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曆代秦王為什麼不給商鞅平反?

百年一覺蝴蝶夢


一件冤案的誕生,往往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結果,不僅僅是法律問題,還牽涉到政治的博弈,平反,意味著針對案件所做的一切都要推到重來,追究起來,可能又有許多人牽涉其中。

而這些被牽涉進來的人,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自然要不惜代價阻止平反,於是平反就成為一件看似容易,實則負責的政治事件。

但中國歷史上也不乏平反的大事件,例如宋孝宗為了北伐,主動為岳飛平反,明仁宗朱高熾為了安撫讀書人,為方孝孺平反,崇禎皇帝為了挽回敗局,為魏忠賢平反,清朝更是掀起一股平反熱,例如康熙晚年為鰲拜平反,乾隆皇帝為多爾袞以及幾位叔叔平反等等。

這些平反看似合乎情理,實則隱含了強烈的政治意味,以清朝為例,清朝中期,政治穩定,縱然平反,也不會掀起太大風浪,二來時隔多年,平反不會牽涉太多人,三來平反的多為皇室宗親,不僅不會為人詬病,還能得到一個好名聲。

商鞅是秦國崛起的大功臣,他與秦孝公的關係,也被認為是中國社會君臣關係的典範,雙方親密合作幾十年,從未有過隔閡,如果商鞅早於秦孝公離世,其名聲地位會好不少。

秦孝公去世後,秦國舊貴族出於私怨,不斷彈劾商鞅,走投無路的商鞅,被迫起兵反叛,《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按照秦律,謀反罪當處五馬分屍,於是,商鞅死後,屍體又被車裂。

在後世看來,商鞅居功至偉,縱然冤死,時過境遷,也應該為他平反昭雪,告慰泉下,但史書中並沒有商鞅平反的記錄,在日慕鄉關看來,秦國後世君王也不會為商鞅平反。

第一:變法的成功,是秦孝公的成功,而不是商鞅的功勞。

商鞅以後,秦國又迎來了多位治世良臣,如張儀,范雎等等,功績不如商鞅,作用不可小覷,但大多不的善終,一則權力場本就是個修羅場,置身其中就要做好落難的準備,二則他們均為外人,不可避免遭到秦國本地貴族的排擠,作為統治者而言,謀士只是個參謀,做決定的是自己,所以對他們的評價遠不如後世那麼高,平反也就無從談起。

第二:平反意味著觸犯太多人的利益,得不償失。

商鞅死後,其家族及親信都被剷除,為他平反不過是出於道義或者宣傳考慮,而阻礙平反的都是實權派,其影響力遠遠大於道義上的考量,平反就變得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商鞅的確有罪。

如前文所述,商鞅確有起兵反叛的行為,違法了法律,雖然迫於無奈,但當時的社會環境,無論什麼原因,下臣都不能謀反,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後世的戾太子劉據,縱然武帝瞭解他的冤情,也建了思子宮表達悔意,卻並沒有公開為其平反。

當然,不給商鞅平反,不代表商鞅的那一套治國之道就被秦國拋棄,如秦朝李斯寫《諫逐客書》中就言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可見商鞅的貢獻還是為秦國後世君王所承認的。



日慕鄉關


給商鞅平反一直是秦國朝野所期望的事,秦法也有給罪人平反的條例;但是處死商君的是秦惠文王,故要平反難度極大,一旦平反後影響也極大。事實上秦惠文王嬴駟雖然表面上沒有給商君平反,但是事實上卻給商君復仇了,也經常私下祭奠商君。秦法嚴厲公正,一般很少發生冤案錯案,這也是司馬遷的《酷吏列傳》中沒有一個秦朝官吏的原因所在。給商君平反最終由呂不韋主持,在秦孝文王時得以實現;就算秦孝文王不給商君平反,秦始皇也會給商君平反的。

任何法律之下必有冤案錯案,秦法之下自然也有冤案錯案,特別是商君死後,行法的近一百年裡積累了大量冤案錯案。但是秦國一直沒有對這些冤案錯案進行平反,原因只有三點:其一、秦國朝野害怕平反冤案錯案會導致世族復辟,進而導致法治崩潰;其二,商君之死是秦國朝野的一個敏感話題,不能提及;其三、沒有一個能力與威望俱有的重臣來主持平反之事。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但是他在呂不韋的輔助下完成了平反冤案錯案的壯舉。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到: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弛苑囿。雖然史記中沒有明著寫給商君平反了,但是“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一句包含的信息量是極大的。先王之功臣有誰呢?首推強秦之第一功臣商君,其次連橫敗六國的張儀,再次就是秦國的戰神白起。根據《大秦帝國.陽謀春秋》中的記載,呂不韋主持了給商君、張儀、白起的平反大事,恢復了他們的名譽,褒獎了他們的後人(如果還有),另外還將秦法變法開始至秦孝文王止近一百年的冤案錯案進行了平反。

