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會被剁成肉醬?

捂愛的人


對於孔子老先生的這個徒弟,本人是十分喜歡的,為什麼多次讀論語的情況下,我對這位孔子老先生率真的徒弟也感到十分有興趣,子路這個人原本是一個行俠仗義的勇士,後來跟孔子老先生相遇以後,做起了孔子老先生的徒弟,但是孔子和他之間的關係很微妙,為什麼雙方並不是簡單的師徒關係,孔子可以去說服子路,子路可以去和孔子辯駁,二人並不是簡單的師徒關係,而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

當然,真正令人感動的還是孔子老先生對於子路的這份情誼是十分看重的,子路死了以後被人剁成肉醬。孔子老先生有個習慣,如果想要拜他為師,那兩條豬肉,可見孔子老先生是特別喜歡吃肉的,但是子路死了以後,他表示再也不吃肉了,並且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子路為什麼會死?其實這一點本身並不是他能決定的事情,他可以選擇迴避,但是如果迴避的話,他就不是論語上面那個敢出言,去跟孔子老先生辯駁的那個子路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很多人都是追隨著利益去辦某些事情,但是子路這個人絕對不是這個人做事情完全秉持著,就是內心那種堅持和信仰,如果在關鍵的問題上他選擇退步的話,他會後悔或者是感到懊悔,所以面臨生死抉擇和自己道義的堅持的時候,子路會選擇堅決的,徹底的執行自己的道義。

具體的事情發生在衛國,衛國這個國家很有名,比如說著名的商鞅,呂不韋就出生於此,這個國家以前有一個君王叫做衛靈公,衛靈公在世的時候接待過孔子,還有子路,是孔子老先生還是相當落魄的,這個時候子路就一直跟在孔子老先生的身邊,毫無怨言,就在這個時候,衛國的一個家臣叫做孔文子,當然,孔子和這個孔文子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子路卻被他給打動了,所以選擇留下來做了這個孔文子的家臣。

但是衛國這個國家,國家的政治有點混亂,原來衛靈公的太子得罪了自己父親的女人,也就是著名的南子夫人,後來這個太子直接逃離了這個國家,在這之後,為接下來子路的死埋下了伏筆。

時過境遷,十幾年過後,衛靈公死了,接著這個太子的孩子幾位,這個太子當然是不服,什麼自己的兒子能夠機位,自己卻不行呢?所以聯合了其他的國家一起進攻自己的祖國,然後想要登上皇位,這其中孔文子的孩子,孔悝選擇誓死反抗,被這個太子給抓了,子路聽說自己的主人被抓了,當然是選擇奮起反擊,直接去像這個太子對質,(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雙方之間爆發語言上面的口角,最終子路死在了叛軍的手裡。

有人說子路就是傻子,明明這件事情可以不用這麼做的,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子路不這麼做的話,他就不是孔子手下的72聖人之一了,孔子一直要求恢復周禮,難道真的只是為了那份禮儀或者理智嗎?並不是。他更想希望的就是能夠有一個全新的秩序,能夠有一個大家能夠共同遵守的秩序,在世間流傳這樣的話,大家以後出現紛爭了可以通過這個秩序來決定到底誰對誰錯,由大家裁決這件事情究竟該支持誰,這才是孔子老先生所謂的恢復周禮的真正目的,而子路作為一個內心有自己崇高追求的人,他在關鍵時刻會有自己的選擇,她的選擇無論正確與否,都是值得尊敬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老先生會這麼欣賞子路先生,孔子在他的身上看見了所謂的義。


