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爆朋友圈!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點名表揚"這所大學!

2月14日下午,在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題第九場新聞發佈會上,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鄭邦山答記者問結束後,針對教育的本質與追求,發表了一段引發思考的講話:"我也不禁想起,戰爭時期,河南大學八年抗戰的辦學歷史,河大師生犧牲9人,失蹤25人。在烽火連天和戰爭硝煙中,河南大學堅持敵前辦學,秉承教育報國,表現出'百折不撓 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應該說這也是我們河南教育的精神。"

刷爆朋友圈!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這段5分3秒的視頻在河南省教育廳微信公眾號發佈後,瞬間在河大朋友圈刷屏,河南大學新聞網、微博、QQ、抖音等各平臺及時轉發,師生們認真聆聽,並給予了高度評價,"深受教育,熱淚盈眶,熱血沸騰!""嵩嶽蒼茫,九曲東流殤。抗日烽火舉大梁,保家育才耀中華。""河南大學與祖國風雨同舟"等等。這也讓師生們在腦海中再次重溫了河南大學那段波瀾壯闊、抗戰辦學的烽火歲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2月,豫北豫東相繼淪陷,河南大學被迫遷離開封,開始了為時八年的抗戰辦學歷史。學校先後輾轉遷徙至信陽雞公山,南陽鎮平,洛陽欒川、嵩縣,其中,在嵩縣潭頭(今欒川縣潭頭鎮)辦學長達5年。

1944年5月,日寇入侵潭頭,製造駭人聽聞的"潭頭血案"。學校被迫再次轉移到南陽荊紫關,陝西漢中、寶雞等地,直到抗戰勝利才重返開封。在抗戰辦學的八年中,河大師生在烽火連天中克服種種困難,匯聚一大批知名學者,堅持開課,堅持辦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保存中原文化教育血脈、賡續科學文明火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間,教育部考績,河南大學名列第二,上課總時數為全國之冠。

1942年,河南大學升為國立,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在顛沛流離的年代,河大師生用艱苦奮爭、堅守執著為中國抗戰時期的高等教育史寫下了悲壯而又自豪的一頁,並獲得了至今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

歷史如同永恆的座標,總是給人以啟迪和指引。在艱難困苦的崢嶸歲月裡,河南大學始終堅持教育報國,用信念和意志抒寫了一部氣壯山河的大學抗戰史,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文化抗戰的壯麗史詩。百年光陰彈指而過,正是憑藉"百折不撓"的堅韌,河南大學用血肉之軀維護和賡續了中原文化的血脈;正是秉承"自強不息"的精神,河南大學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了力量。

刷爆朋友圈!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面臨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投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大考的"考生",都是這場戰爭的"戰士",身上肩負責任之重大、面臨任務之艱鉅不言而喻。這就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勇敢擔當,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共同目標而持續戰鬥、絕不鬆懈。

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鄭邦山在發佈會上提出了明確要求。鏗鏘有力、溫潤人心的話語,使河大廣大師生備受鼓舞:"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每個人都被捲入一場特殊的戰役。在這場全民戰役、人民戰爭中,每個行業每個人都應該拿出最強的氣勢,以最好的狀態投入戰鬥。"

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指出,"建校百餘年來,我校櫛沐風雨而茁壯,歷經砥礪而彌堅。河大師生們在八年抗戰中迸發出的'百折不撓 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

刷爆朋友圈!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歲月長河,歷史足跡不容磨滅;時代變遷,河大精神熠熠生輝。正如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鄭邦山在講話中所說,"在災難和不幸面前,讓災難見證我們堅定成長的足跡,讓不幸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樑。"面對疫情,把我們應該做的、能夠做的、通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佳,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所有人共同面對、共同參與、共同承擔,風雨同舟、攜手共進,便會取得戰役最終的勝利!這便是歷史給當下的我們帶來的啟發與思考,也是我們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歡迎關注"河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百年學府、"雙一流"建設高校——河南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