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挠人,需综合分析内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则改掉坏习惯

在《左转》中曾经记载过,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于孩子而言亦是如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来自父母的管控,这种管控就像法律一样,用条条框框约束孩子不该存在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究竟是怎样的,同时也要保证孩子在法律之下的自由。

宝宝到了一岁之后,自我认知能力逐步增强,开始用手、脚四处去探索,在不经意之间宝宝就会养成一些坏习惯。

林林家的宝宝现如今将近两岁,是个小男孩名字叫豆豆,平时见生人非常的害羞,一旦熟悉起来,就非常的调皮,而且很喜欢在别人抱着自己的时候,动用小手抓别人的脸。

孩子爱挠人,需综合分析内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则改掉坏习惯

林林和老公的脸上都破相了,也是拜豆豆所赐。尽管林林对豆豆训斥了无数次,豆豆每次都答应下次不这样做,第二天一转眼又忘得一干二净

因为豆豆爱挠人的坏习惯,身边的好朋友越来越少,就连豆豆的爸爸妈妈有时候都会和豆豆保持距离,深怕一不留神豆豆的“九阴白骨爪”又再现。

像豆豆这种情况是一岁之后大部分宝宝都会出现的一种行为,有些宝宝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有些宝宝却会一直延迟到很久,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爱挠人,需综合分析内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则改掉坏习惯

幼儿的思维存在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以及突出的具体形象性,做任何事情几乎都不会顾及后果,都是在一次次的摸索之中来找到答案。下面带大家探索并综合分析幼儿出现此现象的内因及外因。

孩子挠人、打人背后的内因

父母想要孩子改变这种爱挠人、打人的坏习惯,父母应该先了解孩子这样做的原因。

正如幼儿心理教育学中曾这样说过,教育必须要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够起到作用。一般影响儿童的内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博得父母的关注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的低的,随时随地都希望父母陪在自己的身边,尤其是母亲,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依恋

举个简单的例子,宝宝看不到妈妈就哭,即使孩子知道妈妈在上厕所。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孩子都是这样的表现,

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孩子认为妈妈必须要在自己身边。

孩子爱挠人,需综合分析内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则改掉坏习惯

那么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挠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孩子挠人的第一个内因—博取父母的关注,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少,但孩子对父母的需求并没有减少

当孩子探索到原来挠父母可以让父母多一点心思放在孩子身上,那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尽管是被父母围着集体批评,这种关注度也正是孩子所需要的。

从中获得益处

如成年人一样,孩子想要得到一样东西有自己的手段,成年人或靠人脉、靠关系,而孩子则是靠哭、靠打

孩子和孩子之间各有不同,有的腼腆,有的孩子害羞,有的孩子霸道

孩子爱挠人,需综合分析内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则改掉坏习惯

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有些孩子会躲在家中后面请求家长帮忙;有些孩子会通过哭表现自己的诉求;也有些孩子会通过动手,比如挠人、打人从中获得利益。

当孩子尝到“甜处”之后,这就是孩子日后争求利益的一种手段。

发泄自身的负面情绪

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曾经说过,绝望是对无法获取任何益处的处境的想法,其作用因人而异;有时会带来不安或痛苦;有时会带来平静和懒散。

于孩子而言也是一样,当孩子未达到内心的满足时,便会处于负面情绪,此时孩子就需要发泄,而抓人、挠人就是孩子的一种发泄方式。

孩子挠人、打人的外因

模仿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家庭教育,没有教材,没有课堂。其一切力量都来自于父母的榜样性作用。儿童的天性就是模仿,从咿呀学语开始到模仿父母的语言和动作。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刻在儿童的脑海里。

由此也开始看出孩子挠人、打人的外因可能来自于父母,亦或是身边的小伙伴,孩子并不知道是对是错,因为这是孩子向他人学习的一种本能。

孩子挠人、打人,最终会给孩子造成这三大影响?