呂不韋之所以能完成平反歷代秦國冤案錯案的壯舉,原因有三:其一、給商君、張儀、白起平反是秦國朝野的願往;其二、呂不韋個人的巨大聲望,以及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兩代秦王的全力支持;其三、呂不韋平反冤案錯案的目的是修正秦法,而不是推翻秦法。秦法是秦國富強的根本,誰要推翻秦法誰就不能在秦國待著。

嬴政時代,呂不韋將儒法道墨等百家精華思想編著成了一本治國大書《呂氏春秋》,將他的治國理念傾注在此書之中。呂不韋希望嬴政能用《呂氏春秋》治國,因為該書包含了百家精華而不僅僅是法家思想。不守嬴政堅持用商君書治國,終與呂不韋的執政理念不同,最終將呂不韋罷官流入巴蜀。但是嬴政並沒有推翻呂不韋的平反冤案錯案,因為此事呂不韋不做,嬴政也會做。


大秦鐵鷹劍士


為什麼不平反?因為秦法嚴謹,他死的不冤。

  • 商鞅的的確確是謀反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也就是秦惠王即位。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謀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因為是政敵謀害,而且過去的罪過秦惠王,商鞅逃跑但是走投無路,於是商鞅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體也被帶回咸陽,被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看到了吧?商鞅的確是謀反了啊。

  • 但是商鞅事實上也平反了

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說明秦惠王也知道商鞅是被逼的,而且新法的確有好處,要不早就廢除新法了。而且後世,包括秦王朝的呂不韋李斯等人都認可商鞅的功績。李斯說: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李斯是重臣,敢於說這樣的話,說明秦王朝事實上是為商鞅平反了的。


小人物眼界


為什麼不給商鞅平反,煜米君研究,此事並不簡單。大家都知道,秦朝最後能成為天下霸主,最大的功臣就是商鞅,他提出的軍功制與刑法條例,讓秦國迅速成為虎狼之國。但他最後,死的比較慘的,罪名是造反,屍體被車裂,全族都被滅了。


但是,很奇怪的事情是,一般來說,主導變法之人死掉了,他的法就應該會被廢除。但商鞅之法不僅沒有被廢除,而且還在秦國延續了多年。由此證明,商鞅之法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商鞅這個人。秦國曆代君王知道商鞅之法沒有問題,為啥不給他平反呢?


煜米君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給大家說道下。

1,秦惠文王嬴駟的考量。

大家都知道商鞅是被秦惠文王嬴駟乾死的。據說,秦惠文王小時候因為犯了錯,商鞅處罰了他的老師,把嬴駟的老師的頭髮和鼻子都給割掉了。所以嬴駟小時候就不喜歡商鞅,當上君王之後就把他乾死了。但是嬴駟作為一國之君,已經看到了商鞅變法的成效了,殺了他難道僅僅為了洩私憤嗎?顯然不是的。


煜米君看來殺他的原因無外乎有兩個

其一商鞅變法樹敵太多,可以說把秦國的老舊貴族和平民百姓都得罪了個遍。商鞅解放了老貴族手底下的奴隸們,讓他們都可以上戰場打仗,掙到軍功之後就有土地了。甚至還直接規定了,貴不過三代,沒有軍功的貴族爵位傳承會受影響。徹底侵犯了秦國的貴族勢力,老貴族們自然是怨氣沖天,每時每刻都想幹死他。

而平民百姓呢?是因為他執法嚴苛。商鞅規定,一人犯法,與之相關的五族,包括親戚朋友,老師,甚至是說過話的街坊鄰居都要受到牽連,這就十分狠毒了。導致了平民百姓都很痛恨他,天怒人怨,秦國的怨氣都極為嚴重。


秦惠文王看到了利弊,商鞅之法確實可行,讓秦國瞬間成為了霸主。但是他也得得民心啊,得讓大家開開心心的服從他,不能帶著怨氣幹活。所以他乾死了商鞅,但是沒有廢除商鞅之法。

第二個原因的威脅就比較大了。秦國有軍功的人,在朝廷裡都身居高位,基本沒有那些老舊秦國貴族站腳的地方,那些把握重要職位的高官都是商鞅變法的直接受益者,他們對商鞅的感激可想而知,這可是改變他們命運的人。商鞅對朝堂的影響力一旦大過秦君,就犯了中國曆朝以來都存在的大忌,功高震主,隨時都可以架空君王,大家覺得嬴駟還能留他嗎?