漩渦鳴人yy


公元前478年,孔子遇到了一件讓他悲痛萬分的事情,他的弟子子路死了,而且死得很慘,被人剁成了肉醬。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算是很厲害的一個,他之所以被剁成肉醬,是因為在戰鬥前做了一個孔子教的動作。 公元前481年,子路前往衛國做了大夫孔悝的邑宰(縣令)。那時候衛出公已經做了12年的國軍了,但是在外逃亡十幾年的蒯聵卻回到了衛國爭搶國軍的位置。蒯聵是衛出公的父親,他是衛靈公的嫡子,也被立為了太子。但是他與衛靈公夫人南子有仇,便逃到了晉國。衛靈公去世後,蒯聵想要在晉軍的護送下前往衛國繼承國均值為,但是衛國百姓不同意,反而自發組建軍隊反擊蒯聵,不得已之下他只能返回晉國。 蒯聵當然不死心,他暗中勾結了姐姐與姐姐情婦渾良夫,表示如果幫助他得到國君的位置,自己就承認他們之間的關係。後來在渾良夫的幫助下,他潛到了孔悝的府中,逼迫他罷免衛出公,擁立他為國君。子路得知後,趕緊前往城中想要阻止這一切。蒯聵得知後排了兩個武士除掉他,結果在作戰的時候子路束帽冠的帶子被砍斷了,子路認為君子不可無冠,於是停手準備繫好,這種禮制還是孔子教他的。但是對方可不管,趁機殺死了子路,將他剁成了肉醬。蒯聵成功奪位,即為莊公。子路死後,孔子憂憤難耐,半年後便病死在榻上。


李老師解答


向死而生折骨為刀的俠客子路!

子路的悲壯的死,是俠客精神與儒家的禮義精神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與孔子的關係最為特殊。子路本來與孔子年齡相差不大,在成為孔子的弟子後,忠心耿耿地跟著孔子,成為他最親密的戰友。他們之間朋友的關係,勝過弟子的關係。也就是說,子路是孔子最為倚重的人。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更是孔子的保鏢,因為他長得孔武有力,適合幹這個。子路還是孔子的司機,孔子周遊列國乘坐的牛車,基本上由子路來駕駛,子路還是孔子的大管家,在外流浪期間,什麼打尖住店、外出找吃的,基本上由子路包辦。

子路還是孔子的出氣筒,不管高興還是不高興,孔子總是要罵幾句,一方面是告誡子路,另一方面也是給自己解氣。

總之,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地位最為特殊的一個,也是孔子最寵愛的人。

子路身上有一種俠客的氣質,但是子路在沒有遇到孔子之前,還不能叫俠客,他只是一個野人,就是在城郊外混日子沒有正經職業的人,或者說他只是一個小混混。

子路沒有正經職業,勇猛而有蠻力,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就是一副小流氓的模樣。《史記》說,子路性格豪放,武功高強。頭戴公雞羽毛做的帽子,腰間挎著用豬皮裝飾的長劍。一天,年輕的孔子在街上遇到了更年輕的子路。孔子高大威猛,子路趾高氣揚,二人相見,感覺連大街都變窄了。

二人相遇的後果,在《史記》中可以找到:“陵暴孔子”。儘管不屑和小混混打架,但結果很悲催——孔子很可能被子路摁倒“揍”了一頓。但孔子不生氣,而是“設禮稍誘子路”,君子動口不動手,小人才動手又動口。孔子給子路講了一大籮筐道理,用禮儀去引導他。子路最後穿了儒者的衣服,找人說情,正式拜在孔子門下。從此,子路忠心耿耿地陪伴在孔子身旁,成為孔子最為依賴的弟子。

子路的死,非常悲壯,但是孔子早就看出了子路的最終結局,孔子老是擔心子路不得好死,因為子路的性格剛猛,做事總是那麼衝動,孔子曾經不止一次地告誡子路,有時候勇並不是什麼好事,做事情還是要三思而後行,不要做二愣子。

但子路,從一個小混混小流氓,在孔子的教育之下,成為一個忠誠的戰士,他用生命詮釋了儒家的禮和義。

儒家強調禮,所謂禮,其實就是上下尊卑的制度,你要是做別人的助手,做別人的門客,你就要為別人服務,為別人獻身。

儒家強調的義,所謂義,就是應該做的事情,孔子強調,在正義面前,每個人都要見義勇為,而不是見義不為,要勇敢地承擔起君子的責任和道義。所謂君子的道義,就是為君之事,死君之義!

