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太極”?何為“無極”?讓我們看看周敦頤是怎麼理解的

周敦頤作為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率先將“太極”和“無極”兩個概念放在一起討論,同時構建了自己的本體論思想。應該說,周敦頤的思想前後是發生了明顯變化的,經歷了以“無極”為本體最後到以“誠”為本體的發展過程,這一轉變過程透露出他對“太極”和“無極”這兩個概念的理解也有變化。而且,“誠”這一概念在周敦頤這裡極為重要,不僅具有本體論意義,也具有人性論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周敦頤的本體論思想逐漸走向成熟,同時他也發展了自己關於人性論的觀點。

何為“太極”?何為“無極”?讓我們看看周敦頤是怎麼理解的


關於周敦頤理學思想的本體,從古至今很多學者都對其有所討論,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周敦頤講“無極而太極”,朱熹註釋為“只是說無形而有理。所謂太極者,只二氣五行之理,非別有物為太極也。又云:以理言之,則不可謂之有;以物言之,則不可謂之無”,認為周敦頤以“太極”為本體;有學者則認為“‘無極’是周敦頤哲學邏輯結構的形而上範疇與其體系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太極’是無極’所派生的渾沌未分的東西。”還有學者認為“太極一詞是指它作為宇宙根源具有獨特的性質的規定,無極一詞是指這一宇宙根源本不具有形質的規定,不是實在的某物”,同時又認為“誠”和“太極”是“同質、同體並用的,“太極可以‘誠’字釋之,以‘誠’解太極能夠說明周敦頤哲學的一貫綱領”。綜上所述,關於周敦頤以何為其理學思想的本體,大致有三種說法:以無極為本體、以太極為本體和以誠為本體。

何為“太極”?何為“無極”?讓我們看看周敦頤是怎麼理解的


周敦頤首先援道入儒,構建了無極本體論;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周敦頤認識到了無極本體論的不足,重新構建了誠本體論,從而真正建構起儒學本體論。這一點可以從《通書》中得到證明。關於《通書》和《太極圖說》的關係,各家說法不一。筆者傾向於認為《太極圖說》是周敦頤思想未成熟時期的作品,而《通書》成書於周敦頤思想成熟時期,他在《通書》中對《太極圖說》的思想進行了發展,拋棄了無極本體,重新建構了一個新本體“誠”。

《太極圖說》全文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是從首句“無極而太極”開始到“惟人也”之前,下半部分則是從“惟人也”開始到全文結束。上半部分以“無極”和“太極”兩個概念為核心,討論了本體論與宇宙論的結合;下半部分則延續上半部分宇宙生成論的內容,集中討論現實中的人,重點在對“人極”的確定。

《太極圖說》體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並將這一思想建立在“無極”與“太極”相結合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周敦頤人性論中“中正仁義”的道德規範是基於“無極”這一概念的。但是這種思路是存在問題的,“無極”這一概念很明顯源於道家,具有虛、無等含義;而“人性”則是實實在在的。那麼實有的“人性”怎麼能以虛無的“無極”為基礎呢?周敦頤在《通書》便改“無極”本體為“誠”本體,從而更好的使自己的本體論思想與人性論融會貫通。

何為“太極”?何為“無極”?讓我們看看周敦頤是怎麼理解的


其實在周敦頤之前,已有對“誠”的討論:“《中庸》論誠雖已頗詳,但卻沒有具體回答何以它會具有天道的性質,天道又何以會具有倫理的屬性。這可以說是先秦儒學在建立道德本體論時所面臨的重大理論難題。”周敦頤沿著《中庸》的思路,明確了天道之“誠”的含義,按照從天道到人道的思路來進行。首先,周敦頤論證了誠是道德規範的總稱和“百行之源”;然後便試圖從人道反推至天道,為“誠”尋找天道的根據,以此論證“誠”來自於天道,從而實現天人同一;最後是把本體論與生成論結合起來,從事物的“萬殊”論證道體的“理一”,完成了形而上學系統的構建。

總之,周敦頤通過確立以“誠”為本體實現了倫理道德的天道化,同時也是儒學心性概念的本體化。他的本體思想從最開始的以“無極”為本體演變到以“誠”為本體,這不僅體現了周敦頤思想的成熟過程,也說明了周敦頤善於自我反思不固步自封的優點,值得後世學者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