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東軍”為何迅速敗亡,五大原因分析透徹。

臭名昭著的日本關東軍正式組建於1919年,是日俄戰爭以後由原“關東都督府”所屬部隊升格而來,到“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已經盤踞東北長達26年之久。這支罪惡部隊起初只有萬餘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後,關東軍一步步從軍級單位發展到方面軍、總軍級別,至1942年10月已經擁兵31個師團85萬餘人,號稱“百萬關東軍”。然而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後,關東軍僅僅十幾天便告土崩瓦解,這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呢?

比如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中,儘管日軍最終戰敗求和,但也給蘇軍造成了慘重的損失,雙方的傷亡總數也不相上下,而六年後之所以卻呈現出“一邊倒”的格局,第一個原因,是蘇日軍隊在戰爭硬件方面的差距徹底拉大,六年中蘇軍與法西斯德國打了四年的機械化戰爭,陸軍戰鬥力迅速提升,而調過來打擊關東軍的主力,是曾經在蘇德戰場上的百戰之師。

相反日本人為了準備所謂“本土決戰”,已經把關東軍絕大多數重炮和超過三分之一的戰略物資轉運回國,臨時拼湊起來的新師團連步槍等輕武器都配備不足。同時,關東軍所轄的作戰飛機幾乎全部撤至半島或國內機場,也就是說,面對蘇軍的現代化、機械化作戰,日軍在東北上空完全喪失了制空權,遂行大兵團作戰的條件根本不具備。

有部國產抗日電影《紫日》,大略反映出這樣的戰場事實:在野戰中進行防禦的日軍報告上司發現300輛蘇軍坦克,歪把子、九二重機槍打上去完全沒什麼卵用,少數幾門戰車防禦炮剛剛開火,就被頭頂上的“拉2”飛機炸得七零八落,日本兵只能絕望地使用“肉彈”戰術進行攻擊,身上綁著炸藥衝向T34坦克群。最終除了少數幾人得逞外,大多數“肉彈”最後都被碾成“肉餅”,根本無法抵擋蘇軍的鋼鐵洪流。

第二個原因就是兵力對比懸殊,關東軍實力最強的是1941年“關特演”到1942年升格為“總軍”期間,作戰序列內的31個師團多數為精銳師團,還有“機甲軍”和“第二航空軍”等裝甲和空中力量。老實說,這個兵力和火力配置還能跟1945年的蘇軍撕扯一番,然而日本軍部不斷的調出部隊,事實上已經抽斷了這支“皇軍之花”的脊樑。

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日軍大本營陸續從關東軍抽調部隊尤其是重裝備師團(這裡沒有甲種師團的稱謂),分赴太平洋戰場的各島送死。1944年關內戰場豫湘桂戰役也抽出一部分,而僅1945年1月就調出13個師團和機甲軍全部(部分調回本土),到4月間隨著沖繩戰役的結束,關東軍又被調走7個師團,前前後後弄走不少於24個師團。精銳部隊都調出了,對“偽滿洲國”的軍事佔領還得維持,於是再把若干國內新編師團派過來充數,這都是番號在100以外由老弱士兵組建的師團,戰鬥力連三流都不算。同時徵召了25萬名在東北的“僑民”,新編了8個師團、7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坦克師團和5個炮兵聯隊,如此拼湊下來的關東軍,雖然尚有24個師團約70萬人的兵力,但此關東軍已非“彼關東軍”。

日本人自己心裡有數,他們根據武器裝備和戰鬥素質的核算結果是,1945年7月關東軍的戰鬥力,只相當於1942年的8個半師團,大約是四分之一強的比例。而蘇軍出動的則是從歐洲戰場轉調回來的150萬百戰之師,不計空中力量,即便按諾門坎戰役1:1的戰力比,蘇軍至少佔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優勢(不能簡單數人頭)。其實還有重要的第三個原因,那就是日本人對於對手現代化戰爭能力的低估,以及鐵路保障能力的誤判。在他們看來,蘇軍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之內,不可能對東北發動大規模攻勢,關東軍設想的“決戰時間”居然是1946年(日蘇中立條約1946年4月到期)!期間日本人甚至還寄希望由蘇聯調停、達成日本與美英盟國“體面的停戰”,所以關東軍上下對蘇軍的進攻缺乏必要的準備。

就戰役戰術而言的第四個原因,是關東軍不相信對手在複雜地形上的通過能力與後勤保障能力,以重兵置於北滿和東滿依託築壘地域頑抗。而蘇軍的外貝加爾方面軍卻是從西滿突入,越過大興安嶺直插東北腹地,其裝甲矛頭第6坦克集團軍的戰鬥損失,甚至還沒有在大興安嶺翻山的多,如此,關東軍在東北的防禦體系被攔腰截斷,很難組織其像樣的大兵團抵抗了。不過,瘋狂的鬼子們仍然各自為戰,在北方築壘地域的要塞區死守不降,給蘇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終究於事無補,因為大勢已去。吉林和遼寧境內的關東軍已經撒丫子向半島逃命,要塞區得不到任何增援,被消滅是早晚的事。蘇軍於8月9日凌晨發起進攻,僅僅一天之後,日軍大本營就通知關東軍:必要時可以放棄東北退入半島,就是說日本人自己都心裡沒底。

1945年8月15日,裕仁通過廣播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關東軍則是8月16日下午四時接到了參謀本部的投降命令,次日派參謀長秦彥三郎飛哈爾濱接洽投降,但是蘇軍總參謀部以日軍還在抵抗為理由繼續武裝推進,直到徹底控制局勢後,才回復關東軍:“建議從8月20日12時起,在整個戰線停止對蘇軍的一起戰鬥行動,繳械投降”。

所以這也是最後一個原因,打到第十二天頭上,關東軍已經決定全面投降,總共有64萬名日軍官兵和148名將軍成為了蘇軍戰俘,被斃傷的8萬多人只佔部隊總數的九分之一,說落花流水也好,說土崩瓦解也罷,總之哪裡來的什麼“玉碎”?



分享到:


相關文章: