶的现象后,会痛恨恶行;看到善的事物就喜欢。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大学》所说的“明明德”,就是要人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知,对得起别人信任的人。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主动的去除不合理的私欲所产生的恶行,主动做善事。儒家的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


久住青山Lee


善与恶是分别心使然,人在剪断脐带的那一秒,从先天转到后天,先天无是非无善恶,出生后染凡尘、沾习气、受教育、混圈子……则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以至于明白了所谓的是与非,善与恶!

如果非得分人性本善本恶!我认为性本善,只是后来给红尘污染了,只有在五行中,红尘里,我们都难免分别心、执着心!修为不同,感悟不一,程度不同罢了!




丽乎堂韩伯华


人性

所谓人性,是人的根本所在,经过后天的培养与骨子里的基因。后天的生活环境更为重要,直接影响自身。

包括脾性,性格,情绪,行为。

所谓人性,不可捉摸。

善与恶,一念间。

本性何为?环境所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