子路的死,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他本可以不死,但他選擇了捍衛道義,孤身和敵人對抗,最終死於敵手,被剁成肉醬。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衛國權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衛國還是不安定,衛出公的老爸蒯聵一直想把兒子的國君之位搶回來。蒯聵是孔悝母親的弟弟,也是孔悝的舅舅。對於父子二人的“互掐”,孔悝和母親立場相反。母親支持弟弟蒯聵,孔悝支持表弟衛出公。但孔悝是衛國的執政官,蒯聵要想做國君,必須獲得孔悝的協助。

蒯聵潛入衛國,躲在孔悝的菜園裡。孔悝的老媽親自出手,把兒子抓了起來,強迫孔悝同意舅舅做國君,把表弟趕下臺。因為要“歃(shà)血為盟”,菜園裡找不到牛,只好臨時殺了一頭豬,以豬血冒充牛血。他們脅迫孔悝登上立盟約的土臺,讓孔悝宣佈蒯聵做國君的命令。

子路不在城裡,聽到政變的消息,急忙往城裡趕。路上遇到了從城裡逃出來的同學子羔。子羔告訴他,大勢已去,趕緊逃吧。子路說,我吃人家的飯,卻在人家遇到危險的時候逃走,不是君子的行為。於是單槍匹馬進城,準備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聵的人搏鬥起來。子路人單勢孤,受了重傷,帽子上的纓也斷了。

子路說,君子在臨死的時候,帽子要端正。他用盡全身力氣,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靜地等待死亡。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個人臨終時應該保持心靈的平和”,而子路比蘇格拉底還平靜,他以一種君子的優雅姿態,以一種近乎慘烈的方式,莊嚴而悲壯地死去。

縱然子路被敵人剁成肉醬,但子路“向死而生”的偉大精神永存!

原本是“小流氓”的子路,原本率真尚勇的子路,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了一個追求道義、從容赴死的君子,這就是文化的薰陶和教育的力量。在子路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偉大精神;在子路身上,我們可以感受中國知識分子“求仁得仁”無悔的堅強。


好玩的國學


子路結纓而死完全是因為他陷入了衛國的一場內亂之中,在戰鬥中子路帽子掉了,他停止戰鬥戴帽子,敵人趁機將他亂忍砍死。衛莊公當了國君後,將子路的屍體製成肉醬送給孔子,不久孔子憂憤而死。子路是孔子的七十二賢人之一, 也是孔門十哲之一,他的死對孔子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孔子之後再沒有吃過肉醬!

衛國是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後冊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公室是周王室康叔封的後裔,平民則是殷商遺民。衛國有著監視殷商遺民的重任,因此衛國在立國之初是十分強大的;周平王東遷時衛國還出兵勤王,實力強勁。春秋以來,衛國國勢日衰,最終被狄人滅國;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國再次復國,但是實力大損。

衛靈公時衛國的國勢已經很衰敗了,但這並不影響衛國諸公子爭權奪利,衛靈公的太子蒯聵跟南子不和,雙方內鬥不斷。南子原本是宋國公主,後來嫁給衛靈公做夫人,衛靈公政治水平有限,國家大事皆決於南子。太子蒯聵刺殺南子失敗後,被南子驅逐出境,寄居在宋國。

衛靈公薨後,南子將國君之位傳給衛公子郢,但是公子郢堅決不當國君,於是國君之位傳給了前太子蒯聵的兒子衛輒,也就是衛出公。前太子蒯聵在宋國呆不下去了,因為南子是宋國公主,所以他就帶著手下投靠了晉國六卿之一的趙鞅。趙鞅承諾幫助蒯聵奪回衛國國君之位。

孔子周遊天下時,南子曾召見過孔子,兩人隔帳見面,南子叩頭還禮時,身上佩飾發出清脆響聲,孔子的學生子路對此頗為不滿。南子敬佩孔子的為人,就按排子路去衛國大夫孔悝門下當差,治理蒲邑。據說子路治理蒲邑三年,政績效著,他興修水利獲,實施仁政,得到百姓們的一致好評。

