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學太極,上漾太極!點擊右上角處“關注”,關注我們!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01中正問題

何謂中正?廣義地說,由不同原則。思想甚至可以是互相對立的矛盾的雙方,融通協調,最後產生一個恰到好處的點。這點能滿足不同方面的要求,做到這點是正確的,超過它或不及它都將損害原則,那是錯誤的。簡言之,能無過不及,正好達到這一點,這就是中正。

《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有“立身須中正安舒”,今人常把它理解成“身體須正直安舒”,把“立身”等同於“身體”,“中正”等同於“正直”。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正直標準是身軀直豎與地面垂直,百會與會陰在一豎線上,認為盤架子時身體一定要保持正直。這種認識在太極拳界相當普遍,已根深蒂固到把它尊為“規矩、準則”的地步。

眾所周知,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在各式太極拳裡,像海底針、栽捶、斜飛勢等式,及楊澄甫、吳鑑泉、楊振鐸弓箭步都不是身軀直豎與地面垂直、百會與會陰在一堅線上的。

“立身”不是人的某個姿式、動作、造型,而是一種行為,是指練太極拳時,如何處理協調好意形諸方面的矛盾衝突,其內容極為豐富,筆墨難以詳述。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舉一例:如“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這對矛盾的協調、處理。前者要通過挺膝。頂腰、拔背、豎項等形方面的安排,配合以自下而上的虛領意氣做成;後者要有足踏實地,深入根植大地的體驗。

往上虛領頂勁一端,往下氣沉丹田一端,這兩端是個相反的操作過程。初學者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到既滿足這一端,又同時滿足另一端,就是全力做一端也困難。必須一端一端來,可一時期專執往上一端,另一時期專執往下一端,而後,執兩端兼而有之,最終獲得這兩個相反過程的中正。這才是“立身須中正安舒”的真意。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氣宜鼓盪”與“神宜內斂”,“極柔軟”與“極堅剛”,“內固精神” 與“外示安逸”,“曲”與“直”等的協調處理,都是“立身須中正安舒”的內容。

《十三勢歌訣》中有“尾閭正直”。

尾閭是人體中一個很小的部位,相對整個人體近於一個點。由於小,它就像幾何學中的“點”的概念一樣不存在是直是彎、是偏是正、是長是短的討論。尾閭中正是要求練習者在操習時保持以尾間為中心的不大的範圍有得力感、存在感,不是對形方面的要求。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太極拳中所講的“中正”是指身體內部的順達得力,非簡單的形態之謂。

百會與會陰在一豎線上直豎著身軀,沒錯;前俯、後仰、傾斜,只要尾閭不失得力感,無不可以。一個標準,即各部不失互爭互抗味道,沒有必要在形跡中過於侷限呆板。

任何拳種都有立身中正的要求,東倒西歪的醉拳也不例外,且對此要求較高,難度不小。太極拳走中庸之道,最忌絕對,每動都留有餘地,都著意相反過程的存在,在每一對矛盾的相反過程都下一番功夫,最終練出能同時滿足矛盾雙方要求的中正功夫。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中正這一點不是固定不變的,它要隨功夫的變化而變動。隨著練功的深人,中正的質量日益提高。


02呼吸問題

“快練是拳,慢練是功”,說得是凡快練的練的是拳,練習過程要突出一招一式的技術含義。

凡慢練的如太極拳,練的是功,練習過程要突出對每動得力感的體認。快慢相間的陳式、楊式和吳式的快架,個別動作快練是要突出動作的攻防意識,慢練勻緩連綿時要突出對得力感的體認。凡做攻防想象時,動作由小到開大到發勁,是取呼,發勁前取吸。凡勻緩連綿時,取自然呼吸。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慢練,勻緩連綿的走架,它不像快練,不是練拳練的是功,所以拳式中不存在某招如何去攻擊,某一手法如何去化解。要說有攻擊和化解,那就是式式勢勢都在化解,也同時都在攻擊,這是內家拳法的整體觀和整體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會去管邁左腿擺右臂是先呼還是先吸,人在不經意情況下的呼吸為自然呼吸,無意識呼吸,是“忘息”,人並不察知自己在如何呼吸,甚至忘記了自己在呼吸。人在猛然發力時的呼吸也是無意識呼吸,是一種有規律的無意識呼吸,是條件反射使然。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如,猛力拋擲物體,其發力的一剎那必定是用呼,不會用吸。

