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朋友圈!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点名表扬"这所大学!

2月14日下午,在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郑邦山答记者问结束后,针对教育的本质与追求,发表了一段引发思考的讲话:"我也不禁想起,战争时期,河南大学八年抗战的办学历史,河大师生牺牲9人,失踪25人。在烽火连天和战争硝烟中,河南大学坚持敌前办学,秉承教育报国,表现出'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应该说这也是我们河南教育的精神。"

刷爆朋友圈!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这段5分3秒的视频在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发布后,瞬间在河大朋友圈刷屏,河南大学新闻网、微博、QQ、抖音等各平台及时转发,师生们认真聆听,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受教育,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嵩岳苍茫,九曲东流殇。抗日烽火举大梁,保家育才耀中华。""河南大学与祖国风雨同舟"等等。这也让师生们在脑海中再次重温了河南大学那段波澜壮阔、抗战办学的烽火岁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豫北豫东相继沦陷,河南大学被迫迁离开封,开始了为时八年的抗战办学历史。学校先后辗转迁徙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栾川、嵩县,其中,在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办学长达5年。

1944年5月,日寇入侵潭头,制造骇人听闻的"潭头血案"。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宝鸡等地,直到抗战胜利才重返开封。在抗战办学的八年中,河大师生在烽火连天中克服种种困难,汇聚一大批知名学者,坚持开课,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保存中原文化教育血脉、赓续科学文明火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间,教育部考绩,河南大学名列第二,上课总时数为全国之冠。

1942年,河南大学升为国立,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在颠沛流离的年代,河大师生用艰苦奋争、坚守执着为中国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史写下了悲壮而又自豪的一页,并获得了至今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

历史如同永恒的坐标,总是给人以启迪和指引。在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里,河南大学始终坚持教育报国,用信念和意志抒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大学抗战史,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文化抗战的壮丽史诗。百年光阴弹指而过,正是凭借"百折不挠"的坚韧,河南大学用血肉之躯维护和赓续了中原文化的血脉;正是秉承"自强不息"的精神,河南大学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

刷爆朋友圈!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面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投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大考的"考生",都是这场战争的"战士",身上肩负责任之重大、面临任务之艰巨不言而喻。这就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敢担当,不畏艰险,攻坚克难,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共同目标而持续战斗、绝不松懈。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在发布会上提出了明确要求。铿锵有力、温润人心的话语,使河大广大师生备受鼓舞:"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每个人都被卷入一场特殊的战役。在这场全民战役、人民战争中,每个行业每个人都应该拿出最强的气势,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指出,"建校百余年来,我校栉沐风雨而茁壮,历经砥砺而弥坚。河大师生们在八年抗战中迸发出的'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刷爆朋友圈!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容磨灭;时代变迁,河大精神熠熠生辉。正如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在讲话中所说,"在灾难和不幸面前,让灾难见证我们坚定成长的足迹,让不幸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面对疫情,把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佳,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所有人共同面对、共同参与、共同承担,风雨同舟、携手共进,便会取得战役最终的胜利!这便是历史给当下的我们带来的启发与思考,也是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欢迎关注"河南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百年学府、"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