前太子蒯聵在趙鞅的支持下回國繼位,被衛軍擊退。數年後不甘心失敗的蒯聵挾持衛國大夫孔悝作亂,子路聽說後前去解救主公孔悝。蒯聵命武士石乞擊殺子路,在戰鬥中石乞一戈將子路的帽子打落,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於是子路停下戰鬥系帽子,石乞趁機殺死子路。蒯聵取得君位後,將南子處死,又將子路砍為肉醬送給孔子。

唐開元二十七年,唐朝追封子路為衛侯;宋大中符二年,宋朝加封子路為河內公;南宋鹹淳三年,追封子路為衛公。子路生得光明磊落,死後受到各朝皇帝追封,明嘉靖九年改稱子路為先賢仲子。


大秦鐵鷹劍士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應該是顏回。顏回作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曾被孔子視為其衣缽傳人。可不幸的是,顏回在四十歲時英年早逝。時年七十一歲的孔子痛心不已,直呼“天喪予!”顏回的逝去,孔子甚至比失去親生兒子孔鯉更加痛心。但禍不單行,在顏回死去的次年,也就是公元前480年,孔子的另一得意門生子路也在衛國內亂中喪生,先於恩師孔子離世。孔子在得知子路的死訊後,悲痛地說:“這是老天要斷絕我呀!”



相比於德行賢良、謙遜恭讓的顏回,子路在孔子眾弟子中個性鮮明,耿直忠義。 子路出身貧寒,但他行俠仗義,特立獨行。在成為孔子的學生後,他對孔子非常敬重,陪伴恩師周遊列國,是孔子弟子中侍奉孔子時間最長的學生。

子路生性率直,他尊重孔子,但有時也對孔子的言行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 當孔子首提“正名”時,子路就批評老師太過迂腐。孔子周遊列國時,在衛國被衛靈公的寵妃南子召見。南子本是宋國公主,她頗有姿色,但性情淫蕩,嫁與衛靈公後仍與宋國公子朝私通。子路對老師答應拜見南子一事耿耿於懷,認為像孔子這樣一位聖人、賢者,應該是不屑於與南子這樣一位聲名狼藉的女人會面的,除非孔子也仰慕南子的美貌。面對子路的指責,孔子急得指天發誓,表白自己的清白。在《論語》中,有多處記載,子路曾對老師提出過批評意見。



子路性格率直,為人耿忠信義。性格決定命運。公元前480年,衛國發生內亂,子路時任衛國大夫孔悝的家邑的長官。孔子深知子路忠義的性格,當他得知衛國內亂時,他就擔心子路的安危,恐怕子路會回不到他的身邊了。

衛國的這次內亂也是源於南子。南子嫁與衛靈公後,仍與宋國公子朝私通。衛靈公之子、太子蒯聵為此感到羞恥,與家臣戲陽速謀劃除掉南子。誰知戲陽速反悔,此行動被南子察覺。南子向衛靈公告了太子蒯聵一狀,嚇得蒯聵逃到宋國去了。

公元前493年,衛靈公去世。南子欲立衛靈公的兒子郢為國君。可是郢比較膽小。他覺得太子蒯聵出逃,他的兒子輒還在衛國。有這爺倆,他即便當上了國君,也是幹不安穩。於是他識趣地辭讓。南子無奈,只得立蒯聵的兒子輒做了國君,這就是歷史上的衛出公。 就在衛出公即位這年,這時衛出公的父親蒯聵早已投奔到晉國。晉國的領袖趙簡子派陽虎等人送蒯聵回衛,意圖讓蒯聵即位,被衛兵拒之境外,衛出公這才在國君之位上安穩地呆了十二年。

衛國大夫孔悝是蒯聵的外甥,孔悝的母親伯姬是衛靈公的女兒,蒯聵的姐姐。伯姬在丈夫孔文子死後,便和孔府的僕人渾良夫相好。蒯聵以取得王位後,答應姐姐嫁與渾良夫為誘餌,換取了伯姬和渾良夫支持他回國奪位。

