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老家有个老人去世了,不办酒席还要大家送礼金合理吗?

雯雯的老汉


我认为是合理的。送礼金和置办酒席是两码事!难道你是为了吃酒席才上礼金的吗?是生命重要,还是吃酒席重要?

一、上礼金是规则,是情义,不是为了吃上一顿。

我老家也是农村的。尽管离开家乡好多年了,但依然记得老家的一些礼仪。在我们那里,婚丧嫁娶都是要上礼金的。礼金的多少和两家的血缘关系、邻里关系有关。讲究一个传承和当时的经济条件。比如说80年代,结婚上10元。老人去世上3元、5元的都有。一般都是本家族的上的多一点儿。但不排除两家关系好的上的更多。

农村上礼还有一个规则。比如说別人的老人过世时你上了10元。那么当你的老人过世的时候,对方至于也要上10元。只能比你多,不能比你少。如果少了,两家的关系就会一落千丈,街坊邻里的情义也就没有了。

现在条件好了,几十块钱已经很少有人拿出来了。基本上都是100元以上了。

在正常时期,老人过世的时候,街坊邻居都是要去帮忙的。尤其是本家族的人更是义不容辞。当然了,做为主家肯定是要管饭的。在老人下葬当天的中午是置办酒席的。

二、非常时期丧事从简,不聚餐,符合当前防疫政策。

冠状病毒新型肺炎肆虐我国大地,除西藏以外全国每个省市区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了减少感染伤害,只有响应号召,减少聚会,呆在家里!但我们的亲人去世了,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如何处理,就要打破常规,丧事从简。但是该上的礼金还是要上,该随的礼还是要随。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不是不置办酒席,是不能办!

如果丧事主持会操办的话,会动员主家对参与丧事下葬的人每人发一点儿钱。或者告知大家说等疫情过去了,再犒劳大家。这样事情就会圆满了。

大家好,我是[大河汉子],2018年度全国“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荣誉称号获得者。期待您的关注!


大河汉子


很巧合,昨天我的一位堂叔叔去世刚举行了葬礼!

我们是一个大家族,如果是正常情况下,这样的事情肯定会非常隆重,直接参与者要有数百人!

但疫情当前,肯定是不能按老规矩来办了。

家族大了,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有,在政府机关当领导干部的也有不少,大家一致商定,尽最大努力从简!

每家只出一个代表,原本几百人的大场面硬是精简到了二十人!

各种程序性的环节缩减,尽量不惊动任何人!

现在事情已经结束了,但没有人感觉到冷清,反而认为早就该这么办!

其实,没有多少人喜欢大操大办,既浪费钱财,更重要的是精力达不到!简化程序、缩减环节,还真的是众望所归!

当然了,有一些事情,还不能免俗。虽然一家只出了一个代表,但该随礼的一个都不少。这也许就是“礼到人不差”吧!

移风易俗任重道远,但从这件事情看来,肯定是大势所趋!


老谷聊天


我是春节前一天回的老家,就在正月初三我们组里面有位老去世了,当时都说要办酒席。后来村里去了人,要求不能办酒席,全国人民都在抗疫情。村里要求帮忙的人最多四桌,并再仨要求一定配合村里的工作,我想特殊时期、抗击疫情人人有责,尊重自己的健康同样尊重别人的健康。但是主家没有要求收礼,就是有内亲送礼、主人家都拒绝了,大家帮忙把亲人送上山安葬就已经感谢了。特殊时期特事特办,要求送礼真的没有道。在农村就是这样,结婚嫁娶、康复满月,考上大学,孩子满月,甚至嫁出去生了孩子回娘家办满月酒等等。不来生活压力大,人家要办酒不去送礼又过意不去,都是乡里乡亲的。国家都在提昌不能大操大办,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农村经济本来就落后,都是靠外出打工争钱,大家生活都不容易,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整治农村这种风气。现在我老家送礼、一般都是两佰元,如果沾点亲就是肆佰元或者会更多。就是这段时间假如办酒席的话就有五六家人,都节约下来。一年送礼都上万元以上,希望这种风气等就此停下。








罗全云


你送礼金就是为了去吃一顿饭吗?特殊时期,让去吃还不会去吧!我一个好朋友父亲年前一直住院,结果不幸去世。年三十出殡!我们三十前两天去家里吊唁了一下,给了礼金。那时刚开始风声紧,就劝他别办了。结果三十儿还是通知我们中午去,推辞了几次!说定好了,就是好友加亲戚才两桌。不得已去了一下,回来也后怕啊!幸好我们这边不是疫区,现在回忆还是后怕!你居然还说没有酒席不想送礼金?呃[捂脸]