2,為什麼要給商鞅平反

商鞅死得冤枉嗎?煜米君覺得還值得考量。


不管商鞅之法對秦國影響有多大,商鞅造反是事實,攻打鄭縣是事實。雖然他先是被人誣陷,逃不出去了在造反的,是被逼的,但是他就是造反了,這是無法平反的事實。大家覺得秦國的歷代君王會給一個有造反實錘的人平反嗎?

這是其一,其二後代君王推翻前朝君主已經判完的案子,不是那麼容易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琅琊榜,梅長蘇要給家族平反,他一直很堅決要在當今皇上還在時平反,而不能等到下一任皇帝上人之後在翻前案,子翻父案是會引起非議的,大家會覺得君王是個垃圾,不敬重祖宗。這一點放到秦國後代君王上也是一樣的。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秦國的後代們。嬴駟的下一任,秦武王,他靠舊貴族勢力平定了蜀地,商鞅得罪秦國舊貴族那麼多,他怎麼可能去觸黴頭。秦武王舉鼎死了之後,他的弟弟秦昭襄王繼位,早年由宣太后當權,能穩定局勢已經不容易了,後期忙著制定策略一統天下,那有空管這檔子事情。

秦孝文王就不說了,當了三天君王就滾犢子了。然後就是秦始皇他老爹和秦始皇本人了,已經秦始皇不爭氣的兒子,這祖孫三代自己的事情都理不完,哪有閒心去管商鞅。

3,沒有不流血的政變

商鞅變法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他確定了秦朝乃至整個封建時代的制度基礎,幫秦朝一統天下。但對於商鞅本人,結局未免過於悲催了些,中國歷史上的變法革命其實都是如此。


商鞅在南門立木那一刻,只怕就已經做好了豁出性命的準備。唯一遺憾的只怕就是沒能看到自己的法,能助秦國一統天下。商鞅的結局其實是歷史必然的悲劇。


煜米君


秦國因為實施“商鞅變法”,獲得了巨大的紅利。後來,秦孝公去世後,秦惠王卻開始清算商鞅。商鞅走投無路之下,被逼造反,結果兵敗被殺。商鞅被殺後,秦惠王還對商鞅的屍體處以車裂之刑。

(秦惠王劇照)

秦惠王雖然對商鞅處以極刑,但是,他依然堅持不斷地實施“商鞅變法”,鞏固並擴大商鞅變法的成果。不但秦惠王這麼做,此後秦朝的所有國君,一直到秦始皇建立秦朝後,也沒有改變商鞅變法的各種做法。並沒有因為國家已經統一了,就另行一套。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始皇也是對商鞅變法極為認可的。

除此外,秦朝宰相李斯還對商鞅做了高度的評價:“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要知道,李斯是深得秦始皇信任的人,他所表達的觀點,差不多就是秦始皇的觀點。這也側面證明秦始皇對商鞅的認可。

商鞅當時被秦惠王所殺,大家都知道商鞅是被冤枉的。

秦惠王之所以要殺商鞅,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商鞅在實施變法的過程中,當年的秦惠王帶頭違反法令,商鞅說,秦惠王是儲君,不能受刑,就讓他師傅受刑吧。因為這件事,也就得罪了秦惠王。二是當年秦孝公去世的時候,準備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這也直接影響了秦惠王的利益,所以他不容商鞅。三是商鞅在變法執政過程中,樹立了巨大的威信。秦惠王為了讓自己有威信,不得不殺掉商鞅。

(商鞅劇照)

因此,公子虔(他就是當年秦惠王的老師之一)等人就配合秦惠王,告商鞅“謀反”。於是秦惠王就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嚇得逃跑,可是,沿途的百姓因為受商鞅變法條款的限制,不敢收留他。最後商鞅逃到魏國邊境,可是魏國曾經因為他在戰爭中抓獲了魏國的公子卬,同時也害怕給自己帶來麻煩,因此拒絕他入境。這樣一來,商鞅走投無路,不得不造反。