為取得衛國大夫孔悝的支持,蒯聵與姐姐伯姬、渾良夫策劃劫持了孔悝,脅迫孔悝支持蒯聵奪位。 孔悝被劫持後,孔悝的管家欒寧馬上給子路報信,又馬不蹄地護送衛出公逃亡到魯國。 子路得知了孔悝的危急情況後,馬上前去營救孔悝。在城門外,子路遇見了逃出城的師弟子羔。子羔勸說子路趕緊逃命。但子路認為既然拿了孔悝的俸祿,就要有所擔當。於是,子路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隻身冒死進城。


當時蒯聵劫持了孔悝,脅迫孔悝登臺簽署盟約。子路要求蒯聵放人未果,就直接在臺下點火。這時蒯聵與其他兩位武士聯手與子路展開決鬥。這時的子路已六十三歲,年老體衰,根本不是三人的對手,很快就身負重傷,頭上的帽子也被擊落在地。子路在身死之際仍言“君子死,冠不免”,他強撐身體,用盡全力整理好冠纓,在他結系纓帶的時候,被武士殺死。

子路在衛國內亂時,他完全可以跟師弟子羔一樣,遠離是非之地,保全自身性命。可他卻不畏死難,以身赴死。“食人之祿,不避其禍”,子路是一位有擔當的忠義俠士。


歲月是一條河流


子路的死實際上是非常悲壯的,但同時又是一種近似迂腐的表現,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在當時禮崩樂壞的大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但從子路本人來看又是合乎情理的,他本身就具有俠義精神,雖然不能用“仗劍走天下的俠士”來形容他,但是他確實是勇武俠義的,又跟著孔子學習了那麼久,受“禮樂”薰陶日久,自然對“忠義”有自己的見解。

子路比孔子小九歲,兩人之間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子路這個人在拜孔子為師之前是非常勇武的,比較崇尚武力,心中有俠義,但並不怎麼看的上孔子的學問,不過他好學,因此從最初對孔子多有不敬到後來拜孔子為老師,但是不變的是子路的直率性情,他仍舊常常和孔子爭論,仍舊有自己的堅持和底線。

比如在跟隨孔子到達衛國的時候,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要見孔子,最終孔子推脫不過就去見了南子,這件事其他的弟子並沒有說什麼,但是子路非常的不高興,這種不高興並不是藏著的,而是直接就對孔子表現了出來,於是有了這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子路在成為孔子學生的同時,他也成為孔子的保鏢,始終不離不棄的跟隨著孔子周遊列國,後來孔子回到了魯國,而子路在衛國做官,然後就遇到了衛國的那場動亂。

實際上,早在孔子帶著弟子們第一次到衛國的時候,衛國的內亂就已經有了端倪,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和太子蒯聵不和,南子干政,想另立太子,而蒯聵怕被廢掉,想除掉南子,兩人之間的矛盾大爆發是在公元前496年,蒯聵決定在拜見南子的時候將其除掉,只是他找了個豬隊友,最終刺殺不成不得不逃亡到了宋國,而衛靈公在公元前493年去世。

衛靈公去世後,南子遵從他的意願想讓公子郢來做國君,但是公子郢偏偏並不喜歡國君之位,然後建議南子讓蒯聵的兒子輒做了國君,這就是衛出公。父子結仇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這一年的六月,晉國的趙鞅派人護送蒯聵想悄悄地回到衛國,結果遭到了衛軍的阻攔,雙方開戰,最終蒯聵退到了宿地,衛國也收兵。但是蒯聵一刻也沒有想過要放棄衛國的國君之位,哪怕是自己的兒子做國君,他也要將國君之位搶過來。

蒯聵的機會在衛大夫孔文子去世後來臨,孔文子的妻子正是蒯聵的姐姐、衛靈公的女兒,他們的兒子就是孔悝,即子路服侍的主子。孔文子去世後,孔悝成為衛國的大夫,而孔悝的母親不甘寂寞,同孔家的一個叫做渾良夫的僕人好上了,然後她讓渾良夫去見自己的弟弟蒯聵,蒯聵許諾渾良夫:你如果幫助我回到衛國繼位,那麼好處是大大的,我的姐姐也會成為你的妻子。

