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傳統道藝之二: 械鬥論與文化昇華—— 太極、形意、八卦

要說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就得知道太極拳的歷史,乃至武術的歷史。簡明說,武術可以分為單純的武打技術,與總結後的武打藝術。以拳門發展為例,所有的武術,都是由鄉野走入都市的,再有小城市進入大都市。而在武打技術的最初,它是以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保護鄉里的生命與利益而存在的,這就牽扯到了群鬥、械鬥,即有章法或者無章法的混戰。這種混戰,是與戰場武備武術的形態有所相通的,不過是大戰陣變成了小戰陣,統一武裝變成了混雜武裝,而它的趨向卻是統一的。

如是,就武術而言,它至少有著一個原始的體系——純粹的格鬥搏殺體系。以為圍繞著這個根本目的,即是“安全”,生成的諸多的輔助技術。包括兵法、詭計、禮儀、行規、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單純而古老的養生術,可以先休息一下,不要過來攪合武術了。

還有著許多的拳種流派,保留著這種原始形式,當它被詳盡總結後,就如上篇所論,會越發細化、關聯化、龐雜化,而最顯著的特點呢,就是套路越來越多,甚至無窮盡增加。

還有一種形式,是有所限制收斂的,這就是武術技法的種種被規律總結過了。這個規律總結的往往是以已然成熟的道法術數總結為依靠的,比如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順應自然規律,有了這“二、五、八”的歸納,招式繁雜的武技,會彙總向幾個基本的形式,然後迴歸一氣流行,復歸混元。如此,技藝方便收蓄,而且又可能無限提升,且與大道也相順應了。這類的特點,因為從“招”的分析上升到了“勁”的分析,所以它的發展結果,就是大框架的不斷簡化,而單獨要素卻不斷細化,乃至分裂,又迴歸到形式的區分。

這個過程,也往往是在富閒世家或者寺廟道觀或者深山桃園中生成的,必須是有空閒玩味,且飽有學識才能歸納情形。如此對比,之所以後來很多人把太極、八卦、形意默認為內三家,就是因為這三門的歸納,是趨向“二、五、八”的合乎術數的狀態的,有了深厚的文化為支撐,可以打破僅僅的“兵法詭道”作用,往生活中無限滲透。而這個文化越發完備,也就代表著武備體系中的武備比例,越發地被排擠縮減。不過這不代表單純的武備武技要比原始時候要少。因為是昇華過的,便可以與國學相併列,也就上升到了國術地位。

像“內三家”這類受過修拳影響的拳種,也必然帶有鮮明的道學特徵。而正如上篇,總結是往一歸向的,教學卻要刻意拆解,比如提供悟性不足者以升級功法,比如提供給功力不足時以替代打法,或者為了表達“二、五、八”的規律特性而不斷分化成“三十六、七十二”……

上升到了“求道”境界的武術,也就有了玩味性,拳術也就成了被利用的一個媒介,所以也必然存在“遊戲”性質,甚至往遊戲狀態不斷髮展,一點小感悟就驚喜異常,滿足了這類閒人的需求,這都是出自“娛樂性能”。這在不以武術為保命自衛目的而求學的時代,就已經趨向這種發展了,所以不下力氣就能成就高深技藝,是非常有誘惑力的廣告,而內家拳比外家拳高的概念,也直接把武備武術排擠向外了,越高越難求,而步步有精細,也就成為了它的免檢牌照。

許多的所謂傳統與現代的理念矛盾,實際還是內、外有別的思想在作祟。既然說到具體的如何欣賞太極拳的功力,就得說說太極拳的功力是啥,是為啥而來的。

追根朔源,我認為從技術成熟或者轉型時期算還是可以的,每個人往上都有自己的老師,啟發了自己的人與物。從理念始創到體系成熟,再到技法定型,這幾個階段的開發者功不可沒,但最有代表性的還是成熟階段的這位宗師。比如李小龍,他有了新的總結髮現,有了新的體系理念,有了明顯有別與他的武學體系,這個武學體系又經過了驗證,逐步趨向完善狀態,或者已然形成了獨立鮮明的思想及周全而獨到的特色,他之後形成了截拳道之道,他就是截拳道的宗師。至於詠春拳再是高明周全,他們已經有了區別,所以李小龍即是詠春拳的弟子,又是截拳道的宗師。

太極拳也是一樣,自楊露禪有了太極之名,且有了完善體系,得到了師門及同樣的認可,產生了足夠的影響,楊露禪即當得楊氏太極拳的宗師。甚至是這一風格拳法的始創。即便是楊家人隔代推崇更高的人物,但是楊式與師長近脈已經有了區別,那麼我們分析楊式的拳法特色,也比較適合從楊式的始創始傳入手。

而所謂對比參證,就是要拿出“始創”更前的正脈傳下的技法來對比,甚至往上尋找更高祖師的傳承來對比。暫時考證不到不代表沒有,但考證到有大區別,也允許從此另當別論。即便楊氏太極沒有區分出來,如果他有了變革,無論好與壞,也都不能算是忠實繼承原傳形態了。

為什麼從楊氏入手呢?因為是楊氏開創了一個局面。

——鐵萼奇蘭國技武術論文精要

已出版國術實體小說三部曲:第一部《六合拳宗》;第二部《帝國鏢路》;第三部《真武百年》(即將出版)

解碼傳統道藝之二: 械鬥論與文化昇華—— 太極、形意、八卦

鐵萼奇蘭(孫龍慶),自幼習武,項城張府武師傳人,得心意、形意、太極、八卦諸拳真義,祖上為鏢行世家,幼時耳濡目染,過往武林和拳師記憶深入骨髓。成年後遂追隨祖輩蹤跡遊歷,精誠求真,拳藝有成。有諸內而行諸外,乃援筆著作,以國術武技、商幫武行、民間武備體系為本,述拳真實深刻,鞭辟入裡;寫人風骨凜然,如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