暗香浮动


我家目前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九十几岁的奶奶年前已经就不省人事了,一直在勉强维持着。如果在最近去世,我家决定支持政府安排,一切从简,到时候会通知直系亲属,但不收任何人的礼金。简易安葬。 但是如果奶奶过了疫期去世了,政府也允许请客的情况下,我会通知所有亲朋好友,因为十来年没请过客,这些年我们家送出去的真不少。亲戚,朋友,还有家里每个人的同事,礼金送出去的真不少。我也不爱过红白喜事,但老人去世是不可避免的。就全通知。


今生wu缘来生再聚


目前疫情的影响还在继续,大家都在等待疫情的结束。科学兴农本人也是非常的关注,因为疫情目前本人已经被滞留在农村老家一个多月时间了,这段时间对农村的情况还算是比较了解的,这里科学兴农就谈一下关于疫情期间农村的一些情况。

有朋友咨询说,在疫情期间,老家的老人去世了,但目前情况不能办理酒席,但礼金还是照收了,这样做是否合理?就这件事科学兴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由于疫情的问题,城市、农村都采取了封城、封村、封路等措施。按照往年的情况,每年的春节前后都是农村举办婚礼的高峰期,但由于今年疫情的爆发,科学兴农农村老家这边在封村时已经下发了通知,村里面的喜事一律推迟办理,丧事一切从简,严禁造成人员大量聚集,同时丧事的办理必须向村委报告,办理过程需达到防疫防控的标准才行。

前几日,邻居家要给过世的老人办理三周年,我们当地老人过世三年后要办理一次周年,期间要通知亲戚朋友前来,还需要摆宴席。办三周年虽然不及老人过世办理的过程复杂,但也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仪式了。邻居在办理三周年的前两周左右就已经向村里面申请了,村里面开具了相关的证明后,表示能够办理,但必须遵照疫情时期特殊的办理过程进行办理。邻居办理三周年的时候,本人也前去了。到场的几乎都是邻居家的至亲,和临近的邻居,加起来也就二三十人而已,现场每个人都带有口罩,期间村干部还前来检查了几遍,中午除了邻居的几位亲戚留下来吃顿简单的午饭,其他人员都各回各家了。虽然没有吃主家的饭菜,但礼金这些还是如数给了,毕竟礼尚往来也是合情合理的,主家自己也不想把老人的周年放在疫情期间举办,但时间刚好赶上也没办法。

参加完这次三周年,个人的感觉是非常认可的,这样办理丧葬事宜,不仅节省大量的财力,还让人省心不少,减少了农村办理丧葬事宜铺张浪费的情况。其实在疫情发生之前,村里面就一直宣传要从简办理农村红白喜事,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另外说到礼金的问题,礼金这个一直都是存在的,虽然目前是特殊时期,但个人认为礼金该给还是要给的,毕竟不能因为没有吃到主家的一口饭,就不给礼金的,毕竟主家也不想不招待前来的宾客的,只是特殊时期的原因而已。


木林彬814


就在昨天我们村子里一位病了很长时间的老人不幸离世,我们常说“死者为大”,在农村这句话体现的淋漓尽致,村子里不管是谁家有白事,几乎一个村子的村民都会前去帮忙,但是现在实在是太特殊,现在的环境根本不允许村民前去帮忙,主家也一切从简,除了不办酒席以外,也只有很亲近的几个人将去世的老人入土为安。

在农村中有白事除了去帮忙以外,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一般在帮忙后吃酒席时,会将礼金主家,但是由于现在特殊时期,并不会办酒席,有些村民就对不办酒席还要送礼金这件事情就想不通。那么像在特殊时期,农村中的老人去世不办酒席,大家还要送礼金吗?

虽然现在的情况并不允许办酒席,但是该有的礼节我觉得还要有。按照以前我们这里的风俗是,老人在去世后要在家中放三天,在第三天的下午下葬,但是现在由于特殊时期的特殊性,虽然我们村子里的老人在昨天去世,但是在今天下午已经下葬。所以今天一大早爸爸就全副武装,将礼金送到了老人家中。

之所以我会说即便是主家不办酒席,依然要送礼金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原因一,农村的礼钱都是礼尚往来的,除了在办白事的时候会送礼钱以外,在喜事时也会送礼钱,有些人在喜事时送着送着礼钱,便会停止,但是白事送礼钱除了特殊原因以外,并未停止,因为在农村人们对“死者为大”这句话特别的重视,所以虽然主家不办酒席,个人觉得也要将礼钱送到主家手中。

原因二,不办酒席是特殊事情造成的,并不是有主家决定的。听爸爸说,我们村子去世的老人家中不办酒席,是在和我们村子的村干部商量后的结果,办事的主家知道,不办酒席就收村民给的礼钱实在是说不过去,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疫情的严峻性,根本不容许大家坐在一起吃酒席,特殊时期就要特殊办,所以我们该给的礼钱还是要给。