於是蒯聵就和渾良夫以及他的姐姐謀劃著回國繼位,蒯聵能繼位的關鍵就是爭取大夫孔悝的支持,但是用正常手段是不太可能說服孔悝支持他的,於是他們合謀先把蒯聵弄到了孔家,然後逼迫孔悝同意支持蒯聵回國繼位,將其劫持著到了高臺,而欒寧一面派人將這件事通知在外的子路,一面護衛著衛出公逃往魯國。

子路知道後,趕緊往孔家趕,在路上遇到了正要出逃的大夫羔柴,羔柴告訴子路孔門已經關閉,勸說子路不必去趟這渾水,這是當時大多數人的選擇。但是子路拒絕了,理由是“食焉,不闢其難。”換句話說就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等子路趕到孔家的時候,孔門確實是關閉的,並且有人把守,子路再次將自己的觀點說了出來:“是公孫也,求利焉而逃其難。由不然,利其祿,必救其患。”意思是你們求利但我選擇盡忠,一定要去救孔悝。

正好有使者出來,子路就被放了進去,進去後,子路就和蒯聵說:“大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意思自然是讓蒯聵放了孔悝,但是蒯聵哪裡肯放?子路又說:“太子沒有勇氣,我要是一把火燒到了臺子的一半,孔叔肯定會被放出來。”

蒯聵一聽那還了得,趕緊讓身邊的兩個護衛下臺去攻擊子路,兩人用戈重傷了子路,連子路的帽纓也被斬斷,這個時候的子路依舊是一副大無畏的樣子,似乎並不怎麼在意自己的生死,倒是很注重死時的儀態,因此,他說“君子死,冠不免。”等他終於用盡渾身力氣將帽子戴好,帽纓結好後,就去世了,這也就是“結纓而死”的經過。《東周列國志》中說子路最終被弄成了肉醢,這是一種酷刑,即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極為殘忍,無論如何,子路有這樣的結局實在是太過殘忍,倘若後來繼位的衛莊公蒯聵是一個仁義之君的話,斷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很可惜他不是仁君。

不過對於“結纓而死”的這段記載,《左傳》和《史記》中的記載是不太相同的,即便是《史記》中也出現了兩種說法。 其一就是《史記·衛康叔世家》中的記載,它和《左傳》中的記載是大體相同的,即上文敘述的那樣,而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則記載的有些出入,出入點之一就在於子路對蒯聵說的話,《仲尼弟子列傳》中說的是:“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

四姑娘在準備寫這篇文的時候,在想為何記載會出現不同呢?是不是太史公寫錯了?因為這句話的意思單從字面理解就是:“您為什麼還要用孔悝呢?請讓我得到並殺了他”。這完全和子路之前說的“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不符合。雖然這一段記載中說蒯聵和孔悝一起作亂,但是子路忠於衛出公幾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人人忠的只是自己的上一級,比如卿大夫忠於自己的諸侯,而不可能忠於周天子;家臣忠於大夫,而不可能越過大夫去忠於諸侯。

子路真的會因為自己的主子孔悝背叛了衛出公,就想將孔悝殺死嗎?子路的俸祿都是孔悝給的,他只是孔悝采邑上的宰,是孔悝的家臣,有何理由心向著衛出公?


尚宮女史


首先,子路並不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孔子最寵愛的學生是顏回。

子路本名仲由,是孔子的學生之一,與孔子其他學生不一樣,隨是孔子的學生,但是思想沒有完全被孔子思想所征服,由於年小家裡貧困,所以自小幹體力重活,同時自小習武,所以在拜孔子為師後,也起到了孔子保鏢的作用。

子路雖然後來跟隨孔子學習儒家思想,但是由於年少時的習武,讓他性格中也帶有了一些豪爽與剛直,同時,這也為他以後被剁成肉醬埋下了伏筆。

事情的前奏是這樣的,孔子游說,去見南子也就是衛靈公夫人,而當時南子在外面的名聲很不好,有傳他跟衛靈公的長子有染。而且孔子見了南子之後,在眾學生面前驚歎南子的政治才能。但是這時子路一點也看不下去,他自小嫉惡如仇,討厭有違倫常的事情,所以直接明面上就反駁孔子。