但是,他畢竟沒有什麼兵力,因此很快就被打敗戰死。

而就算他已死,秦惠王還不饒過他,不但對他滅族,還對他的屍體處以車裂之刑。

由此可見,商鞅實在是非常冤枉的。

那麼,商鞅既然是非常冤枉的,為什麼秦國後世的歷代帝王,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商鞅平反呢?他們享受著商鞅變法帶來的巨大紅利,卻那麼殘酷無情地對待商鞅。他們這樣做,難道不覺得愧疚嗎?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得從秦孝公去世時候,準備把皇位傳給商鞅的這個舉動來分析。

秦孝公準備把皇位傳給商鞅的事,記載在《戰國策》裡:“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就是說,秦孝公準備傳位給商鞅,但是商鞅拒絕了,“辭不受”。

(秦孝公劇照)

秦孝公準備傳位給商鞅的這件事,是很讓人疑惑的。我們知道,古代任何帝王在傳位的時候,都會傳給自己的兒子這種血緣關係最近的人。就算是傳給弟弟,也不是太情願。他怎麼會提出傳位給商鞅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秦孝公想學習堯舜,搞“禪讓”。但這話是不對的。歷史上所有的所謂“禪讓”,大都是被逼迫的結果,不得不做出的選擇,絕對沒有主動而為的。更何況是在權力完全沒有受到逼迫的情況下主動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還有,秦孝公相信的是法家那一套,他怎麼會做儒家提倡的“禪讓”之道呢?

由此可見,秦孝公做的這件事,一定是一個“陰謀”,是因為害怕商鞅的威望太高,秦惠王無法壓制住他,故意試探他的。說不定,秦惠王殺商鞅這件事,秦孝公生前就已經和秦惠王商量好了,佈置好路數,等著秦惠王來實施。就算沒有商量好,秦孝公這樣做,也會在秦惠王心中激起更大反感,增強其一定要處決商鞅的強烈願望。

既然連秦孝公都在擔心商鞅權力太大,奪了他秦國的國君之位。後世的帝王怎麼可能還給他平反呢?雖然商鞅死掉,也已經被滅族了。但是,後世還會出現商鞅這樣的權臣。給商鞅平反,就意味著肯定這些權臣的做法。君王們當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自然不會做這樣的“蠢事”。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惠文王嬴駟處死商鞅的那一刻就已經是在為商鞅平反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商鞅在秦孝公死後,沒有了撐腰的人,在變法過程中失去利益的老氏族徹底爆發,要求新君嬴駟處死商鞅。老氏族是秦國王室的根基,沒有這幫人的擁護新君很難坐穩君位,而且商鞅讓秦國擺脫一窮二白的困局,其威望自然是很高,差不多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了。嬴駟在權衡之後,用商鞅的人頭來平息老氏族的憤怒。

但處死商鞅,卻沒有廢除商鞅的新法,還在堅定不移的執行著,這已經是在為商鞅平反了。商鞅之所以被處死完全是為了平息老氏族的憤怒,嬴駟此舉完全是針對商鞅本人,卻不是針對他的新法。秦國的強大有目共睹,老氏族失去了原有的利益,他們遷就於商鞅,但商鞅的死算是堵住了他們的嘴,如果隨後再提廢除新法的事情,國君就有足夠的理由和藉口來收拾這幫老頑固。這個時候老氏族和商鞅之間的矛盾算是暫時得到了解決。這一招其實也是封建統治者慣用的伎倆,兩個敵對的派系同時存在,國君不予理會,因為這可以相互掣肘,相互制約。如果一個派系由於某種原因被徹底打掉,那麼另外一個派系的日子也算是到頭了,國君怎麼可能看著你一家獨大進而威脅到國君的權利?果不其然,老氏族沒有了對立面,竟然向國君發難要廢除新法,此話一出那真是活到頭了。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嬴駟處死商鞅看似是向老氏族妥協,實則一石三鳥。既平息了老氏族的憤怒,又解決了功高震主的功臣,而後藉著商鞅的死,向老氏族發難。一舉解決這三種潛在威脅,何樂而不為?但是商鞅的新法,嬴駟卻在堅定不移的執行,這就說明商鞅的變法於國於民有大貢獻,廢其人而不廢其策,這已經是在為商鞅平反了。


