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花千芳认为大部分中国人学英语没有用!作为中国人,你认为学英语有用吗?

海蓝资讯


英语只能做副科,选修!别拿科技和计算机说话,需要的话,会自己去学!


分立元件


从现状来看,我们90后很多都是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初中正式开始学习和考试直到大学毕业,而到了真正就业的时候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需要使用英语也能正常工作,这就造成了一种“英语无用”的感觉。


但是,我依然认为英语应该从小抓起,掌握一项语言就打开了一扇对外沟通的门,未来全球化会更明显,未来的人们更需要这把钥匙。


我自己从小就对英语非常喜欢,英语成绩一直都很好,但真的这个能力好像就是专门培养来考试的,实际要运用的时候还是很有限。这点在我去香港读研究生的时候感触很深。


当时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里,自己光是要理解老师说什么就很费劲了,要配合PPT去猜测老师讲的大概意思,这种情况下要跟老师来个现场互动太难了。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学生互动更强,或者是真的把英语学得很好的大陆生会举手提问。


在实际生活里,考试成绩多高都不管用,就看你自己能不能自然地说出来。当你做不到的时候,自信心是不可能有的。而且,不管你原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里是多么交际一枝花,在外国人的面前,你就是个不爱说话的内向的人。


所以我觉得英语还要继续学,而且从小学,因为小朋友学英语主要训练的就是开口说,而不是直接上来就是背单词学语法去考试。


想想,还是很羡慕现在的小朋友的。


对了,80后90后虽然在工作中不一定会用到英语,但是我想辅导小朋友学英语,应该不会太陌生,这也算是一种“有用”吧。


佳丽Lavinia


作家花千骨的观点是正确的,话语也是有骨气的。学习英语,在中国到处遍地开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奴才之相。

走上世界,语言交流沟通,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也用不了把英语看得那么重要罢?学英语,要有职业选项,兴趣、爱好、因地制宜来培养专业的人才群,外交领事,驻外大使馆,专家级学术研究的。

英语这东西,在中国又何必那么执着呢?幼儿园开始讲,小学、初中、高中升学,考大学,社会上考公务员都把英语来唱戏了,各类英语培训班,这个级、那个级,眼花僚乱,遍地开花。试问教育界专家,官僚们:在英国,美国、在西方其它国家,升学,考大学,要把中文作主课目考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优秀,现在十四亿人口央央大国,传统文化的中文都教不好,学不好,值得教育界深思?不要一昧给英语朦骗了自己的双眼。


风雨雷霆67705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认为学英语非常有用。

先说说我自己,身为全职妈妈,平时尽可能地投入时间精进英语,至少确保自己的英语水平,不会因为从学校毕业而退步。我的两个孩子,从来没有进入过任何英语培训班,但他们的英语基础非常好,这都是因为我平时坚持学英语,给孩子们进行了正确的英语启蒙,关于英语听力和阅读方面的培养,我都可以亲历亲为。


再来谈谈语言本身,不管是哪个国家,语言的主要作用都是用来交流和传递信息,从而有利于人们共享知识、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各国的公民要通过语言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那么就很有必要使用一种大家都认可的语言作为交流媒介;目前,全世界使用最广的语言是英语,由此可见,掌握了使用英语,不必依赖翻译,我们的可沟通范围,立即就从本国变成了全世界,就是为自己争取获取信息的自由。


此外,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个事实是:世界上含金量高的科技文献,大部分使用的都是英语,可以这么说,一旦你需要查阅权威的科技文献,基本上只能找英文资料。试想一下,如果不懂英文,想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将会是多么艰难? 有人会说,现在不是有翻译软件吗?好,先不说那翻译软件是否靠谱,靠翻译软件会花费的时间,肯定是那些能直接看懂英文的人的几倍多。这么曲折的过程,还不如行动起来把英文学好,一劳永逸。学好英文,我们可以直接阅读一手的文献资料,而不必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读到的却可能是错误百出的译文。


由此可见,学习英语是一件很有用的事情。这项能力关系到我们的方方面面:学习、生活、旅游、育儿、阅读、接触新的思想观念......; 学好了英语这门使用最广的语言,可以说我们会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香香的托比


在这一点上,我要支持王思聪。这位花千芳不知来历如何,仅凭他和王思聪的对话,可看出此人不但认识水平低下,而且格调不高。王思聪说得对,机器翻译不出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科技离不开英语。饶毅教授曾经说过,我们不能盲目的自满于中华文化的先进,中华文化诗词歌赋可以,但是从来就缺少科技的基因。四大发明是李约瑟提出的概念,被我们拿在嘴边骄傲了许多年。那么除了这个,我们还能举出一个现代科技的元素是中国人发明的吗?我们还能举出一个宗师级别的人物吗?牛顿开创了力学,和莱布尼茨一起发明了微积分,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效应,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贝尔发明了电报电话………。这才是宗师级别的人物,开启了现代科技时代。至于应用方面,从马桶到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到各种电器,各种交通工具,计算机,移动电话,航天,原子弹,各种武器,医学等等等等……,中国都是在利用西方的成果。诚然,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解放后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此可以睥睨西方,不代表中华文明可以傲视西方文明,我们只有不断吸取西方的先进文化,坚持中西结合,才能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先进性。因此,英语学习不但不能放弃,还要继续从深度和广度进行加强。