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理应占据上方。其他家庭的父母也不会允许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坏习惯来伤害自己家的孩子,可见孩子如果总爱挠人、打人,必然纷争不断。

引起纠纷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磕磕碰碰实属正常。可是如果周围一圈的朋友,总是和其中一个孩子发生纠纷,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是这个孩子本身存在问题了。

曾经在游乐场中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15个月的宝宝和四岁的小男孩在玩耍时,应该是因为比较喜欢小男孩,于是想用手摸一摸男孩的脸,可是宝宝并没有掌控好力度,结果划伤了男孩的脸。

四岁小男孩的妈妈当时就对15个月宝宝的妈妈口出恶语,认为其没有把孩子看好,孩子没有家教。本心有亏欠的幼儿妈妈,一直站在那边听着四岁男孩妈妈的训斥,帮孩子承担“责任”。

这件事情本就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是每个人所占的角度不同罢了,没有谁是真的出于“歹毒”的目的。

从四岁小男孩的妈妈来看,言辞太过犀利,得理不饶人,或许出于心疼儿子,需要发泄内心的愤怒,可无形之中却给儿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形象。

从15个月的宝宝来看,他有错吗?当然有错,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宝宝划伤别人了,但宝宝是不会道歉的,只能由妈妈来承担这个责任。

性格不同的父母,最终就可能造成不同的纠纷。

小朋友远离

民间有一句俗语:“惹不起,躲得起

。”小朋友三天两头弄伤别人,别人的父母看到这样的小朋友也会让自己的孩子离他远远的。

孩子爱挠人,需综合分析内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则改掉坏习惯

逐渐孩子便是一个人了,一个人的世界又怎会快乐?没有朋友,没有喧嚣,不懂人际交往,孩子也会越来越孤僻。

孩子的内心受挫

孩子每次出门都会给父母惹麻烦,父母抱怨孩子就是个“惹事精”,每次孩子再想出门,父母都会再三推辞。

小朋友的逐渐远离,让孩子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异类。有时候孩子就会想,自己是不是不受所有人喜欢?是不是就不该有朋友?逐渐孩子内心就会受挫。

三“不”原则,解决孩子爱挠人、打人的坏习惯

孩子爱挠人、打人是一个坏习惯,会影响孩子和父母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因此家长可以通过三“不”原则来解决。

1)不过度关注

当孩子第一次挠父母时,只是出于一种试探。当父母大叫一声,表现出很强烈的反应时,孩子会觉得还挺好玩,父母终于不全神贯注看电视了,注意力开始转移到自己身上了。

由此可见第一次正确对待很重要。

孩子爱挠人,需综合分析内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则改掉坏习惯

父母不能太过关注,也不能表现太过强烈,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喜欢妈妈,想要摸妈妈脸,可不是这样的哦,应该轻轻的摸。”去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的去触摸。

2)不嬉笑对待

有些父母在第一次被孩子挠过之后,第二次就可以迅速的逃跑,甚至还得意洋洋的对宝宝说:“我成功躲避了你的魔爪。”孩子会逐步认为这是个游戏。因此面对这个事情,家长坚决不能嬉笑对待

3)不任其肆意妄为

如果父母对孩子该用的招数都用过了,孩子依旧没有改变,那么也不能任由孩子肆意妄为,可以给孩子来个感同身受。

当孩子体会到这种感受后,可以告诉孩子:“你挠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就会如你现在这么疼,宝宝下次一定不会这么做了,对吗?”

相信经历了这次感同身受,宝宝的爱挠人的坏习惯一定会有所好转。

每个宝宝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他们是可爱的、是天真的,他们也会出现一些坏习惯。出现坏习惯时,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帮助孩子克服。

正如古罗马时期思想家奥古斯丁所说,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在克服恶习上即使迟做,也比不做强。

赫爸仔妈育儿,专门记录育儿日常,为新手爸妈解决育儿问题,在育儿这条道路上,携手共进,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