野史集001


1秦惠王殺掉商鞅,並且將他五馬分屍是不得以而為之,秦國民眾被變法壓抑的太久變法傷害了很多老世族的利益。這些必須要一個人來承擔非商鞅不可,所以說不得不殺。

2商鞅是因為造反這個名目被秦惠王殺了。秦國後世之君怎麼可能會給他平反,造反之人都可以平反,秦國的變法不就功虧一簣了嗎

3秦國的法律很殘酷,民眾對秦律法的怨恨不就都發洩到商鞅的身上了嗎?這叫轉移注意力。

所以商鞅不會被平反,當權者只會以商鞅來正法!其實商鞅的死,讓人可嘆、可悲、可敬、可惜、更可恨!………








凱凱趣說歷史


商鞅的死,是政治因素,變法就是導火線,雖然大秦帝國第一部把商鞅塑造的剛正不阿,大公無私,實際歷史上,商鞅則是刻薄寡恩的人,沒辦法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不得不推崇自己的變法,自古以來變法或變革都是血腥的,沒有哪個朝代是上下齊心合力去變革的,包括後世的王安石也是如此!

變革,總有一些人追隨,一些人反對,結合大秦帝國之裂變秦孝公死時就給商鞅埋下了伏筆,“若贏駟不行,君可取代之”商鞅當著太子和孝公面默不作聲,假如像後世諸葛亮一樣,往他倆身邊一跪,聲淚俱下,鼻涕一把口水一抹的表忠心的話,那麼商鞅有可能得善終!只可惜啊,商鞅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是性格比較個性,更不是我的功勞大我就該如此的想法,而是商鞅楞在那裡不知所措,所以伏筆在這裡,贏駟更不可能看著世代國土拱讓他人,在加上贏駟小時候對商鞅的畏懼,新仇舊恨不是現在算,而是慢慢算,得找個機會弄死他!

孝公死後,商鞅繼續推崇變法,而贏駟卻蟄伏起來研究商鞅的變法系統,等待復仇,恰巧公子虔聯絡老貴族誣告商鞅謀反,而贏駟卻沒有馬上覆仇,只是等待商鞅把變法事業完成後才開始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先是利用老貴族和商鞅的矛盾,慢慢的引起他們的爭鬥,等他們兩方斗的筋疲力盡元氣大傷時,贏駟出面了,殺了商鞅後,老貴族的實力也削弱了,接下來,所有威脅公位(當時還沒成王,秦國是公爵,趙國是侯爵)後,平衡的發展國力,然後稱王稱霸!

歷代的秦王不是不不給商鞅平反,對於帝王術來說,他們怎麼可能去揭祖先的短呢?


農民看笑話


商鞅是永遠不可能被平反的,首先平反具備很多的條件,最直觀的一個條件:

———大王我是冤枉的!

商鞅死的冤麼?如果從結果來看,商鞅為秦國的崛起立下不朽功勳,可以稱得上以一己之力扶大廈之將傾,最後卻被公子虔等小人所陷害,車裂至死,實在不忍直視!



但是從過程來看,商鞅的死一點都不冤,在公子虔等人的誣告中,商鞅的第一反應是選擇逃跑:

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

讓人大跌眼鏡的選擇,現在當做被告,好歹也會申訴,請不起律師難道不會自我辯護?最讓人不理解的是商鞅逃跑不成:

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

返回封地直接造反。原本無聲的對抗轉變成刀兵相見,性質上大體相同,但是本質上確坐實了商鞅謀反的罪名。我要替歷代秦國君主反問商鞅一句:

人證、物證皆在!商君,何冤之有?

那麼商鞅在秦國的史冊上已經被定罪。所謂平反一說,是指商鞅變法給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礎,也是秦國走向富強、走向發達的時代功臣。從秦孝公至始皇帝嬴政難道不清楚商鞅對秦國的貢獻?


我只能說商鞅不具備平反的條件,文章開頭已經說明,平反的第一條件商鞅已經不具備,還有很多因素。我們用民族英雄岳飛的平反經歷對比一下。

岳飛死後二十年,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岳飛冤獄終於平反。

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賜錢百萬,求其後悉官之。建廟於鄂,號忠烈。淳熙六年,諡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眾所周知岳飛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作為抗金英雄岳飛的影響力不比商鞅差,結果也是不容於南宋政治體系,在統治者的默認下定罪謀反,結果宋高宗父子兩卻選擇打臉的方式為岳飛平反。

那麼岳飛為什麼能成功平反?