又如,衝拳的瞬間發力也必定用呼。發力之瞬間用呼不用吸,那是人人都會,無需專教,從生活經驗自然而就。若就此而專論專講,反而要把它弄複雜了,無事生出事來。

練陳式太極拳時要施爆發勁,在爆發瞬間用呼,很自然,如改用吸,非但爆發不出來,還十分難受,除了爆發時用呼,其餘均取自然呼吸。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在陳式以後的諸式太極拳都是勻緩連綿,不似陳式快慢相間,更無陳式的柔運勁,剛落點。因勻緩連綿,無始無端不施爆發勁,近於人平日生活常態,故已無動作配合呼吸的必要了。

有些人對動作配合呼吸深信不疑,樂此不疲,經多年練習,習慣成自然,確實有了他自己的樂趣,這些人就成了呼吸配合動作的倡導者。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實際情形是,在姿勢由小向大、向外伸展變化時,儘管不在意呼吸,仍是呼多於吸,用呼舒服。如果配合呼,確有勁整力實的感受。

問題在於:

1、呼時有勁整力實的感受,那麼吸時肯定不能保持這種感受。對於那些斷斷續續的他種運動,可以有反差較大甚至極大的張弛,但唯對於勻緩連綿。無始無端的太極拳,不能有如此大的反差。必須做到無使有凸凹,無使有缺陷,無使有斷續,周身一家,渾然一體。打拳中儘量減少或避免有時得力、有時不得力的凸凹、缺陷、斷續現象,即儘量做到呼也得力,吸也得力,時時得力,處處得力。要達此,只有忘息,取自然呼吸,舍此別無他途。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2 .套路的動作姿勢是固定不變的,但行拳的快慢、架勢的高矮是隨意的。打一遍拳可以是40分鐘或更長,也可以是10分鐘或更短。這樣就勢必出現同一動作快打時2秒完成,慢打時8秒完成的現象。如果打拳時動作配合呼吸,那麼用2秒完成時就得急吸急呼,用8秒完成時就得屏息閉氣,這哪兒是在練功夫,簡直是害命。

在我們身邊,因動作配合呼吸練拳的受害者不是少數,他們的共同症狀是胸悶氣短,頭昏腦脹。如果練太極拳純是為健身,那麼可以把太極拳當作氣功來練習,取幾個式子出來,配合呼吸,速度不變地反反覆覆練,其健身作用是明顯的。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練太極拳功夫就是從粗到精深,從方到圓,從粗疏走向境密的過程。因圓、縝密,使得精深階段的架子更趨勻緩、無始無端、渾然一體。如此,此階段的走架絕對是忘息,只有忘息才可能處處得力、時時得力。把精力放在呼吸上,對於技擊、養生到底有多少收益?值不值得?大家都要去思考一下。

古人對呼吸的態度如何呢?王宗嶽《太極拳論》、武禹襄《太極拳論》《十三勢歌訣》《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歌》等古典論著裡均無有呼吸方面的隻字記載,沒有指示。郝少如編的太極拳書中,無一有動作配合呼吸的表示。楊澄甫的《太極說十要》裡也無有表示。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在勻緩的走架中動作配合呼吸是多事的今人的畫蛇添足,與技擊毫無益處。有識之士看到這一行為造成的混亂,不得已的註解應運而生,孫劍雲先生道:“呼吸,所謂氣沉丹田,就是指深長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向下壓氣,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陳想先生道:“打拳以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

03內氣問題

氣功功法各異,有些講究體內內氣導引,如大、小周天功,有些立足“人身無處不丹田”,對於體內諸如脹、麻、冷、熱等氣感不做導引,任其自然發生或消失。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少部分人練氣功氣感微弱,甚至練很長時間沒有氣感。導引內氣、任其自然或氣感不能感知,於強身健體效果難分仲伯。

氣功用於技擊,其效應與用於強身健體時的情形極為相似,內氣被導引、不導引和不能感知,於技擊幾無二致。直白地說,外氣傷人不可信,內氣在技擊時的作用幾乎為零,國內外搏擊現實即為明證。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有人抗擊打能力強或奇強,是內氣作用還是靠千百萬次的鍛打?泰拳手的硬度世間少有,靠煙打;自由搏擊選手的硬度靠煅打;太極拳手的“硬度”靠千百萬次勁力的搓揉,百鍊成鋼。