凡思客


英语是高等教育与国际科技前沿技术连接的基本。高级知识分子如果不能读懂国际先进科学学说及论文。以及随时随地的和国际上的一流科学家交流与合作那就是井底之蛙。不要再让中国倒退了。砖家!


用户6128224754


不是花千方认为中国人学英语没用,是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学生完全没有必要每个人都学习外语。外语这个科目最好是改成选修课。愿意学的人可以学,而且可以很好的学。不愿意学的人可以不学,腾出时间去学习其它科目。至于具体怎么安排,那是另外一回事。

没有人会傻到否定外语重要性的程度。外语当然很重要。很多人不过是强调外语完全没有必要每个人都学。或者说,外语在最初阶段可以每个学生都学,学习大约三年后改成选修课。这样安排也许更加合理。

至于高考,很多人也是建议把外语由必考科目改成选考科目。

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我全力支持这个建议。


杰克Jack199


你说学英语没用?你也不怕那些英语培训机构的人喷死你,一群研究生天天所谓搞“科研项目研读文献”的喷死你,但是事实就是没用,所谓研究生也不是搞科研,就是为了找工作,就算看懂了英语看懂了文献又能怎么样?我就是属于英语答卷不错,让我与人交流,那是吭哧瘪肚,照样一无是处


新款造型担当


因为没有用而不学。这种论点本身就是错误的。

物理,化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以及各行各业的知识,大部分在人们的生活和职业生涯种当中都没有太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依然要学。

英语有没有用看个人选择。如果出国旅游,辅导小孩,找一份有关英语的工作,做外贸,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些都离不开英语。这样作用很大。学英语,就如同学习数学,化学,历史等等。这是一个人的综合发展。大部分人在生活用的是主要是加减乘除。数学的其他知识,几何,微积分,方程等等基本用不到。但你能说初中高中的数学就不用学吗?如果是因为觉得没有用就不学,那么语文里的文言文,诗歌,也不用学了。物理也不用学了,因为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去造卫星。我们学的各类学科知识,对于一般人来,在职业当中都没有太大作用。但是依然要学。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啥都不学的人,最终都是愚昧的。


海涛英语


首先表明观点,我认为学英语有用,但并不是每个国人学英语都有用。

在当下,英语的用处的确不小,无论是网络编程还是手机软件,无论是工作沟通,还是撰写专业论文,很多事情都离不开英语。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证、考学,工作之后便抛之脑后,渐渐就还给老师了。所以,大部分人都会感觉学习英语没啥大用处,甚至认为这是不自信的表现。说实话,这种观点有些短视,毕竟,当下最发达的国家使用的都是英语,我们想要取长补短就得掌握这门语言,作为沟通交流之用。

不过,如果把学习英语看得太重,又有点过犹不及了。现在有双语幼儿园、双语小学,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英文补习班应有尽有,没办法,高考英语都占150分呢,倘若想要毕业了进外企,英语六级才是门槛,出国就得托福雅思,仿佛一切有前途有前景的工作都和英语沾边,或者说,英语是一块敲门砖。

与此同时,人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死磕英语,最终各个培训机构是赚得盆满钵满,至于到底有多大用处,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客观地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和人之间的资质也不同。有些语言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可能很难理解别人学不会英语,总认为那是懒。其实,对于个别人来讲,学习英语真的难如登天,就像有人语文很好却学不会数学一样,还有人各科都不错,只是学习英语很吃力。由于高考逃不过英语,所以必须得咬牙坚持学习,往往在学习英语上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导致原本可以更优秀的数学、语文也裹足不前。最终,因为取长补短,导致没能扬长避短。

从我个人观察来看,很多孩子过早地接触英文字母同时又学习了汉语拼音,结果导致互相混淆,哪一样都学的不扎实。甚至很多孩子打心底里把学习英语当成了负担,从而在学习效率上大打折扣。

回到问题,花千芳的观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英语对于大部分国人用处不大,但要说英语是废物技能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总而言之,学习英语还是有用处的,但对于大部分生活在中文语境里的国人来讲,用处还是很有限的。我们没有必要贬低学习英语的作用,更没有必要把学习英语抬得太高,看得太重。

个人认为,学习英语也应该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