而上面說過衛靈公的長子蒯聵與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曖昧,被衛靈公發現後,嚇得蒯聵趕緊出逃,後來衛靈公死後,衛靈公的孫子也就是蒯聵的兒子繼位。出逃在外的蒯聵聽說老爹去世後,急忙趕回來,把他的兒子趕下王位,自己繼位。

按理說這件事本沒有子路什麼關係,但是子路由於性格及其直,看不慣什麼事情就一定要去管,於是就對蒯聵發表了自己的言論看法,覺得他繼位不當,應該退位給自己的兒子,蒯聵大為惱火,命人去給子路教訓,於是子路當場被打的很嚴重,按理說這時他應該跑,但是他說“君子死,冠不免”,他極其看重衣冠的整齊,將這件事視作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然而就在整理衣帽的時候,被蒯聵派來的人砍為肉醬。


丫丫說史


(肉醬)
為什麼剁成肉醬,是因為他跟人打架造成的呢!

為什麼會打架呢,是因為他跑回去想主持正義!

為什麼主持正義,是因為他學習了儒家的學說!

所以他就奮不顧身的回國去以卵擊石主持正義了啊!

他的老師說過:求仁得仁又何怨呢?

所以雖然他被剁成肉醬這個事情比較遺憾!

但是作為儒家弟子,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也是死得其所啊!

所以子路自己說不定覺得自己棒棒噠!

子路同學跟孔子老師只差了幾歲年紀哦!

他是一個很喜歡暴力的中年大叔!

經常看不慣孔子就會懟他幾句!

所以脾氣是比較火爆的呢!

他被殺死的原因呢,是因為打架時候,帽子的紮帶鬆了

帽子就歪掉了,子路是儒家弟子啊

人必須要講禮儀重衣冠啊

所以即使是在如此激烈的戰鬥中也要顧及帽子是否端正呢

於是子路就放下武器來扶正帽子

這個時候,敵人就把他捅死了呢

所以子路是為了堅守禮儀而死的

他死於自己的理想

即使後來被剁成肉醬

那也是儒家的楷模哦!


東郭講古


關於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子路為何而死,說起來真的不容易,因為出場人物實在太多,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人的關係吧。

主要人物:蒯聵(kuǎikuì),衛國太子;

其他人物:衛靈公(蒯聵的老爸,衛國國君),南子(蒯聵的謫母,也就是衛靈公的寵妃),伯姬(蒯聵的姐姐),公子郢(蒯聵的弟弟),衛出公(蒯聵的兒子),孔悝(伯姬的兒子,也是蒯聵的外甥);

本題重要人物:子路,孔子的愛徒,在孔悝家做管家。

為什麼要先介紹人物關係呢?因為故事情節實在太複雜,如果不清楚人物關係容易亂。下面就開始說子路被剁成肉醬的過程:

孔子帶愛徒周遊列國的時候,來到衛國,受到國君衛靈公的盛情接待。孔子以為可以在衛國施展才華,結果卻發現衛靈公與他根本不來電,兩個人談不到一塊,於是孔子便決定離開衛國。但一同前往的子路卻與衛國的大夫孔悝相交甚好,於是就在孔悝家做了家臣。

就在孔子師徒為了事業各自去留的時候,衛國的領導層卻發生了一件大事。因為衛靈公非常寵愛妃子南子,導致朝事荒廢,作為衛國太子的蒯聵看不下去了,決定與自己的家臣一起殺死南子。就要準備實施計劃的時候,這位家臣卻臨時變卦,把蒯聵出賣了。南子聽到太子要殺自己的消息,馬上向衛靈公告狀,結果太子被驅逐出境,逃到了宋國。