在金宋和談中,岳飛堅持抗金的決心被南宋統治者不容,從收回兵權到牢獄收監岳飛始終選擇配合加抵抗,認同處置是忠君,但拒不認罪是原則。

岳飛始終沒有選擇拉起大旗造反,在大體上同樣是國家功臣,岳飛比商鞅更得君心。試想下如果岳飛造反,能和商鞅一樣草草了事,不堪一擊?那麼岳飛“莫須有”的罪名完全是杜撰的。

另一方面,岳飛深得人心!這種人心體現在民間和廟堂,老百姓深知岳飛的好啊,長年受到金鐵騎欺壓,是岳飛救民於水火,所以至岳飛死後,老百姓發自內心不滿,各種輿論,謾罵滿天飛。



在朝廷中,岳飛剛剛定罪,韓世忠就嘗試為岳飛平反,結果無能為力。岳飛死後三年,右武大夫白鍔館客張伯麟公然在太學壁上題字:

“夫差,爾忘越王之殺而父乎?

對岳飛的死,總結成八個字就是:人心向背、千夫所指。在岳飛死後二十年,也是金撕破臉再次南下侵宋的一年,宋高宗、宋孝宗良心發現了?

不管政治需求也好,還是國家利益也罷,為岳飛平反已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勢在必行。而我們沉冤已久的民族英雄終於得到昭雪!

反過來看看我們的商鞅,人人喊打!

說白了商鞅這個人不落好,如果不是秦孝公的支持我估計他別提變法了,早就性命不保。在商鞅變法初始,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太子黨開刀: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他得罪的不只是太子黨,還傷害了整個秦國勳貴體系利益,那麼在高層眼裡商鞅這個人有點不識抬舉,這也秦惠文王繼位,公子虔等人誣告他,而沒人替他說話的原因之一。


其二,商鞅變法有損人道,讓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商鞅在第一階段的變法主要目的就是,強化賞罰手段,限制民眾自由,禁錮個人意志,讓他們服從於國家行動,用暴力強行實現中央集權。

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則說:

“商君違禮義,棄倫理,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綜合來看商鞅的所作所為也應了那八個字:人心向背、千夫所指!秦勳貴集團怨恨、老百姓怨恨,除了暴力壓制,就是變相打壓。如司馬遷所述,商鞅存在“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相比岳飛,商鞅在立場上顯得不那麼光明正大。

他對秦國,包括和秦孝公完全是一種互惠行為,秦國需要他的變法,他需要秦國的富貴,只有利益為基點的君臣關係,講真的一點不可靠。現在變法已經成功,商鞅謀反已經確定,在秦政治體系的默認下,只有商鞅的死才能穩定民心、安撫臣心、統一軍心!又何談平反之說?

參考資料:《史記·商君列傳》、《宋史·岳飛列傳》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商鞅無疑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他的改革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連毛主席都稱讚商鞅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

但是真正的改革家,往往都以悲劇收場,明朝的張居正甚至死後被挖墳鞭屍。真正的改革一定是砸爛一箇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是在不改朝換代的前提下實現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所以阻力很大,得罪既得利益群體。他們往往能量很大,掌握話語權,所以在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去世後,商鞅便被處以車裂之刑。

說商鞅是成功的改革家,是因為他雖然人死了,改革措施卻在秦國完整的保留了下來,為秦國擊敗六國統一天下鑑定了基礎。

這麼一位為秦國立下大功的人,為什麼後世歷代秦王沒有為商鞅平反呢?


主謀為君王,後世翻案難

從商鞅死後變法措施被保留來看,秦惠文王並不反對商鞅變法,甚至是擁護的,那為什麼即位後一定要處死商鞅呢!

飛鳥盡,良弓藏,秦國變法已成,商鞅功高蓋主,改革一派又全面掌握朝政,對少主的君權構成嚴重威脅,秦惠文王為了平衡朝中勢力,安撫舊貴族,加強自身權威,除掉商鞅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秦惠文王也有點自己的小心思,秦惠文王年少時,因為違反變法措施,他的老師公子虔被挖了鼻子,自己被流放了很多年,所以藉機報私仇。

因為在處死商鞅的過程中,秦惠文王是主要決策者,所以後世子孫怎能去翻祖宗的案呢!


商鞅謀反,事實確鑿

秦孝公死後,甘龍聯合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商鞅出逃魏國,卻在邊境被魏國士族禮送了回來,無奈在自己的封地商於起兵造反,很快兵敗被殺,屍體被送至咸陽,秦惠文王下令,車裂屍體。

從這裡可以看出,出逃魏國,已是叛國,然後起兵,又是謀反,所以叛國謀反板上釘釘,哪一樣都是滅九族的滔天大罪。

事實這麼清楚,後世君王就算願意得罪老祖宗,如果給商鞅平反,這不就是縱容叛國謀反嘛!


所以商鞅是時代之悲,也是時代之幸,雖身死肉滅,卻思想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