其实在农村人们更注重人情往来,所以即便是办白事的主家并不会通知村民,但是村民在知道后,也会将礼钱及时送到。但是因为现在不允许村民们互相串门,如果在葬礼结束后才知道这件事情的话,也不要将礼钱再不过去,因为将礼钱补给主家,会让主家再次想起这件难过的事情。


悠悠乡村路


上周,我的一位同学的家婆去世了。得知消息后,我第一时间在微信上向她们一家致以安慰和问候。同时通过微信把帛礼转账过去,并附言:非常时期,不便吊唁,敬请谅解;聊表心意,务必收下;节哀顺变,保重身体。同学回复表示理解并致谢。我想,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大家都能互相理解。人不能前往而礼到了,更显得有情分。所以我认为很合理!


客家缺牙耙


目前是个特殊的时期,对于丧礼实行“特事特办”的原则,而且办理的程序非常简单。其原因就是为了防止聚众性的交叉感染,对疫情防控带来更大的安全风险。在这个“非常时期”,老家有人去世了,不用说必须要丧事简办。说啥酒席也不能办了,还非要收取礼金。这种想法和做法,很不地道,更不合理。

礼金代表的意义

在咱们中国民间,基本上都是要在別人结婚、生孩子、丧葬之类的,与之相关的人都要送去数额不等的钱(或礼物)。

礼金的历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古代只是送东西,就是“文革时期”,亲朋好友是送暖壶、脸盆等生活用品,改革开放后,人们手上有闲钱了,又受商品经济的观念的渗透,直接改为送钱了。

送礼金的事,是两厢情愿,你来我往的事。

喜事或丧事送去礼金,只是对喜事新人的一种祝福,或者是对逝者的哀悼方式。礼金的多少,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完全是随心随意,且按亲疏远近,经济水平,做到量力而行。今天你付出了礼金,以后你和你家遇到事了,一定会如数,甚至“船涨水高”而奉还的。事主还会大摆酒席以示答谢,也成为乡风民俗的。由此看出,摆酒席送礼金,相辅相承,缺一不可,而且也成了农村一道风景和逾越的“坎”。

只是在重大疫情面前,完全要以大局出发。每个农民几乎都躲在家里,窝在床上。即使村里有人去世了,也一改“白事不请自到”帮忙的习惯。不摆酒席,丧事环节从简,也只在至亲的小范围内将逝者安葬。就是那个礼金,也是捎去或发个微信转账,很少有人亲自送去。完全为自己,为家人,为村民们着想,人人很理解。

送礼金与摆酒席没有一点关系

搁在以往,农村人憨厚纯朴,白事不请自到。丧事至少三天,多则五天,忙前忙后,自己家连饭也不做,都会在事主家“搭伙”。其实,还不是农村所谓的“薄养厚葬”。图人多热闹,给亡人办事,为儿女扬名,酒席也成为主要的一环。

此次疫情期,葬事简办是政府的禁令,也是防控的举措;同时,农民也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不想因为繁杂的殡礼,给村子、村民或自己带来不测,取消了大摆酒席。

疫情防控期间,別以礼金做代价

办酒席是要花钱的,不能不花钱,而且还不少。以前办了酒席,礼金是完全可以弥补其花费了;不办或少办了酒席,一定会省心,更会省钱。谁曾想到事主家还要求送来礼金,至少说明了事主有敛财之意。本来,人们为了防控疫情,延迟了打工的时间,少了收入。有些人家已经省吃俭用了,共度难关。还要求送礼金,宽仁慈心在哪?即使别人“欠”了你家的礼金,一辈子还长,迟早会“还”你的。总不能让别人违背疫情防控要求,冒着疫情的风险给你送礼金?

铺张浪费谈不上尊敬之说,也没有一个人去世了愿意让子女多花钱。我国现在推行的厚养薄葬的方式,但是现实当中事与愿违。老人在世不孝敬,老人去世了,却要大张旗鼓地操办起来。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丧事简办,也许就是对“厚葬”的挑战。原来“薄葬”也能“送终”。只是那个所谓的人情份子钱的礼金,是礼尚往来,你情我愿的事。要大家送礼金,是强人所难,也难避敛财之意,令人不齿。


为生活而提神


在疫情期间,我们村也有两个老人去世了。一个90多岁,一个80多岁。也都没有办酒席。我们都以大局为重。在家隔离,所以也就没有办酒席。至于礼金呢?收的也有,有的是在一起关系比较好的,有什么事情都是相互帮忙。家里老人去世了,应该跟人家说。这都是人情世故。然后呢朋友就来送个礼,现在的人也都不差吃的这一口。送完礼金之后就走了。还有就是之前送出去的礼金,这个时候呢要收回来,所以就通知了。其他的人呢,也就都不通知了。自己的亲戚呢,和家人是一定要到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