太子被驅逐沒多久,衛靈公駕崩,南子操縱了整個衛國,她想立衛靈公的小兒子公子郢做國君,但是公子郢對名利非常淡泊,又把國君之位又讓給了蒯聵的兒子姬輒(衛出公)。

蒯聵雖然逃到別國,但還是想要回自己國君的位置,哪怕現在是自己的兒子坐著,他也想要回來。於是蒯聵就聯合自己的姐姐伯姬一起商議,想要殺掉自己的兒子衛出公。伯姬決定叫自己的兒子孔悝去辦這件事,但孔悝聽完以後認為這種事情太萬惡了,自己不能做。蒯聵和姐姐經過商量,認為孔悝會壞了自己的大事,決定把孔悝囚禁起來。

孔悝就這樣被自己的舅舅和母親關了起來,這件事讓子路聽到了。天生脾氣暴躁的子路聽到自己的主子被關,二話不說提著刀就要去救人。子路雖然孔武有力,但對方可是要準備謀反做國君的隊伍,這一去結果可想而知。子路在與蒯聵等人的搏鬥中死去,而且還被亂刀砍成肉醬。

孔子聽聞子路去世的消息後悲痛不已,在第二年也去世了,享年72歲。

子路的死非常不值,人家父子爭奪皇位,整個過程都是衛靈公後代在參與,可以說是他們的家事,但子路卻認為拿了孔悝的錢,就要為孔悝賣命,忠心的背後又多少有一點傻。孔悝是你的主子,伯姬是孔悝的母親,蒯聵是孔悝的舅舅,你為主子去對付他的母親和舅舅,這不是陷主子於不孝嗎?子路還是太魯莽了!


水煮汗青


仲由字“子路”,伴隨著孔子走過了大半輩子的人生,是孔子的徒弟又是知音友人。雖然“子路”被譽為“孔門十哲”、“二十四孝”、“七十二賢人”之一,但是卻也是其中下場最為悽慘的一位。在衛國內亂中,子路被亂軍直接剁成了肉泥,孔子悲痛萬分,長久無言,在一年之後離世。勇猛、剛強的子路為什麼會在這一場衛國的內亂中被殺?我認為有幾點原因:

一:子路之“剛”!



子路在沒有成為孔子門生之前便是街市上的市井混混,一身的痞氣自不必說。當年在魯國,膀大腰粗的子路在路上遇見了同樣氣勢非凡的孔子,子路二話沒說便將擋著道的孔子按在地上打了一頓,絲毫沒有留手的意思。孔子也因為子路太強,不敢還手。

後來師徒二人結伴而行,周遊列國,子路也因為性子“直”,又剛猛,不斷對孔子做出批評約束,是孔子門人中唯一一個敢指出孔子錯誤的人。當孔子在衛國想見南子時,被子路嘲諷地只好說:予所否者,天厭之!



所謂好鋼易折,孔子對於剛強的子路說:若由者,不得其死然。沒想到多年之後,孔子竟然一語成讖。

二:子路之“忠”!



子路在孔子身邊求學的時候,孔子便經常和子路說,君子要遵守自己的諾言,要“忠”。

回望子路的一生,他用行動來證實了自己的人格,踐行著君子之道。無論是伴隨著孔子離開魯國,還是數次被困入險境,子路堅守的信念不曾動搖。

當衛國內亂髮生,權臣孔悝被他的母親和蒯聵俘虜時,衛國已經被叛軍控制,孔悝的門客見大勢已去,紛紛逃亡。而子路那時剛剛從城外歸來,見城中大亂心生疑惑,恰巧遇見了一位相識。這位相識勸子路也快點逃命,局勢已經失控,留下來也只是徒勞,不如保住自己的小命為上上策。

子路義正言辭的反駁道:這天下哪有吃人俸祿,危難關頭卻棄人而走的事情呢?這不是君子作為。說完子路整理了自己的衣裳,毅然走上了捍衛正義的道路。



可是正義的道路是困難的,誰想真正得到它,誰就要付出他最寶貴的東西。

子路只有生命,最寶貴的生命。他為了心中那美好的君子之道,就算付出了生命也不覺得可惜。子路說:君子死而冠不免,從容殉道!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