心窩為人體薄弱部位,其抗打力的培養有兩個可做比較的練法。一是意念導引結合硬棒抵心窩;另是不導氣引氣,直接硬棒抵心窩。只要循序漸進不操之過急,效果幾無二致。如果沒有硬棒抵心窩或其他形式的力的假打,只憑腦子用功,只憑引氣導氣,導上一輩子也無用。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在中國,何以對內氣有如此神奇之崇拜,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天地、道、氣、陰陽等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以其中的“氣”來看,哲學中談氣,“天地合氣”“太虛不能無氣”;中醫談氣,“元氣”“精氣”“肺氣”“胃氣”;文藝談氣,“氣韻生動”“書卷氣”‘文氣”。

簡言之,一切都有氣,天有氣,日天氣;地有氣,日地氣;歷史有氣,日氣運、氣數;社會有氣,日民氣、風氣、正氣;人有氣,日氣節。氣質、氣勢。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中國古代的“氣”無所不在,它在傳承、發揮的過程中,其概念被廣泛、反覆地用於囊括自然、社會、人的各個方面,並不是什麼稀罕東西。

但在用於近代武俠小說時,二人打鬥,空中飛來飄去,輕功了得,掌風過去巖裂石開,人體不用接觸,全憑“氣”作為。在用於嚴肅的太極拳時,嚴謹負責的王宗嶽在他的《太極拳論》中僅講過一個“氣”字,即氣沉丹田,再無第二個“氣”字了。氣沉丹田,用現代語言來講,與腹式呼吸無多大區別,就是這麼簡單樸素,一點也不玄虛。

搞搏擊的練氣成不了氣候,搞體育的練氣出不了成績,世界冠軍不是氣功家,氣功家成不了世界冠軍。練氣用於療傷。穩定情緒是有獨到之處的。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內氣這個生理現象客觀存在,它需要特定的方法才能被感知,雖然方法極為簡單,但不實踐是不易被感知的。學容易,堅持難,你堅持不下去了,人家說無限風光在險峰,你接著練、練、練,就是看不到無限風光,怨誰呢?

走架時意守丹田,沉溺於丹田的冷。熱、蠕動,意守手指尖、手掌心、某穴,導弓吶氣等,在健身方面毋庸置疑。

走架的目的是什麼?求內氣?若果真如此,不如改練氣功來得直接來得快。從技擊角度講,太極拳手具備一舉動周身渾圓,周身無處不得力才能在技擊時打出內家拳風格。而意在局部的發麻發熱,熱衷氣感,做氣感的奴隸,與太極拳的整體觀、周身一家相浮,不可取。要於技擊幾乎無作用的氣感還是要實實在在的體內各種勁道,這是要撿芝麻還是要抱西瓜的問題。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走架著意於有限的一把鑰匙開一個鎖的每動的招式招術效能,還是立足無限的每動皆是攻擊,同時皆是防守的思想,同樣是要撿芝麻還是要抱西瓜的選擇。此類問題在太極拳裡還有不少,播什麼種子結什麼果。

古人太極拳文獻中出現的“氣”字,主要作氣勢、意念、存想解,與呼吸的問題一樣,簡單樸素,不玄虛。


04腰的問題

從武術諺語“形意拳、八卦掌、太極腰”中可看到腰在太極拳裡的地位。

人們都知道腰在太極拳術中的重要,都知道腰尤要靈活。問題就出在這“靈活”兩字上。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氣為旗,腰為纛”。纛是古代軍隊裡的大旗,大旗穩定軍心,一般是豎著不動的。

“氣如車輪,腰如車軸”。軸一般也是不動的,起承接、主宰作用。

只有腰的“不動”,才能保證四肢的“靈活”。

練太極套路常見的四大問題,你遇見了嗎?

走架時,一動無有不動,四肢動度為最大,軀體動度次之,腰最小。腰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微動,微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真動,才能確實做到主宰全身。每舉手投足,不能有強化轉腰的想法和念頭,根據拳式需要嚴格腰的動度,不要畫蛇添足特意增大轉腰幅度,更不要在教習時“轉腰”兩字不離口。松腰、著意腰隙是真諦,轉腰不妥。靈活是建築在沉穩之上的,腰的穩穩重重,才能得到四肢軀體的活活潑潑。


文章整理於網絡,旨在宣傳推廣太極拳,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僅供豐富拳友太極知識,參考學習之用,若是拳友已有明師指導或者自有練習體系,不必依文全改,擇其優點參考學習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